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907|回复: 2

“细辛不过钱”真相,国医大师李今庸如是说(3篇文章)

[复制链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发表于 2018-3-31 21: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多少年来,中医药界流传着“细辛服不过钱”(约现今之3克余)之语,几乎成为一个不成文的“章程”,师生相受,师徒相传,人人皆知。若医者在为病者处方时将细辛的用量超过“一钱”以上,则立刻遭到责难,中药房也将拒绝发药,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患者服用配有一钱以上用量之细辛的汤药而疾苦消失,亦仍然有可能受到一些非议。

  然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各方之用细辛者,据粗略统计,包括加减方在内约有19方,一般均超过了这一限量。在19方中,除乌梅丸为“丸剂”细辛用量“六两”,赤丸为“丸剂”细辛用量“一两”,侯氏黑散为“丸剂”,细辛用量“三分”外,其余汤剂16方,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等8方细辛用量均为3两,麻黄附子细辛汤、厚朴麻黄汤、大黄附子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5方细辛用量均为2两,真武汤加减法细辛用量为1两。至于防己黄芪汤加减法和所谓千金三黄汤细辛用量已为宋人所改动,不便计入。何以知其药量已为宋人所改动?因仲景各方药物,均没有以“分”计量者。

  上述可计汤剂14方中,细辛用量,少则为1两,只有1方;多则为3两,竟达8方之多。汉代斤两换算为现今用量,根据一般简单折算法,汉代1两折合为现今1钱,或为3克多一点;汉代3两折合约为现今3钱,或为10克。

  细辛用量在汤剂中用至3钱或10克,不会发生什么事故,而为什么多少年来人们都受着“细辛服不过钱”一语束缚而不能自拔呢?原来宋人陈承曾言“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之后一些本草著作对此又时有引用。故其流传甚广,且遗其“末”字而为“细辛服不过钱”之论,以至影响数百年,至今未已。其实,章次公在其所编<<药物学>>中就曾说过:“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至一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1970年,笔者在鄂西北大山区调查中草药时,曾亲用民间方——线粗寸长细辛一段让病人嚼吞,立止胃寒疼痛,且常在汤剂处方中细辛用至2钱至6克,亦未见偾事。这表明,细辛作散剂末服,用量不能至3克,否则会导致气闭不通而死;细辛作汤剂煎服,则用量可至3克以上,约可至10克,否则药少力弱而难以中病。

  不仅细辛如此,花椒亦有同样性情,末服稍多亦能令人气息闭塞而死,故古人有以花椒研末自随者,遇必要时则服之以自尽。是故为中医者,在临床医疗中除应认真辨别病证,选方遣药外,还要研究药物的给服方式,才能充分、正确地发挥药物的治病效能。

  某些药物因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不同,其治疗疾病和治病机转也不一样。如瓜蒂,末服则催吐,以治胸膈痰涎宿食;煎服则利小便,以治暑病夹湿之肌肤肿满;为末塞鼻则导出水液,以治湿阻清阳之头重鼻塞。至于宜汤煎服的药物,煎法亦不尽同。附子久煎,则性淳力专;芒硝久煎,则药效尽失;大黄稍煎,则通便力峻;犀角(现用代用品)稍煎,则作用全无。这些均是临床医疗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u=3823307121,1911848572&amp;fm=26&amp;gp=0.jpg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2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8-3-31 21:22 编辑

“为探讨细辛用量,有一次竟喝下120克生药药汁,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  ——河北名医刘沛然
细辛是一味好药,味辛香窜,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化寒饮,开窍止痛,一个最重要的功效就是能入阴搜邪,把风寒、痰饮搜寻分离并透出体外,善治很多怪病奇症。
但因有“细辛不过钱”这句古训,流传很久,很广,严重影响了细辛功效的正常发挥,致使医生不敢据证大量使用,常因用量不够而使疗效大打折扣。不少中药人员遇到一个细辛过钱的处方,不是拒不调配,就是要医生签字,曰: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何出此言呢?《本草纲目》曾引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的记载,细辛用量“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注意,“不过钱”是指细辛单味“药末”,细辛入煎并不拘于此说),自此以来,大多数方药书均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后世不少医家也多对此心怀恐惧,不敢重用,现代药典亦规定细辛剂量为1~3克。然而细辛如此小量,对一些病证特别是顽症基本无效,极大制约了细辛的临床应用。
医圣张仲景善用细辛,《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18个含细辛的处方,细辛用量都比较大,多在2两或3两,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细辛用2两,小青龙汤和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用3两。以东汉1两合现代的15.625克来测算,细辛的用量就是30~45克,可见,张仲景并未认为细辛过钱有毒。
《神农本草经》是将细辛列为上品的。《本经》一般对常用而相对安全者皆列为上品,谓:“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年近九旬的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是运用细辛的高手,在其著作《细辛与临床》中说:“为探讨细辛用量,有一次竟喝下120克生药药汁,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刘老一生用细辛,最大量一次曾用至220克,治好过不少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症。
当代临床实力派医家李可也是运用细辛的高手,其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常超量使用,屡起沉疴大症。
笔者临床体会,细辛一味,按经方用法,应以复方入药,煎汤使用,非常安全,当和干姜为伍时,即使用15克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如用细辛走上焦,可以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如治疗风寒湿痹、顽痰痼疾时,细辛之量须在30克以上,疗效方显。
当然,《本草纲目》中细辛“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之说也非空穴来风。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细辛的有毒成分为挥发油黄樟醚,一般煎煮30分钟后,就挥发得仅有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所以,细辛散剂不经煎煮不可多服,但如果入煎剂与其他药配伍煮沸一定时间后,就无毒性了,但要注意药锅不可盖盖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使用细辛当以病情定量,定量标准应当师法《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神农本草经》之论。“细辛不过钱”之说仅适用于单味和散剂,而煎剂可据证适当增加用量。现代临床上有大量报道,较大剂量应用细辛,确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2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导读】
山西李可老先生一位当代伤寒学家,是中医的脊梁,是中医界的标志人物之一。中医界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来看看李老是如何反驳的!
细辛,是医学界挠头的药物之一,与川乌、附子是一个等级。几乎人人谈虎色变,畏之如蛇蝎,有终身不敢一用者。其实细辛,本是医圣手中的秘密武器,用于救危亡于顷刻的一员大将。为什么大家要讲细辛不过钱呢,这是因为宋代元祐年间有一个人叫陈承,他写的《本草别说》中有“细辛若单用末(这是无的放矢,从古代到今并无一人以单味细辛末治病,而伤寒论里面细辛入散剂的极少),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陈的东西也是道听途说,根据河北刘沛然老大夫的考证,他当时这句话是根据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有细辛的药末有关,既未查证属实,又未作药物成分分析,想当然把道听途说写入书中,这个害人不浅。后时珍老人编著《本草纲目》时,不辨真伪,不读《神农本草经》的明文记载,以及《伤寒论》经典用药的范例,原样照抄引入《纲目》。于是“细辛不过钱”的谬说便流传天下,使救命功臣细辛蒙羞、蒙冤439年。


中医界要为细辛平反昭雪,这个要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伤寒杂病论》是公认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之魂,而医圣用药所遵从的是《神农本草经》。两大经典,足以拨乱反正。


我们看医圣是怎么样用细辛的,《神农本草经》是怎么样记载的,在本经里头,细辛列为上品,什么叫上品呢,上品就是可以久服,可以延年益寿,本经里头是这样讲的,“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肌肤麻木不仁,最后坏死)。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那么后世许多医学家对本经进行考证和发挥,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清代著名医家张隐庵阐释这段经文,指明医圣的用药法度依据全部来源于本经,并批驳陈承谬说,极有见地。敬录如下:“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秉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连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就是讲少阴、太阳、肺这个经络循行如果失常,为什么会失常呢,可能是本气之伤,也可能是外邪之侵),则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麻附细、小青龙汤的病理、病机在这段话里面就讲得非常清楚了。)”这是一个。“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颠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麻附细法的具体解说)。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新订大乌头汤之病理、病机直解,可治类风关、硬皮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附夏雨琴案)“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


这个细辛的味道非常大,非常难喝,喝了以后经常发呕,我必须把这个手举起来让这个气下行,这个才能喝。所以我很怕喝药,尤其是怕喝含有细辛的药。我在最近三年里两次中风,都几乎报废了,如果不是用大量的细辛和黄芪,合孙真人的续命煮散,我就不会坐在这里讲话了,所以这些东西就是非常可靠,由于张隐庵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医学家,他阐论细辛这个药不是毒药,它是本经的上品,你长期用细辛可以延年益寿,就因为我们历史上有些人的胡诌就把功臣给埋没了,使我们重要的药典不能通过,和我们不敢用细辛有很大关系。


最后还有一段话,这是他对陈承的批判,他说:“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人多以此语忌用(细辛),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李注:小青龙汤内之细辛之所以能止咳、定喘,皆辛香宣肺启闭开窍之功!)
后世之所以不敢用细辛,就是受陈承的影响,不过张隐庵老先生给李时珍留了点面子,因为毕竟是这个李时珍纲目问世,才使陈承的观点流行于世。“学者不善详审而遵守之(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中医信什么,是信现代药物化学成分吗,我们用药时信的是本经,治病时信的是伤寒论,除了这些以外,我们一概批,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态度,你就大惑不解了。)岐黄之门(伤寒论是第一道门坎),终身不能入矣!”除了这个神农本草对细辛的论述以外,我们再看医圣张仲景如何用细辛,一共16方。


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伤寒论每一方都考虑到人体本气的强弱来用药,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之实邪,就是表里不固,太阳少阴不固,这种情况呢,则细辛之用二两,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治太少同病,还有大黄附子细辛汤用细辛与附子、大黄相配,治寒积便秘,胁下偏痛。细辛辛散之力极强,只用二两,以免辛散太过。同类方共5方。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不等,但每次服用量极小,几乎零点几克。我讲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我的经验,给大家讲讲我们如何冲破这个难关,来传承医圣的术。通过张隐庵的阐述可以看出,医圣用细辛已入化境,《神农本草经》的药理,在《伤寒论》中发挥到极至!《本草正义》全面总结了仲景用细辛之妙:“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所以这样在我们总结细辛的功用和用量方面,毫无疑问,医圣就是我们的典范。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只听张仲景和《神农本草经》的教诲,而不是不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脏腑归经,只论药物的化学成分,那我们就不是中医了。所以中医复兴之路在古代而不在现代,中西结合、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已把中医的灵魂化掉了,只剩一具躯壳,所留下的东西可用不可用,能不能用在两可之间,这句话说了有些人不爱听,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中医没有救。我们只有彻底洗脑,告别错误,拨乱反正,回归经典,原原本本继承传统,才是中医再生之路。一味迁就西方,附庸所谓科学,那是我们中医自我毁灭!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1 19:54 , Processed in 0.23294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