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双俏目如果有了黑眼圈,杀伤力可不是一星半点。
黑眼圈最早记载于《月经大成》,首次提出了这个病证名,并描述:“两目(无)别弊,但上下外睑煤黑,有如淡墨沈于旧棉纸。望之若米家山水,烟雨空蒙。”
其中表明“黑眼圈”的特点是眼睛没有其他的病症,仅仅在眼睑周围皮肤呈暗黑色,就像是淡淡的墨汁在旧棉纸上,远远望上去就像烟雨中的山水画那样。
黑眼圈中医称为目胞黑,并不是独立的一种疾病,而是一个症状,是你身体状况的反映,并有医家对目的观察来辅助诊断疾病,也称为目诊。
如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指出“内有干血(干血指瘀血),在外可见两目黯黑”。
《望诊遵经》里也提到:“妇人眼眶灰黑者,崩中带下也。”
中医认为,黑眼圈大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痰湿、瘀血为标。在临床上大多可分为三种。
症状特点:眼周成青黑色,面目消瘦,肌肤甲错。(甲错,皮肤脱皮,粗糙之意。)舌有瘀斑。
瘀血内停型的黑眼圈一般多见于两种情况——一是久病、大病后的患者,因久病伤气致气虚,无法推动血运行,在眼周皮肤薄的地方最易显现出来。
二是肝气郁滞的人,现代生活、工作、家庭压力巨大,致情绪不顺畅,无法疏泄,容易生闷气…...
肝主疏泄,肝气不疏,郁结于内,血行不畅,至瘀血内停,上浮于眼睑,眼睑、眼眶滞血不畅,出现青黑之象。
《眼科集成》云:“气郁血滞,伏火邪风,挟瘀血而透于眼胞眼堂,隐隐现青黑之色气。”就是描述了气郁血滞造成黑眼圈的病机。
症状特点:眼周皮肤黯黑,伴胸闷多痰,胃口差,食不下饭。
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在其著作《赤水玄珠全集》云:“眼眶黑,主内有痰。”
清代医家欣詹庵《四诊秘录》云:“眼胞属脾,若黑灰煤炭之色,主痰饮之疾。”那痰饮又是怎么生成的呢?
首先脾主运化,痰饮重,肯定和它相关的,其次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脾气虚证,则津液运行和输送失常,水液内停,日积成痰浊,蓄于眼眶周围,阻滞了脉络,而致目周青黑,肺开窍于鼻,所以这种黑眼圈症状多见于各类鼻炎的患者。
其次,肝主疏泻,情志不畅,抑郁,肝气郁滞,久则伤脾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内停体内,上溢胞而出现秽浊青黑的症状。
肝开窍于目,在色为青,肝经直接连于目。长期熬夜或失眠,耗伤阴血,气血肝阴虚,目失所养,肝的本色就暴露出来,眼周发青。
肾藏精,在色为黑。任脉从咽喉部上行,经过两面颊后到目眶下。
其精气通过对任脉的充养后,精气通过静脉上充于目。脑为肾中精髓汇聚而成,长时间用脑,会不断消耗精髓,最后造成肾虚。纵欲过度,造成肾精亏虚。肾阴虚失养,则本色浮现,黑于目周。
这里介绍几款粥品,既可以调节对应脏腑,又适合炎热夏天食用,做早餐做宵夜都有益,又易消化。
香附水煎煮后取液,将桃仁捣烂加水浸泡,研汁去渣,与粳米、香附水、红糖同煮,加水适量,煮成稀薄粥,温服。
黄芪20g 茯苓粉30g 橘红10g 粳米30g 大枣7枚
黄芪、橘红加水500ml,煮至200ml,去渣,放入粳米、大枣煮成稀薄粥后,加入茯苓粉,搅拌均匀。
内在养护可以靠食膳调整,外在方面,若是偶尔熬夜后出现黑眼圈、眼睛红等不适,不妨试试含有决明子提取液的眼贴外敷眼部,可明目护眼,缓解黑眼圈。
决明子:可清热明目,用于目赤涩痛,眼红多泪,肝火旺盛之证。
眼周的穴位有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太阳穴、司空竹等,眼贴外敷眼部可以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调节结合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后起到局部缓解的作用。
穴位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出入的通道,是治疗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通过对穴位贴敷来刺激和作用于眼周穴位的皮部,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改善局部眼部症状,起到调节作用。
决明子等药物提取液直接作用于表皮,通过皮肤黏膜,不仅可以改善周围血液循环缓解黑眼圈,还清热明目,改善熬夜后眼睛红血丝等症状。
可切掐、点按眼周3分钟,然后捏鼻梁10次,点揉睛明穴10次、风池穴10次。每日3次,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