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我们先来看一下解表药中桂枝这味药,很多人都误以为桂枝是桂花树的树枝,事实上它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的嫩枝。大家看到发的图片,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都是桂枝,第二幅图是肉桂树在野外的图,大家看一下这个跟桂花树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树有两个地方可以入药,一个就是嫩枝,也就是桂枝;另一个就是它的皮,就是我们平时炖肉放的桂皮,中药的名字叫肉桂。肉桂和桂枝功效也是不一样的,肉桂以后我们要讲到这味药物,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肉桂树的枝条,也就是桂枝的功效。肉桂树在民间又叫桂皮树,它的皮割下来可以当炒菜用的佐料;细枝晾干,就得到了桂枝。
肉桂树在南方的分布比较广,长江以南的地区基本上都有,但是最好的是两广地区,也就是广西、广东,当然最好的、最优质出产在越南的青化地区,这个地方是品质最好的。
桂枝是怎么加工的?一般是在三月到七月这个时间,这个时候是树木最枝繁叶茂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候去采,就把这个嫩枝砍下来或是剪下来,一般剪成0.3~1厘米长的一段一段的,剪下来的嫩枝用水浸泡以后再捞起来,捞起来以后要焖润到透亮,然后再切片晾干,就得到桂枝了,在临床上又分为桂枝和桂枝尖这两种药,桂枝尖就是0.3毫米甚至以下直径的这个嫩条,用桂枝最上面枝稍的部分,桂枝尖和桂枝的作用基本是相似的,但是桂枝尖作用的力度是比桂枝要理想,在临床上想开更好一点的桂枝,我们就可以开成桂枝尖入药。
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古代比如《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面凡是用到桂枝的地方的地方都写的去皮两个字,现在市场上也真的有人把桂枝外面的皮剥掉来入药的,可真的把皮剥掉了,这桂枝也就没什么用了,桂枝主要发挥功效的也就是这一层皮。为什么古代会写去皮呢,这去皮不是真正的让你把皮剥掉,是因为古代桂枝和肉桂是一起割下来的,也就是说桂皮和桂枝是一起砍收的,那个时候采也是和现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是直接把树砍了,把所有的皮剥掉,然后把嫩枝剪下来,剪成一截一截的,这个就完了,现在肯定是不会把树砍下来的。古代桂皮,就是我们现在的肉桂,那个时候肉桂和桂枝是一起割下来的。如果用桂枝来解表的话,就会写去皮用桂枝,我们的理解就是去掉肉桂,也就是说我们把桂枝和肉桂分开,而不是真正的让你把桂枝的皮去掉,因为桂枝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在这层皮上,如果把皮去掉了就和木头没有什么区别了,就不可能达到有用的效应,应该理解清楚这个概念,不是真正的把皮剥掉。 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辛有散的作用,甘有补的作用,温就是偏温性的药,可以散寒。归肺经、心经和膀胱经。 桂枝的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筋脉、助阳化气。有些书上写的发汗解表,这里写的是发汗解肌,其实桂枝的解肌作用这样表述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桂枝的解肌作用必须配合芍药来达到,我们后面还要讲的石膏、葛根都有解肌的作用,但是和桂枝的解肌作用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注意一下什么是解肌呢?解肌就是: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经常有这样一类病人,就是晚上睡觉时受凉或是姿势没有摆好,第二天早上起来脖子一边非常的僵硬,就是我们俗称的落枕,对于这种寒性的受凉的落枕,我们经常用到一个处方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用下去以后就会明显的感觉到颈部的僵硬松解并逐渐的消除,相当于这种肌肉绷紧的状态被你所用的药疏通了,然后处于一种柔和、软和的正常状态,这个相当于一个解肌的作用。但是桂枝不加葛根就不具备解肌的作用,而伤寒论里面讲的解肌的作用其实就是调和营卫的作用,后人将调和营卫理解为一个解肌的作用,其实和葛根的解肌是有一定区别的,现在大家可能觉得有点绕,有点听不明白,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大家会渐渐明白这个问题,特别是咱们以后学习了伤寒论以后。 桂枝的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因为桂枝辛、温,所以它有发散、解表的作用,另外它是温性的,所以可以解风寒性的感冒,风寒性的感冒有配伍的药队,桂枝的开凑、发汗的力度比麻黄要差,不如麻黄,但是桂枝善于宣发阳气,就是把我们身体的阳气调到基表,如果用国家来做比喻就是把我们内部的兵力调到边界上的作用,对于外感风寒无论是表实、表虚都可以用桂枝。这里说的表实、表虚和我们之前说的虚实是有区别的,之前讲的虚实是什么呢?邪气盛就是实,正气不足就是虚,一个是强调邪气旺,一个是强调正气不足;这里的表实与表虚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汗,有汗的叫表虚症,无汗的叫表实症,和我们中医理论里讲的虚实是有区别的。其实不管表实还是表虚症,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来分的话,都是实症。 对于没有汗的表实症,就是寒气很盛,病人表现出来恶寒、怕冷,不出汗的一种外感症状,相当于敌人进来后把我们的边防线全占了,自己的人不能正常出入,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就需要桂枝和麻黄配合起来使用,麻黄可以使汗出来,桂枝可以调动身体内的阳气,然后把它调到基表上和邪气做斗争,达到宣发肺气、发散攻寒的作用。 如果是外感风寒,表虚有汗的,我们一般和芍药一起用,用于调和营卫,就是说营气和卫气,发散解肌解表,桂枝本身就有解表的作用,这个时候身体的汗液一直在流失,身体营卫的功能就出现了障碍,要把身体中的气血调动过来进行斗争,白芍又具有敛汗的作用,防止汗液过多的流失,通过桂枝和白芍这样的配伍,一个发汗,一个敛汗,一张一弛,调动兵力又控制兵力这样的配合,来达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如果是身体本身阳气虚的人,又感受了风寒之邪,就直接配麻黄、细辛、附子,第一可以通过发散把外邪赶出去,第二可以温补我们身体的阳气,使身体的正气可以抵御邪气。 外感风寒表证受风寒引起的感冒,在三种状态下使用的药物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是没有汗的,症状是恶寒、发热、怕冷,用麻黄配桂枝,用麻黄汤;第二种是有汗的表虚证,就用桂枝配白芍,用桂枝汤;如果是属体阳虚的一直就是阳气不足的,用麻黄、细辛、附子配伍。这是讲的外感风寒的,感冒还有外感风热的药,就不适合用这种辛温的药,这些大家要注意的。 2、温通经脉,可以治疗寒凝血滞的各种疼痛的症候,温通经脉,就是经脉受寒以后闭阻了,可以是阻了气机,也可以是阻了血,就是血瘀,或者出现气滞的情况。桂枝有辛散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这种功效,所以我们广泛的使用了桂枝这个药。 比如胸阳不正,也就是说心肺的阳气不足,我们常常用桂枝配合瓜蒌和枳实、薤白一起用,处方就有薤白、瓜蒌、枳实。还有就是瓜蒌薤白枳实半夏白酒汤治疗心阳不够,也包括了肺部的阳气不足,当阳气不足的时候就用到了桂枝的温阳的作用,使机体通常的作用配合的去使用。像我们常见的心功能障碍的病人心悸、心气不足、心衰的病人在病症合适的时候在处方中配伍桂枝使用,这就是我们讲的上焦温通经脉用桂枝治疗因阳气不足造成的寒凝阻滞的情况。 中焦的虚寒也就是胃脘部的冷痛包括上腹部的冷痛也可以用桂枝,《金匮要略》里面的小建中汤就用到了桂枝,温中散寒止痛,配合了芍药、饴糖这一类临床的药物,包括虚寒性的慢性胃炎、部分胆囊炎、胃溃疡这一类的疾病,都可以用到这个方子。 下焦的妇女月经方面的疾病,因寒凝血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甚至出现闭经,不孕不育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用到桂枝温通的作用,像著名的处方温经汤。 温通经脉,一个是温一个是通,只要是寒性的病变、不通畅的病变,具有着两种性质的都可以配伍桂枝使用,也包括关节疼痛、风湿类的疼痛,还有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这一类的病偏寒性病机的病变都可以用到桂枝,《伤寒论》里面著名的桂枝附子汤,治疗很多关节方面的疼痛,像肩周炎、腰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等。 3、助阳化气。助阳就有补阳的作用,桂枝性味里面有甘,甘就是补的意思,就是有温补的作用,不要以为桂枝是解表药就认为是治疗感冒,其实桂枝还有补的作用,桂枝补的作用是针对一系列阳虚证,包括我们的书上讲的痰饮蓄水,因寒性病邪引起的病症,也包括心悸这一块。 阳虚证的范围非常广范,像我刚才讲的桂枝归心经、肺经 、膀胱经的,心阳不足我们用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炙甘草汤;心阳不振会出现很多情况,比如心悸、心律不齐都可以用炙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这一类处方;入肺经的角度来说,肺阳相对不足也会引起起一类的病变,比如下肢的水肿、气喘、气动往上冲的这种症状,这一类的情况都可以使用到桂枝,以桂枝为主的处方进行一些加减;还有脾阳不振的,脾的运化能力下降,水湿内停的导致痰饮的这种情况出现,病人就容易出现眩晕、心悸、咳嗽,这个时候都可以用桂枝和健脾化湿的药配伍使用,比如茯苓、白术之类的,《金匮要略》里面的苓桂术甘汤就可以治疗这种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的证型 。 它归膀胱经,膀胱跟肾是一个系统的,如果是肾的阳气不够会导致膀胱气化不行,好比膀胱里面是一锅水,用火烧它就会蒸腾水就变成水蒸气了,水液就充分利用,输送全身各处。如果火不够就是阳气不足,水液就不能化成气,不能往上走,就出现气化不利,这时候水液全部往膀胱走,尿就特别多,或者膀胱气化不行以后,小便出现相反情况,小便减少,甚至出现小便不利,解不出来,出现水肿的情况。这种水肿除了用一些常规的利尿的消肿药物像茯苓、泽泻以外,还要配伍桂枝,一是可以温通肾阳,二是可以使尿液通畅,可以达到消肿的目的,就像《金匮要略》里面的金匮肾气丸就是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就是来自于这个处方减掉两个药就是附子和桂枝。金匮肾气丸就是治疗肾阳不够、阳气虚这样的情况的,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药物就是桂枝,后来是到了宋代的儿科专科医生钱乙,他是把附子、桂枝去掉变成现在的六味地黄丸了,所以说金匮肾气丸是六味地黄丸的老子,有了它才有了六味地黄丸的。桂枝治疗阳气虚的情况主要涉及到心系、肺系、脾系、肾系这几个系统,桂枝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来简单回顾桂枝的功效: 1、发汗解表。主要针对是外感疾病比如说风寒感冒,当然还有风寒之邪瘀痹在我们的肌表比如说皮肤瘙痒、鼻炎之类的,在合适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到桂枝。 2、它有温通经脉的作用。一个温一个是通,所有经脉痹阻情况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就是疼痛,因寒凝血滞引起的,在任何经脉痹阻都能到用到桂枝。 3、它能助阳化气。在临床上碰到各种系统阳气不够、气化不行而且又不通畅的时候,都可以用到桂枝这个药。 关于桂枝使用剂量的问题课本上推荐的是3~9克。说到桂枝的剂量,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真正热性的感冒是不能用桂枝、麻黄这一类温性的药,像风热性感冒,还有阴虚火旺、血热旺行这一类热性疾病,或者说阴液不足的疾病用这种药就不合适,甚至会出现副反应、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清朝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医生叫金慎之,一次当地的一个富翁的小妾就是小老婆生病了,就找金医生看,金医生一看恶寒发热、汗出、舌苔薄白、脉浮,这肯定是一个风寒感冒的病人,而且是一个表虚证,他就开了桂枝汤,因为他看到小妾的身体比较虚弱消瘦,本身气血比较差,所以他用的桂枝量很小,他只开了5分,现在的单位相当于1.5克,一分就是0.3克,然后富翁家人拿方就去药库抓药碰到了一个新到学徒工,就把5分抓到了5钱,这就翻到了10倍的量,结果小妾吃了以后就死掉了。富翁就找金医生的麻烦,要跟他打官司,最后一查,证明是药房的学徒检错了药,然后认定是药房的责任,药房的老板赔偿了富翁的费用,而且特别是在死者的坟前建了桂枝亭。建桂枝亭干嘛呢?就是告戒中药行业的人在中药的用量要特别注意,用多了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死亡。 事实上桂枝这味药在江浙一带很多医生用的比较少,甚至很多医生不开这个药。因为江浙一带受后世温病学派的影响,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也不管江浙一带,就是整个中国如患外感疾病,你去药店买药,只要是感冒的药基本上是清热解毒的药,没有几个是温性的药。而在临床上也确实是以风热感冒为主,但是还有一部分是风寒感冒,所以说必要的时候,合适的时候,该用温药的时候还是用的。桂枝这味药也没有刚才讲的故事那么吓人,当然是跟小妾的身体体质有很大关系,现在没有办法追究这个人到底是这么死的,临床上如果是治疗外感引起的这一类疾患我一般用桂枝10克,如果是治疗关节类疼痛疾病可以用到20~30克,不用到20~30克的处理是没有效的,所谓初学者大家应该注意用药的时候尽量按照药典的规定使用。桂枝本身是没有毒的,但是这个药如果是用的量太大或者是辩证有错误,如果不是寒性疾病而是热性的疾病或者是说阴虚内热的疾病你大剂量使用肯定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辩证要非常的重视,一定要准确!每个药物都有偏性的,它就是偏温 如果本身是温热的病你在用偏温的药就越用越错啦,你就肯定要出问题了,大家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的。 在《本草经疏》这本书里面桂枝的功效是这么描述的:桂枝其用之道有六: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水,曰补中。 也就是说桂枝有六大功效: 1、合营功效。合营功效和芍药一起使用的,还有桂枝汤里面的桂枝的作用。 2、通阳。刚才已经讲了, 3、利水。利水作用主要是通过温阳作用去达到的,在临床上的肾虚水肿,包括心衰、呼衰引起的水肿都可以用。 4、下气。中医有一个证叫做奔豚,就是感觉有一股气往上冲,那是因为阳气不够,气不能固摄导致的。桂枝的温通作用就可以达到降逆下气的功效。因为它的根本原因是阳气不足,把阳气补上去了,所以它就不往上冲了。 5、行水。这个是跟利水作用相似的,行水主要是通过温通完成的,桂枝可以补充我们身体的阳气,让机体把水液正常的输送到全身各处。 6、补中。主要是补充中焦的阳气。 再一次提醒大家,桂枝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它的嫩皮,就是桂枝表面的这层皮,它含有挥发性的物质,所以煎药的时候不要煎太久,煎煮时间过长它的东西都会挥发掉了,作用就会很差。同样的道理桂枝存放时间太久了,存放两三年,有效的物质挥发掉了,药效也会比较差,所以说桂枝最好使用当年采的,在使用桂枝的时候我们尽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桂枝尖,因为药房常见的桂枝都比较粗,现在大家为了赚钱取料,桂枝尖的量比较轻,桂枝你如果把整个树枝采下来比较粗的地方质量就重, 所以说总是把很老的树枝来充桂枝,其实它接近桂皮的作用,接近肉桂的作用,所以用桂枝尖才是真正的桂枝的作用,这个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紫苏这味药大家都很熟悉的,基本在农村呆过的人都见过。紫苏它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当年种当年就收了,到了冬天自然会枯萎,到了第二年重新播种才能够长出来,紫苏的高度差别很大,主要是从二十厘米的到一米到两米都有,像现在种的紫苏好多是比人都要高。紫苏有一个特点,紫苏的茎是方形的,不像一般的植物是圆形的,颜色它是紫色的,叶子的表面和底部也是紫色的,紫苏的这个基底部是木质状的像木头一样比较硬,但是比较光滑,叶子是对生的,比较长的柄,叶片比较薄,卵圆形,边缘有锯齿状,两边都是紫色,有芳香的味道。我们直接看这个图就知道了。其实还有一种是白色的,形状跟紫苏是一模一样的叫做白苏,白苏野外也常见,其实它是青色的,还有一种是绿色的苏叶叫白苏。它颜色不一样。我们一般入药用紫色的,不用青色的入药。 紫苏这味药全身都是宝,叶子叫苏叶,茎部叫苏梗,开花以后结了籽叫苏籽。其实民间把紫苏的根部也入药,相当于它全身都入药,从它是身上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入药的,每样东西都可以用药。在临床上一般我们药房常见的是三个品种:苏叶、苏梗、苏籽,这三个地方功效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讲的是苏叶、苏梗的功效,苏籽在后面还会讲。紫苏的根它的功效跟苏梗比较类似,在农村它的根是一般是用来安胎的。 紫苏是一味辛温的药,辛具有发散的作用,温就有温通的性能。归经是归肺经和脾经。 它的功效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在临床上紫苏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寒感冒。对于风寒感冒,紫苏发散力度比较小,赶不上麻黄、桂枝这一类的药。虽然它的力度小,但是它有它的特色,当你碰到轻度的风寒感冒,就是我们说的受凉了,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时候,直接采点新鲜的紫苏回来煮水喝加点生姜就可以了,像很多小朋友感冒直接煮点紫苏水就可以了。另外平时身体比较差的人,本来体质比较差的,如果你要用麻黄、桂枝他扛不住的,我们就用发汗力度比较小的紫苏来治疗,这样就不会伤害人体的正气。 我们临床上用到紫苏新鲜的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药房都没有新鲜的紫苏叶子,只有干燥的。医院的医生一般在什么时候使用紫苏呢?大部分的时候在胃肠型感冒,也就是说感冒的同时伴有胃肠症状的时候用到紫苏比较合适,因为紫苏本身具有行气宽中的作用,又有止呕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用紫苏比较合适。也就是说这个人既有感冒的症状又有恶心、呕吐或者是肚子胀的这些就是平时讲的胃肠型感冒,紫苏这味药特别合适。如课本上讲的《太平和剂局方》里面的香苏散,《温病条辨》里的杏苏散,大家注意,这些都是用治疗风寒感冒的处方,治疗风寒感冒比较轻的就直接用紫苏,感冒伴有胃肠症状的,如果是寒邪之气引起的,我们都可以用配合紫苏去使用,这样的效果会更加的理想。因为它除了解表以外还有散寒和行气宽中的功效。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因为紫苏味辛,辛能散能行,还有行气宽中的作用,如果是出现胃胀、肚子胀的情况可以配伍紫苏在里面使用,以达到宽中除胀的目的,气机得到理顺,呕吐、肚子胀的症状就会消除。 3、安胎。大家就要特别注意了,中药里的安胎药不是特别多。有代表性的是紫苏和苎麻根,对于先兆性流产,就是看到见红、胎动不安的情况就可以用到紫苏,一是可以顺气,有理气的作用;二是如果证偏寒它有温的作用;三是它有直接的安胎作用。可以说对于先兆性流产紫苏是经常使用的药物之一。 4、解鱼蟹毒。对于鱼蟹中毒,呕吐、拉肚子可以用到紫苏来处理,这在临床上用的是广泛的,很多的农村烹饪鱼、蟹时,放些紫苏叶进去,紫苏是非常好的调料品,是药食同源的东西,生活中还有紫苏茶这类东西。紫苏可以解鱼蟹毒,就可以用这个功效治疗很多东西,现在平时有很多人吃鱼、吃蟹,可能在短时间没有什么症状,但是累积久了就会出现不适的反映,比如不想吃饭、拉肚子、有恶心感,通过询问呢,他可能有经常吃鱼、蟹、虾的习惯。特别是小孩子,在消化不良的情况下,在常规用药的情况下,配紫苏进去,去解一下鱼虾蟹中毒的情况,还有一种平时在家做鱼、蟹、虾的时候放一些紫苏进去,避免鱼蟹中毒,出现不良反应。还有一些反应就是出现过敏,不一定累积,可能吃一次就出现过敏啊,皮肤瘙痒啊,荨麻疹这一类疾患,我们在问一些病史的情况,如果病人有经常进食鱼蟹的情况或者之前进食鱼蟹的情况,考虑因过敏源为鱼蟹导致的,我们就可以吧紫苏配进去。 还有一种情况,在民间有食用动物的胆治疗眼睛的说法,吃蛇胆,有的人吃鱼胆,可能不知道了,鱼胆是非常毒的东西,很多人吃了以后,发生很严重的中毒反应,我们可以用紫苏来解误食鱼胆或者故意吃鱼胆的造成中毒的反应。我找到了一个病案,喻正求老中医1974年在湖南浏阳的西乡葛家公社,可能是下放在那里,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性突然腹痛,最后就昏迷了,他的母亲就请了喻医生去看,喻医生到时,这个人已经昏迷躺在了床上,面色晦暗、四肢不温、气息微弱、脉细微如丝,床前秽物吐了一地。喻医生一问情况,说中午生产队里分鱼,这人分了一条两斤多的草鱼,他本身眼睛不太好,听说鱼胆能治眼睛的病,就剖开鱼把鱼胆吃了,结果吃了以后就成了这种情况。如果是现在大家都会送医院了,当时在农村条件比较差,也不可能送医院。喻医生是怎么处理的呢?他记得书上写了紫苏能够解鱼蟹毒,就叫人马上拔来了紫苏连苏梗,搞了一斤放在大锅里煮,还加了糖、盐。为什么加糖盐?因为病人呕吐的很厉害,有脱水的情况,所以加了糖、盐进去,以防出现西医所谓的电解质紊乱。病人喝了加了糖盐的紫苏以后出现反复呕吐的现象,是吐完又灌,灌了又吐,吐了又灌,十分钟以后,又煎了一锅紫苏水继续灌了两碗。病人是大汗淋漓,精神突然恢复,面色转好,身体皮肤的温度也开始上升,开始摸着是比较凉的,两个小时以后病人就苏醒了,自己说有头晕、肚子胀、四肢麻木胀痛的症状。摸脉是一个细、数的状态。喻医生又嘱咐他在一个小时后喝一碗苏叶榨的汁。到了晚上八点钟的时候,病人的神智就非常清醒了,脉象也基本正常,也没有了不舒服的症状。 这个病案启示我们,紫苏确实可以解鱼蟹中毒,而且可以解鱼胆中毒。这个作用是很明确的,当时喻医生没有使用任何其他药物。在临床上,真正碰到这种鱼蟹中毒的情况并不多见,大多是我刚才讲的累积性鱼蟹中毒的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拉肚子、皮肤瘙痒、过敏。我们在正常辨证的基础上,可以加紫苏这个药去解一下身体内积累的鱼蟹的毒,会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加紫苏,你会发现这种情况也不是很好处理。 课本上讲紫苏临床上一般用5~9克,我们一般用10克左右或者6-10克。紫苏煎的时间也不能久,它就是靠芳香的味道发挥作用。所以新鲜的紫苏比干的紫苏用在外感风寒会更好一些,如果有新鲜的紫苏我们最好用新鲜的。新鲜的量可以稍微用大一些,新鲜的药含的水分多,这个大家需要注意。 还有一个苏梗的问题,就是紫苏的茎部。苏梗主要有宽胸利嗝,顺气安胎的作用。苏梗跟紫苏叶来比,紫苏叶更擅长解表,苏梗宽胸理气的作用更强一些。其实苏叶和苏梗的功效是相似的,只是侧重的方向不一样。临床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就可以直接用紫苏叶。如果是腹部胀痛、胸嗝胀痛这种情况,包括安胎都以苏梗为主。民间认为紫苏的根安胎效果更好,这个没有经过临床的对比,所以不能确认。紫苏整个植株,苏叶、苏梗、紫苏的根部都是有安胎、解表的作用,只是解表,苏叶最好;宽胸理气、安胎,苏梗会更优秀一些。
生姜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菜市场也买得到,很多家在农村的也种过生姜,外形我就不描述了。生姜临床使用最好是小黄姜。小黄姜比较道地的产区是在云南。当然我们平时用本地产的姜也是一样的。以后我们还要讲到一个药,干姜。干姜跟生姜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大家要注意的。后面我们会讲到干姜的作用。生姜后面还附了两个药,一个是生姜汁,另一个是生姜皮。生姜汁和生姜皮跟我们讲的生姜稍微有一些区别。 生姜具有辛温的作用,归肺、胃、脾经,它的功效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大家记住一类的药物像我们现在讲的风寒解表药,都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这个第一功效就不用记了,要记的就是跟其他药物不一样的功效。比如生姜还有温肺止咳、温中止呕的作用,这是需要记住的。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呕吐的病人用生姜是非常好的,是一个圣药。这是强调生姜的止呕作用。这种呕吐是胃虚寒性的呕吐,用生姜是最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有这样的描述“早行山中,宜含生姜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什么意思?就是早上很早进入到山里面去,应该含一块姜在口里面,就不会被露水、山里的湿气侵犯我们的身体。这里描述的就是生姜的一个散寒作用。经常上山采药或者经常到山上工作的人员,为了防止寒湿之气进入身体,可以试一试、用一用。 生姜的临床运用: 1、能解表散寒,当然就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这和前面的几种药物是一样的。生姜作为解表散寒药,功效相对于麻黄、桂枝的力度是稍差一些的。在症状比较轻的情况下,可以用生姜、紫苏叶煮点水喝就可以了。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就要加一些其他的辛温解表药,比如桂枝、羌活一类的药物一起使用,就可以达到更好的发汗解表的作用。这是生姜在临床上对于风寒感冒的应用。现在药房一般都不备生姜,需要自己去购买。一般医生开了生姜会告诉你回家煎药时加几片生姜,而不是几克生姜。 2、温中止呕。临床应用当中会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性的疾病,包括脾阳虚,出现胃部冷痛,吃东西不行,呕吐这种情况,这个时候用生姜再配伍一些其他的温理的药物,就可以到达到一个温养脾胃,散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止呕的作用。 3、生姜具有温肺止咳的作用。对于寒性的咳嗽,生姜可以把肺部的寒气散出去,以达到止咳的作用。比较出名的处方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拗汤,这个三拗汤其实就是麻黄汤去掉了桂枝这个药,对于治疗寒性的咳嗽是一个非常好的处方。 临床上使用生姜主要靠的就是它的散和温的作用。生姜除了温散的作用以外,还有止呕,止咳的作用,这是大家要注意的,它之所以可以止呕止咳是它可以散胃寒、散肺寒,温胃散寒,能够温胃,所以说他可以止咳止呕。它可以止呕,它是呕家圣药。生姜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药物,这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
4、生姜能够解半夏和南星药物的毒性,也有解鱼蟹中毒的作用,所以在使用生半夏或生南星时(生半夏我们一般加工成了制半夏或者法半夏,生南星一般也会加工成法南星),为了防止中毒的情况,一般在处方中要配伍一些生姜来制约它的毒性,以防止出现中毒的情况。临床上如果碰到误食半夏、南星中毒的,我们可用生姜来解,可以打生姜汁来喝。至于解鱼蟹的毒,生姜跟紫苏的作用是相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煮鱼或者是煮虾煮蟹的时候会切一些生姜在里面,是蕴含着一定的中医道理的。就是说,生姜本身就具有防止进食鱼蟹之后的一些中毒反应,出现皮肤过敏的反应,所以烹饪鱼蟹时一定不要忘了加生姜。 我再跟大家介绍两个生姜治疗疾病的方法:一个是姜枣茶,即生姜和大枣一起煮,煮出来当茶喝,这对女孩子痛经的效果是比较好的。生姜能温中散寒,兼大枣补益气血,所以对女性的痛经效果会比较好;再一个就是生姜泥,即生姜捣成乳泥状,直接外敷,可以治疗日常生活中的热水、火的烫伤,好的很快,而且不留疤痕。 生姜既然是一个温性的药,那我们就要注意,在热性的疾病,或阴虚内热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使用生姜。比如病人是热性的、或者是湿热燥性的脾胃不适引起的上吐下泻,就不要使用生姜。如果这个时候使用生姜,不但症状不会减轻,而且还会加重。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用药要注意病人的病机、证型,我们是辨证用药,不是根据症状用药的,大家一定要注意的。 生姜榨成汁就叫生姜汁。生姜汁和生姜的功效是差不多的,但是它主要是用来止呕和化痰。临床上遇见急性的情况多用生姜汁,比如天南星、生半夏中毒的,用生姜汁冲服,兑服,还有就是昏迷的病人,用姜汁配上竹沥水,通过鼻伺也好,口服也好,可以使中风昏迷的病人在短时间内醒过来。 生姜汁经常做为辅料在食用,比如冬病夏治时,一般是用到白芥子,把白芥子打成粉,然后做成药品敷在穴位上,用生姜汁把白芥子搅拌,然后把它做成小药品,然后贴在穴位上。再一个对于关节疼痛性的疾病,作为药物的辅料使用的搅拌汁液可以用到生姜汁。比如膝关节疼痛,如果是寒性的,那么配好的外用的药物可以用生姜汁来拌,然后外敷。 再说生姜皮,生姜皮的性味与生姜是不一样的,它的性味是辛凉,而不是温性,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生姜皮虽然也有辛的作用,但它是偏凉的,主要是用于水肿,有利水的作用。非常出名的处方就是五皮饮,即五种药物的皮来治疗水肿,治疗水肿用皮利水的效果会比用整个药物更好。临床上,生姜皮用在水肿的情况比较多。 今天就讲这几味药,大家跟上进度,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大家记得我们中医整个学习都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我们一定要把中医的思维建立起来,把整体的思维、辩证思维建立起来,使用药物不是按症状来的,按病机辩证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