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4108|回复: 0

生活当中的八因三缘

[复制链接]

302

主题

315

帖子

13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40
发表于 2015-10-25 21: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益西彭措堪布


如果我们的眼光看得长远一些,就应当为未来着想,这一生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现世八法,而是为未来更广大地修持大乘道做好准备。

八因三缘,实际是修一个圆满的福德身,作为大乘利他的所依身,在寿命、相貌、出身、财富、威信、名声、根性、力量各方面都应当具备上等的条件,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成熟众生。这八因包括了世间一切的圆满,虽然人人都想获得这些,但是没有辨别业果的智慧,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来创造。圆满的人身实际是从平凡起步修出来的,只要在生活中修好八因三缘,就可以现前圆满的福德身。

八德之身,分别来讲:

第一是寿命长,能很长时间修行,
因是爱护众生。

第二是相好,能让人欢喜而愿意接近听受教言,
因是佛前供养明灯和新衣。

第三是出身富贵之家,这样自己的言教能让人敬奉采纳,
因是身口意修恭敬,自己处在低位,象仆人一样。

第四是自在,既有大财富,又有好人缘,这样可以摄持众生,让他成熟,
因是修布施。

第五是信言具足,说话别人尊重信任,有这一条功德就能以爱语、同事、利行摄受众生,
因是不说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和绮语。

第六是具有大势力,这样做事业具有大能力,能由此摄持众生,使众生很快接受教化,
因是发愿和供养。

第七是丈夫身,成为一切殊胜功德之器,在修法上有许多方便,
因是欢喜丈夫功德,厌离女身等。

第八是大力具足,对于自他二利的事业没有疲厌,心力坚固,可以得智慧力发神通,
修法是帮助人,替人分担,别人不能做的代他做,别人能做的充当他的助手,还有布施饮食。

懂得这些之后,就可以不离开自己的生活,修积未来的圆满人生。比如,照顾病人、老人、爱护动物、放生,这些是修长寿健康的因;在家里在单位里,把环境布置得整洁美观,这样来供养如来,将来会得相好;对人恭敬有礼貌,事事肯让人,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修种性尊贵;每个月领工资时,拿出一部分钱救济身边经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修自在,将来一定会富裕有人缘;注意修好口业,说话不伤人、不骗人、不讲无意义的话,不破坏别人的关系,语言很和善、很真诚,别人就会信任你,喜欢听你的教导;常常发愿能摄持种种功德,对上师三宝、父母等殷勤供养,将来有大威势;爱丈夫性,做人行事正大光明,将来会得丈夫身;乐于助人,见到弱者就主动去帮助,对于上者也愿做他的助手,这样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身心的力量就会提升。

做这些善行,唯一是回向无上菩提,而且待人做事,都是用纯厚的心。这就是心清净。每天都这样不间断地作、认认真真地行,就是加行清净。有了这两个清净,自己的相续成为妙田,做什么都能出生大福德。这是在生活中修好八因三缘,把佛法贯彻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反之,一天大多数时间都不和修行结合,只是形式上做一做,得到的实际利益就不大。如果能真正去行,不要到来生,今生就会转变,行得猛利,三年就会见大效果。从更近的角度,下半生比上半生增上,一年比一年增上,一月比一月增上,甚至上根者一天比一天增上。自己可以做试验,在家里对父母、眷属修好这个法,在单位里也这样实修,看看自己的身心、人际关系、事业,各方面是不是在增上。所以,业果这个法贵在实践,真正按八因三缘来修,决定可以全方面转变命运,不在这里实行,恐怕学佛修道很难有坚实的基础。

临终时何业先熟,我们根据重业先熟这一条,生时就可以为死时作准备。临终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是唯一随业牵引,其他带不去;第二是以善业力决定安乐,以恶业力决定痛苦。所以一生行善,善业重的人,死时很自在,有的是谈笑而逝,有的坐脱立亡,没有任何痛苦。修净土之人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一生用功,使它成为重业,临终自然往生。如果没有重业,就要看近业,所以临终关怀很重要,要为临终者提供助缘,让他能在善心的状态中去世,以引业善而得生善趣。



附:破除误解。

壬三、除遣此中邪执分二:一、对于圆满之因遣除邪见  二、对于决定胜之因遣除邪见

癸一、对于圆满之因遣除邪见分二:一、出计  二、遮破


子一、出计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

有一类人以佛经所说“应当背弃生死一切圆满”作为误解的依据,由此这样想:增上生的身体、受用等圆满之事,都是属于生死,发起对彼希求之心不合道理。

这段之中,“以佛经说”,比如《广大游戏经》说:“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宝性论》说:“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错误事”,意为引生误解的所依,比如黄昏眼识不明,缘花绳会产生蛇的错觉,花绳是产生错乱的所依,称为“错误事”。同样,这里依靠“应当背弃生死一切圆满”这个观点,与自己的无明结合,就会产生“增上生事属于生死,发心希求不应理”的误解。

子二、遮破分二:一、真实  二、以教证说明

丑一、真实分二:一、以身等须要辗转渐受而遮破  二、观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对方的观点有两个:一是“凡是对生死之事发希求心,都不应理”,二是“增上生事都是生死”。下面分别遮破:

寅一、以身等须要辗转渐受而遮破
所破是“凡是生死之事不应发希求心”,能破是“虽然究竟不应希求,但暂时须要希求”。论中说:

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现位、现法是暂时之意。)

所求之中可以略分为两类,就是现位须应希求和究竟所应希求,两类之中“现位须要希求”是合理的,也就是生死中的身体、受用、眷属等圆满,求解脱者暂时也须要希求,因为通过辗转渐渐受此身,最终才能获得决定胜的缘故。(所谓“辗转渐受此身”,即一般小乘声闻证果须历三生,独觉证果须经百劫,按显宗讲,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积资粮,按金刚乘讲,除极利根之外,一般行人须经十六生等。)

以上道理换一语气说,既然一生还不能了生死,那就还是生死人,还有生死中的事,在生死的多生之中,就应考虑求得圆满的身、受用、眷属等等,这样可以使自己修道进步快。否则在生死之中甘愿取下劣的身、受用、眷属,不是更不合理吗?是否不希求善趣增上生的圆满,反而喜欢恶趣的不圆满呢?所以这一段,是以“身等还须要在生死之中辗转渐受”,成立暂时希求生死中的身等圆满并非不合理。

譬如去广州,先要坐车到重庆,再坐船到武汉,然后转车到广州,须要辗转乘多次车船,虽然到达终点之后不必希求车、船等的圆满,但从暂时来说,必须希求。如果车船、受用等不圆满,就会障碍进趣,延缓进程。如果车船好、旅途受用好、眷属好,就能顺利、快速地到达终点。

其实从自己切身之处想一想,就很容易明白。比如没有床和被子睡不好觉,立即就出现障碍,连生活都安定不下,怎么去修道呢?依此类推,身体整天生病,饥寒交迫,连生活都无保障,或者眷属不和合,在一起天天闹矛盾,受这些违缘的干扰,我们自利的修行都修不了,更何况他利。所以生死之中的身体、受用、眷属等圆满,求解脱者暂时也是必须希求的。

清朝有一位玉琳国师,前世是出家人,诸根不具,长得非常丑陋,而且心性顽愚。有一次,一位女施主设斋供养出家师父,每人还供一件衣服结缘。当时玉师也在坐就餐,施主发到他面前,见到六根不全的玉师,生起厌恶之心,便不和他结缘。玉师当下生了大惭愧,心情很沉痛,恨自己宿世业障深重,感得这样丑陋的色身。他想起《药师经》上说:拜《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可以感得琉璃身,他就发誓一心一意拜《药师经》。他终身顶礼,最后是拜在蒲团上圆寂的。转世为玉琳之身,智慧殊胜,诸根聪利,相貌非常庄严,成为顺治皇帝的国师,人们听到他的名字都是心生敬仰。所以大乘菩萨须要成就殊胜的增上生事,才好摄受众生成办利他。

寅二、观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所破是“增上生事都是生死”,能破是“还有不为生死所摄的增上生事”。论中说: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

并不是所有的身、受用、眷属圆满等增上生事,一切都是生死所摄,因为身、受用、眷属这三者圆满究竟,分别是佛色身、佛刹土、佛眷属的缘故。既然究竟增上生不是生死所摄,当然不应背弃,而是应当成为究竟所应希求。

以阿弥陀佛为例,阿弥陀佛的色身,《赞佛偈》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阿弥陀佛的净土圆满,《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佛眷属圆满,《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阿弥陀佛的眷属是无量无边的不退转菩萨。)

阿弥陀佛的身、受用、眷属等是究竟增上生事,不属生死的范畴,这些应不应舍弃呢?如应舍弃,今天就不会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不可能成为无量众生安乐的所依,阿弥陀佛也不算是完成了佛道。所以,我们应当调整一下认识,所谓学佛修行,并不是学痛苦,不是学得身心不健康、受用贫乏、一个眷属也没有,变成孤家寡人痛苦不堪的状态,如果结局是这样,我们学佛又有何意义呢?还不如不学好。所以佛法是使人离苦得乐的法,学佛的目的是使人生逐步走向圆满,最后到达究竟,一切身、受用、眷属都最极圆满,才是佛道的完成。


丑二、以教证说明

下面以教证说明应当成办增上生和增上生究竟:
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即应希求增上生的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

因此《大乘庄严经论》针对这个密意说:受用圆满、身圆满、眷属圆满、事业圆满四者,是殊胜的增上生的体性。《大乘庄严经论》这一句出在该论宣说以作用决定六度数目的道理之中,即前四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的作用,总的是成办增上生,分别是以布施成办受用圆满,在流转轮回的多生多世当中,一切资具满足;以持戒成办身圆满,获得殊胜的人天所依身;以安忍成办眷属圆满;以精进成办事业圆满,所作都能圆满。

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

而且众多教典都说,由布施等福德资粮成就佛陀色身,所以佛色身是增上生究竟,是所希求。

比如,经云:“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随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随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之一相,除白毫、顶髻、法螺三相;以万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十万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顶髻相;以万亿倍顶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随念三宝经》中说:“诸如来者,是福等流。”《无垢称经》中说:“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六十正理论》云:“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智粮,获得从福智,所出二殊胜。”(其中“二殊胜”是指法身殊胜与色身殊胜。)《入中论》说:“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彼等亦即福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安忍三种波罗蜜多,智慧资粮是静虑和般若,精进是二资粮的共因,福德资粮成为佛陀百福庄严微妙色身之因。

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

因为增上生事是暂时修道的必要所依,增上生究竟是他利功德圆满的所依,所以修一切种智的人,经过极长时间、修习极多、极为殊胜的施、戒、忍等,也是为了希求其果——最极殊胜的身、受用、眷属等殊胜生。“经极长时”是指时间之长,“修诸极多”是指数量之多,“诸极殊胜”是指质量之胜,“戒施忍等”是指行门种类,这样勇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极殊胜的身等殊胜果报。如果这一切都是须要背弃的,那又何必这样猛修呢?

比如阿弥陀佛的因地是法藏比丘,他在发起成就最殊胜色身、刹土、眷属等的四十八愿之后,以大愿摄持,经历无量劫数修积功德。经中说他:“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持戒,“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这是布施,“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这是安忍,诸如此类法藏比丘勤修了无量殊胜的善根。由成就无量殊胜善根的缘故,法藏比丘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开发,在多世之中,或作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作王家贵族,或作转轮王,或作六欲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尊重供养诸佛从未间断。而且,身体和口中常放无量妙香,香气普熏无量世界。不论受生何处,都是色相端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手中常出无尽珍宝庄严具,一切所需的最上之物,用以利乐有情,由此因缘能使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所以法藏比丘因地积功累德无量无边,在五道十地的历程中,成办了圆满的增上生,度化无量众生,最后边际是增上生究竟,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导师。

癸二、对于决定胜之因遣除邪见

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度诸有海”是指获得小乘解脱;“趣妙种智”是指成办大乘解脱。)

以此“身”不仅能成办增上生,而且是能成办究竟决定胜的因,如《入行论》所说:通过依靠人身宝船便可以度脱生死的大苦海,即是须要依止以人所表示的善趣之身,度过三有之海,趣证一切种智,而且这个修道不是善趣中一生所能成办,而是须要历经多生,因此能成办善趣妙身的殊胜之因——尸罗,是道的根本。因为无戒便不得人身,而不在多生中保持人身,便无法修行出生死成佛道,故说是根本。

《大般若经》说:“我若不护净戒波罗蜜多,当生诸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能得一切智智乎?”《戒经序》说:“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人天生,亦不至菩提。”(譬如人的双脚残废何处也不能到,同样毁坏戒律不得人天善趣,也不能到达菩提。)《入中论》说:“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善趣、声缘、菩萨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必不可少的因,就是戒律。

总之,善趣身是成办决定胜的所依,而尸罗是成就妙身的胜因,因此为了获得妙身应当护戒。

那么成办暂时的小乘解脱和究竟的一切种智解脱,单凭一般善趣所依身是否足够呢?

不足够。论中说: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1]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苾刍等圆满学处。

如果善趣身不圆满一切功德相,只能成就少分功德,那以这种少分功德的身虽然修行诸道,但是进步微小,进程缓慢,因此必须要具有一种最圆满的所依身,其中只护持沙弥等不圆满学处尚不满足,所以须要努力守护比丘等的圆满学处。(“等”字包括菩萨学处、三昧耶学处等的上上学处。)

下面再讲两种观点: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2]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

有人说:护持尸罗如果是为了成办善趣身,以八关斋戒等也能获得,何必受持行之艰难、义利微少的比丘等上上学处呢?

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3]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难行少义,苾刍何为?

另一种人说:如果别解脱所有的要义,是为了获得阿罗汉果位,但是比丘戒未满二十岁就不能受,而居士身也有能获阿罗汉果位,所以应赞叹居士身才对,比丘戒戒条繁多难以受持、所获利益也不过如此,受比丘戒有何意义呢?

回答:
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

应知这是完全不了知圣教扼要的极大乱言,应当以下下律仪为所依,在受好下下律仪的基础之上,受学上上律仪,委重护持圆满的学处。

“未知圣教扼要”,可以理解为:前者是一概认为受持别解脱戒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成办善趣,因此他不了知别解脱戒须要以出离心摄持的扼要;后者认为受持别解脱戒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阿罗汉果,他不了知大乘以利他心受持别解脱戒实际是为了获得究竟佛果的扼要。以不达扼要之故,是极大乱言。再观察,以善趣身求证一切种智,须要辗转经历多生,这个所依身的因最根本是戒。为了速疾成办佛道,所依身须要功德支分圆满,因为如果没有获得圆满所依,修道速度就不快、修力也不强。而须要获得圆满一切功德的所依身,因上必须功德圆满,因此应当受持违品全断、身口意行善一切支分圆满的比丘戒,而不是一般戒律。所以,以下下居士戒为所依,须要受持上上比丘等的满分戒。

或者从因来说,成办增上生善趣,具足比丘戒比不具戒修行具有力量,在成就阿罗汉果、受行菩提心戒等方面,也以具足比丘戒有力量。《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又以修习金刚乘来说,居士、沙弥和比丘相比,修密上等的所依也是比丘身。《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都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所以宗大师这一句“未达扼要”的含义甚深。

以上下士道所说,实修时应当依止具足殊胜法相的善知识,对于圣教的扼要都获得通达,在此前提之下,假如马上死亡转生恶趣的话,痛苦不可思议,所以对于能从中救护的怙主三宝应求皈依,之后对业果的取舍如理地行持,并且对殊胜增上生之因——护持圆满学处,应当精勤用功。

已说于共下士道次净修心讫。

有关共下士道次第修心的法要宣说完毕。
[1] 求寂:即沙弥。
[2] 近住:指八关斋戒。
[3] 近事:指居士。


种种自性虽无二;支分性中离戏论;如实者虽无可思;遍相之显普作明;本成故舍造作病;自然任运安住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1 22:05 , Processed in 0.13151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