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080|回复: 0

佛性,当下承担的勇气

[复制链接]

302

主题

315

帖子

13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40
发表于 2015-6-9 10: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咏给明就仁波切
当我在一大群人的面前开示时,时常会面对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
当我一开口说话,喉咙就会发干,于是在课程的一开始,我就喝光了杯子里的水。旁边的人看到我的杯子空了,总是很贴心地马上再为我加满水。我继续说话,一下子又口干舌燥,转眼间我又喝了整杯水,马上又有善心人士为我添满水。我继续开示或回答问题,很快地又有人为我的杯子注满水。
有时候在教学告一个段落之前,我会觉察到一点不太舒服的感觉,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我的天啊!这节课还要一个小时才结束,但我现在就想尿尿了。
我继续说话, 回答一些问题,并偷偷瞄一下手表。
离休息时间还有45分钟,但我真的!很想要去解放──我的尿液。
熬过半小时,我的尿意变得更强烈了。这时有人举手问道“请问纯然的觉知与作意的觉知之间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当下,我真的 ! 真的 ! 必须去尿尿了。
这个问题一语道中佛陀有关第三圣谛的核心,通常被译为“灭谛”。第三个内省的真理告诉我们一个甚深的洞见,我们所经历的任何各式各样痛苦的本质,终将止息。
然而,此时我觉得我的膀胱可能要爆了。
于是,我告诉他,这其中有个天大的秘密, 但现在不能讲,要下节课才告诉你。
我极尽所能的维持尊严,奋力地从法座上站起来,慢慢的走过一列列躬身致意的人群,我终于来到厕所了。
现在,尿尿,可能不是一般人对经验到开悟见性的想法,但我可以告诉你,当我排空我膀胱里的尿液之后,哇 ! 我意识到深刻的解脱。我认为这是阐释“灭谛”最好的例子,这种解脱的感觉一直都与我同在。或许你可以说这种尿尿后放松的感觉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但过去我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它暂时隐藏在那些尿液的后面。然而,后来我意识到它并心存感激。
佛陀用一种比较高雅的类比方式,来解说这个两难的问题。他以太阳为例,来解释本然自性。虽然太阳恒常散发它的光芒,但阳光常被乌云遮挡;我们可以真实的看到乌云,因为阳光照耀着它们。相同地,我们的本然自性一直存在着。事实上,是什么让我们发觉到我们的本然自性被遮盖了?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可能要回到我离开去上厕所前,那个被提出的问题上。
两种觉知教云妄念体性即法身
念头的本质, 就是本初的觉性。
~蒋巴桑波〈金刚总持祈请文〉
事实上我们要了解“纯然的觉知”与“作意的觉知”之间,并没有天大的秘密存在。这两者都是“觉知”,或许粗糙的定义就是:有觉察的能力或表达所觉察到的;就某种意义而言,就是“能意识到当下的每个经验”。
“纯然的觉知”就像清澈的水晶球。它本身透明无色,却能映现各种物品: 你的脸,旁边的人,墙壁以及家具。如果你稍为移动它的角度,你可能会看到屋子里的不同部分,而家具的大小、形状或位置也可能已经改变了。如果你把水晶球拿到屋外,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树、鸟、花朵, 甚至天空。不管什么东西出现,水晶球就只是如实的映现。它们并不真实的存在水晶球中,水晶球也没有去改变任何它们的本质。
现在如果我们把水晶球包在一个红色的丝巾中,每一样从它所映现出来的东西,不管你是转动它,把它带到不同的房间或把它拿到外面,或多或少都或衬出薄丝的颜色。这相当精准地描述了“作意的觉知”: 被无知、欲望以及好恶所沾染,而且被外界种种情况给蒙蔽。这些颜色只是单纯的映现,它们并没有改变事物自身的本质,因为水晶球本身是剔透无色的。
同样地,“纯然的觉知”本身总是澄净的,它具有映现各种事物的能力,甚至包括它自己有限的或被限制的部分。这就像是太阳能够照亮遮挡住阳光的乌云一样,“本然的觉知”让我们能够经验自然就有的伤痛,也能体验到从自己创造出来的残酷无情的悲剧中那无止境的痛苦:“我”相对于“你”,“我的”相对于“你的”,“这个感觉”相对于“那个感觉”,“好的”相对于“坏的”,“高兴”相对于“不高兴”,“热烈的渴望改变”相对于“疯狂的希望拥有永恒不变”。
“灭谛”的真理通常被描述成从病态的固执、肖想或渴求中究竟地解脱出来。然而“灭谛”这个专有名词,似乎意味着一些跟我们目前不同或较好的经验,事实上它不过是认出我们自己内在本具的潜能。
灭谛, 或从痛苦中解脱—─这是可能的,因为觉知的本质是清净且不受条件限制的。恐惧、害羞、罪恶感、贪婪与竞争的心理,这些都只是一层薄纱,我们的这些观点是从文化中传承而来,之后被家庭与个人的经验所强化。根据灭谛的真实义,如果我们要降低痛苦,那么就要从所有紧抓着不放的框架下出离。
我们可以做到,但并不是透过压抑我们的欲望、习气、固执或试着不同的看法,而是把我们的觉知转向内在,进而检视念头、情绪,并察觉到它们所带给我们的困扰,并开始注意到它们──甚至可能要感激它们,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我们内在觉知的外显。
简而言之,我们所经验到的各种不同疾病的因,实际上就是治病的药方。执着紧绷的心,也就是让我们自由的心。
佛性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当你活在黑暗中,为什么不寻找光明呢?
~《法句经》
为了要解释得更清楚,因此我必须再多所著墨,现在所提到的这个主题,过去在佛陀初转法轮时,不曾明显提及。但是我的几位上师都认为,事实上这个主题已隐含在初转及二转法轮中。
并不是说佛陀要保留这充满启示性的教法,只教他最聪颖的弟子;而是像个负责任的老师一样,在迈向更深奥的进阶主题之前,他会专注在一开始的理论基础上。试着问问看任何一个小学老师,如果拿微积分去教那些连加、减、乘、除运算法则都还不熟练的小学生,有任何意义吗?
这个主题是“佛性”。这并不是指那些穿着红色僧袍,到处走来走去乞食的那群人的生活习惯或态度。B u d d h a是梵文,指的是“佛”,可以粗略的将它翻译为“一个已经觉醒的人”。就像是个正式的头衔,通常指的是乔达摩悉达多,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菩提迦耶达到完全开悟的年轻人。
然而,佛性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头衔。在历史上它并不是专属于佛陀或佛法实修者独具的特点。也不是一个被创造或想像出来的东西。它是每个众生的内心一直存在的本质:具有无限的潜能可以去做、去看、去听或去经验一切。因为佛性,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因为佛性,我们可以成长,乃至可以改变。依于我们本具的能力,就可以成佛。
我们无法以任何相关的术语来描述佛性。它必须被直接经验到,而这个直接经验是不可能透过文字去定义它。举大峡谷为例,我们想像凝视一个浩瀚无边的地方,它超越了我们所能描述的能力。你可以说它很大, 两边岩壁的颜色是红的,当地的空气干燥,闻起来有淡淡的杉木味道。但不管你多擅长描述,都无法如实地说出当下所经验到那种拥有辽阔的感觉。或者你可以试着描述从台北101大楼的观景台看出去的各种风光。它曾经是世界最高的大楼 (中译注,2008年9月前),被誉为现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你可以概括的形容,从上面看下去,街道上的汽车或行人就像蚂蚁一样小,或是你可以描述当你站在离地面如此高的地方时,几乎要喘不气来。不管你如何形容,仍然无法充份表达出你所经验到的深广辽阔。
虽然我们无法描述佛性,但佛陀在法道上提供了地图或说是路标当我们的线索,以指引我们朝向那究竟无法言说的经验。他在其中的一个方法中,为我们指出佛性有三种品质:
一、广大无边的智慧:它具有无所不知的能力──了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
二、深邃浩瀚的能力:可以把我们自己和其他众生从各式各样痛苦的环境中提升出来;
三、深不可测的爱与慈悲:以无限的慈爱与众生的内心相系,并敞开心胸对待一切,使它成为一种积极的动机,去创造一种让所有众生都繁荣安康的环境。
无庸置疑,有许多人全然相信佛陀对佛性品质的描述,并且深信透过研读和练习,就有可能直接经验到无限的智慧、能力及慈悲。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佛陀所开示的只是一堆无义之辞。
说也奇怪,在许多经典中,佛陀似乎也很享受跟那些怀疑他法教的人对话。毕竟,佛陀也仅是许多于西元前第四世纪在印度各地旅行的教师之一。其实这跟我们现在的情况很相似。种类繁多的布道,透过各种教师及教法在广播、电视及网路中如洪水一般泛滥。佛陀与他当代的人之相异处在于,他并不试着去说服一般人,让他们相信佛陀所发现脱离痛苦的方法是唯一可行。从他许多的经典中所揭示的相同主题,可以用现代的语言归纳如下“这只是我做过的,这是我认识到的。不要只因为这是我所说的就相信,你要亲自去试炼它。”
佛陀并不会劝阻别人去思考或接受他曾经学到及如何学到的法教。在他对佛性的教导当中,佛陀试图提供给他的听众们一种思想实验。他邀请听众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佛性在我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它不同的面向。佛陀提出他自己的实验,以房子中的灯作为类比,灯虽然亮着但被窗帘及百叶窗遮住了。这个房子代表我们生理、心智及情绪等表面上坚固的制约。灯代表我们的佛性。不管窗帘或百叶窗遮得有多严实,还是不可避免会有一丝毫的光亮从房子里透出去。
房子里的灯可以提供光明让我们清楚区别椅子、床或是地毯。当亮光从窗帘或百叶窗透出来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光明,有时候就像是直觉,也就是对人、对情况或事件的直接感觉。
当我们自发性的给予旁人帮助或是安慰时,爱与慈悲的光芒就会从百叶窗透出去。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出于自我的利益或是想着我们可能可以得到回报,只因为这是对的事情。这可能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让痛苦的人可以靠在我们的肩膀上哭泣。或是帮助需要的人横越马路。也可以是长期的承诺,比如坐在床边照顾病人或是即将临终的人。我们也时常听到非常特别的情况,有些人他们不考虑自己生命的安危,马上就跳入水中去拯救即将灭顶的陌生人。
在困境中更能显现出自性的能力。例如最近我遇到一个老参,他曾经在1990年投资庞大的资金在股票市场,当90年代末整个股市陷入泡沫化导致他失去了一切。他的许多朋友、伙伴也都跟他一样几乎破产,其中有些人受不了这种打击就疯了,有些人从此失去自信不敢决定任何事情,有些人掉入忧郁症的深渊,有的朋友就像那些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的人一样,选择从高楼的窗户跳下去。然而这位老参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心智,也没有失去自信心或得到忧郁症。慢慢地,慢慢地,他又开始投资,逐步地建立起他新而稳固的财务基础。
当他面对可怕的经济萧条时表现得很冷静。他的一些朋友及员工就请教他是如何保持镇定以面对这可怕的情况? 他说 :“我从股市赚到了所有的财富,之后它又全部回到股市去了,现在它又回来了。情况跟以往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我仍然在这里。我还是可以做决定。现在我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但明年我可能就睡在朋友的沙发上了。这些外在的事情可能都会改变。但不变的事实是,我还是可以选择如何去看待我自己,以及如何处理发生在我周遭的事情。实际上我认为自己是很幸运的。有些人没有选择的能力,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能力选择。我猜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属于那些有能力去认出的人,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作选择的人。”
我听过类似的状况,有些人必须去克服一些慢性疾病,可能是他们自己,或是父母、子女、家人或朋友。例如最近我在北美洲遇到一个人,他谈了很多关于他如何去保住他的工作,维系他与太太、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持续地去照顾他那得到爱兹海默症的父亲。他说:“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当然是很困难的,但这就是我所能做的,我真的看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
如此简单的叙述,却鲜活有力。虽然他不曾学过佛法,没有研读过佛经,也不见得自认是个佛教徒,但当他描述自己的生活,以及他如何去处理这一切时,在他的描述中就已经表现出三种佛性的特质:
一、他以智慧看到自己所处情况的深度与广度;
二、他有能力去诠释自己所看到的并且采取实际行动;
三、他有自发性的爱与慈悲的心态。
当我听他讲话时,我发现佛性的三种特质可以被归纳成两个字“勇气”──当下承担。对于自己真实的勇气,虽然我们有着怀疑和不确定。直接去面对自己的经验,它会让我们认出有一种可能性,不管我们所经验到的是爱、寂寞、恨、嫉妒、喜乐、贪恋或是悲痛等等,从本质上而言,这些根本上都是我们佛性无限潜能的表现。
虽然佛陀在他所教授的第三真理:“灭谛”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讲到佛性,但它隐含在灭谛正面的病因预测中。不管我们觉得多么不舒服—─从很细微的到很强烈的,或是存在两者之间,当这些苦都减低到一个程度之后,我们就可以突破非常狭隘的、被制约的、有条件性的对自己执着的看法,一旦如此,你就可以和“经验到任何事物的能力”合而为一。最终,我们即可安住在佛性之中,这就好比倦鸟归巢休息一样。达到这个境界时,所有的痛苦都结束了。没有惊恐,没有抗拒,此时连死亡都无法找你麻烦了。


种种自性虽无二;支分性中离戏论;如实者虽无可思;遍相之显普作明;本成故舍造作病;自然任运安住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1 22:10 , Processed in 0.10152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