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坐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颗贪婪、善变、不断向外奔驰攀缘的心。如何配合日常生活需要,透过禅的修持训练,使自己的思绪能渐趋冷静、理性、稳定,以升华人格,增进内在涵养,实为现代人当务之急! 现代人学习坐禅大致有三种心态:一是为了健康。现代人因事务繁杂,身心疲惫,借由坐禅的锻炼来强健身心,让自己有更多心力来应付社会局态的变迁。二是为了心灵的净化。提升人的内在涵养,使他更慈悲、敏锐、明晰,更有睿智与远见。净化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并依此而不断地改善外在世界,使之趋于圆满、至善,这才是现代社会进化的正常途径。三是为了体悟佛法。希望藉由禅的修持,达到明心见性的内在体证,以圆满佛道。
二、何谓坐禅? 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说明坐禅全面指导手册:真正的坐禅,必须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不被「一切善恶境界」所转,及时发见自我灵性、体悟禅趣,方是真坐禅。虽说禅修不能执着打坐,不过初学者还是应以「坐」为入门,因为唯有「静中养成」,才能致「动中磨练」之功,此点观念极为切要。
三、坐禅的前行准备有哪些? 1安座位:上座之前,先将座处调整安稳,使久坐之后,不致产生不适之感。 2松腰带:手表、眼镜、腰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对象,皆须松开,使身完全松弛,才不妨碍血液循环。 3垫臀部:无论初学或老参,臀部都须垫蒲团,以松软为佳,厚薄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倘是双盘,所垫蒲团应薄,若是单盘,所垫薄团须厚。双盘而垫过厚,则上身不稳;单盘而垫过薄,则双腿容易酸麻。 4裹膝盖:气候冷时须包裹膝盖,以防风寒入侵,若得风湿症,极难治疗。 5摇身体:将身左右摇动几次,然后端直,无倾斜之患;或者身体前倾,使尻部凸出,再缓缓将身竖直。 6吐浊气:口吐浊气,先自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口放出,不可粗急,应缓缓安静而吐。且作观想,想身中浊气随之而出,如是口吐鼻纳,重复三次至七次,若身息调,一次亦可。 7含笑容:默念「放松」,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就自然开朗、愉快,若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冷俊,内心亦会随之僵硬。
四、何谓毘卢遮那佛七支坐法? 这是坐禅调身最佳的一种方法。七支坐法的内容: 1端坐盘腿:(1)全跏趺坐(双盘):先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刚坐」。(2)半跏趺坐(单盘):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下。或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下。(3)缅甸坐:两腿平置于坐垫上,不交叉,不重叠,令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此式能使身体平衡。(4)交脚坐(散盘):即交叉端坐,两脚均置地面,两脚掌朝上,置于两只大腿的下面。单跏趺坐亦觉困难时,可采取此坐姿。 2竖直背脊:必须使脊椎自然直立,若身体衰弱,或有病者,最初不能挺直,则随其自然,练习日久,自能渐渐竖直。但要注意,是自然之直,过俯与过仰皆不如法。 3手结定印:又称「法界定印」或「三昧印」,先将右手掌仰放在肚脐下的脚上,再将左手掌仰叠右手掌上,还须注意将两拇指轻轻相拄。 4放松两肩:两肩微张,两手自然下垂,使两肩肌肉自然放松。 5内收下颚:将头摆正,后颈靠领,下颚里收,颔压喉结。 6舌尖抵鳄:闭口,舌尖轻轻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不宜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7收敛双目:双眼半开半闭,视若无睹,不须照看在任何东西上,若闭眼易定,则全闭为佳。 这七支坐法,都有其含义,非常符合生理与心理的自然法则,虽不明言气脉修练,其实气脉之功效,已涵蕴在这七支坐法中。
五、坐禅完毕要下座时应如何? 上座坐禅之时,是由粗至细,由动入静,下座之时,由细至粗,由动出静,上座下座皆不应急躁、粗暴,尤其下座,更应轻轻动身,徐徐作下座的动作,才不致损伤身心,因在坐禅当中,心息寂静而住,脉气微细而行,若下座过于顿促,令微细气息未散,住在身中,则可能引发头痛、四肢僵硬,如得风劳一般,于下一次坐中会感到烦躁不安,所以下座时,须注意一些事项: 1异缘:舒放身心,转换所缘,令心自然专注于每一下座动作。 2吐气:开口吐出浊气,心想气从全身毛孔随意而散。 3动身:将头、身、肩、腰等,轻轻摇动。 4动足:上身动过后,再动二足,使其柔软。 5摩身:将双手搓热,再逼摩全身各部。 6开眼:仍然搓手令热,轻拭眼皮周围,然后开眼。 7热歇方出:坐禅后往往气血畅通,全身温暖,有时出汗,须将汗擦干,身热稍退,方可随意行动。
六、坐禅时如何调呼吸? 调呼吸,一般通称「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若善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如何调息?须知呼吸的现象(方式)有四种: 1风相:鼻中呼吸有声。刚作完激烈运动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2喘相:呼吸虽无声,但出入结滞不通。在感到恐惧、紧张、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3气相:呼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正常人平常的呼吸即如是,每分中大约十五至二十次的呼吸。(不宜久坐) 4息相:呼吸无声,亦不结滞不粗急。出入绵绵,若有若无,气定神闲,心情愉快。(最宜坐禅) 风喘气三种现象,都是气息未调之相,而刻意用心去调和,反而成为障碍,不能达到坐禅的静定之效。 举要言之,呼吸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平心泯念,而安住于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沈丹田,脉解心开,这即是我们修习坐禅,初入学时最好的调息方法。
七、坐禅时如何处理散乱的思绪? 一颗未经训练的心,通常是好分别、好思惟、好乱想、好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众生的心形容为「心猿意马」。我们之所以会有贪欲、瞋恨、痴爱等烦恼,除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心的散乱、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乱想,以及贪欲执取的坏习惯呢?在此提供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给大家修练,此法名为「数息观」,是释迦牟尼佛亲传的法门。 所谓「数息观」即是依于出息、入息进行数目字的念数,而且须边数边观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对呼吸与数目字念数的观察上,故名「数息观」。当出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字,数到第十,再回头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绵密念数,名为「数出息」,或者于入息时观察念数,方法与数出息同,名为「数入息」,若能数到心无杂念;而达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数之时,身心便会有异常愉悦的感受产生,这即是修练数息观得「定」的证明。 此外,在数目字的念数上,除了从一至十的数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数法,或作一、三、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顺向不定式的数法,以防止因固定数一法,而让数息观的修练产生机械化的厌倦,减弱对念数的专注力,导致杂念的活跃,或昏睡现象的产生,因此适时的变换数息方式,是必要的。
八、什么是理想的坐禅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理想的坐禅环境,对初学者极为重要。山中之水边、林下;郊外之寺院、精舍为最适于坐禅。初学应勤于寺院与众共修,待完成基础训练,再居家独修。居家独修者更应重视环境选择,能有一间格调清幽、高雅的禅房最为理想,若无则利用卧室来作为习禅的处所亦无妨。应注意之重点如下: 1空气须流通:静室不宜密闭,以免造成闷热、昏睡现象,影响身心健康。亦不宜让风直吹到身上以免风寒侵身。 2明暗要适中:光线太亮,容易刺激视觉神经,也易散乱;光线过暗,则易昏沈,或引起幻象,不易使心平静。光线柔和适中,较易得定。 3避免受干扰:吵杂人声、音响声,或时有人出入,皆会造成干扰,影响入静。坐禅时亦忌讳在静定之时受人骚扰;例如呼叫、碰触、摇动坐禅人的身体等。 4应供圣者像: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于禅室中,安置佛菩萨或罗汉圣像,而常上香、供茶、献花,则能得护法善神、诸佛菩萨守护,不为一切鬼魔扰害。
九、坐禅的利益有哪些? 禅学,是一门生命之学;禅修,则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实验,若不能发起细水长流的恒长心、坚忍心,欲成道业,便成妄想。兹将禅修之利益叙述于下,以资感发恒长心、坚忍心,而助成道业。 1消除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的产生来自心的散乱,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与执着,当透过坐禅训练,让心静下来时,觉性会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所谓的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进身体健康 现代的医学科技告诉我们,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身体病痛是来自心内焦急、贪婪、瞋恚的情绪,佛法亦说:「心生则种种法生」。由此可知,若想增加身的健康,从心的修养作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提升内在涵养 人心之不古,道德之没落,乃起因于人们听不到,或没有时间听自己内心「宁静」的声音,所以终日活在追逐名利、权势、地位当中;时刻为爱恨情愁、忧悲离苦的恶友所扰害,倘能与「坐禅」为友,则可逐渐远离名利、权势、地位,爱恨情愁、忧悲离苦的恶友,进而升华内在涵养。
4享有禅悦之乐 佛陀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是禅定之乐,是一种从绝对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坐禅修持者,能体验到这种禅悦之乐。 5不为烦恼所缚 佛陀还说:坐禅能得「漏水尽」,这漏水尽的「漏」字就是烦恼的别名,坐禅能使烦恼永远止息,获得究竟解脱,故言漏永尽。 6开发本具智慧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这里所讲的智慧是「般若」的意思。般若是一种能体悟宇宙人生真象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辩聪。由于「般若智」是一切有情众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时日的坐禅修练,就能显发出来,故言开发。 7明见清净心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法语是六祖大师开悟时说的。坐禅能帮助我们得到这种体证,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 8圆满成就佛道 唯精勤于坐禅者能证,唯证悟者能圆满成就佛道。
十、修学坐禅的「助道因缘」有哪些? 1近善知识:坐禅修练之事,邪正难辨,须亲近善知识,依之抉择修学,才不致造成伤害身心之遗憾。 2培养慈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恨是失种种善法的根本,坠入恶道的因由,其力甚于猛火,要常加防护,不使生起。培养慈悲心即是最佳之对治方法。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较能入静。 3止恶行善:修学坐禅之人,一切大小恶事都不应犯,才不会导致心神不宁。若遇有过恶之事,无论大小,皆须忏悔,令心清净。遇有善事,不管大小,皆应随喜去做,以培修福德。 4不多攀缘:不以欲心,攀缘外务;若多攀缘,心必多事,于坐禅时,难得调静。 5善调饮食:倘食过多,身满气急,百脉不通;若食过少,则营养不足,体力不充,坐时气羸心悬,意虑不能定。所食之物,亦须以蔬菜类之「健康饮食」为主,才有助于坐禅。 6善调睡眠:不可贪睡,贪睡则心神闇敝,增长愚痴,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则容易昏沈,无力坐禅。 7除掉悔盖:好东游西走,跳动杂耍,名「身掉」。喜欢吟咏歌唱,或无意义之笑谈,名「口掉」。心情放荡,纵意攀缘,种种无意义之缘想,名「心掉」。此三类散掉,会破坏禅定,故须舍弃。「悔」是忧悔、懊悔之意。因思惟所作不谨慎之事,或可耻行为,心中放不下,而常忧悔。如能知非,忏悔不再作,且事后不再忆想念着,知罪性本空,自不妨碍坐禅。 8深具信心:(1)信自己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今日能闻道修法,必是宿世多种善根之人。(2)信教授师是有道之人,不可看师行貌不庄重,便心生疑慢,真有道者,往往秘而不露,既从师受学,应信而不疑,恭敬如仪才是。(3)信所修法门殊胜,不可执着自己妄心所想,对所修法起疑,既不能感发真信,如何深入修学,不能深入修学,则难得其益。
十一、习禅者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世间是缘起的,缘起世间的一切,皆假因缘(关系条件)合和方得成立。习禅者欲入禅门,体会禅趣,应有如下因缘条件,方能成办。 1正确的知见:思想观念是吾人善恶行为的主导,荒谬、错误的禅修知见,会引生盲目颠倒的怪诞行为,譬如不食人间烟火、谤无因果、妄想转生天界,获得殊胜地位:练成神通,成为超人;炫耀自我成就,让别人欣羡等。习禅若如是,就走入歧途了。所以习禅须先确立正见,方不致禅修无功,反而造成身心的伤害。 2开放的心灵:习禅者,须培养理性、客观的修为,遇不如意事,应检视自心,处理情绪,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 3清净的戒行:一般人只是爱慕禅定功德,却不知从持戒学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烦动恼乱中,如狂风骇浪一样,就想凭盘腿子,闭眼睛,数气息等,一下子压伏下去,这就难怪不容易得定。守持净戒,对坐禅有绝对的帮助,生活的散乱,坐禅中的忧悔、妄想,乃至招魔着邪,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即是来自「犯戒」的过失。所以学禅之人,必须严谨持守生活的基本戒规——五戒、十善。 4恒长的耐心:禅修是生命学的研究,解脱道的实践,须要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恒长耐心,否则无法成就道业。 其它,诸如知足、澹泊、懂顺、感恩、谦卑、柔和、慈悲、智慧(三法印)等德行、操守、修为,皆应致力熏修培养,以助禅修。
十二、如何保持动态生活中的「觉醒」? 「觉醒的心」是行者修定、修慧的结晶。初学坐禅,想要在生活中把持自己,必须努力于「密护根门」的修持。什么叫「密护根门」?就是《遗教经》所说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在见色、闻声……等时,要密护根门,才能渐伏恶法,则禅定功德日增。修行人在一般生活中,能事事正知,念念分明,就不会迷失,而堕落错误过失之中。行者须耐烦勤修「数息」、「随息」法门,假以时日,日久功深,自然能开发出正知、正念的功能。
十三、欲望与习禅的关系? 想成就禅定,开发智慧,一定要远离欲望及诸不善法,方能成办。若是念念不忘饮食男女,贪着五欲,对人做事不离恶行,却想得定,发神通,这是颠倒妄想!对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为一时满意的快感所惑乱,要看出他的过患相,视五欲为伪善暴徒、糖衣毒药、刀头甜蜜,如是才能不取相染着;染着心不起,名为离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严重的;这是以触欲为主,摄得色声香的欲行。男女恩爱缠缚,是极不容易出离的。想习禅入定者,非节淫欲,乃至离欲不可。欲望如毒蛇猛兽,然初习禅者,仍不宜强势驱离或压制欲望,应透视欲望的本质(幻生幻灭),以智慧疏导情欲,让心灵在适量欲望的滋养下,逐渐接受、适应离欲的生活修行。
十四、生活中的善恶习惯对禅修有何影响? 生活中,应积极弃除的坏习惯,最主要是「五盖」。五盖,是欲贪、瞋恚、惛沉、掉举、疑虑。这都是覆盖善法、染污心性的,对修习定慧的障碍极大,所以叫盖。欲除五盖,必须修「不净想」来治欲贪;修「慈悲想」来治瞋恚;修「缘起想」来治疑虑;修「光明想」(法义的观察)来治惛沉睡眠;修「止息想」来治掉举散乱。此五盖若能除遣,则定慧自然产生。
十五、初学坐禅于坐中如何用功? 《小止观》中说,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不得随便动摇,也不使产生紧张、积压的感觉。不可过急,欲速则不达。调心,恒常不间断的使心系念缘中(心的所缘境,如数息),不散乱,不惛沉,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和,自然安定。
十六、初学坐禅以什么方法入门为佳? 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极为重视。 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六种:数、随、止、观、还、净;前三法是「禅定门」,后三法则是依定起观的「智慧门」的修法。 1「数」息:以息为所缘,一息一息的默数下去,到十数为止,再从一数起。使心在息——所缘上转,不致于忘失。初学者如中间忘记了,那就从一数起,以做到一息一息能安稳的自然念数,亿念分明为止。 2「随」息:久久心静了,不会再忘失,就不必再数,只要心随于息,心息相依,随息而上下,觉息遍全身等。这样,连记数的散乱也离去了,即是得力之相。 3「止」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之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 念息修止应注意那些事项?凡修息的,以细长为妙,但初学者不可勉强,以免伤气。又息须均匀,切勿忽长忽短。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摄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体上着想。修习久了,如小腹充满,发热,或吸气时直达足跟趾端,或觉脐下气息下达,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或气过时,幻觉有光色,音声等——这都是气息通畅,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切勿惊奇眩夸,落入气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
十七、日常生活与习禅的关系? 习禅有成之人,生活的本身即是「禅」的当体,在处事临众中,以往的谄曲、喜怒、忧虑、矛盾等,已为「禅心」所消融,生活中所展现皆是「禅」的妙用——无住与随缘。以工作生活而言,在人际关系上,无论上司或下属,都乐于与之相处,与客户的应对交谈,也会因「禅」的注入,变得幽默,具有内涵。在调度、操作上则更得心应手。在工作观念上,则转化成「工作就是修行」的观念,能潇洒的面对一切顺逆境界。以家庭生活而言,心中有了「禅」,家庭即是禅堂——理想的禅修道场,不像以往,家是一个重壳子,每日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厌倦,乃至压力,有股透不过气的感觉。禅能开阔心境,能调和出活泼、自在的生命色彩,而增添「诗情画意」的品味,使家庭更温馨、美满。这是说要用禅心去看这个「家」,融入「家」的生活中,如此才能给家人更多的体贴、谅解与关怀,以及纯挚的爱——一种无执、无染、无求的菩萨大爱。 禅,如何认识、体会?这须依于善知识的引导,从每日三十分到一小时的坐禅静虑学起。若能持之以恒,待因缘成熟,即可感发禅悟,体会禅趣,丰富人生。
十八、如何安排居家禅修生活? 现代是个瞬息万变,复杂纷乱的时代,由于生活竞争激烈,及感官的过度享受,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性灵。针对这样的时弊,「禅」是一剂最好的药方,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来安顿浮荡不定的身心。 初学坐禅,假使尚处在调身的阶段,由于身体粗糙、筋骨僵硬,每一上座,五分钟或十分钟,腿子即不听使唤,呈现酸、麻、胀、痛的觉受,再加上腰酸背痛,真是苦不堪言!如硬要久坐,可能会退失对坐禅的兴趣和道心。因此初学坐禅应以「坐次多、时间短」为原则。每天坐禅时段的安排,可作如下参考: 1早上起床时:早晨精神状况好,坐禅功效甚佳。盥洗、暖身运动,或上香、礼佛后即可进行坐禅。 2晚上睡觉前:一天忙于事务,在睡前澄心静虑,将白天纷乱的心念沈淀下来,可得睡眠安稳,不作恶梦的利益。睡前坐禅,很重要。 3例假日休闲:早上与下午时段,可各安排二座,晚上则安排一座,每座以十分、廿分之时限,逐步训练。坐禅是最好的休闲活动,不仅身心能得调适,更可开阔心胸,享受空无、寂静的禅悦,所以坐禅是最好的休闲生活。 以上是提供给繁忙上班族的禅修参考,若家庭主妇则可视家事之多寡,作适当安排,大概是以早、午、晚为基准,选在身心最佳状态时,安排若干坐次(太饥、太饱、太倦、事未完,皆不宜坐)。 此外,初学坐禅,最好自订功课表、功过表,要求自己,视坐禅为每天例行工作。坐一支香,就在功课表上打勾,并用心写日记,记录坐禅过程的变化,观察进展,检讨缺失,能善巧改进,则进步神速。 总之,「久坐必有禅」,只要能依于正确的坐禅方法,耐烦练习,假以时日,一但坐出宁静、轻安、喜悦、则自然获得坐禅利益,建立坐禅信心。最怕一曝十寒,腿痛腰酸,就退却不坐,果真如是,则必然一事无成。
十九、居家习禅应注意哪些事项? 家庭生活是全家共有的,除非拥有私人卧房、书房,否则想坐禅时,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在家中设立禅房或佛堂是绝对必要的。居家坐禅,独修或与妻儿子女共修皆宜。然坐禅时,应力求放下一切缘务,功夫才能得力。 平常上班工作繁忙,居家时又闲事纠缠,能定下来坐支香,甚有福报。若全家人支持,则好:若有人持反对态度,就必须多沟通,取得共识,以免横生枝节,于坐禅时遭受干扰,譬如:启门应轻声、音量要放小,访客与电话须代为接待处理,坐中不得推动、靠进身体……等等,「宁静」是坐禅最必要的助缘。 另外,坐禅的地方不宜潮湿、炎热;空气须流通,光线要适中,不宜太亮;不可于风口下打坐,坐垫不宜太柔软,亦不可太硬(坊间有专售坐禅用),高低必要调整合适。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宜。若觉凉意,须适时添衣,护好膝盖。坐禅前应先拜佛,或作简单的软身操,有助调身。亦可先诵段经文,但不宜大声,最好金刚念(默念),具调息(调呼吸)功效。并对自己微微笑,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若使用闹钟,音声不宜太响,以免自己受惊。下座后应作回向,培养悯念、与乐众生的慈悲心;并稍做运动,活动筋骨,舒通气血。坐禅完毕,步出禅房,应向护持家人致谢,以养成「感恩」德操。
二十、如何调饮食? 如果吃得太饱,则会呼吸急喘、肚胀,甚至导致百脉不能畅通,影响摄持心念,无法安心坐禅办道;如果吃得太少,则会身体虚弱,心意恍惚,精神无法集中,这两种饮食方法都不是善调之相。七、八分饱即可,少量多餐亦甚佳。饮食须定时、定量,使胃肠能调适改变,食后应适当经行跑香,帮助蠕动。 习禅者,若欲禅修有成,在饮食上应多选择自然健康食品,如五谷类、蔬果类、干果类,新鲜蔬果藏有大量能量,属于悦性食物,很适合人体吸收,对身心健康有直接和明显的帮助。只要善巧调配,营养即能足够。吃素诚大善行,习禅者最好能戒「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因五辛中含多量刺激性物质。如吃不洁食物,使人心识昏迷;吃不相宜食物,则会引发潜伏疾病,使身体四大不调。 禅修者应重视从饮食中培养淡泊无欲、简朴惜福的生活态度,饮食只不过是维持生命和医治饿病的药物,须常思来处不易,以感恩心受食。
二十一、如何调睡眠? 适当的睡眠很重要,参禅打坐必须要有体力作后盾,废寝忘食有时会导致不良后果,功夫得力除外。不可贪睡,贪睡则心神闇敝,增长愚痴,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则容易昏沉,无力坐禅。习禅者每日五或六小时睡眠是正常的;昼时若觉疲累,中午小睡三十分或四十分,也是应该的。 平时工作、读书之余,双眼闭目养神五分钟、十分钟是良好习惯。有人以为可以靠坐禅来提神养气,消除疲劳,这是对老参而言。对于初学者,常是一上座,没多久即出现昏沉现象,长久下去,易得禅病,影响身体姿势,有碍健康。应该在精神状况好的时候,再行坐禅,功夫才能得力。 佛陀教我们睡眠时,也应提起正念,所谓「勤修寤瑜伽」——睡前洗洗脚,睡时「吉祥卧」右胁而卧,把左足迭在右足上,也叫做狮子卧法,非常有益于身心。睡眠时,应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这就不会过分的昏沉;不但容易醒觉,也不会作梦;即使作梦也不起烦恼,能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将要睡熟时,要保持警觉;要求在睡梦中,仍然功夫不失。这样的睡眠习惯了,对身心的修养,最为有效。而且不会乱梦颠倒,也不会懒惰而贪睡眠的佚乐。所以,睡眠也是一种修持。
二十二、发心立愿与习禅的关系? 发心立愿,是禅修初学者的首要急务。禅修者在初发心时,应先检察有否发起利济众生的悲愿。是为众生而修行,还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为得到别人的恭敬称赞、为嫉妒别人比自己强、为了巩固势力控制别人、为了神通……等而修。古德云:「因地不真、果遭纡曲。」行者若知谨慎,则道业日增,反之则误入邪途,造作罪业,死堕恶道。可不慎乎!
二十三、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 坐禅时,受到外来的干扰有几种: 1自修时:电话铃响,门铃叮咚叫,家人呼唤,开关门窗,走路、上下楼梯声,烹煮声,被不知者推了一下,马路传来的汽车喇叭声,广播叫贩声,狗吠声……等等干扰。 2共修时:维那或监香师父下的香板,邻单不经意碰触,同参发出的打嗝、放屁、换腿声,……等。 面对如此众多的干扰,可从二方面处理: 1外在因缘: (1)初学者,应选择安静的场所,以避免不必要的人事干扰。 (2)要与家人协调,在参修的时间内,希望他们成就你的修行,代为处理一切事务,及将声响减至最低。 2内在观念: (1)应忏悔自己业障,为何修持过程,干扰重重,是自己宿业所感,不应生瞋恨责怪之心,反省后,须将禅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2)视为助缘,应将种种干扰视为考验我们功夫的助缘,干扰来了,是为境所转?还是能转境界? (3)不迎不拒,随他去!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来自它来,去任它去,如如不动。 (4)观「干扰」,当下观察干扰的「行相」,透视境界的「本质」,能知行相是因缘生灭的;会解本质是空无自性的,则所谓干扰,顿时成为修发智慧的助缘,此项修持观念极为切要! 总之,逃避干扰是消极行为,勇敢的面对境界才是积极的作法。《楞严经》言:「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能善用智慧转化,调伏妄念,自然不觉干扰存在。
二十四、业力与习禅的关系? 业是由意志力的造作所遗留的痕迹,以记忆的方式储存在阿赖耶识,产生一股势力,称为「业力。」行者在禅修路上,会不断发现业力的显露,其实「禅修」的本身即是宿世善业的感发。善业能帮助我们成就道业;恶业则会干扰我们禅修,种种障碍,即是所谓的「业障」。有累世造的业,亦有今世造的业,这些储存于八识田中的业种,在因缘相应时,会引发产生现在行为,现在行为造作的同时,又制造成为新的业种(记忆),回熏八识田中,待来日因缘成熟,又引生现行,如是展转相资(业种与现行互为因缘),轮回不息。若善种多,所形成的即是「良性循环」,而生生世世感报善乐之果,倘恶种多,所形成的即是「恶性循环」,而生生世世感报恶苦之果。所以经云:「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果报的现前是随各人的过去善恶习惯、业的轻重、意念的染净而感得的。 所以,禅修过程,若有「业障」现前,如身体的酸麻胀痛,心理的烦闷痛苦,皆应作「消业」想,如实的接受它、观察它、放下它,切勿因业力的显露,而起了瞋恨心,又种下了另一层的「业因」。如此循环不休,无有了期,则道业难成。
二十五、如何处理习禅所引发的业障? 1礼佛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能令心性谦卑、柔和,涤浣污染的业种(记忆),是成就定慧的前行。 2广结善缘:《盐喻经》有一譬:说一撮盐巴,放在一杯水里,暍了就会觉得很苦;如将这些盐巴投到湖泊里,则不会感到咸苦。盐巴如同我们的恶业,清水如同善业。假使我们平时的善业做得不多,有一点业障,就会感觉很苦。如果平时常做善事、动善念,善业多了,善的力量强,业障就没有因缘现前。业种要起现行,必须具备诸多因缘条件,只要一个因缘缺少了,结果就不会产生。因此我们必须多种善因,结善缘,凡能力所及之钱财、体力、语言、智能,皆应随缘布施给人。要常亲近道场共修,护持三宝,以广结善缘,自然能活得欢喜、快乐、自在。 3作观空性: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条件成立的,并无实在体性,所以是空无自性的。因此佛在《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缘起性空」的智慧,体察一切现象,则能够发见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因托缘带动而生起,无有实在体性;即能见到虚假不实的事实真相,则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因此,处理业障,须从行为的忏悔,及行善法功德的善种培养作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多闻熏习「无常」与「缘起性空」的法义;定课作禅时,须常以自我当下的「身心」,作为禅观对象,进行对无常、无我的体察,一旦开发出「般若智慧」,则业种干枯,业障自亡。
二十六、运动、劳作与习禅的关系? 除了《小止观》谈到须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外,运动、劳作与习禅的关系极为密切,可分为两点说明: 1活络筋骨,调和身心:食多欲睡,少食心慌,对修行者不宜,「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是调节身体叽能,帮劝器官蠕动、消化食物的良方。禅修者更需要适当的运动,以帮助调身,活络筋骨。中国有许多传承下来的运动:如达磨易筋操、八段锦、少林拳、香功、太极拳、外丹功……甚多,印度东来的瑜珈术等,以及登山慢跑,坊间一些气功粗浅教授等等,现今五花八门,可视自己兴趣、身体状况择一而学,以配合禅修调和身心。 2培养毅力与定力:行禅与拜佛是最佳运动,在运动时;收摄六根对六尘的攀缘,专心一意,扣住所缘,同样兼有调身、息、心的功效。「动中磨炼」可以训练,面对「缘务」的身心更趋稳定、安详、自在。古时丛林禅修,有下田耕种、上山砍柴、水边挑水……等出坡劳作,禅师们自食其力的修持,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道骨,于是毅力与定力自然养成。
二十七、坐禅时觉头部胀痛,气息上冲,应如何调适? 初学者最易产生的情况,根源在于:用力过猛、妄念纷飞、心浮气燥,导致火气上升。应如何处置?以下分为七点说明: 1禅坐环境,空气须流通,不宜直吹冷气或电风扇。 2注意饮食:少吃酸性、刺激性食物,以清淡为佳。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喝开水。 3观想放松身心:禅坐时,调身,从头至脚,一一观想每个骨节、肌肉放松,气血顺场。 4数息调心:意守脐下三寸处或脚底,可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调和身心。 5脚泡热水,能帮助全身气血顺畅,放松身心。 6少欲、知足:俗话说:「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无事一床宽。」从前有一位犯人住在监狱里,经常怨气冲天,抱怨所住二坪地太小,吃、喝、拉、睡,都在里面,有一次在睡觉时,被一只苍蝇吵得没办法睡,于是起床抓苍蝇,但都抓不到,忽然觉得房间怎么那么大。由此可知,「知足常乐,心火自消」。 7多运动,拜佛礼忏(自然呼吸),可柔软筋骨,也能使心地谦卑,长养慈心。
二十八、坐禅时筋骨酸痛时怎么办? 饮食、运动不当及坐姿、睡姿不正确,在坐禅时会出现此情况,禅修者要注意,不宜食酸性食物及甜度过高食物。运动或行香时注意腿部及脚底,不可拉力太大。若坐禅时觉得筋骨酸痛,如何处理? 1放下盘坐的双脚,正襟危坐,腰部挺直,放松身心,待气血流畅,酸痛消除,再盘腿上座。或可在放下脚后,由腰部向前倾,放松筋骨,同时慢慢呼吸,待气血流畅,再盘腿上座。 2配合生理需求,调整坐垫高低,确实以「毘卢遮那佛七支坐法」调身。坐时不宜用力,以自然、舒适为原则。 3专心一意,扣住所缘境,心一境性,突破酸痛,便得清凉。 4当我们生气时,内分泌会产生酸性变化,淤塞血管,造成酸痛。所以在心理上,要脾气慢半拍,凡事力求随缘自在。
二十九、坐禅中为何会气血不顺畅,应如何改善? 禅修过程,不论「行、住、坐、卧」,有时会因为天气寒冷,空气不良,姿势不正,饮食不当,睡眠失调,情绪不稳……等诸多因缘,而导致气血不通畅,会有许多状况产生,如呕吐、反胃、冰冷、头昏、腹胀、便秘……等痛苦困扰。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组合而成的,若有任何一种不调,皆会导致病痛。如何改善? 1勿使身心觉压迫:心里有牵挂,或坐姿不正皆会影响身体各部机能,若不清楚,应请示善知识,虚心学习,打稳基础。 2不要在污浊的空气中坐禅,在家窗户可以打开,使之流畅;若不便,须作「空调」处理。 3常作无常观、无我观,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此思惟,慢慢放下我执,心地柔软,不计较、不比较,气血自然顺畅。 4若是本身原有疾病,产生气血不顺,须配合医师指示按时用药,再配合调身、调息、调心的禅修,即可避免逐渐改善。 5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如何气补?常保持专注、愉快即是,所谓「心中欢畅,常享丰筵」。好思惟、分别、妄想、生气,皆会引起气血不畅,因此须常保持心平气和,气和则息均,息均则身心康泰。
三十、坐禅时腰部、背部觉得疼痛,无法挺直,应如何调适? 身心调得好,才能安于禅修,但往往状况频频:酸痛、疲倦、灰心、妄想、昏沉……等,应接不暇。关于腰部无力,背部无法挺直之患,除了身体的毛病外,纵欲过度,操劳、烦忧太过,也是原因之一,如何调适? 1如果太劳累,应休息,待精神好时再打坐。 2调好坐垫高低,勿使有压力,坐时舒适自然、放松为原则。 3检查方法是否正确,按毘卢遮那佛七支坐法加以调适。 4检查脊椎是否有变形,或受伤,给予妥善治疗。 5调坐香、行香时间,行坐香之长短须调配恰当。 6以双手搓热腰背,作腹部收缩运动。 7元气不足也会发生此状况,应善养元气——不攀缘,安住所缘境,令心不外散 8注意饮食:身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腰部背部亦较不容易挺直,可多摄五谷杂粮,如糙米、大麦、小麦等。——转自《禅修释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