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4451|回复: 1

道医启蒙,治病救人,济世渡人!

[复制链接]

822

主题

999

帖子

28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28
发表于 2021-11-27 22: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道家无论有多少门派、多少传承,都离不开这三件法宝。
第一是医药,叫作医道,主要是治病救人,济世渡人;
第二是养生,养性养命,延年益寿;
第三是武功,强身健体,防御制敌。
道家医学的传承主要有两大部分:道家医药和道教医药。
道医是道门医学与药学的总论,是中华民族医学的中流砥柱,是历代验证医学体系。
道医组成
道家医学的传承主要有两大部分:道家医药和道教医药。道医是道门医学与药学的总论,是中华民族医学的中流砥柱,是历代验证医学体系。道家医学是以黄老为代表的道家医学,这里“黄”有两种解释:第一种“黄”是指黄安(老子的师兄);第二种是指“黄帝”(道家十二大金仙广成子的徒弟)。道教医学是指以张道陵为代表的道教医学,道教是中华民族本土教,有数千年的发展史。
道医是道家医学的传承人。中国有几万名注册道士,道医不过三五人,请大家要鉴别。大家都知道药的特性和普通性,但真正懂得医药特性的人微乎其微。制药的秘密很复杂,一般中医学院和药学院的人研究的只是皮毛,我们中医文化是以道家医药为中流砥柱,以汉医传承为代表,其他少数民族医药为辅助,这就是中华医学。道家医学有道家的语言和道家的记载,道医有特殊的语言和文字,和现代文字有所不同,也有用道家文字组成的语言表示一种药,比如说哪种药被认为有特效就记载下来,就是用另外一个代表词把这个医药用隐喻的方式隐藏起来。
道医,不是道教。是道教长生不死思想的理论实践促动下,由教内宫观道士学者、教外道家学者以医弘教、以医传道、以医济世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医学流派。它介人于道教之中的文化思想,又有别于道教之外。道医包括中医。道医突出以神学思想,讲究形神兼治。而传统中医学是平衡医学,讲究标本兼治。道医既谈道教,又谈中医,自成门派,又自成体系。道医具有形神兼治、传流不离道、认为道是探索宇宙本源、道有善变性、万变性、及具备多种综合技能的特点。
道医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现代中医学为参照,将道医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
第一层面,形治部分,道医在治病防疾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各种丸散膏)及针灸手段,这与中医学内容大致相同。
第二层面,养生部分,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第三层面,即神治部分,其内容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这一部分与人的信仰、品德、民间疗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包括在戒律、伦理和他力的范围之内。
道医发展的根本特征是援道入医与援医入道。昭示了医道同源,医道一体与医道互补的道家医学传统,涤荡道医学着修养生命、济世利民的情怀。历史的道医名家有很多,如张道陵、孙思邈、杜光庭、张伯端等。代表著作有很多,如《广成先生玉函经》、《石药尔雅》、《韩氏医通》、《海药本草》等。
(1)医道同源
所谓医道同源,是指传统医学与道学均源自上古原始宗教人文关爱(即对人类生、老、病、死、苦的自觉关注关爱)的诉求。当是,伏羲画卦,肇启《易经》。而黄帝祖述《内经》,神农撰用《本草》,从此开创中华民族“三坟”之学。三坟之学既是中华民族道的本源,亦是传统医学的本源。其时,伏羲、黄帝、神农,不仅是中华民族先祖部落的首领,更是部落宗教团队的首领,他们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雄心,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悲心,以至极伟大的人文关爱情怀,口传心授了三坟之学,虽然文字不直接出自他们,但心传与口授源自他们。这中间,《本草》以脏腑气血培补先天,《内经》以内景经络(隧道)直追先天《周易》则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身心统一的哲学旨趣,以上提下委之法,昭示了法则天地修养生命与觉悟生命的通途,摄持了医道同源的历史渊源。此外,伏羲依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及五音入五脏之理,制作了古琴,既以古琴调情志,又以音乐助教化,并感应自然的萧声,襄助仙道的修炼。
(2)医道一体
所谓医道一体,是指传统医学与道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分割的血肉联系。其一,传承祖师往往既为医家祖师又是道家(道教)祖师;其二,医学与道学发展过程中人事与学术相互渗透,得以相互补充发挥者,上古之时,人文之祖黄帝,既是医家之祖,更是道家之祖。同理,上古名医苗父(以祝由为主要医疗手段),中古名医俞跗(按摩经穴治病),以至神农、岐伯均如是。先秦以后,道教公认的实体教团创始人张道陵及著名道士葛洪、陶弘景、孙思邈以至李时珍、张三丰等,既是医学大家,又是道学大家。他们中间,既修炼内丹助成仙,又修治外丹以活人,且深研医道,济世利生,二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道家的援医入道,使修养修炼生命的生理基础更加坚定;援道入医呢则不仅包括外丹(含升丹、降丹)纳入医法等,更因医师修道,又极大地推动了医家品质的提高,从而展现出传统医道更加完备的理、法、方、药、术。
(3)医道互补
所谓医道互补,是指医家对生命和美健康的诉求,与道家对成仙证道的追求,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支撑、补充与完善,最终使传统医学能以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将敬畏生命、摄护生命、修养生命、觉悟生命的诸般理法一以贯之,而以觉悟生命、证道成仙为最终旨归。一是敬畏生命。即认知生命难得,绝不高估人类自身的力量,更尊重生命,严格守持“性戒”(指人类共同憎恶的行为,如残酷杀害生命,偷盗抢劫、强奸等)保任生命,以自律无伤身心(即以万物养心性,而不以心性养万物),不恣意妄为。二是摄护生命。依据《周易》身心统一的哲学思想,摄护生命,先要无伤身体。于是有“择居处”(如背山、向阳、近水、通风),“适寒温”(如建茅屋制衣裳,用火调水等),“知时节”(认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乃至二十四节气之理)“和饮食”(上而言之,明晰食物是鲜活生命的助缘,使知味而不贪;下而言之,食物搭配要合理。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是修养生命。下而言之,振奋人体经络(行以导引,辅以摩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上而言之,调和情志,更以侧隐之心养肝,辞让之心养心,无妄之心养脾,羞恶之心养肺,是非之心养肾,使五德合和,恢复先天。四是觉悟生命。即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进一步努力,调和其体气,融化其物欲,安固其性情,精浚其神灵,彻底破除烦恼与执着,从而觉悟生命,升华生命。
(4)众术合修
晋代医学与道学大家葛洪提出的“众术合修”之法,很能代表道医学的特点,即由守真、行气、导引、按摩、叩齿、咽津、辟谷、房中、服饵等多种炼养方式结合。具体面言,道家(道教)医学的法与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中医共同使用的治疗方法,如汤药、针灸、按摩等;二是道医学特有的治疗方法:如气功锻炼与治疗、劝善的情志疗法、服用内丹外丹的养生法、施行祝由禁咒、以古琴为主的音乐疗法等,乃至依于河车路(内丹导引)的杵针疗法,依于经络及武功修习而展现的药功及拨筋疗法等。
道家医药
道家医药主要有三大特点: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效。
道家制药主要以食物为代表。比如一个人胃痛,可能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可能是胃穿孔,那用什么药比较好?一般的药学大家都是食疗,拿小米或者糯米用中火或小火炒熟再做成粥喝,这样长期下去就会把胃的许多炎症治疗好,这都是非常简单的实用方法。有很多人只知道治病,却不知道养病。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假如胃在酒、醋、酸中浸泡的时间太长,胃黏膜蠕动不好,残留物时间长了就将胃破坏了。如果饮食适度就可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道医分类
道家医学分门别类共十三科——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耳目、针灸罐科、服食、按摩、癔病、毒疹、制药、祝由-、符箓。道医文字大概一共有十六万字,分明别类的记载着道家医学。
道医内科
唇口的颜色就能证明一个人的心血与脾气的串通情况。比如说舌,现在很多医术记载舌尖代表什么、舌苔两侧代表什么,苔厚、苔薄、舌苔的颜色代表什么。这个还不完全,舌头与肺气的升降、宣泄都有直接关系,所以很多医学诊断舌头都出现了很大误区,因为他没有学透。比如鼻门、鼻腔、鼻脑腔是连着的。大脑分五个部分,大脑的左右各有两个脑腔,加上小脑;如果你炼丹的话就知道哪部分在旋转,只有真气运行,才能真正地知道人的气血循环状况。
道医外科
外科又包括毛门、发门、牙齿门、皮肤门、筋骨门、疔疮门、痹症门。毛门——人体的汗毛、眼毛、眉毛、鼻毛、耳毛等,它的功能主要是防范作用。发门——头发、须发等,它的作用是排泄人体一些多余元素。毛与发是什么关系?毛的主要作用是预防,一旦真气在皮毛运行,很多东西在没有碰到皮毛之前,汗毛就会通知你;发和须主要是宣泄身体的磷和多余元素。牙齿门,牙包括门牙和大牙;齿主要是两个,内齿和外齿之间连接的部分,一半是尖的,一半是圆的。
现代医学都能证明,身体有很多筋,比如说手指的伸缩。筋骨是外科比较注重的,筋骨门——筋类、骨类。筋类——束筋(包裹肌肉的筋)、腹腔膜筋、胸腔膜筋、心包膜筋、骨膜筋、球条筋。人老脊椎先老,如果人的脊椎从颈椎、胸椎、尾椎,一旦老化变形了,就会影响盆骨,每一节脊椎对人身体都有重要作用。比如说心脏病人在病发作时,在胸椎第七节、第八节揉几下,很多心绞痛的症状马上就会减缓和消失。
针灸罐科
人的经络有很多,主要是指十四正经;但是十四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最重要的是人身体的这几条线:后背脊椎两侧一面有三排线,人身体的这七条线的旋转是非常重要的,是竖着旋转。还有横着旋转,每个骨节之间,在胸椎、腰椎都会横转。当你练到气血开合的时候就有所感觉。所以行医的人不懂经络,出手就错;不炼丹的人想去诊病却不懂经络,就会像盲人摸象。
道家制药
道家制药主要分丸、散、膏、汤四类。
内服的膏药有几种,一是熬成内服膏类,一个是外敷膏药。汤剂包括水剂、酒剂、醋剂、油剂、混合剂,水主要包括河水、井水、泉水;酒剂包括白酒、黄酒、果酒。煎的药效果不同,比如说治腹泻的药,酒剂一定是白酒,治风湿是白酒加黄酒混合;醋剂包括清醋、米醋、陈醋、烤醋;油剂主要是香油,比如说做膏药,滴水成珠的时候,主要用香油,其他可以用橄榄油,但是比较少。丸剂主要是水丸、蜜丸、糊丸。丸的大小有9克、10克、15克的;还有丹,包括小米粒丹、绿豆丹、黄豆丹。散是打成末冲服,或者做膏药用。医药的制法是君、臣、佐、使、和。要符合人的年龄、体能、病情。
道医诊脉
道家诊脉分三部:气部、血部和神部。
神部是人体植物神经微电波、磁电波的反应;气部包括中气、宗气、真气、废气,体内外侵之气。中气主要是指脾胃和谷道之气,叫中气;宗气主要是指心包络之气;真气是骨内包含之气;废气是消化之后产生没有用的气体,另外一个气血交合产生的二氧化碳。血部包括人体流动之血、脏腑内存之血、皮下淤血、脏腑淤血。
摸脉,从头部太阳穴、颈部两侧、腹股沟和脚面,再加手腕的尺动脉、挠动脉。脉有脉症,有反关脉、正关脉。所以在摸脉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真正知道脉象,他只知道脉的快慢、深浅,不知道脉的走向,为什么?他没有练习炼丹,就是正气不足,身上的磁场不够,摸脉就是盲人摸象,不准。
道医诊法
主要有望、闻、问、切、感。
望、闻、问、切大家都知道,这个“感”主要是感知,心灵、手、脑都能感觉到。脑袋能判断出人的心灵,人的心灵能感受到人体的呼吸。望就是从头望到脚;闻有两种,一是闻声音、身体的气味;切就是切脉。但是如果是不炼丹的人,就找不到这种感觉。医学和修行、炼丹都有直接关系。
道医五行
道医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相助相毁、相杀相平、相约相和、相辅相成的。
金克木,肺一旦有病情,就会影响到肝脏;木毁金,肝脏一旦得了传染性病症,直接影响到气血交合,就会毁掉一个人的生命;火灭水,心火太盛,会把肾水烧枯竭;反升水,肾水足的时候,膀胱火力太强,肾气太足,水太旺,就会反升水,水升上来,就会把心火灭掉;心火一灭,人的精神就萎缩了。所以任何一个脏器都需要五行平衡。土克一切,脾是大络,如果脾的功能太强大了,喝水都胖,所以脾可以克制一切。反过来,肺在呼吸上,与心血配合;如果吸入的肺气是比较肮脏的空气,比如满屋都是烟味,深呼吸一会就会头疼,这就是肺与心相生相克的关系。
肺与肝、肺与肾、肺与脾、肝与心、肝与脾、肝与肺,心与肺、心与脾,都是相互制约的。当练功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明白这个规律。当经络通的时候,你只要知道一些名称,知道一些路线,就可以做自我医生;自我治好之后就可以治其他人。比如说肝与肺有毛病了,一定会影响到肾脏;肝与心有毛病了,一定会影响到胆。道家医学传承历代都是手抄的,都是经过老师严格把关,自己学习和练功,最后能够掌握一些东西,再加以考试。在实践当中通过与患者交流实践,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实践,这样才能出徒。所以这里的医学五行与网上流传的五行说有很大的差别。
道家养生
道家养生主要包括环境、心态、食物、药物、丹功养生。
第一是环境养生。环境好,也就是水和空气比较好,而且这个地方必须得藏风纳气;
第二是心态养生。如果我们的心不能平衡,看破了不能放下,心态的变化可以影响到五行的平衡。五行一旦失去平衡,人就会生病。所以五行要永远相约而制,互相平衡;
第三是食物养生。食物养生就是各种有利于人类饮用的食物;
第四是药物养生。比如说山楂、大枣、核桃,这些东西是道家比较常用的东西。有很多修行的人长年不吃五谷杂粮,只吃干果和水果;
第五是吐纳养生。也就是丹功。
道家的丹功有很多类别,主要包括八段锦。八段锦分文功八段锦、武功八段锦、立式八段锦和卧式八段锦。老少皆宜,可以用力练、放松练,也可以自由练习,比较适合各类人群。
道家武功
道家功夫是内外兼修的方法。道家功夫以内修为主,称内家功夫,其内家的含义是内力。道家功夫主要以炼丹为主。
调息炼丹
三十六息的调息方法,是道家历代传承的一种呼吸法。可以把周身的气血大部分都运行开,瘀血时间长了也能化开。气化万物,真气在运动,病情就减弱了。
三十六息呼吸法的主要阶段有:第一阶段——吸气时默念十个数字,呼气时默念五个数字。第二阶段——吸气时默念十五个数字,呼气时默念五个数字。第三阶段——吸气时默念二十个数字,呼气时默念五个数字。第四阶段——吸气时默念二十五个数字,呼气时默念五个数字。第五阶段——吸气时默念五十五个数字,呼气时默念五个数字。都需反复连续进行三十六个循环,坚持百日。达到这个阶段时,人的体内经络产生非生理性变化。人体的磁场与宇宙磁场开始产生人天共振现象。
三十六息呼吸法中,当你吸气时,鼻息、口息都可以;第一阶段修炼一百天,一个阶梯一个阶梯走,不能着急。第二阶段,可以呼五个数、吸十五个数。第三个阶段可以随意,吸二十个数、二十五个数都可以,但是每个阶段必须要做到一百天。大概三年以后,体内气血循环,面色就会有很大改观。
修丹就是修炼气的呼吸方法、心的耐受力。炼丹成了心就有了,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很多东西就会看透。所以人生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愉快、健康。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但是人的精神、意志和贡献应该留下。
很多时候我们说养生、炼丹,到底应该怎么练?第一,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养,心态、人格都为一贯,人就平衡了。如果一个普通员工跟一个董事长,两个人的心态都是不平衡的,那么宇宙波就会产生变化;如果我们都放下了,万事就和了。宇宙波的改变就会造成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就会导致人的扭曲,人体就会得病。道家练功的秘诀就是心态调解、呼吸、耐受力,当你的心有耐力了,呼吸能持久了,心练稳了,气练匀了,身体就好了。正气护体、丹功护体,外面的邪气都侵扰不了你。
太极拳法
道家的内家拳主要有三个代表,包括太极、形意、八卦。这个卦与伏羲卦、文王卦都没有关系,是另外一种卦。这里主要强调一下太极,第一是风,疯魔劲;第二是火,火烧身;第三是雷,炸雷声;第四是电,闪电速。太极还有三盘——天盘、地盘、人盘。天盘就是人两脚离地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做两到三个动作;地盘就是躺在地上连续做动作,可以自由站立起身;人盘就是站立行走时做各种动作。
太极拳有十三是、式、势。八门五步只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太极拳主要有这三点,第一个“是”,是七情六欲,把心态练出来;第二个“式”是人体躯干的四肢九节,包括头部在内;第三个“势”是八门五步。
太极拳论:“太极者,阴阳之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为根基。孤阳可生,独阴可长。无极而生,有极而动。”阴阳永远不能平衡,阴阳平衡了,就不能旋转了,阴一定要大,阳一定要小,阴是血、阳是气,互相包容。“动之则和,静之则分”。什么叫动之则和?比如说水和油装在一个瓶子里,静止的时候它会自动分离,一摇晃就混合在一起了。“虽变化万千而理为一贯,练就千斤力巧使四两功;刚柔至极因敌变化;”刚是非常强硬的,而柔则像水、空气一样;敌顺我顺,敌横我横。“抛物发力,应机立扑”,太极拳必须打出,曲中求直,就是抛物线,走抛物线的速度要比打直角线的速度快,它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变化。“久练不可松懈”,得长年练习,而且“别无他法,多悟舍近求远”,把筋骨、皮肉、气血都练得非常好了,力量就会自然增长。
太极养生
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方法有多种,大体分三种:
一、导引,是以俯仰屈伸,运动肢体,伸筋拔骨为主;
二、吐纳,是以吐故纳新,呼吸大自然空气来调节体内真气运行为目的;
三、膳食,是以各种营养品补食来充实补养体内各脏腑器官相互平衡。
以上三种法则虽然有不同之处,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气血通畅,预防疾病,提高体质,从而达到却病延年。
自伏羲画卦,阐明阴阳,而太极之理已寓于其中。嗣命阴康作大舞,以宜导湮郁,广成子传道于黄帝,黄帝作内经,其导引之诸法,均本太极之理,为理念和无形之运动。华佗引自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作五禽经,以授吴普,是时已开姿势运动之先河矣。
太极以阴阳互根为基础,抱阳而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平衡和谐。古人创太极拳法而不留个人之名,是因为历代先师没有个人之见,更无门户之见。它是宇宙和谐运动之表象。
中国的医学基本理论,就是阴阳学说,它认为人体内部不外阴阳两种因素,阴阳和调,就能维持健康;偏盛偏衰,就要致于疾病。这种学说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阐述很多,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为万物之能始”“人有形,不离阴阳”“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这些都是说明了宇宙间的事物和人类的身体,都是由阴阳两种因素构成的。
内经认为,凡人身体内,必须阴阳和谐,才能健康无病。它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居处安静。”“阴阳平匀,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曰平人。”“血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由于阴阳对人体之重要,古代擅长养生之道的人士都善于调理阴阳,却病延年。内经里称这些人为“至人”、“真人”、“贤人”,说他们能“把握阴阳”,“和于阴阳”,“逆从阴阳”。又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聪目明,气立如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别于阳者,知病从来,知病处也,知病起时,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根据上述理论,“太极拳”就是以调整人体内部阴阳血气的方法,来达到血气和调,阴阳平衡的目的。阴阳学说,并不含有任何神秘性质,乃是一种朴素的辩证的,而且属于唯物观点的理论,是任何事物的相对平衡论点。阴阳二字,可以这样来解释:凡是一切活动的、积极的、有力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属于阳;凡是一切沉静的、消极的、柔弱的、退行性的、机能衰弱的,属于阴。两者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简而言之,一个是“动”,一个是“静”。“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太极者,无极而生,黄极而判,又反无极,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太极乃宇宙之别称。宇宙包罗万象,星罗棋布,孕育万物,生克相约,演化万千。数亿万年变化而生生再造,无穷无尽。
太极拳道
太极拳无论在形式上或意义上,都和其他体育运动及拳术完全不同。由于“太极”是一个圆的形象存在,太极拳就是一套圆形的运动。它是一个圆圈,演变为无数个圆圈连贯而成的一种运动。所有一举手,一投足,甚至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就离不开圆圈,离开圆圈弧形运动,就违背了“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拳的操练方法,是以躯干腰腹为重心,如车之有轴,以手足四肢为辅翼,如车之四轮,所有动作,都发源躯干腰腹,以躯干腰腹为主宰,而推动四肢,任何部分一动,全身各部分随之而动,各个动作,都是连贯起来绵绵不断的,成为一个整体的运动,而不是一个个孤立起来的单独的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种形式的运动,正是“太极拳”的唯一特点,而和其他种体育形式(包括其他外家拳术)断续的、枝节的、局部的运动,有所区别。
太极拳的运动,必须缓慢柔和,呼吸平匀,全身松散,纯任自然丝毫不使用气力,而是以意志来控制,巧妙地掌握了动作的阴阳虚实。还要屏绝思虑,气沉丹田(脐下),体内无有分毫拙劲留滞於筋骨血脉之间。这样就会虚实分明,阴阳和调,变化轻灵。圆转自如,连绵贯串,一气呵成。这和内经所说: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的意义,是十分相近的。
太极拳谱在这方面说得很详细,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固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之阴阳,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是懂劲。不懂阴阳者难知太极之奥秘。
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姿式,就必须“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塌腰”“沉肩”“坠肘”,这就是一个“松”字,“松”就是太极拳的唯一妙诀。太极拳的“松”和“缓”状态,和其他外家拳术轩眉努目,挺胸凹腹的紧张状态,基本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练习太极拳有三要点,必须注意掌握,即是:“体要松,气要固,神要凝”。到底什么是“体松”呢?“体松”就是身体肌肉松散,筋骨微带劲,不尚用力气,而尚用意,力大则拙,用气则滞,体松后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则血气流畅,百脉和顺,以养精神。什么是“气固”?气固就是气要沉在腹部,不要浮在胸部,所谓心虚腹实,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这个意义,腹实自然气固,气固则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部,动作自然运用自如,从养生角度讲,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重要物质。那么什么是“神凝”呢?“神凝”就是内外相合,身心一致,所谓内外相合。是躯体各肢节动的协调性与相对平衡,就是上下、左右、高低、进退、对拉拔长。在形式上要做到动作一致,相约成为一个整体。从心神上,意志上要内外相兼,心气平和,意神乃致,精神上要配合肢节运动。太极拳在气势,不在架势,非此不得要领。内经里“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太极拳做到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就能达到血气流畅,功力增长,从而强壮身体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总体来说,太极拳是以阴,阳,虚,实,静,动,分,合八大纲领为基础,运用和缓柔软,绵绵不断的方法,完成一种整体运动,因而发生调整人体阴阳血气的疗效作用,这和中国的古老医学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大纲领,作为辩证施治的方法,完成一种整体治疗,因而发生调整人体阴阳血气的疗效作用,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太极拳最终目的运动养生,却病延年。
360截图202111272252361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8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
发表于 2021-11-28 16:0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道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5-1-28 11:31 , Processed in 0.130313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