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6625|回复: 0

针灸丨高树中一针疗法速查

[复制链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发表于 2020-12-30 2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一、十二经脉
  二、合治内腑(指六腑的下合穴治六腑的病):
六腑的下合穴:(六腑的下合穴不同于经络的合穴)
胃——足三里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
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胆——阳陵泉
三、四关主治五脏(腕、踝、膈、脐)
十二原出于四关,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四、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六阳腑有病取足三里
五、病在脏者取之井
井穴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作用-对五脏的实热证常取井穴治疗
六、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阳经荥输治外经病,阴经荥输治内脏病
七、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募穴的应用
五脏病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
八、病在络脉—关节对应取穴
腕—对侧踝肘—对侧膝肩—对侧髋指关节—对侧趾关节
同名经络相互对应,阳经疗效准确明显,阴经差些。
九、常见病的常用穴位
1、头痛
女子经前偏头痛:头维点刺挤血,变色为止;
肾虚冲气上逆头痛,用脑过度房事过频加重,昏痛、胀痛,喜按。
以拇指代针按压肓俞穴可缓解,主要是注意休息并用中药调理;
太阳头痛针束骨;
阳明头痛针中脘;
少阳头痛针侠溪;
厥阴头痛针太冲。
2、眉棱骨痛
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
先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活动疼痛处,按压30~60秒钟,若减轻再行针刺,留针30分钟。若不效则属胃热上攻,针解溪;
胃经浊热上攻引起的眉棱股痛,针解溪,操作方法同上条;
3、麦粒肿
上眼睑麦粒肿背部肩胛反应区点刺挤血,色变为止;
下眼睑麦粒肿(脾胃积热循胃经上攻)足中趾趾腹点刺挤血,变色为止。
4、牙痛
风火牙痛:遇风发作或加重,遇冷痛减,受热加重,或伴有恶寒发热,多见牙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针翳风穴。
胃火牙痛:疼痛剧烈,牙龈红肿,伴有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泻法针内庭穴。(可用厉兑、热甚加下关、颊车,清胃散等清热泻火解毒的中药。)
虚火牙痛:牙齿隐隐作痛,程度较轻,午后与夜间或过性生活后可能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牙齿松动,咬物无力或牙龈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多见于老年慢性牙周病。针太溪(双侧补法),酉时(17-19)发作加重的,可于发作前针。
龋齿牙痛或虚火牙痛:按压大杼穴(骨会大杼)。
龋齿牙痛:针偏历穴(有条索状物)先按揉后针效果较好。或用大蒜泥敷贴(可能会起泡)。
(牙龈红肿、出血:绿豆、丝瓜、西瓜、芹菜、水梨等来清热。
上牙痛:多属胃经的问题,可吃绿豆清热消胃火。下牙痛:下排牙齿属大肠经,可以多吃香蕉来清大肠火。)
5、落枕
后溪或束骨:太阳经落枕,即后项部疼痛或压痛明显的落枕。(后项部有膀胱经、小肠经、督脉三条经脉通过,督脉行于正中临床单纯病在督脉少见(偏中间考虑膀胱经取束骨,偏外侧考虑小肠经取后溪),后顶部的落枕一般属手太阳小肠经。)
悬钟:治疗少阳经(足)落枕,即侧颈部(大约在肩井穴附近)疼痛或压痛明显,多见于侧卧睡眠所致的落枕。
6、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病变或者劳损等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
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其主要症状是颈部疼痛不适,放射至颈枕肩和上肢,上肢乏力,手指麻木,少数病人有下肢僵凝、绵软,如在棉花上行走等症状;有些病人出现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有的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还有的出现面部发热,出汗异常,突然跌倒等症状。
束骨穴:适用于颈项部症状明显,对于久坐伏案,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项筋急”型颈椎病;
昆仑穴: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一过性头晕,频频发作。颈部不敢转动,动则欲呕,伴有项背部强痛。项后韧带钙化,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
后溪穴:适用于颈项强痛,牵及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者。
腕骨穴:适用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项部疼痛并向肩胛、肩、前胸、上臂外侧、前臂桡侧放散,拇、食指麻木,咳嗽及喷嚏时加重。
太溪穴:适用于用脑过度或肾虚症状较为明显的颈椎病,有椎间盘病变或骨质增生者。
大钟穴:颈椎病本为肾虚,肾经与膀胱经的经筋均行于后颈部,所以颈椎病的用穴也主要是膀胱经和肾经,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一穴通肾和膀胱两条经所以尤为适宜颈椎病。
足跟腱中点:董氏奇穴。
7、肩周炎
阳陵泉:病人有明显的疼痛点,就按经络辩证分别用其他穴位,疗效会更好;如果疼痛点不明显,又有活动障碍,就多用阳陵泉。
条口(解溪、陷谷):阳明脉虚(肝肾阴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原因(本虚标实),针胃经的条口、解溪、陷谷等穴位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当肩周炎阳气虚衰表现明显,条口为常用效穴。
(名医李克绍重用白术30~90克配熟附子15克煎服,朱良春以补肝肾脾胃之法恒愈此病)
鱼肩(鱼际穴下(拇指方向)0.5寸):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属手太阴肺经经脉和经筋不通,经络辩证病在肺经者。
三间:对各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疼痛在肩髃穴处的肩周炎疗效更好。
后溪: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甚则疼痛牵及肩胛者。
束骨:肩后部牵及腋下拘紧疼痛。
(肩周炎不论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扯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1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甚的经脉,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要超过二穴,用多了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总之,辨证病在何经,就针何穴。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阿是一穴,在主穴和阿是穴上可通电针,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火罐或刮痧,也可提高疗效。)
8、中风手指拘挛
腕骨:《针灸甲乙经》:“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
9、乳腺增生病
人迎:据四海理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人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四海都有穴位与体表想通,针灸与四海想通的穴位(实证泻法,虚证补法。)就可以调节四海,治四海之病症。)
10、急性腰扭伤
人中:治疗腰脊正中的扭伤,进针方法有二。一是横穿人中沟,从人中的一侧进针,另一侧出针。二是朝鼻中方向斜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度。进针时均应让病人配合腰部动作。刺人中痛,站立针刺要注意刺激量,避免晕针。
后溪:治疗膀胱经循行线上的扭伤和腰脊正中的扭伤。人中痛,可用后溪代,若两处都有扭伤,后溪就更适合。一般针患侧(单侧)即可,若两侧都扭伤,可针双侧。
龈交异点:治疗腰脊正中扭伤。一般腰脊正中扭伤后约90~120分钟内,在龈交穴附近上唇系带上就会发现突出的血肿或硬结,名之曰龈交异点。(腰扭伤好了此点也不消失)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毫针针刺并留针10~15分钟,同时活动腰部。临床用28号针挑刺疗效良好。
手三里:治疗脊柱一侧相当于夹脊穴部位的腰扭伤最好,对其他腰部扭伤也有疗效(针手阳明经的三间穴也可取效)。
太冲穴处压痛处(太冲与行间之间靠近太冲):治疗距离腰椎正中较远部位的腰肌扭伤。
腰痛1穴~腰痛5穴:
1穴:在后溪穴和腕骨穴之间靠近腕骨穴处,治疗腰脊正中扭伤和各种腰痛。
2穴:第四五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主要治疗脊椎旁相当于夹脊穴附近扭伤和各种腰痛。
3穴:三四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主要治疗相当于膀胱经第一侧线(距腰椎三指左右)附近的疼痛。
4穴:二三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主要治疗距腰椎一巴掌左右的扭伤和各种腰痛。
5穴:第二掌骨侧腰穴,主要治疗距腰椎较远部位的扭伤和各种腰痛。
11、膝关节炎:膝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致软骨丢失、破坏,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膝关节酸痛,活动不灵活。其特点是清晨起床或久坐后觉得关节僵硬疼痛,稍稍活动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过久又觉关节疼痛需左下休息;上台阶费力,下台阶腿软;下蹲困难,有时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关节伸屈活动时会听到“喀嚓、喀嚓”摩擦音;活动过度膝关节会肿胀疼痛加剧。
大杼穴:寻找大杼穴处压痛或条索状物,先按压再针刺,或用三棱针刺络拔罐,同时令病人活动膝关节。针刺应注意大杼穴不可针刺太深,免伤及肺脏成气胸,一般是向下斜刺0.5寸左右。
尺泽:适用于膝关节炎疼痛部位比较明确和局限者,采用关节对应取穴法,在对侧的肘关节尺泽穴附近找对应的压痛点针刺。
12、腓肠肌痉挛:即转筋或称小腿抽筋、小腿转筋。
承山穴:用温补手法或温针灸加TDP照射。(在筋病治疗上取穴以以局部取穴为主,哪儿有病就在哪取穴,有经穴则取经穴,没有经穴则取阿是穴;在针灸方法上,要结合温热刺激,因为物体一般规律是热胀冷缩,阳气具有温煦作用,即阳气者,柔则养筋。)
13、癔病性失语针刺涌泉大幅度捻转,强刺激配合心理诱导。
14、胃脘痛多见于胃痉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时、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
至阳或灵台:以指代针,按压至阳、灵台穴,治疗急性胃痉挛有特效。(俯卧位,两个肩胛骨下角连线与椎体相交处是第7胸椎,上为灵台下为至阳,一般都有明显的压痛点,可上移或下移一个椎体。医者站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至阳穴和灵台穴上,行圆圈状按揉。用力方向垂直向腹部方向,病人行缓慢深长的腹式呼吸。)
中脘:针刺中脘穴对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对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内关:内关既能理气止痛,又能和胃止呕,对胃痛伴有恶心呕吐者最为适宜。
足三里:合治内腑,六腑病可以用足三里,所有的脾胃病,不论其寒热虚实,也都可以用足三里。孙思邈认为,足三里、膏肓、涌泉这三个穴位都可以主治白病。
公孙:公孙是脾经的络穴,通脾胃两经,也处于足底反射区的胃部。
尺胃:位于右侧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孔最穴下1寸处。
脐胃:肚脐左上方(相当于时钟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直刺1~2寸,对胃痛和各种胃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15、腹痛
足三里或中脘:主要治疗以中脘穴为中心的疼痛。
上巨虚:治疗脐周疼痛,即以双侧天枢穴为中心的疼痛,属大肠病,所以取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多见于个种急慢性肠炎,可配合天枢一起应用,效果良好。
下巨虚:脐下疼痛,特别是以关元为中心的腹痛,属小肠病,所以取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也可配合针关元、太溪,用补法。
曲泉:肚脐下腹部两侧叫少腹,是肝经所过之地,如果两侧或一侧少腹疼痛,多与肝经有关。常见的左下腹胀痛,甚至起包块,疼痛则欲解大便,便后疼痛缓解,多见于慢性结肠炎。
16、膈肌痉挛俗称打嗝,中医叫呃逆。
取啑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用通关散(猪牙皂研末)嗅闻后,打喷嚏呃逆止。
攒竹:对偶发性呃逆效果较好。按压时让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多能立即止呃。对顽固性呃逆或因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呃逆,效果要差一些或无效,按压攒竹穴稍下的眶下缘,效果比攒竹穴好。
翳风: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疗效确实,有些按压攒竹不效的呃逆按压翳风即可取效。方法同按压攒竹。
太渊:治疗属肺胃气逆者疗效佳,对其他原因的呃逆疗效欠佳。
乳中:胃气上逆动膈所致呃逆,但乳中一般不针不灸,故用激光照射。
期门:治疗肝气上逆动膈所致呃逆,可针可灸。
中魁穴:经外奇穴,位于手背,在中指近端指关节的中点,有降逆止呕止呃的作用,主要治疗噎膈、反胃、呕吐、呃逆等,一般多用灸法,也可针刺。
太溪:治疗肾虚冲气上逆动膈引起的呃逆。
炙甘草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并发的呃逆效果很好。
涌泉:针刺或用吴茱萸调贴。
神阙:麝香0.5克贴脐,虚证和孕妇禁用。
冯鸣九先生验方:白豆蔻9克山楂核30克研末吞服。
17、急性胰腺炎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炎症。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血与尿淀粉酶增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按组织学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约占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地机:直刺双地机穴止痛。(若把地机穴处压痛分为4级的话,2级压痛提示乏力;3级压痛提示糖尿病;4级压痛即痛不可忍见于急性胰腺炎。)
18、支气管哮喘中医属于“哮证”、“喘证”范畴。病位在肺,病本在肾。病因病机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发作期临床证型有寒哮、热哮两大类,缓解期则可分为肺虚、脾虚、肾虚三型。
孔最: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包括过敏),针刺孔最穴有平喘作用。
鱼际:对寒邪束肺,气管痉挛的哮喘最宜;对肺经火热引发的哮喘亦可收泻火止喘之效。若肺气虚甚,当加太渊;阳气虚甚或肾不纳气宜配太溪。
神阙:以拇指按压神阙穴,每次500下,每日一次,连续2~3个月,可补益人体的元气,改善过敏体质,预防过敏性哮喘发生。
也可在肚脐拔罐,每5分钟取下连拔3个5分钟为一次,坚持拔2~3月,可改善过敏体质。
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其他过敏性疾病也有效。关键是需要长期坚持,至少需2~3个月。
19、心绞痛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位在心或心包,所以疼痛的部位多在心包的募穴膻中穴的深处(胸骨后疼痛);甚则疼痛出现于心的募穴巨阙穴处(上腹部),并沿手少阴心经或手厥阴心包经放射(左臂的前面内侧到达小指与无名指,有时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咽部及下颌部)。
内关:针刺内关可治疗心痛等一切心病,还与调理阴维脉有关。四总穴歌加一句变成五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内关谋。
至阳: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穴为阳气至盛之处,按压至阳穴可温通心阳,散寒解痉,阳气通阴散寒,绞痛可自止。
20、喜笑不休不能控制的无缘无故的喜笑不能停止。
神门:针刺双神门,泻法,留针一小时左右。
21、脏躁中医病名,主要症状是悲伤欲哭,不能自己。
少海:独取少海,补法,留针30分钟以上。
22、慢性胆囊炎中医胁痛范畴。病位在胆,与肝胆经有关。常见症状是右胁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多呈胀痛或闷胀痛。可向右肩部放射,症状多在食油腻及情志不畅后发作或加重。B超可确诊。
阳陵泉或胆囊点:胆囊点在阳陵泉下2寸,属奇穴,也在胆经上,主治各种胆囊病症。阳陵泉是治疗胁痛要穴,临床在阳陵泉和胆囊点附近找压痛点,哪里痛的厉害刺哪。
丘墟透照海:丘墟是胆的原穴,五脏六腑的病皆可取相应的原穴治疗。胆囊炎是胆腑的病,自然可取丘墟针刺治疗。其新的方法是丘墟透照海有较好的效果。慢性胆囊炎非一时可愈胁痛消失并不等于痊愈,应坚持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且忌食辛辣油腻,少饮酒,保持心情舒畅。可酌情配合使用支沟、日月、胆俞等穴。
23、痛经经期及其前后下腹部或腰部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甚至昏厥。分原发性(临床检查生殖器无明显异常,也称功能性痛经。)和继发性(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两种。
痛经主要与肝脾肾有关,常规针灸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三阴经穴,疗效不理想,远不如调节冲任督脉直接作用于胞宫速效。
十七椎:按压、针刺十七椎止痛效果良好,也可加刺承山穴,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可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效果更好。
神阙:神阙穴可以通治一切妇科病症。因为妇科病的基本病机是冲任督带4条经脉的损伤,而肚脐神阙一穴就直接与4脉相通。
神阙穴是禁针穴,可用灸、贴等脐疗法。
次髎、地机:单用次髎穴、地机穴也有良效。
24、急性扁桃腺炎属于中医(乳蛾)、“咽喉肿痛”等范畴,认为咽通于胃,喉通于肺,咽喉为肺胃之系,所以本病病位虽在咽喉,病本却在肺、胃。主要症状是咽喉疼痛,可伴有发热,一侧或双侧扁桃体肿大。急性扁桃腺炎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风热毒邪客于咽喉;二是过食辛辣烟酒,胃热火毒上攻咽喉。前者在肺,后者在胃。
少商:病在脏者取之井,少商为肺经井穴因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所以刺少商不仅可以散肺经之风热毒邪,还可胃肠腑热,对急性扁桃腺炎有良效。针刺少商出血,咽喉疼痛可立即减轻。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井穴,点刺该穴出血可治疗因过食辛辣、烟酒,胃热火毒上攻咽喉引起的扁桃腺炎。
25、美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性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面部主要是靠三阳经的气血滋养,所以面部美容就应该从三阳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开始。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气行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针刺足阳明经穴位,可使其行气于三阳和脏腑各以其经受气。
足三里: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是调理胃气的要穴。胃经气虚之人,足三里按之虚软,针刺时多呈凹陷。因是胃经虚证,所以用补法,透皮后缓慢进针,若能出现针下搏动感,说明气已至,如鱼吞钩饵之沉浮,病人也会感到自足三里至解溪的一过性跳动感,多数情况旁观者也能看到这一跳动。右侧出现多于左侧,出现这种得气反应,效果会更好。
一般针10~15次左右面色可开始好转,针孔处凹陷也会减轻或消失,继续针至1~2个月,面色会鲜明而右光泽了。
人迎:人迎也是胃经穴位,但人迎穴处有颈部动脉及颈动脉窦,针刺时宜避开动脉,不宜针刺太深和大幅度提插捻转,起针后宜按压针孔,以防出血。总之人迎穴的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还是慎用。
在临床进行针灸美容时,足三里和人迎可交替或一起使用。
26、养生保健
足三里:保健要穴,多用补法,疗效确实。
涌泉:肾经之井穴,肾经脉气所发之地,调补肾气的要穴。涌泉穴针刺疼痛较甚,所以用于养生多以指代针按揉涌泉穴。
太溪:肾的原穴,调理肾经,补益肾气的要穴,养生保健之理同涌泉,但针刺方便,少有疼痛感,对肾气虚衰者最为适宜。
气海:对元气不足者尤为适宜。
关元:原气之关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所。通过关元调理元气和肾、脾、肝三脏。关元穴保健多用灸法。
神阙:禁针穴,多用灸法,养生保健也可以指代针,用拇指指腹按压,按压数秒后再抬起,反复按压300次以上。
27、踝关节扭伤最常见的关节扭伤,由高处落地踝蹠屈位,突然足底向内或向外翻转,即可造成踝关节扭伤,临床以足内翻位扭伤多见根据损伤情况可分为三种: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疼痛在外踝,踝关节明显肿胀,皮下可有瘀血,活动受限,走路跛行。)、骨皮质撕脱(疼痛肿胀较前者更剧,活动受限。内翻时踝关节不稳定,足跟叩击实验阳性。)及踝关节半脱位(自觉踝关节不稳定,屈伸时有声音,疼痛往往为刺痛,不能行走。踝关节外侧压痛,内翻时加重。内翻时外踝可出现明显的凹陷,可X线检查排除骨折)。
踝关节扭伤早期处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持拐以防踝关节负重,不能过早活动,休息应两周以上。损伤后立即冷敷切忌热敷。
养老穴处压痛点:足外踝下方申脉处的扭伤按揉或针刺皆有捷效。
阳池穴处压痛点:扭伤在外踝的前下方,相当于胆经丘墟穴处,或者外踝的扭伤针刺养老穴后,外踝下方的疼痛缓解,但外踝前下方仍然疼痛,就当在对侧腕关节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处找压痛点针刺了。
28、膝关节扭伤常规的针灸治疗是局部取穴治疗。用关节对应取穴法疗效良好。
尺泽穴处压痛点:治疗膝关节内侧的扭伤,相当于阴陵泉上方,胫骨内侧踝处疼痛为甚者。
29、下肢肌肉拉伤在对侧上肢的对应部位也有显著的对应压痛点,针之有速效,明显优于局部取穴。
30、肱骨外上踝炎中医属“伤筋”范畴,并称之为“肘劳”。西医为肱挠关节滑膜炎,肱骨外踝骨膜炎,又称网球肘。以肱骨外上踝处疼痛、压痛为主要表现。通常有肘关节外侧疼痛,有时可牵涉至前臂,握拳、屈腕、拧毛巾、提热水瓶、扫地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持物有时可失落。
肘灵穴:在对侧阳陵泉附近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处针刺,1~2次见效,5~8次痊愈。这个穴位在阳陵泉穴附近又可以治疗网球肘所以命名为“肘灵穴”。一般多在阳陵泉上方腓骨头小头处,但总以最显著压痛点为准。
31、足跟痛中医称为跟骨痛,病在骨,病根在肾,多属肾虚或兼有寒湿瘀血。西医为足底筋膜炎、跟骨刺、足底脂肪垫萎缩、足跟部外伤都可以引起足跟痛。一般针灸治疗方法是取太溪、阿是等穴。
大陵穴处压痛点:针刺宜站位(坐位或卧位取效不佳),现在对侧大陵穴处找准最显著的压痛点,用力按揉,同时令患者试着跺几下脚,再行走几步(一边走一边按揉)一般情况下足跟痛即可减轻或缓解,此时可用随咳跺脚进针法进针,同时让患者活动患足,如果按压时疼痛没有减轻,说明对应点没找对准,宜再仔细揣穴。针刺后疼痛还会反复,宜坚持针刺5~10次,肾虚症状明显者还应配合服用补肾中药,如骨仙等,但一般需服用10盒左右方可。

src=http___hxey.com_uploads_Images_produce_aid_31868_180613144729070.jpg&refer.jpg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5-1-28 10:17 , Processed in 0.12355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