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297|回复: 0

经方角度看-湿气怎么祛除

[复制链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发表于 2018-10-21 23: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8-10-22 11:33 编辑


  在经方里面,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关于制水的方子,比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等,这是张仲景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大的思路,明白其中的奥妙,不但可以治病,也可以养生,下面我给讲讲其中的道理。

  我们人类,是从海洋里面走出的动物,和水的关系那是密不可分的,水约占人体重的50%—70%。血液的80%是水,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所以,水在我们的健康中很重要,如果水出现问题,那么,我们的身体也就状况百出了。

  水会出现哪些问题呢?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水多了。
  那么,大家会问,我们水多了,少喝水不就成了吗?

  道理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中医认为,这些问题都是自己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比如脾阳不足,肾阳不足等,如果没有这些问题,那么水多了我们身体自己会排泄出去的,而有了这些问题,会导致水排泄不出去,即使再少喝水,也会出现水多的情况,比如一个患者水肿,是患者自己的系统出了问题,如果您用控制喝水的办法,是不行的,再少喝,水肿没怎么减少,生命倒是出危险了。


  我可以这么说,这些我们体内的水湿,仿佛就像是一个不流通的水池里面的死水,不进不出,无法正常使用,这种水的多少都是没有用的,其实我倒是见过很多水湿重的患者,喝水倒是很少,可是体内的水湿依然严重,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搞科研和给患者看病的过程中发现,现代人体内水湿重的情况很多,这是我体会 到的一个独特的现象,现在很多非常古怪的疾病,最后都可以通过去湿利水的方法调理好。


  这事儿的发现,是我有一天看在同仁医院拍摄的患者的舌头照片,我们课题组拍摄了大约几千个舌图,我突然发现,其中水湿重的比例非常之大,大到几乎我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来回忆我给人看病的过程,也发现我开出的去湿的方子是如此之多,于是有此感悟。


  我想,在古代,水湿是没有这么重的,因为从文献的医案里面水湿重的比例是一定的,远没有现代的多,但是,现在我却发现,现代社会那么多的患者是水湿重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几个原因,第一个是现代人运动的少了,我们出门有车,坐在办公室一整天,可是只有运动起来,我们的脾阳才能振奋,肾阳才能生发,肺气才能通调,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么水湿就会难以运化。


  比如,我们如果打一场篮球,就会出一身的汗,然后呼出很多水气,这是水的排出,然后喝水,完成水在体内的出入,这样运化水的系统就得到了锻炼。
  如果只是坐一天的办公室,这种水的出入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得不到锻炼,功能就弱了,这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


  水湿重的第二个原因是伤脾阳。在中医里面,脾是负责管理水液的。我们今天冷饮多了,有冰箱,可以随时喝到冷饮,吃凉的东西,如冰激凌,这是古代一般人吃不到的(那年头皇帝也吃不到这东西),这些东西下去,我们的脾阳就会伤到,而我们就是靠脾阳来运化水湿的,脾阳如同大地上的土,如果土没有了,那么水一定会泛滥的,这也是大家可以理解的。


  第三个原因是肾阳不足,肾也是负责管理水液的,现代人肾精消耗的机会很多,打开电视机、翻开画报、打开电脑,处处可以看到让我们迷失的情色画面,还有熬夜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损耗肾精,肾精损伤多了,肾阳就会不足,这些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突出的特色。


  还有一些不是原因的原因,比如现代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多了很多的习惯,比如洗澡,我们可以做到每天都洗,但是古人没有办法做到,那要打多少的水啊,现在我们这样做很干净,但是好像洗太多澡也有问题,好像也会水湿变重,这个我拿出来和大家探讨,有此类经验的人可以探讨一下,我治疗过一个朋友的小孩子,过敏性鼻炎很久,我知道他的家长每天给孩子洗澡,我就让他们改变这个习惯,变成几天一洗,结果我只开了一次药,两副药后这个孩子就痊愈了,前几天在北京电视台看到孩子母亲,她至今觉得神奇,我觉得这和洗澡习惯的改变很有关,我觉得可能北京是这样,外地如何,需要探讨,以前有人说过频繁洗澡和湿气的关系,但是我不记得具体的论述了,大家可以探讨。


  还有一些原因,大家可以想想,想到了可以给增加一下。


  除了这些原因,其他增加湿气的原因,可能古今是一样的,张仲景遇到的情况,和今天的可能相同,比如,天气中水湿重,影响了我们的身体的阳气生发,比如出汗以后,又泡到了水里面干活,比如下雨天淋雨等,这些都是导致我们体内运化水湿的功能紊乱的原因


  如何祛除湿气?在中医里面,这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易于袭击人体的阴位。
  中医认为,湿属阴邪,虽然它会寒气结合,变成寒湿,也会和热邪结合,会变成湿热,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阴性的邪气。寒湿的很多,如果是湿热,那么舌苔应该是黄腻的,舌质应该是红的,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这是区分的方法之一。湿气还会与风、暑等邪气合在一起在人体致病。


  关于湿邪的性质,中医认为,湿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流动,妨碍脾的运化。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是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那么,湿邪是怎么来的呢?


  在中医里面,有两种湿邪,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比如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了。
  那么,我们怎么分辨湿邪呢?湿邪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湿邪的第一个特点是:湿性重浊。大家要理解两个字,一个是“重”,一个是“浊”,湿邪是气中重者,很容易困住我们的肌体,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被湿气困住了,头总是觉得像裹个什么东西似的,有的患者说如同戴了一个大帽子;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这个“浊”字则反映了湿邪流通不畅的特点,它使得我们的气血不能正常流通,很容易与各种邪气混合起来,是各种邪气的载体。


  湿邪的第二个特点是:湿性粘滞。这是湿邪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个东西比较粘腻,一旦被湿邪盯上,那就感觉怎么都不爽,对,九零后嘴中的“不爽”这个词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湿邪的这个特点,就是不爽,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湿邪的第三个特点为: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大家不要看湿邪会和热结合,变成湿热,但是它还是阴邪,过去治疗湿热病的时候,用温热的药都是十分慎重的,所以叶天士说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意思是这个时候,让阳气生发,要慎用温补之药,可以用通小便的方法去湿,湿气去了,阳气自然就升发了,此时如果单纯温阳,很容易让热邪更盛。
  被湿邪困住的患者,阳气都不会旺的,往往面色淡白,精力不济。

  一、对于轻微的单纯的湿气,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祛除:
  第一,可以在做菜的时候,适当地放入一点香料,比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香料,这些东西有振奋阳气的作用,比如四川那里湿气重,所以麻辣类的食品就是很盛行,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第二,可以食用一些去湿的食物,比如冬瓜、绿豆、赤小豆、薏米、鲤鱼等,这些食品有去湿的作用,可以隔三差五的用点,有些好处,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湿气已经很重的时候,食用一下,可以缓解情况。
  第三,增加运动量,多做一些挥汗如雨的运动,比如打球等,让汗出透,这样也有利于气机的通畅。
  第四,好好利用身边的电器,比如电吹风,空调的除湿功能等,让自己周围的环境尽量干燥。
  第五,煮粥食用,加大枣、赤小豆、薏米、红豆、莲子、芡实也可运用。这样不仅祛湿,且补肾养脾,固带脉,去白带过多。


  二、较重的湿气且与其他邪气杂合致病时,中医的思路是(这个可能需要专业的中医来运用):
  理论:
  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 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湿蒸于上,则头 胀如蒙,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湿感于下,则跗肿攻注,经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在经络则痹痿重 着,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在脏腑,则呕恶肿胀,小水赤涩,经所 谓湿胜则濡泻也。又或在肌表,则恶寒自汗;在肉分,则麻木浮肿;其身重如山,不利转侧;腰膝肿,筋骨痛;


  小溲秘,大便溏。则有湿兼风者,有湿兼热者,有湿兼寒者,有湿兼暑者,有中湿而口舌强,昏不知人, 类中风者。不得误作中风症治。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渗泄;中虚,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 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挟暑热而滞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其湿热蒸痰,内闭昏厥者,宜宣窍逐秽,此治湿之要也。


  〔湿阻上焦〕头胀脘闷,不饥溺涩,宜开肺气,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栝蒌、浓朴、杏仁、 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叶等。


  〔湿滞中焦〕肠胃属腑,湿久生热,传送既钝,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 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湿郁腹膨,用术、朴、姜、半之类,以温运之。
  以苓、泽、腹皮、滑石之类,以渗泄之。兼寒,实脾饮。兼风,胜湿汤。
  〔湿痰阻窍〕湿郁蒸痰,神呆语謇。宜主开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浓朴、半夏、佩兰、金银花、 茯神、栝萎、枳壳之类。神昏内闭,邪入心包,宜芳香宣窍。佩兰、银花露、犀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湿流关节〕体酸骨痛,不利屈伸,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防风汤。
  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五积散加减。风寒湿合则成痹。详痹。


  分别论治(风湿湿热寒湿暑湿中湿附):〔风湿〕一身尽痛,属风湿相搏。除湿羌活汤。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泻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 内干湿土,神术汤。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汤。仲景论风湿之脉,浮虚而涩。


  〔湿热〕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属湿热。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热渗湿汤,或小厘清饮。湿盛身 痛,溺涩体重,发渴,五苓散加羌活。身黄如橘色,溺涩腹微满,茵陈蒿汤。身黄溺涩而渴,五苓散加茵陈。


  烦热溺涩而渴,桂苓甘露饮。湿热相搏,清热渗湿汤。肩背沉重,肢节烦痛,或遍身痛,脚膝肿痛,属外因湿 热,当归拈痛饮。湿热之内因,则水肿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类。分轻重之泄,后用实脾之剂调理。六 君子汤,异功散。阴虚多火,兼走精者,湿袭精窍也,虎潜丸,或加白术、牡蛎。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 属湿郁成热,二妙丸加牛膝、防己。叔和<<脉经>>云∶湿热之脉滑疾。


  〔寒湿〕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属寒湿,宜温利,七味渗湿汤、五苓散。


  脉虚者宜温补,理中汤加茯苓、薏米。四肢浮肿,不利屈伸,大便多溏,除湿汤。或升阳除湿汤。腰痛身重, 小便不利,肾着汤。如寒热之气中于外,此与内生之湿不同,宜温而兼散,五积散,或加味五苓散。叔和<<脉经>> 云∶脉大而浮,虚而涩,皆寒湿。


  〔暑湿〕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六和汤。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 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苍术白虎汤。仲景论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中湿〕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昏闷不知人,脉必沉缓或沉微,属中湿。除湿汤。有破伤处,因澡浴 湿入疮口,昏迷沉重,身强直,口噤,状类中湿,名破伤湿。白术酒,或用牡蛎粉二钱,甘草汤调服。仍取 粉敷疮口。叔和<<脉经>>云∶脉沉而缓,沉而细,皆中湿。


  沈氏云∶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 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分部位治之。


  其伤湿由肾虚者,腰冷如坐水中,肾着汤。由脾虚者,腹满吐酸,苓姜术桂汤。体气虚弱者,身重便溏,清 燥汤。酒湿者,呕泻发热,葛花解酲汤。坐卧湿地,当风凉,足膝拘挛者,独活寄生汤。年老衰惫,妇人肾 虚血竭,致腰脚痛者,独活寄生汤。脾胃不和,伏湿水泻者,加味平胃散。脾湿泄泻者,胃苓汤、苍术丸。


  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谓湿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阳,故 湿温症误发其汗,名曰重,所宜深戒。然久冒风凉,以水灌汗,遏郁生阳,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发汗, 大发汗则湿去热留,防其变症。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 而阳欲亡之候。若以为湿热而大利之,真阳无水,顷刻脱离而死矣。不宜过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 剂,否则亏其肾水。罗氏曰∶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因时令阴雨,或坐卧卑湿,或引饮过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 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 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汤。湿在中下, 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参考文献:
  1,清,林佩琴,类证治裁。
 
timg (74).jpg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1 19:29 , Processed in 0.10280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