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国俊
旋覆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的头状花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根据前贤的经验结合本人临床实践,兹论述如下:
如《南阳活人书》金沸散,以旋覆花为君,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古今释本方者,约皆以为方中旋覆花只有消痰降气之功,是囿于“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谚也。其实,旋覆花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能宣发肺气达于皮毛,助辛温表药,祛风散寒。一宣一降,肺气复常,咳嗽宁矣。
故余治风寒咳嗽,恒师法江尔逊老先生,以金沸草散为首选方,并加白芍10g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兼喘者合三拗汤;咳痰不爽者加桔梗9g;口微渴者加黄芩9g;体虚者加党参15g,屡用有效。
如《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为君,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证之病机,古今有三种说法。①多数医家认为系胃虚痰阻;②少数医家认为系肺肝气上逆。③柯韵伯认为系“心气大虚,表寒乘虚而结于心下”。三说见仁见智何以从之?
余临证体验,知不论伤寒或杂病,凡胃气素虚之人,一旦误治,若出现心下痞硬,呃逆频频之时,其脉象必弦长,重按无力,即李士材所谓“直上直下,冲脉迢迢”者也。盖冲脉下连少阴,上隶阳明。阳明胃气虚馁,不能息息下行,则冲脉难安其本位,必转而上逆,并挟胃气亦上逆,此呃逆频频之所由来也。若仅为胃虚痰阻气逆而冲气不逆,不过偶尔噫气耳。旋覆花味咸而润,沉阴下达,降胃镇冲,辅以代赭石之质重沉降,功力尤显。而前贤活用本方,又扩大其适用范围。如周扬俊曰:“余每借以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神效”。
如《金匮》旋覆花汤治“肝着”。历代注家皆认为,肝着者,乃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致令胸胁痞闷不舒,或胀痛或刺痛,故以旋覆花为君,通肝络而行气。余以为此释固佳,唯难以圆满解释:旋覆花不入肝经,如何能通肝络?
而余释肝着,恒从原文所述的两大特征性证候着眼,一是“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一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因肺位于胸中,肺气膹郁,胸膈满闷,故欲蹈之以畅其气也。为何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因本病初起,多缘于形寒或寒饮(经云:形寒寒饮伤肺)。肺本喜温润,受寒后尤喜之,故但欲饮热驱寒以自救也。若不图早治,肺气膹郁过久,必乘肝木,肝木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可成肝着之病。
旋覆花入肺经,温降肺气之力颇宏。肺气肃降则不乘肝,肝气达而肝络通,此清金疏木,隔二之治也。
叶天士深得本方奥旨,其治胁痛,多于本方基础上加味,创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虫类通络诸法,开后世治络病无限法门。余治外伤性胸胁痛、结核性胸膜炎、冠心病心绞痛缓解期等,常用本方加味,疗效亦较满意。
如《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吴鞠通自注本方,亦谓旋覆花善通肝络。究之,温降肺气而涤痰蠲饮,乃旋覆花之良能,有香附领之入肝,方能蠲胁下之水饮,非旋覆花自能入肝经而蠲胁下水饮也。
药物有所用亦有所忌。旋覆花之功用明矣,而其禁忌若何?《本草求真》:“凡阴虚劳嗽,风热燥嗽,不可误用。”余长期体验,阴虚劳嗽、风热燥嗽等证原不可单用或重用旋覆花,然若列为禁区,绝对禁用,则不免因噎废食。今试举三案以证之。
例1、温燥伤肺干咳案
周某,女,60岁。素有“慢支”宿疾,1979年9月,偶涉外感,咳喘频频,痰少难咳,鼻燥咽干,服沙参麦冬汤数剂,证稍减,却增胸痞纳呆,迁延月余,渐形困顿,舌质干红,苔薄黄少津,脉数无力,右寸微洪。
此乃温燥伤肺,投以桑杏汤加生石膏、知母两剂,诸症减,胃纳增,于原方加旋覆花6g两剂,咳喘止,诸恙悉平。
例2、肝火刑肺案 文某,女,73岁,1979年12月6日诊。夜间喘咳,不能平卧,凌晨加重,咳则两胁下痛,痰黏难咳,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边、舌尖干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洪数。
此属肝火刑肺,投以黛蛤散合泻白散加桑叶、枇杷叶两剂,喘咳减,仍痰稠难咳,于原方加旋覆花6g两剂,咳痰爽,喘咳大减,改投贝母瓜蒌散以善后。
例3、胸痛咳血案
石某,男,48岁,1978年6月15日诊,证见咳痰稠带血,左胸刺痛,潮热盗汗,舌质红无苔,脉细数涩而无力。
此乃肺肾阴亏,虚火灼肺,投以资生汤合旋覆花汤加北沙参、生地,白及、藕节、荷叶6剂,胸痛、咯血均止。
综观以上三案,旋覆花均在禁用之列,何以反能奏效?盖因旋覆花虽有辛温之性,然在大队对证方药中,只不过发挥其豁痰降气特长而已,岂能改变全方总的作用趋向?古人制方用药,有“去性取用”之法,殆即此意。扬长补短,发挥配伍的作用,某些单味药之不利作用就不会成为绝对禁忌。 作者/余国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