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896|回复: 0

史载祥中药外治法举隅(肝腹水等问题处理)

[复制链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发表于 2018-2-28 2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徐敏整理
  笔者在跟随史老师出诊的过程中,注意到老师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除了汤剂外,也经常采用药物局部外敷法。例如用五倍子、琥珀、煅龙齿共研细末敷脐治疗汗证,醋调吴茱萸粉贴足跟治疗足跟痛等,均有良效,并结合病症有诸多发挥。老师指出,外治法,是中医疗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腧穴等部位,通过皮肤渗透和粘膜吸收,以发挥治疗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外治十八法”的记载,对内病外治有详细记录。老师还推荐我们去了解吴震西老前辈的经验,我因此对外治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结合两则验案谈一下学习体会。
  1.验案
  病例1:冯某,男,55岁,腹胀、纳呆、10年余。刻下伴有左侧腰部酸痛,失眠,尿量减少,大便日2行。舌苔黄腻,质红,脉沉细。既往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冠心病。曾采取利尿、腹腔穿刺等方法,腹水长期未曾彻底消除。化验:HBV-DN乙型肝炎病毒核酸1000/ml。处方:醋红大戟粉3g,醋甘遂粉3g,肉桂4g,公丁香6g,冰片2g,琥珀粉1.5g。外用,每日取适量温水调,敷肚脐。配合汤药治疗,药后尿量增加,腹围和体重减轻,食纳改善。

  【按】患者肝硬化腹水诊断明确,应属中医“鼓胀”的范畴。虽有饮邪停留,但日久体虚,不耐攻伐,西医的利尿药长期应用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腹水应为漏出液,含蛋白成分,反复腹腔穿刺抽吸腹水,恐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导致越抽越长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医药治疗体现了其优越性,此患在史老门诊规律治疗数年,病情稳定。外用方中的大戟和甘遂都是峻烈逐水药,还会对消化道有较强刺激(有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服用大戟和甘遂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死亡的的报道),口服恐不能承受,现经脐部皮肤吸收,即能发挥温和逐水的作用;肉桂和丁香温热,制约大戟和甘遂苦寒之性,顾护肝肾阳气;冰片走窜,加强药物的吸收,亦可减少局部皮肤过敏;琥珀镇静安神,有助于改善睡眠。


  病例2:孙某某,男,48岁,2014年1月13日,直肠癌术后,造瘘回纳术后5天,满腹胀痛,体味改变时明显,有少量排气,尚未排便,食后呕吐胃内容物。伴自汗淋漓,舌苔黄厚腻,脉细短滑。腹平片见多发阶梯状液平,诊为不全肠梗阻,辩证为瘀热内结,取内服桃仁承气加味。外用五倍子30g,琥珀粉1.5g,冰片1g,肉桂1g,共研细末,温水调后贴脐。2014年1月16日复诊,诉服药当天,腹胀和腹痛显减,伴肠鸣,随即排便、排气,呕吐、自汗均止。

  【按】此患者前经过直肠癌切除术,今日又行直肠造瘘回纳术,病程已久,有体虚、瘀血为病机之本(脉细短);肠道功能低下,逆行蠕动,致气逆呕吐不能食,又浊气不降,排便功能未恢复,腹中积滞的标实之病机(舌苔黄厚腻,脉带滑象)。此时伴发的自汗,会更伤津液,加重便秘;另一方面,气随津脱,加重气虚,因此是需要重视和亟待处理的症状。史老师采用外治法止汗: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收涩之功甚强;肉桂制其寒性;冰片促进吸收;琥珀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用药后当天汗止,汤药使腑气已通,腹中积滞浊瘀已去,但术后仍有血瘀气陷之病机,下一步应培补健运中焦,升陷祛瘀收宫。


  病例3:韩某某,女,30岁,左手第4指尖“瘊子”2个月,用多种药膏外涂,效果不著,反复不愈。舌苔薄黄,质偏红,脉细短滑。处方:金银花30g,黄芩15g,苦参15g,黄柏18g,川楝子15g,大青叶30g,7付,煎汤外洗。另鸦胆子20粒,去壳,分次黏贴于疣状物局部,外密封包扎固定,24小时更换。

  【按】寻常疣(verrucavulgaris)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祖国医学中称“疣目”、“千日疮”、“枯筋箭”,俗称“刺瘊”、“瘊子”等。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致病菌为人类乳头瘤病毒,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以局部治疗为主。史老师根据患者舌苔黄,舌质红,脉滑的体征,考虑湿热内蕴,故采用金银花清热凉血;苦参、黄柏燥湿清热;大青叶清热解毒;川楝子疏理肝气助诸药清热之功。鸦胆子具有腐蚀性,鸦胆子油对于软而作线状之乳头状瘤较寻常疣、扁平疣作用迅速,其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它的毒性作用使细胞发生退行性变,细胞核固缩,最后坏死而脱落。
  1.体会
  外治法的原理:外治法与内治法同样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与内治法殊途同归,应用外治法必须熟练掌握经络学说和脏腑辨证。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不仅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在局部发挥作用,还可通过血循环、经络的传导在远隔部位发挥作用,可以治疗的疾病也不限于体表疾病,而是可覆盖内、外、妇、儿、皮肤、骨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以中医应用膏剂敷贴俞穴治疗疾病为例,腧穴贴药后,可使药力随腧入肺,灌精气而营阴阳,其可能是通过压力、温热、化学、皮肤感受器,经淋巴管吸收深达脏器而取效。亦可能与神经、体液的作用有关,药物刺激穴位,放射性地刺激大脑皮质,调整了其兴奋与抑制过程,与内服药力协同起到良好的疗效。
  外治的优点:疗效显著,施于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其液浓度,从而发挥充分,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内治,且取效迅速。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无消化系统对药效的破坏和解释作用,药物用量小,避免峻猛药物的毒副作用。

  施用方法:其外用药物治疗主要方法有膏、纳、滴、洗、搽、熏、灸,熨,敷、涂、穴等。
  部位选择:患处、肚脐(神阙)、足心、鼻腔给药、灌肠、足浴均可选择。其中脐疗是首选部位,即贴脐法。古代中医论着中把肚脐称为神阙穴,肚脐是婴儿未出生时和母体进行血液交换的唯一通道,神阙穴隶属于任脉,又为冲任循行之地。现代解剖生理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与全身皮肤结构比较,表面角质层最薄,屏障影响最弱,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因此应用药物填于脐后,可通过经脉之循行、输布和传递全身,从而发挥治病作用。

  药物的选择:不同于内服,外治的药物必须选用味浓烈之品才能使药效透过皮肤屏障,尽快发挥作用,故多选用气味俱厚之品,如苍术、法夏、甘遂、牵牛、巴豆、南星、二乌等。而且这些药最好是生用,“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统计吴氏二十一膏方,所用药使用频率在16次以上者有白芷、沉香、川芎、半夏、南星、姜、葱、槐、柳、桑、木鳖、蓖麻、穿山甲等,无一不属猛、生、香药之列。

  史老师说,临床家应不惜手段,追求疗效,外治是中医与内治并列的疗法,但近年来渐次沉寂,然在治疗许多疑难杂症时确有良效,如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另有可减毒增效、方便易行等优点,应该重视。中药外治发挥作用的机制不仅限于透皮吸收,更有经络传导,尤其在疗效肯定的基础上,其机理的探讨更有意义,或许能获得理论上的突破。某国际知名大学教授云:50%的临床医师缺少好的思路,另15%虽有思路但无执行的技术,还有25%缺少团队,仅15%三者俱备,可以达到学术的顶峰。


23154392_152143609036_2.jpg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1 19:00 , Processed in 0.10231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