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8609|回复: 1

站桩的本质:孙禄堂晚年三体式奥秘(多篇文章)

[复制链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发表于 2018-3-11 20: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8-4-8 22:24 编辑


  太极拳最初练习的桩法主要是浑圆桩。个人认为中国武术与国外的搏击术的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站桩!
  中国的传统武术各门各派都非常重视站桩!传统武术发展到近代,从形意拳中发展出来一个新的拳种叫做大成拳,完全没有套路,但是却依然要练习桩功!
  形意拳本身也很重视桩功!当年天津国术馆馆长薛颠就说:站桩能站到两个小时以上,功夫才算是入门了!形意拳的桩功主要是三体式,还有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也是一种桩功!叶问宗师的下身桩法就是二字钳羊马。
  为什么传统武术一定要练习站桩呢?很多武学著作都强调站桩的重要性,但站桩为什么重要却不肯明说,今天我就把道理说清楚:
  人身体的状态无非放松、紧张两种状态,但是完全的放松和完全的紧张都不能技击!所有的拳术说的放松都是要在紧中求松!站桩就是紧中求松!紧中松是真松!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用真紧打出刚猛爆列来!不明白这些道理,一辈子都是门外汉!
  明白了真松真紧之后,身体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会感觉到身体的节节贯通,原来不通的地方都通了!比如一吸气就会有气息被吸到脑袋里的感觉!这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充满活力,这就是有感觉了,接下来打通任督二脉真的就是水到渠成了!
  能不能打通任督二脉是门内与门外的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注意:我不是在写武侠小说!我当初离开老师时功夫一点都没入门,老师因为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就直接给我拔高了!他说你快走了,我把我们这一派的不传之秘告诉你吧:我们的发力在于裆,你只要能体会到裆劲就对了!就这样一句话,我用了五年的时间找到了感觉!而打通任督二脉是找到裆劲的前提,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打通任督二脉的道理!

  打通任督二脉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我估计很多人都不懂什么是任督二脉,任督二脉在哪都不知道,下面我就接着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这是太极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太极拳的核心。人体的阳气是在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产生的,阴气是在百会穴,也有说是印堂穴产生的。阳气要上升,行走的路线是脊柱,从尾骨一直到头,这就是督脉;阴气要下降,从头经前胸回到小腹,这就是任脉。有意识地运行这样的路线,就是运行小周天。熟练地掌握就叫做打通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的分界点就在人中,起点在裆部。所以在运行小周天的时候吸气的时候要提肛,把阳气提起来。阳气到了头顶以后舌尖就要顶一下龈齿之间,把阴气降下来。这就是动作的要领!因为人中是任督二脉的中点,所以叫人中。我们中医的每个穴位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是很讲科学的!
  刚才讲的要提肛,当然要自然!网上什么阴茎增大术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锻炼PC肌,其实这就是反复锻炼提肛,我们古时候叫做回春劲,是可以提高性能力的!据说乾隆皇帝练得很好!所以如果大家想练的话,可以参考一下!
  传统理论中有一条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说解释人体要用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的通用法则。比如说上为阳,所以头为六阳之首!头顶上的一个穴位就叫百会,就是说所有的阳气都汇集于此!下为阴,所以最下面的一个穴位叫会阴!这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至于丹田这个穴位是道家术语,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丹田。上丹田是印堂穴,中丹田是憻中穴,下丹田是气海穴。其中上丹田属于督脉,中下丹田属于任脉。这是三个穴位都是人体的大穴,非常重要!
  与这三个穴位对应的督脉上面的三个穴位,从上到下依次好像是玉枕、灵台和命门,是运行任督二脉的关键!督难任易,运行任督二脉的难度主要是在督脉上,在这三个位置会有阻力,气不容易提起来,所以术语就叫做“过三关”!
  其实站桩只是运行大小周天的一种方法,是在静功中练的。其实在套路中也可以练的,特别是陈式太极中的金刚捣碓,含义就是运行大小周天的。
  什么叫做运行大周天呢?就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气再往下沉,一直到脚底的涌泉穴,然后再翻上来,这就是运行大周天!
  练习小周天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打坐,运行大周天最好的方法才是站桩!在运行小周天时尾骨是朝前的,也叫做敛臀;有敛臀变为翻臀,就是运行大周天!
  任督二脉的说法,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只是来源可能主要是武侠小说!其实任督二脉没有什么神秘的,它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而且它们在人体本来就是相通的!督脉属阳,行走的路线为脊柱骨,骨是硬的,练的是降龙!现在人之所以容易得颈椎、腰椎病,就是因为督脉不通;任脉属阴,走行的路线是人的消化道,消化道是柔软的,练的是裆劲伏虎!现代人之所以肠胃不好,就是任脉不通!任何一个婴儿的任督二脉都通得非常好!我女儿几个月的时候我仔细观察过:她睡觉时是舌尖抵上颚,呼吸是标准的逆式呼吸!所以人的衰老就是一个任督二脉从通到不通的过程,完全不通了人就死了!
  任督二脉本来就是相通的,可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敏感了!站桩其实练的就是人身体的敏感性!站桩是在静中求动,在静中体会自己的身体,把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敏感给练回来!站桩在练武的道路上,是打基础的重要环节!楼能盖多高,关键在于地基有多牢固!站桩就相当于拳术的地基!
  说了这么多站桩的好处,那究竟怎么站桩呢?大家一定会问我动作要领是什么!问我站桩要领的一定是新手!对于新手来说站桩的要领就是没有要领!这很有可能要引起争异,请大家听我解释:站桩这东西属于看起来容易练起来难的功夫!初学站桩可能站十五分钟都是很痛苦的事情,再去考虑要领,反而要出问题!两脚开立,微微下蹲,两手抬起,高于胸齐,手心向内如同环抱大树就行了!
  等到能够站到半个小时左右,就请大家注意一下下颌微收,两膝内合。下颌微收的目的是使脊柱能够贯通,站桩讲究虚领顶劲,下颌一收顶劲自然顶起;两膝内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裆劲!两膝内合到什么程度合适呢?一定要确保鹤顶穴在地面的投影位于大脚趾与脚后跟连线的内侧,剩下的要领什么松肩沉肘啊,自己可以感悟一下!至于气沉丹田,没有气的时候先不要急于沉!初学的人总是贪多!我当初问老师怎么运气,老师说水到才能渠成,你现在一点水都没有,要渠干什么?等你有感觉了,自然一引导就对了!
  注意了以上两个动作要领,你的桩功就会逐渐达到一个小时左右!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尾骨的感觉了!尾骨向前敛臀,就可以找一找运行小周天的感觉;小周天通了,就可以尾骨微微泛起翻臀,是重心下移,找一找运行大周天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裆部变得敏感灵活了,逐渐就会知道裆劲是怎么回事了!
  曾经听人说过以前之所以武功传男不传女,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好讲明裆劲!不练裆劲武功一定有限,传出的传人功夫不行,反而坏名声!还不如不传!

  女人中有据可查的武林高手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严咏春,她的裆劲练得非常好!据说她两条腿夹在一起,她老公(也是武林高手)都分不开!所以只要女人掌握了裆劲的要领,一样可以成为武林高手!
  严咏春这个女人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她可能是最早提出裆劲的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她作为一个女人敢于提出这样的说法,并且讲出了裆劲的练法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件事情是很多男人都说不出口的!李小龙的李三脚那么厉害,与裆劲是有绝对的关系的。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站桩!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哪个天才可以跨越这个阶段!没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桩功,说什么都是扯蛋!这话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太极门说的,是半年打死人的形意门大师薛颠说的!
  大家如果想站桩,刚开始可能比较枯燥,下面教大家一个催眠站桩法,此法乃本人自创,希望能给大家帮助!本人在看李仲轩<<逝去的武林>>也有相关的论述,只是方法不一样。其实和尚打坐要口念阿弥陀佛,有些气功在练的时候要默念一些咒语,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人进入一种催眠的状态,达到放松的目的!催眠的状态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身体会很放松,这很利于我们体会太极拳的要领!
  站桩时的催眠也很简单,就用我们站桩的姿势:开始时两手环抱于胸前,这时两手的中指有一段距离(10~20厘米)。这时双眼看着两个中指,心中默念“合拢,合拢……合拢,合拢”,默念的速度一定要慢!表达的意思要清楚,但不要做双手合拢的动作。过一会儿你会奇迹地发现,两手的中指就会自动地合拢到一起!
  就在两只手的中指合拢在一起的一瞬间,把你的眼睛闭上,你就会进入催眠状态!这时你可以继续心中默念合拢,也可以合拢一会后默念分开,使两只手指分离。进入了催眠状态你就会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放松!
  李仲轩老人在<<逝去的武林>>中讲过:尚云祥老师的方法很独特,他在站桩的时候,尚师只说一句你站着吧,他就感觉自己定在那里了!后来尚师一句:你怎么还在这里定着呢?他便可以走了。这就有催眠的成分在里面!
  站桩训练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求松;
  第二个阶段是求静;
  第三个阶段是求空。
  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
  第一步体会肩颈肌肉松、第二步体会腰背松、第三步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第四步体会胯松。

  有了这个目标,你就可以一步步按图索骥,练下去了。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我知道要求松了,但是我怎么松不下来呢?如何才能松下来呢?这里我结合我当初练功的体会给大家讲讲如何放松。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玄妙,中国武术中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始终,阴阳、松紧、正奇、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间相生相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以后看古拳谱中的这些名词就好理解了。正因为松和紧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松可以从紧中去求,紧中可以生出松,紧中松为真松,松中紧为真紧(本文中已经有述),只有真松真紧才能用于实战格斗。因为阴阳互为所倚(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先觉条件),孤阴不常,孤阳不长,所以武术中没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完全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无穷。听着是不是很玄啊,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你站桩练成了,松紧变化不过是其中的小儿科而已。
  当初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只是让我按桩架站好,意念中模模糊糊的想着,把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放松就行了。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是哪几块,老师就说,一会你哪里累了就想着放松哪里就行了。
  平常人没有练过武术,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体,刚站桩的时候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自己身体的静态结构来慢慢体会自己身体里的松紧的过程。薛颠说“桩功以慢练入道”,真是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赅。没练过武术的人身上肌肉是紧的,肩膀是端着的,只不过多少年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这些了。但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给正在站桩的朋友推荐,一定要看看“卢氏结构”。在结构里对站桩给出了不少好的指导。多说两句,卢氏结构绝对是好东西,卢氏结构以宋氏形意为基础,是卢宗仁先生和天津一批武林高手心血的结晶。在结构中第一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阐述,破除了武术中很多玄而又玄的迷信神话,将武术功法系统化,理论化。卢氏结构绝对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卢氏结构中就有用自己身体感受地球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进行放松。也许有人会问,肌肉放松了,没有力去支持,那人不就倒了吗?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猴子、猩猩这些灵长类动物。他们的肩是溜的,胸是平的,没有人类那样发达成块的胸、肩、臂肌。猴子的身体异常灵活,拥有发达的背肌,脊椎骨和肩胛骨的活动量很大,蹲在地上缩成一团的猴子,腾空跃起之时身形能够暴涨一倍,猴子的前臂能伸出很远。脊椎骨就象一根突然挺直的弹簧,将身体射出去。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近亲,人类祖先未直立行走之前也一定拥有类似的能力,只不过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后,原本经常使用的背肌、腹肌不再常用,而肩、臂、胸肌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如果把灵长类动物的身体运动模式称为先天用力模式,人类的身体运动模式可以称为后天用力模式。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在自然界生存,后天用力模式用于在社会中生活;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动物间捕猎或逃生,后天用力模式用于人与人之间工作;先天用力模式力量灵活多变,后天用力模式力量呆滞单一;先天用力模式整体协调发力,后天用力模式单一局部用力。
  站桩时把常用的肌肉放松了不用力,这就迫使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受力(在健美训练中,把这些肌肉称为惰性肌肉),通过地球引力的作用,第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平时不常用的肌肉的存在,第二步让这些平时不用的肌肉能够动起来,第三步让这些平时我们不用的肌肉变得和我们的臂肌一样灵活好用。所以站桩后肌肉放松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到的原因就是让那些平时不用的肌肉发动起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站桩的功夫越深,放松的越彻底,不常用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就越大,这些肌肉就越能发挥作用,最终替代常用肌肉的功能。以前武术中有个术语叫“换劲”,说得多神秘,其实只要明白了站桩的道理,就知道其实换劲就是身体肌肉用力模式的改变,让身上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去负担以前常用肌肉的功能。只要把用力模式改变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主动用自己的惰性肌肉去干各种工作,这就是前辈说的行走坐卧均可练拳,把拳化进生活里了。传说“煤子马”马贵(八卦门的高手,在李仲轩先生写的论点穴的文章中提到过他,但没有写出他的名字)他练功就是摇煤球。别人都是端着肩膀,举着笸箩,用肩膀摇煤球。马老则是沉肩坠肘,拎着笸箩,将其*在腰上,鼓荡丹田来摇煤球,别人干活累个臭死,马老却越干活越精神,功夫还长了。
68571524_3.jpg
  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的无法坚持了。
  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筋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让肩颈肌肉用力,所以松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记得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和脖子,腿累了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此关如何过?无他,放松。将这些酸痛的肌肉放松,让肩胛后背的肌肉发挥作用,去支撑肩膀的重量。肩胛的力量上来了,肩膀的力量就可以放松了,这样肩膀就不累了。在“卢氏结构”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指的是肩膀放松,将原来端着的肩膀放下来,肩膀放下来了,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那大狗熊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我们如何检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锁骨的位置,普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锁骨斜向上耸的。锁骨上耸,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的位置由10点10分向9点15分转变,“卢氏机构”中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很关键,不能平锁则肩和胸无法放松。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是向外支出来的,站桩的时候要把支出来的肩胛骨收回去,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的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松得下来。
  说到狗熊,前天看了萨苏大人的文章,讲到停车场里的狗熊,“那狗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楞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跑”。读到这一段在下深以为然,实际上萨大人已经写出来站桩追求的是什么。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了呢?就是松得身上的肌肉和野生动物的肌肉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印象的话(也是,我想大家肯定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生动物,大多都在动物园或<<动物世界>>里看过),你就参考猫身上的肌肉就行了。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是很大的,猫爪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的动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的提高。
  比如说,站桩求松的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是整,当然这也不是错的,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但“整”不仅仅是这些,这样的整是不能上场去格斗的,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的整体协调,手上有触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是身子整体协调的运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李仲轩老先生说,“练形意拳的是属蛇的,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身子练得整了以后,原来身上各自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的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一样。
  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的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在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膀和肩胛的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着了,你后背的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了。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的,记得原来听练舞蹈的说过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的功夫很棒,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知道他能打,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都来找我们师兄学拳,他们来学拳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打架时不吃亏,想学几个好用的招式,上手就能用。可是有招式没功力那是没有威力的,纯粹是挨打的拳。师兄也不保守,为了让他们提高功力就教他们站桩,可是那帮小子哪是练功的料啊。一个个全都呲牙咧嘴,站了几次就不站了,为了搪塞师兄,每次问起练功的进度时,他们都说在家站桩了,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师兄一看他们的身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知道他们全都偷懒,一生气把他们全给轰跑了。

68571524_6.jpg
  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站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僵,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之一是:微小运动。
  想想我当初刚站桩的时候,也是肩颈处酸痛难当,后来加强意念放松这里,这里松下来以后,锁骨下降,肩胛骨下落,向两边展开,此时就体会到后背“头顶抻拔,尾锥下降,左右展开的十字劲”。现在你看我说的头头是道,但那个时候,我纯粹是傻站,不想其他,我觉得我那时候长功夫是最快的,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比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你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的部位快。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则意念太重会伤身的。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的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的,将后背松下来。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之二是:意念配合。
  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练拳了,而是拳练人。如果没有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侧重于筋骨的东西,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的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而且站桩的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由明白的老师根据每个弟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指导。“神而明之,在乎其人”,所以这里我就不谈了。
  站桩的时候,腿部的负担是很清晰的,手指“撑”起来,也能够保证肩膀和胳膊以及上背部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两种负担,应该怎样通过腰串联起来呢?还是应该“让肩膀和手也参与站桩,因为一体化了”。我感觉应该是前者,因为仔细分析所有的拳理,都一样强调:在接触敌人重心,并且发力之前,上半身是放松的,只有在接触敌人重心,并且发力的那个瞬间,才形成一个“一体化发力”的形式,而在发力之前,应该是“下肢与腰腹一体化运动,保证运动速度与变向速度以及稳定性,上肢象风中旗帜一样,或者说像是老虎和豹子的尾巴那样,随着式子摆动”。
  站桩应该是两种状态都训练,如果把上半身彻底放松,就是那种只保持着筋骨连接稳定性,任何肌肉力量都不施加的放松,则是在训练发力之前的“肌肉一体化运动”,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训练“发力瞬间”的“肌肉一体化运动”,那么,手上应该是有力量的,甚至于大概应该与腿部负担成比例的静力收缩,接近于手指俯卧撑的时候那种强度的“撑开”,并且把这种力量试图通过腰传递到下肢,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力瞬间模拟,在这个时候追求的松,应该是什么形式的松呢?
68571524_9.jpg
  介绍完了桩功,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类似的功法,叫做蹲墙功!这个功法练起来有些难度,不过对于功力的增长很有好处!
  练法如下:面壁而立,两脚尖顶住墙壁,然后下蹲!如果能蹲得下去再重新起来,循环往复!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如果你的腰腿裆劲配合不好,在下蹲的过程中墙壁会给你的膝盖一个反推力把你推倒,根本就蹲不下去!这里有一个要领:一定要想象着头顶有一根绳子吊着,下在上中求,慢慢地就可以蹲下去了!
  今附加新收录的孙氏三体式,方便各位学习。
  (孙禄堂晚年三体式的奥秘)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楼主| 发表于 2018-3-11 20: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禄堂站桩功法 详解
转载三机,六规,九要.普通的人只知道孙公的九要,不知道六规和三机,在九要的基础上慢慢掌握六规和三机.特别是掌握了三机,就可以检验架子的是否正确.三机是发劲之机,转换之机,动静之机.

看王建德的孙氏太极,时快时慢,快时身子旋转如风,像西藏佛教里转动的经桶,慢时身子,手和前腿,全身贴地,平平而起,三盘落地的加上一个真正用腰腾起的龙形,太美了.真正有形意和八卦的味道,而他表演给外人看时,太极味道较多,慢慢的,美观大方,我曾说他表演的不好看,他说你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给外人看的?我只见过一次,至今难忘!!

孙家拳最基本的三机六规九要掌握后,不是不用学其它家的功夫,更多时候学不会,功法可以学,但架子很难学.这样说的话可能会引来一大片骂声,不过事实如此.王建德也想学学其它家的东西,学了,但学不会,三机六规九要掌握后,全身达到真正的六合,练拳感觉,碗相缚,腰相连,脚相随,手碗好像系了绳子,手和脚相通,手在哪,脚步在哪,一试就知,而很多家的架子,一套到孙氏的功法上面,六合就会合不住.这就说明他们练走形了.看一个架子好不好,合不合理,就看架子能否使劲力发挥得天然天成,有网友起子说:完美的拳架可以使内劲发挥到极致,经典!孙氏的架子自然天成,规矩,合理,事实如此.没有贬低别家拳法的意思.
孙振岱先生的诗确实是好东西.我曾听王建德说过,他读书时给他爷爷抄过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这些比较高级方面的东西一般人看了也理解不了,用不上.
附孙振岱的几首诗:

诗名“题孙家太极拳”,共九首,仅抄录了三首,诗云:
身如桅杆脚如船,(身法)
伸缩如鞭势如澜。(身势)
神藏一气运如球,(劲势)
吞吐沾盖冷崩弹。(劲意)
又云:
临敌如游鱼戏水,(闪战)
出手似弹灰抛锤。(发力)
彼若抢来我先去,(截意)
忽成铁楔入脊髓。(劲道)
又云:
封肘管肩引虚处,(随法)
偷步进身欺彼中。(进法)
钓住彼意气落踵,(提法)
送彼将就在一松。(放法)
分类: 桩功 人讲意守丹田为练功之诀窍,我谈意守丹田为练功之过程,切不可刻意求之。缘何?意守丹田,首先须气足,非意守可致;其次须形松,否则,身体肌肉僵硬,运动时不可能出行云流水之感;再次须体静,否则无有神态自若。气足、形松、体静,而后,意方可游离于有意无意之间,对敌,需用意,故丹田需无意成意(有意成自然则无意,对外人而言则似有意)而守。是故,练拳时,首先须自然呼吸,日久功深则气足;其次须求形松,即首先须筋与肌肉分开;气足、形松则体能静,体静后,则气血运行如同由内紧贴后背,下行至丹田,绵绵不绝,似无意成守,至海底后,则下行至脚、上行至头,同时进行,丹田如气冲,似水库,无论动作或急或缓始终不断,臂、腿有如气充有膨胀之感,气机微微,始将内外分开,故有内、外呼吸之别,也非刻意可求。


(一) 初级阶段基本原则
第一,不要过多考虑细节,就舒舒服服的站去。体会一下站在辽阔的平原上,一眼望出去,心胸开阔,杂念俱销的感觉。站桩就是休息是滋养,不是体能锻炼,更不是思考!!!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别把练功夫当负担,宋世容老先生说“要玩而求之”,这是内家拳入门的钥匙。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站桩的时候可以听轻松的音乐,可以看风景。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最起码冲到三十分钟,然后再往里面转。
第二,重心在前脚掌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不要把重心压在脚跟上,不然容易伤后脑。因为脚跟联着后脑的神经。
第三,颤抖是好事,出汗是好事,不用担心。长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
第四、肩的问题不要问,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
第五、调整桩架的时候可以用点劲,站桩的时候不要用劲了!调整桩架,肯定是要用点力气的。但是调完之后,要在保持桩架的基础上,把肌肉慢慢放松下来,一丝丝的放松。刚开始一放松,桩架就散了,又恢复原状了。不要急,也不要怕,这是正常的。千万别为了保持桩架,把肌肉绷得死死的。那就失去桩法的灵性了。怎么办?架散了?再调。又散了?还调! 一遍一遍,来它个千百遍就这么跟自己做游戏,找找到底是哪的肌肉还紧张着,碍着自己桩架定型?把它松下来。就这么一遍一遍的碰。碰来碰去,咔嚓一下,骨头对上了,肉一下就松下来了,血也就通了。

(二) 练功时间与强度:
初学者开始训练松静桩,一定要贯彻放松的要点,以舒适内养为主,要求保证每天练习一次,多则不限。松静桩的根本是松、静二字,松则血脉畅通,静则心神滋养,关键是要站的舒舒服服。此功法具有非常良好的养生内壮功效,练后应感觉到精力充沛,虽身体稍有疲惫,是为疲劳关未过之故。
刚开始初练的时间不用太长,以自己能坚持住为标准。5-10分钟即可,但是也不可过于贪图舒适,每次训练都要冲击一下自己的时间极点,每次增加一点练功时间,即使增加数十秒也可,这样才能达到练功的目的。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练功,疲劳关都是横在初学者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必须克服。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学员自己的锻炼,如果练习方式正确,一般情况下,学员应该在一个月时间内使自己的站桩时间达到30分钟左右,既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深化训练。
最好不要忽停忽练,或者突然加码。筋骨训练应象种树一样,不能一暴十寒。特别是筑基阶段,最好不要中断。如果特别累,或者有急事,可以少站一会,或者带着站桩的意思静坐一会、躺一会。也不要突然拉长训练时间,每天增加一分多钟,每周增加十分钟,坚持一个月,也就基本达标了。

(三)注意事项:
1、练功前后,别沾冷水!口渴可以喝热水。
无论是喝冷水解渴,还是练功前后用冷水洗身洗手,对身体都不好,严重了,会落下病根。不但是冷水,还有其它类似的东西,也不能沾。不信冬天练功之后用冷水洗洗手,估计洗完一会,骨头就不舒服,时间长了得个关节炎,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练功前后半个小时为限,避冷水!为了你的健康!
2、在此特别强调,以上功法虽然简单,却是内家功夫入门的根基,大道至简之说既是如此。望大家刻苦练习,细心体会,成功取决于您迈出的每一步!
3、特别注意不要憋气,呼吸通畅自然是第一位的。
在最初的一个月里,大家不要急着调骨盆、腰椎,先放松了站,站得丹田四周的筋骨肉有感觉了,自己就会慢慢调整了,那时侯又省力又舒服。现在如果强做,肯定会别扭。命门后贴,可以自己背靠着墙找一找,但是不要拿到桩功里来较劲。咱们的第一目标是放松、养神,然后是丰盈气血,滋养筋骨,再然后才是调整筋骨结构。虽然这些都是揉在一起的,但是大家意识里还是要分个先后的。象含胸拔背、提肛敛臀这些要求,没事的时候可以动一动,找一找。但是在正式站桩的时候,以舒适温养、心情愉快为第一要领,做不到的先不要强做。
4、大家一定要克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心理。
内家桩法里“调顶树项、含胸拔背、提肛敛臀、松肩坠肘”这些要领,不是能一次就做完了的。它贯穿于一生的修炼之中。你只要坚持锻炼,就会发现自己昨天这些还没做到位,今天就做的比较好了,明天会做的更好!所以不要先存对、错的概念,我们这种运动不是改完错马上就对了,而是逐步趋近于正确。先把肌肉松下来,把心静下来,慢慢去体会。不要把练功当负担,一定要用休息、享受的心态去练功,不要求任何效果,出来好感觉就留下什么,没了就算了。
5、有不适的感觉,要及时调整。
练功的时候,只要感觉哪里紧张,就马上放松哪里,随时调整,这就是站活桩的第一个前提。怎么调整?腿酸了就走两圈,膝盖疼了就按摩一下,活动活动。胳膊僵了就抡一抡、抖一抖。脊椎发酸,就左三圈、右三圈晃一晃。就这么简单。
6、练完以后最好是散步。
找一个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好,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在屋子里也可以,但是要注意通风,而且练功之后不要马上吹空调。避风如避箭!千万别在空调底下练!电扇都尽量别直接吹,一定要找自然通风的场所。
7、遇到站桩的时候膝盖酸疼,发硬,肘关节也酸痛,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就是松不下来的问题。解决办法:一个是苦练,熬过疲劳关,咬牙忍,达到一定的时间,训练量上去,把拙力耗干净,也就松下来了,这个办法见效快,但是前提是你身体要好,还要能吃苦。
另一个办法是降低强度,比如你可以看看自己身体下坐的是不是低了点?可以把身体提高,减轻腿部的负担,避免因为腿部负担过重产生紧张僵硬,进而引起全身的僵硬,这样越紧越紧,陷入恶性循环。你把身体提高,腿部强度小了,你就可以多体会上身的感觉,循序渐进的再把身体一点一点调低,因为你这时上身的感觉已经稳定了,上下身不会在相互促使紧张了,在加强下身的强度,这也是一个好办法,这是养练,边养边练,比较适合身体弱一点或者是工作繁忙身体疲劳的学员。
至于酸疼则属于比较正常的疲劳反应,能多坚持就多坚持,不能坚持就下桩走走,站完桩要多走多溜,走的时候不是为了走而走,而是在走这样的身体运动中回味刚才站桩的感觉,这样最长功夫。
8、做到背部正直之后必须放松背部,千万不可用力挺直。
重心放在前脚掌。背部先不要顾及太多,只要身体中正就好。命门的位置就在肚脐对应后背的地方,很好找。不要驼背,即使背部有微弯,也不是驼背,而是命门部位后凸产生的微弯。
9、呼吸的问题只要把气下降就好,关键就是胸部放松,小腹放松,把气放下来就可以了,追求呼吸绵、长、匀、静。对于呼吸方式,本功法不做强制要求,只求自然呼吸,慢慢将呼吸规范,绵、长、匀、静是追求的向。
10、饮食:一定注意营养!另外平时多喝水,(刚练功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不要大量饮水)。多吃点含胶原蛋白的食品,含胶原蛋白的食品主要有肉皮、猪蹄、牛蹄筋、鲜鱼等,而且以蹄筋和牛羊肉最好。

四、练习问答
一 、问:昨天是练功第三天,坚持了20分钟
1、重心放在前脚掌,小腿肚酸胀厉害,步一会就开始微微颤抖。
2、骨盆上翻,感觉自己做的不错,因为骨盆上翻后就自然屈膝,命门后突,收腹了。不过腰背部稍有紧张感。这是如果放松臀部肌肉,大腿就感到非常酸胀。
3、 对拔背不是很理解。
4、胸部放松好像有点体会,呼吸比较深沉,小腹有鼓起的欲望。这时就又有问题了,如果让小腹鼓起,就违反了收腹的要求,如果不让他鼓起,好像有违反了放松的要求。
5、肩手的姿势,到后来完全走样了。肘部的角度,腋下的角度都没了。只剩下掌心向后。所以倒觉得挺放松的。请问这种时候要调整吗?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另外,手掌觉得发热,发麻(针刺样),不知道是哪里没放松?6。到最后决定收功是因为腿部的颤抖越来越厉害。其实在坚持到40分钟应该也没问题。可是想到要放松,就偷懒了。又有一个问题,所谓放松,我想并不是全身放松吧。如果真是全身放松,就像睡觉一样,那也不会有坚持不了的问题了。所以我想腿部的紧张和疲劳还是正常的,是吗?
7、练完后浑身发热,微微出汗,腿部还会不自觉地颤抖。
8、这两天精神确实不错,希望是练功的原因。
9、因为对练功比较痴迷,这两天连走路,等车时都在想功法。好像走路时也可以让骨盆上翻。不知这样做事有利,还是有害?是不是操置过急了?
10、又想到一个练功的问题,姿势放好后是应该体会呼吸的深沉,还是因该体会肩手的感觉?问题多多,龙兄多费心了

【热血龙魂】答:
1,小腿抖、酸涨都是正常反应,不要管它,以后从这里也会出功夫,呵呵,先卖个关子,不说了。
2,命门后凸,但是不要收腹,腹部还是放松。肚脐后吸就可以了。
3,拔背先不要管它,你只要身体正直保持好就可以了。
4,小腹应该放松,肚脐后吸,这样就不矛盾了。
5,现在这个阶段,不用调整了,顺其自然。手部发热是自然反应,针刺感可能有病灶反应的征兆,呵呵,好事。
6,腿部的紧张疲劳很正常,这就是入门阶段的疲劳关。呵呵,如果刚练就可以做到放松,也就不用练功了。那不是人人都是高手了?呵呵
7,都是好现象,继续练,加油啊!
8,精神健旺就对了,呵呵。
9,呵呵,这可是好现象啊,练功融入生活,永远兄这可是和前辈高手的境界是一样的,厉害啊!走路体会桩态,好,很好,永远兄有成为大高手的潜力啊!!!
10,一般都是应该先体会双手双臂的感觉,也有先体会呼吸的,呵呵,这个无所谓,体会那个不是你主动体会,是那里有感觉了你就体会那里,呵呵,千人千象。
看来永远兄是练功刻苦,体会多多,而且已经达到了练功融入生活的高手境界,可喜可贺!

二、生病了还能站桩吗?灵山兄,我最近有点低烧,医生说可能是病毒感染的。人不冷不抖,不咳嗽,胃口也好。但就是晚上出汗,疲倦,肌肉疼痛,累了嗓子也疼。整体感觉像是感冒被憋着没发出来。现在一个多礼拜了,身体还在恢复之中。不知道能不能站桩?(我是发病后停止的,原来每天早上站大约20-30 分钟.)多谢多谢

答:不要大强度站了
可以躺在床上,按照站桩的要领把肢体摆好,进入松静混沌的状态,困了就睡,对恢复身体非常好。

三、问:肩部的放松,我目前的做法是任其自然,肌肉不用劲。微旋肘后,肩部不用劲,手臂自然成一微弯状态。体会的感觉是手臂是松懈地挂在一个丁字架上,随身体躯干而运动。不知道我这样算不算放松。站完后肩部也没什么感觉,也许是没练对。

答:松肩就是这样松,不管它。等姿势做到基本正确以后,就马上把双臂松开,不用它们了,就当两臂都已经脱臼了,当两臂都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了。现在就松肩,别的部位基本正确就行,要循序渐进。挑顶竖项更简单,只要把下巴内收然后放松就可以,只要松,姿势会慢慢自己调整到正确的位置的。
重心应该放在前脚掌,这个不要搞错。身体的酸疼紧张是正常疲劳反应,不必太过在意,呵呵,疲劳关是一定要坚持过去的。总体来说练的不错,练后的一身轻松就体现出来了,估计你还会发现自己的精神会越来越好,呵呵。至于手臂的沉重感和内在的支持感,呵呵,兄弟太着急了,再练两天啊,多体会自己手臂的感觉,肯定是手臂比脊椎来感觉快。

四、昨晚站的时候手感觉有点麻
答:不用担心,刚开始筋骨没有练开,气血有凝滞的地方就会发麻,可以抖一抖,动一动,然后再站。

五、问:我觉得骨盆上翻,好像挺难掌握,我觉得没法翻啊,是不是略微收敛一下就可以了,不用刻意去做?另外意念要守丹田吗?
答:其实不难。要做到骨盆上翻,只要身体后靠,命门后凸,肚脐微吸,小腹放松,骨盆基本也就做到位了。确实不用太刻意了。也不用什么意念,你的意念就是安静放松,身体那里有感觉就体会那里,这是一个认识自己过程。呵呵,先打人,先练知己功夫,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六、“为道日损” 老子里面说“为学日进,为道日损”,形意拳是道艺,求的是放弃身上的不良习惯,而本能灵活之力自生。 老兄现在的状态则是“为学日进”,这么练下去,功夫就变成负担了。从老兄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修身养性的过程,当努力为之。”“站桩也是一种锻炼,是有强度的。” 我们反复强调,要把桩功当休息,要站的象泡在水池里一样。兄意识里存有这种想法,怎么能舒舒服服的享受桩功的滋养呢? 还有对于下盘的感受,膝盖有跪意就可以了,不要露跪形。有跪意则大腿肌肉就会放松,露了跪形则又紧张了。兄何必非在两个难受中选一个轻的?为什么不寻找一个舒适自在的姿势呢?
其实放下很简单,想放下也就放下了,建议兄看看“老子”,不用求甚解,就囫囵吞枣的看就行,必有启发。
舒服 关键是舒服. 大家一定记住,越练越想练才对,象泡热水澡才好呢,别越练越难受啊。现在大家不是都能站个几十分钟了吗?别急着加东西,就在这好基础上体会,慢慢就耗出好东西了。就象吃人参果,您得品。骨碌一口,什么滋味也咋么不出来啊。站桩的时候就是养气、养血、养神,舒服第一。


关于第二周中大家出现的问题的解答

一、不要急于求成,贪多嚼不烂。我看到有些朋友已经把提肛敛臀、开裆扣膝都加进去了。这有点太快了。松静桩,顾名思义,第一要学会放松,第二要体会心态的平静。这是内家拳贯彻始终的要领。其他“八要”、“十要”、“二十四法”之类,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练习者太急于把这些要领弄上身,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结果弄得身心具疲,那就失去锻炼的意义了。

二、我再把我们设计的功法的思路说细一点。松静桩是真正的无极桩的简化版,调整内形的要求很少。为的就是减轻大家的心理负担,先把松和静这两个宝贝抓住再说。体会到了松静、把气、血、神养的比较足了。再慢慢增加要领,把十二大关节一个一个调整过来,把各脉各经的大筋都挑起来。这就象种树一样,把种子种下,保证阳光和水,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现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体会整体的放松、舒适,精神的愉快,然后重点是“松肩”,现在有的朋友连手臂的沉坠感都没找到,就去做丹田裆胯的功夫,那可是“跳级”了――会摔交的。先松肩,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然后才能谈到练腰。拳谱上说“撒开二六连环锁”,指的就是二十四块脊椎骨。松肩是开锁的第一关。大家就不要和自己的肚子、腰较劲了。尤其不要人为的去控制呼吸,平时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别难为自己。咱们是种大树,不是插花。插花再好看,那是没根的东西,很快就死了!你听了一大堆后面的好东西,结果因为没有基础,一点也没落着,浪费的不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吗?不是有人笑咱们是幼儿园水平吗?我劝大家就把自己当学龄前,扎扎实实练好每一步,把东西拿到自己身上。只要大家有毅力,能坚持下去,拾级而上。现在网上说得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大家都能体会到。内家拳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练习者不得明师或者不够下功夫而已。

后面是我回答知休兄弟关于练功次序的帖子,我又补充了一些内容,这是我们几个同们亲身实践过的,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必有所成。希望新加入的朋友能够参考以下,避免走弯路。

第一,先安静下来,心情不要太激动,脑子里不要想太多,像准备休息一会儿一样,放松。把姿势基本摆正,各大要领粗粗的走一、两遍——肯定到不了位,没关系,不驼背、不挺胸、不前俯后仰,就可以。 刚拿到教程的朋友,肯定心情特别激动,恨不得今天练,明天就出功夫,在这里老灵得先给泼点冷水,内家拳这东西,跟种树一样,得按月、年算,踏踏实实的练,一定可以成功,想一步登天,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先松肩。想象两臂脱臼了,挂在身上,可以轻轻左右摇晃一下身体,看看胳膊是不是那种柳枝随风摆的感觉 这是入门第一关,把这个找好了,后面特别顺,有的朋友跳过这一折,直接找腰胯,就好像想直接从一楼上三楼一样。

第三,手沉,慢慢体会,手是不是发沉、发胀。如果没有,继续从松肩上找。 有了手沉的感觉,就等于摸到门了,这时候应当勇猛精进,千万别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第四,贴肩胛,手沉了以后,肩部会进一步放松,这时候要体会肩胛贴圆了没有。这个同时会出现空胸圆背的状态。刚开始贴,胸背肩会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再次放松。 这时候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舒服的现象,那是胸背一些平时不吃劲的肌肉开始被唤醒的缘故,这时候不能怕,得积极的调,调好了,过去了,又上一层楼。抖一抖,是自然调节的好办法。

第五,等空胸圆背要领固定住,而肩松手沉的感觉仍然存在的时候,开始调整命门后贴,这个时候同时会出现翻裆拧胯,丹田前卷。 前几步,腰就放松就行,现在可以动腰了。提醒初学的兄弟一点,臀是内敛的,别上翘。

第六,胯翻到一定程度,会感觉翻不过去,这时候,适时地往下蹲一点,膝盖有上提之意,这时候胯也翻过来了,同时会出现五趾抓地的现象。 这个不多说了,以前说得太多,也没几个能练出来,后来不说了,有几个特别下功夫的兄弟自己就找出来了。看来关键还在一个“练”上。这个过程很长,可以每次都找一遍,但不要想一次做到位,要一步步来。呼吸不要着意,通畅就好。一旦发现,呼吸不畅,就证明你现在求的要领超过你身体的负荷,应该减小强度,或者加强上一阶段内容的训练。 其实说到底就四个字“大道至简”,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练就是了。内家拳的技术体系比书法、绘画、杂技都简单,过去很多高手,就是农民、车夫、匠人,没什么学历,也练成了功夫,练出了智慧,所以大家应该有自信,每天坚持一个小时,一定可以成功
分享: 孙禄堂站桩功法 <wbr>详解 <wbr> <wbr> <wbr>珍藏分享到新浪Qing
0
孙禄堂站桩功法 <wbr>详解 <wbr> <wbr> <wbr>珍藏喜欢
阅读(4)┊ 评论 (0)┊ 收藏(1) ┊转载原文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孙禄堂站桩功法 <wbr>详解 <wbr> <wbr> <wbr>珍藏 圈子
氏桩功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站无极桩可以站得很舒服,既是养生,又是能量的慢性积蓄,可以逐渐达于四梢,而且两手两足稍加变化即可用于迎敌。三体式的站法较为激烈,站之则体内可热力蒸腾,较快出打斗的能力,出打斗的欲望,但较为辛苦。功效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
          无极式
  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两足开立呈九十度。其要领也完全一致;手足没有动作;心内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气混混饨饨,清浊不分。所谓“一气浑然,形迹未露”是也。在无极式虚无之中生出“一气”后,便自然而然开始“太极式”,身法由静而动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先从动中求静开始入手,要作到“沙地立杆”,“腾云驾雾”,要求是百会穴上顶,两肩向外拉开,向内微含。把两边肩胛骨拉开,似的中间空,两边虎领筋抽紧,这个叫虎抱头,左右两手外翻,往下沉,两胯朝里缩,力点坐满于脚跟,不可朝前,往后,左右偏,一定要中正,脚趾不许扣,两脚成90度夹角,两眼平视,舌顶上颚,口水咽下。关键是坐满脚跟,这时候脑子里所有的杂念都没有了,空空洞洞,无阴无阳,无我无他,与大地混为一体,象腾云驾雾一样。坐满于脚跟一定要缩胯塌腰,这样才能够坐满脚跟,才能自然提肛。无极式主要是动中求静,一站架子,把所有杂念去处,同时产生深呼吸,叫真人呼吸,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孙公可将口鼻塞住练拳。全部用毛孔呼吸,叫还虚,也叫胎息功夫。
无极式,头要顶,项要竖,目要平视,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虚合,舌要顶上腭,齿要相叩,两肩下垂有松开意,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两胯胯根要松,两膝如起步时略带弯曲,不可有死弯子,此时足根不扭,两足足尖不扣,整个体重移置于两足足根,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其目的要求做到虚无,摇摇欲坠的光景,即进入了静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开小差,同时正因为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与大自然浑为一体,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绝对跨进静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虚无,精神内守,头顶而钻是顺劲,头落而翻是逆劲,两肩下垂是顺劲;两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劲;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两胯胯根要向后缩,即是松的意思,这是气贯小腹时的关键性要着,才能把整个体重重心置于两足足根,此时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虚无境地,落实到静的境界。
  无极桩枯燥无味,应细心感觉自身,出现麻胀感时不要执着,此皮毛之相。应静心观照,有时可能会有空乱之象,亦不要在意,此时亦有无极觉照。站无极桩应以站到一心不乱为最高境界。若达到此境界,则三体式亦不成问题,全架只需练上几日,即可成也。但若不能站到一心不乱,则每日择一辟静之处,站无极桩两小时,只观意之所向或观己之呼吸,只观吸或只观呼,渐可入静,待欲收式时,可直接变为三体式,如此坚持一年两载亦可小有成就。
  站无极式时重心落在足跟处是为了在临界状态下求中正、稳静,动中求静是求得彻底松净的入手方法。站无极式时,没有任何追求,即不找劲也不找意,更不去执着于任何感受与景象。唯一的调整是在入手时要使重心落在足跟处,不要前移。意轴不固,接手则糜,发力则散。形轴不真,接手则僵,发力则拙。形轴主柔,意轴主刚。练习意轴,首先是通过无极式。所谓对意轴掌握不精确主要指两脚分开重心位于两脚间中点的站立方法而言,两脚分开的越大,运用意轴的能力就越低。意轴的锻炼是由细变粗,不是指外形,而是指自身稳固的能力。意轴由细变粗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由丝线充实为身轴,再由身轴充实为身柱。两脚分立则难以锻炼意轴,无法解决意轴由细变粗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细与粗都是无形的,是用来形容意轴自身稳固的能力。动静合一共分四个进境。作为最初的进境,需要有以下六项技能:1、单重轴意。2、架劲。3、临界面滚动。4、鸡腿力。5、行进中的起落开合与开脉的合一。6、蓄神。
           太极式
  形意拳半面而右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极拳半面向左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后两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虽然三拳“太极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意要领却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两肩松开,心气要自然、平稳、沉静。孙式拳用法之理就是制人之中心;拳术修炼之理就是诚一、归一、守一,即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而孙式拳的目的就是通过拳术的修炼,体一悟道。大多功夫都是动中求静,而道家修炼功夫则是静中求动,具体目标是还虚、胎息的境界,是先天修炼的秘诀,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就在无极式的基础上改为太极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撑船时用的竹篙一样,左手掌心露盖于自己的肚脐眼,右手不动,向右旋时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转,即拳中之研劲。无极式时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极式时两足足根各向外扭,两足足趾均向地扣紧,这样做既感到心平气和,依靠重心在两足足根,身子往下坐,松开胯根,右膝不冲过右足足尖,要膝与足尖垂直成一直线,左手在下,右手中指盖在左手食指上,两手与胸间人字骨相齐,这就是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内三合,然后迈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齐一线向前迈出,要在不影响右足与右胯之下向前,如推东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谱上说:脚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着地,足尖后着地,在着地的同时,要与后足即右足时把两足足根向外扭,把两足足尖向下扣,两膝如同骑马般向里扣,右腿在极力松胯,即往后坐满在足根,然后用力往上蹬,蹬腿、扣膝、扣足尖、扭足根,都不许显露形迹,在左足迈出的同时,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之指要撑开,大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与人字骨在一水平线,肘要朝上极力往里裹,这是左手,右手往后拉,拉至肚脐眼,手腕靠脐停止,也要平腕竖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离肋,左手食指中指分开,如有两线牵着两眉,即拳谱上说: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开,极力往上翘,这就是二指挑肩,这就是三体式,右足足根与右胯与右肩成一条垂直线,左足足跟与左膝与左臂肘尖成一条垂直线,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练时老师往往传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规矩,亦不将平腕、竖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脚跟相告。先从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顶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竖掌、手根横翻、二指挑眉挑肩、竖项头目视虎口、嘴虚合、齿轻叩、舌顶上腭、自足趾手指及头顶等五处,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用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使人体由踵至顶浑然成为整个一块钢铁。心与意合,就要做到整个体重70%置于后右足跟,30%置于前左足跟,也就是单重。内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发目的,就是要求身体组织稳定,循环系统正常。在内三合外三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九要,由下而上逐一检查足尖扣了没有,足跟扭了没有,膝往前顶了没有,扣了没有,胯松了没有,坐满在两足足跟没有,腿往上蹬了没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没有,肩往下垂扣了没有,两肘往下垂往里裹了没有,两腕要平着塌了没有,两手指要撑开,两手手掌要圆满,手根往外横翻,大指与食指之间虎口要极力分开,力求食指指竖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线牵牢印堂间两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线牵牢右肩,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这种检查起初时只能一二个项目,逐次增添就能习惯在一声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顶完全都到,以后开步打劈拳时每手都要做到,即等于写字时没一笔败笔一样,所以要这样练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乱互不相关养成浑然一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体则首尾相应,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躯干和上下肢紧密联系一起。
           三体式
  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行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道家有炼丹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即趺盘坐定之后,静下心来,将心意神气入于丹田之中,万念具泯,一念独存。久之,静极,真阳萌动(即有时真阳勃起)而精生,真气萌发,然后不离不即,绵绵若存,以文火养之,这就是最初还虚筑基之功,然后才能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工夫。
  由无极式(无思无意,无形无象)——虚无含一气(无形之横拳,动之初始之征兆)——太极式(浑圆一气形成)——两仪式(动而分为阴阳)开始,是由静到动,是心中生一气,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三体式姿势站好,将神气注于气海(丹田)之中,其心意如同人平地立竿将要立住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是心与意合,是由动到静。血气不加于丹田之内,心中静极,真意则萌发,元气萌动,形成形意拳内劲之萌芽,这是由静而后动,是人的先天元气真意萌动,这便是形意拳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形意拳的基础,五行十二形演练之起点,叫做先天之真意;而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叫做后天之形。以后天之形按照规矩形容内中先天之意(即外有后天之形内有先天之意),自最初还虚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至达到神化之功,这便是形意拳练习之道。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和气,以至精气满足中和,中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这就叫形意拳内劲,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孙禄堂当年教学生时,十分严格要求站好三体式,要求初学者先站一百天三体式,以求最初还虚之功,因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习者不知其所以然,为使学习者免入歧途,所以三体式是形意拳入门之总机关。一百天是对初学者的最初要求,即站一百天才可开始练习劈拳,但三体式还要继续站。
  孙先生晚年将三体式曾改为立掌,但非90度,塌腕,虎口要圆,手往前推,后面掌也为立掌;身子向出手侧倒,但外型不要有所表现,此倾倒的目的,可使脚趾自然抓地。其实有些拳家不知脚为何抓地,这只是在实战中出现倾倒显现时一种自然保护,故此式要倾斜(外型不可带出,切切!)练习脚趾之力。关于立掌、塌腕、前推的目的,可使周身成为一体,形成整劲。崩拳孙禄堂晚年练法和书中都不相同。腰中之拳是立拳,而非拳心朝上。此三体式更科学的表现了形意整劲的练习。孙禄堂的三体式寓意明显,如果接触过军队的刺杀训练,就会对这个动作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顺掌三体式与立掌三体式内意有别,顺掌三体式,其意在顺。立掌三体式,其意在圆。谓之在圆,因有三窍,可由立掌中体会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不同的劲意。若为顺掌则难体会此三窍的妙用。立掌要领:虎口撑圆,讲究一个字塌,塌则气沉腹充实,为练功之架。顺掌要领:掌背与臂平顺,讲究一个字顺,气灌四捎,为用之架。内家功成一般内劲直达指端,用指发人,收放容易控制,不易伤人。
手形与劲力,食指与拇指撑开、食指向上挑住劲儿,指尖微扣,拇指与食指虎口撑圆、指尖微微向里扣住劲儿,其它三指均向里扣劲,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大指与小指这时也是向外撑的劲儿,这样,大指、小指与食指、三指之间形成一个很圆的劲儿,然后手腕极力立起(书中手腕是不立的,但晚年改为立掌),塌住劲,也叫塌腕,手的大指一侧向外拧劲,手心向回缩劲,这时,塌、拧、扣、挑、缩、五劲齐全。前脚,脚尖向正前方,如果地上划一条直线,这时,脚的内侧应紧靠线的边缘。后脚脚尖与前脚脚尖呈45度角分开,(步子的大小可以根据人的高矮和式子的高低具体决定)。前脚后跟对着后脚的踝子骨。这时全脚要落实,脚尖抓地,脚后跟往外拧劲,后脚往前蹬劲,前脚往前搓劲。重心的分配是:前脚三分,后脚七分。这时脚的力量应该是:抓,蹬,搓,拧,扎。(两脚向下扎跟)。特别注意一是脚尖抓地不能太过,否则站不稳。二是向下扎跟之力来自松腰和松胯。
平时站桩单腿20分钟,换腿再站20分钟。站桩前脚后脚跟一定要与后脚里踝骨一条线,才能合住劲,在家里可找地板上一条缝为准,双脚90 度骑缝站好,是无极式,然后含一气,然前脚伸出成两仪式,这时后脚不动,前脚小脚趾踩在线上或稍向里一点为佳。劈拳每天练200-300手,多点无妨,每天最少一个半小时(含站桩)。
三体式初步体用的重点就是整劲。严格的技术要求,其目的之一就是练出最初级的整劲。所谓初级整劲有三个特点:1是传力顺达、手足相通。2是足下生根、稳固轻捷。 3是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开始练习时只能逐次做到上述3点。三体式初步练成了,则同时做到这3点,无先后之分。
  传力顺达、手足相通就是后足之力可以完全顺达到前手,前手受力可以完全传递到后足。所谓:“手上挂着全身的重量。”因此练习三体式对手、肘、肩、胯、膝、足的状态和相对位置有非常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即外三合。三体式合不合乎外三合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检验的。先让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劲的情况下,前臂保持原状,身体重心不变化,只是后面的腿感到受力。这说明对方的推力传到你的后足。说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了。
  足下生根、稳固轻捷就是虚实分清,把脚趾连同小腿外侧的肌肉练出抓力来,所谓鸡腿力。这是通过站三体式时重心坐满足根,使坐满足根的身体重量与脚趾的扒力相平衡,逐渐练出鸡腿力。同时两足要分虚实。身体重心不落在足根处,脚趾的扒力产生不了。两足不分虚实,移动不可能轻捷。如何检验足下是否生根呢?让人用边腿攻击你前小腿的外侧,若能小腿完全不动又能随时收腿闪避而同时身体重心稳定,则可以说初步做到稳固轻捷。
  “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就是体内的气血充盈勃发,周身状态如一铜铸铁打的刚体,这时全身肢体不仅姿势正确传力顺达而且气盈勃发贯通周身,周身各节贯通如一,有如男性阳具勃起的状态。如果让人用力晃动你的前臂甚至挂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费力且纹丝不动,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体状态、身架四肢的相对位置始终纹丝不变。如此则可以说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其作用就是通过练习三体式初步产生静止状态的整劲,继而通过五行拳的练习使人在运动中找出这种整劲,逐渐做到随时随处瞬间发出这种整劲,则就初步具备了形意拳硬打硬进的能力。于是在实战中就初步具备了迎着对方拳脚硬截直进这种独特战法的技术基础。也就是通过三体式练出了初级的刚烈整劲。
      三体式的站法及初级要求
  站桩,意不可借,借则妄。气不能御,御则乱。神不宜放,放则靡。其实站桩最紧要的1是外形姿势到位。2是整体状态确切。练习拳术最初必须从外形入手。只要外形姿势基本对了,稍加时日,自然就会抗打。所以站三体式先不要求站多长时间,而是要求站准确。老先生给出了由无极式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这个程序。
  心与意合,即不可求意,放下心来,让心自然随着意,什么意?无确定之意,放下心来,意识朦胧,不追逐任何意识,亦不压制任何意识,站无极式时,这是心与意合的入手点。
  意与气合,站太极式时,就是让自己的意念敷在呼吸上,也就是让自己的意念“关注”着呼吸,但不要引导呼吸,这就是意与气合的入手点。
  气与力合,站三体式时,当真气未发动时,先从呼吸入手,呼吸要自然,吸气时身体的“阳面”有涨意,呼气时则气归丹田。通过自然的呼吸撑住三体式之形,是气与力合的入手点。入手时的过程是心随意、意随气、气随形、形合乎力的和顺。通过这个程序来诱导自己渐臻心空、意静、神明。简单说来,站三体式时的心理状态是就把心思放下来,意念随着呼吸而动,渐渐的物我两忘,而归于静,意静则神明,如是感应确切,气机饱满。要想达到意静,则要从意动入手,这个意动不是假借、不是妄动,而是把意念留住在呼吸上或说敷在呼吸上,意随呼吸而动,渐归于意静。所以站三体式时,意念不可假借、不可妄动。而应遵循内三合的要求,在外三合的基础上做到内外六合。
  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犟劲。站完桩,可以站浑圆桩放松,然后拍打全身,练练惊抖劲。下面是孙纯周老先生论三体式,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三体势因站的标准不同,站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后脚尖至前脚跟一跪距离,臀肩脚后跟与一垂面相切为标准姿势或称三体势的临界状态,此势难度大,单腿支撑突破10分已十分困难。三体势站的时间长短,首先取决于姿势的选择,姿势难易取决三个因素:1、前后脚之间的距离;2、姿势的高低;3、重心的位置。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后腿的持重大小。难度小的姿势容易入静和调息,时间有与浑圆桩相提并论的可能性。标准单重三体势难度较大,加上规矩要领约束,初练者来说时间少长,还谈不上入静的问题,就气息难调,腿部颤抖,以致全身开始发僵。假设站桩人规矩要领完全掌握,调息已经完成,可以放松身体,气沉入丹田,五脏归位,按标准单重三体势站桩〔排除微调和腿部颤抖〕保持姿势一动不动,单腿支撑突破十分钟是一大关。
形意拳四正八柱
  形意拳扣脚趾、拧脚跟的功夫称为鸡腿。形意拳一站出来就要做到一气合四象。虎豹头、熊膀、龙身、鸡腿。八柱的虎领筋两根就是虎豹头;肱二头肌两根就是熊膀、斜方肌两根做到龙身,股大肌两根就是鸡腿。要做到筋象钢筋一样坚硬而又不能失去弹性,这叫做筋长力大,这是暗劲要做到的基本功,就象人推着板车走上坡,千斤重量都往上在拉,筋长力大。
  当小周天循环时,从长强穴入气,吸气提肛,立刻走道百会穴,速度相当快,然后从鼻尖到喉咙再往下到会阴穴,速度象眼泪在流,而感觉如蜜糖般甜,到达会阴穴后稍微停顿,然后重复长强穴入气的过程,这就是小周天锻炼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从膻中到肚脐中出现一条白线,这叫做气槽。练到一定时间,头脑爆炸,百会穴旁有两个小心脏快速跳动,当慢慢平息下来以后,这样就能够做到鹤发童颜,返老还童,皮肤非常细嫩光滑,脸和手也如婴儿一般光滑。松肩、松胯、坚顶要把每个关节脱开拉长,如两肩拉开做到胸中空,虚灵顶劲,一定要顶足,这才能有利于小周天循环,胸要空,使呼吸加深,同时气就满了,腹象皮球一样饱满。呼吸加深气就不上涌,这样不论是打拳练功或者做其它高强度工作就不会气往上涌,做到心平气和。使人的皮肤变的细嫩。
孙氏形意劈拳
  孙公曾经说:要做神仙,须精劈拳。劈拳一通百通,我于是这样,练习劈拳三十多年,练劈拳的关键在于三体式。我站无极式桩一练就是七个月,目的就是要做到动中求静,然后练太极式做到心平气和,之后又是两仪式练内三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样做到真人呼吸,就可以入手练三体式了。三体式除做到内三合之外还要做到外三合,既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与外三合合称六合。除了六合,还要求做到四正、八柱,还有三尖、三根。孙公说三尖不到难达四梢,三根不照,难求息调,三尖,就是手指尖,脚尖,鼻尖。四梢,是指毛发为血之梢;牙齿为骨之梢;舌为肉梢;指甲为筋之梢。三根:耳根、掌根、足根。耳根半规管专司人体平衡,人站桩虚灵顶劲是耳根与脚根的平衡作用,坐满与脚跟起到调息作用。手腕掌根竖起是为了两指挑眉,两指挑肩,做到大周天循环。站三体式是大小周天同时循环,在没有做到这个要求之前不能打劈拳,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讲劈拳的“明劲”、“暗劲”、“化劲”,也就是易筋、易髓、易骨的功夫,也叫三回九转是一式,这就是劈拳包罗万象的一式。
  练劈拳要在四正、八柱的要求和规矩下,求得方正,并且做到每个动作腰胯合一,腰胯合一一般要做到8~90%,但是通常人1%都很难做到,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检查每个动作的精确性并逐步提高准确率,没有老师在一旁检查指导是练不出来的,劈拳的架子,拳是口中出,肩不可抬,两边肋骨抽紧,拳头捏实且要捏紧。主要练手腕和掌力以及尺骨和桡骨,练的是明劲;暗劲的练法是捏空心拳,练指力;到了化劲,练的时候一般不能捏拳,束而无力全部空。明劲要拳是口中出,下面腿法是上半步,形如槐虫一般蠕动的感觉,出似箭,落如风,做到腰胯合一而且要求得方正。
  孙公的指力惊人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寿关顺也是通过这样的练习练到全身如铁一样,筋骨像钢筋一样,既有硬度,又有良好的弹性,曾在练内功时脑子爆炸,所以皮肤如同婴儿一般,全身关节,肩、肘、腕可以松开拉长。脊椎骨也可以拉长脱开,全身劲运足而不影响呼吸,这个叫做伸懒腰劲,称为抻筋拔骨、节节贯通的功夫,象藤鞭一样坚固但是富有弹性节节贯通的功夫。
前一篇:
孙氏桩功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站无极桩可以站得很舒服,既是养生,又是能量的慢性积蓄,可以逐渐达于四梢,而且两手两足稍加变化即可用于迎敌。三体式的站法较为激烈,站之则体内可热力蒸腾,较快出打斗的能力,出打斗的欲望,但较为辛苦。功效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
          无极式
  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两足开立呈九十度。其要领也完全一致;手足没有动作;心内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气混混饨饨,清浊不分。所谓“一气浑然,形迹未露”是也。在无极式虚无之中生出“一气”后,便自然而然开始“太极式”,身法由静而动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先从动中求静开始入手,要作到“沙地立杆”,“腾云驾雾”,要求是百会穴上顶,两肩向外拉开,向内微含。把两边肩胛骨拉开,似的中间空,两边虎领筋抽紧,这个叫虎抱头,左右两手外翻,往下沉,两胯朝里缩,力点坐满于脚跟,不可朝前,往后,左右偏,一定要中正,脚趾不许扣,两脚成90度夹角,两眼平视,舌顶上颚,口水咽下。关键是坐满脚跟,这时候脑子里所有的杂念都没有了,空空洞洞,无阴无阳,无我无他,与大地混为一体,象腾云驾雾一样。坐满于脚跟一定要缩胯塌腰,这样才能够坐满脚跟,才能自然提肛。无极式主要是动中求静,一站架子,把所有杂念去处,同时产生深呼吸,叫真人呼吸,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孙公可将口鼻塞住练拳。全部用毛孔呼吸,叫还虚,也叫胎息功夫。
无极式,头要顶,项要竖,目要平视,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虚合,舌要顶上腭,齿要相叩,两肩下垂有松开意,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两胯胯根要松,两膝如起步时略带弯曲,不可有死弯子,此时足根不扭,两足足尖不扣,整个体重移置于两足足根,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其目的要求做到虚无,摇摇欲坠的光景,即进入了静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开小差,同时正因为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与大自然浑为一体,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绝对跨进静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虚无,精神内守,头顶而钻是顺劲,头落而翻是逆劲,两肩下垂是顺劲;两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劲;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两胯胯根要向后缩,即是松的意思,这是气贯小腹时的关键性要着,才能把整个体重重心置于两足足根,此时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虚无境地,落实到静的境界。
  无极桩枯燥无味,应细心感觉自身,出现麻胀感时不要执着,此皮毛之相。应静心观照,有时可能会有空乱之象,亦不要在意,此时亦有无极觉照。站无极桩应以站到一心不乱为最高境界。若达到此境界,则三体式亦不成问题,全架只需练上几日,即可成也。但若不能站到一心不乱,则每日择一辟静之处,站无极桩两小时,只观意之所向或观己之呼吸,只观吸或只观呼,渐可入静,待欲收式时,可直接变为三体式,如此坚持一年两载亦可小有成就。
  站无极式时重心落在足跟处是为了在临界状态下求中正、稳静,动中求静是求得彻底松净的入手方法。站无极式时,没有任何追求,即不找劲也不找意,更不去执着于任何感受与景象。唯一的调整是在入手时要使重心落在足跟处,不要前移。意轴不固,接手则糜,发力则散。形轴不真,接手则僵,发力则拙。形轴主柔,意轴主刚。练习意轴,首先是通过无极式。所谓对意轴掌握不精确主要指两脚分开重心位于两脚间中点的站立方法而言,两脚分开的越大,运用意轴的能力就越低。意轴的锻炼是由细变粗,不是指外形,而是指自身稳固的能力。意轴由细变粗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由丝线充实为身轴,再由身轴充实为身柱。两脚分立则难以锻炼意轴,无法解决意轴由细变粗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细与粗都是无形的,是用来形容意轴自身稳固的能力。动静合一共分四个进境。作为最初的进境,需要有以下六项技能:1、单重轴意。2、架劲。3、临界面滚动。4、鸡腿力。5、行进中的起落开合与开脉的合一。6、蓄神。
           太极式
  形意拳半面而右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极拳半面向左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后两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虽然三拳“太极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意要领却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两肩松开,心气要自然、平稳、沉静。孙式拳用法之理就是制人之中心;拳术修炼之理就是诚一、归一、守一,即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而孙式拳的目的就是通过拳术的修炼,体一悟道。大多功夫都是动中求静,而道家修炼功夫则是静中求动,具体目标是还虚、胎息的境界,是先天修炼的秘诀,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就在无极式的基础上改为太极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撑船时用的竹篙一样,左手掌心露盖于自己的肚脐眼,右手不动,向右旋时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转,即拳中之研劲。无极式时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极式时两足足根各向外扭,两足足趾均向地扣紧,这样做既感到心平气和,依靠重心在两足足根,身子往下坐,松开胯根,右膝不冲过右足足尖,要膝与足尖垂直成一直线,左手在下,右手中指盖在左手食指上,两手与胸间人字骨相齐,这就是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内三合,然后迈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齐一线向前迈出,要在不影响右足与右胯之下向前,如推东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谱上说:脚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着地,足尖后着地,在着地的同时,要与后足即右足时把两足足根向外扭,把两足足尖向下扣,两膝如同骑马般向里扣,右腿在极力松胯,即往后坐满在足根,然后用力往上蹬,蹬腿、扣膝、扣足尖、扭足根,都不许显露形迹,在左足迈出的同时,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之指要撑开,大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与人字骨在一水平线,肘要朝上极力往里裹,这是左手,右手往后拉,拉至肚脐眼,手腕靠脐停止,也要平腕竖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离肋,左手食指中指分开,如有两线牵着两眉,即拳谱上说: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开,极力往上翘,这就是二指挑肩,这就是三体式,右足足根与右胯与右肩成一条垂直线,左足足跟与左膝与左臂肘尖成一条垂直线,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练时老师往往传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规矩,亦不将平腕、竖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脚跟相告。先从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顶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竖掌、手根横翻、二指挑眉挑肩、竖项头目视虎口、嘴虚合、齿轻叩、舌顶上腭、自足趾手指及头顶等五处,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用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使人体由踵至顶浑然成为整个一块钢铁。心与意合,就要做到整个体重70%置于后右足跟,30%置于前左足跟,也就是单重。内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发目的,就是要求身体组织稳定,循环系统正常。在内三合外三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九要,由下而上逐一检查足尖扣了没有,足跟扭了没有,膝往前顶了没有,扣了没有,胯松了没有,坐满在两足足跟没有,腿往上蹬了没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没有,肩往下垂扣了没有,两肘往下垂往里裹了没有,两腕要平着塌了没有,两手指要撑开,两手手掌要圆满,手根往外横翻,大指与食指之间虎口要极力分开,力求食指指竖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线牵牢印堂间两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线牵牢右肩,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这种检查起初时只能一二个项目,逐次增添就能习惯在一声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顶完全都到,以后开步打劈拳时每手都要做到,即等于写字时没一笔败笔一样,所以要这样练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乱互不相关养成浑然一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体则首尾相应,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躯干和上下肢紧密联系一起。
           三体式
  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行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道家有炼丹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即趺盘坐定之后,静下心来,将心意神气入于丹田之中,万念具泯,一念独存。久之,静极,真阳萌动(即有时真阳勃起)而精生,真气萌发,然后不离不即,绵绵若存,以文火养之,这就是最初还虚筑基之功,然后才能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工夫。
  由无极式(无思无意,无形无象)——虚无含一气(无形之横拳,动之初始之征兆)——太极式(浑圆一气形成)——两仪式(动而分为阴阳)开始,是由静到动,是心中生一气,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三体式姿势站好,将神气注于气海(丹田)之中,其心意如同人平地立竿将要立住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是心与意合,是由动到静。血气不加于丹田之内,心中静极,真意则萌发,元气萌动,形成形意拳内劲之萌芽,这是由静而后动,是人的先天元气真意萌动,这便是形意拳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形意拳的基础,五行十二形演练之起点,叫做先天之真意;而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叫做后天之形。以后天之形按照规矩形容内中先天之意(即外有后天之形内有先天之意),自最初还虚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至达到神化之功,这便是形意拳练习之道。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和气,以至精气满足中和,中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这就叫形意拳内劲,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孙禄堂当年教学生时,十分严格要求站好三体式,要求初学者先站一百天三体式,以求最初还虚之功,因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习者不知其所以然,为使学习者免入歧途,所以三体式是形意拳入门之总机关。一百天是对初学者的最初要求,即站一百天才可开始练习劈拳,但三体式还要继续站。
  孙先生晚年将三体式曾改为立掌,但非90度,塌腕,虎口要圆,手往前推,后面掌也为立掌;身子向出手侧倒,但外型不要有所表现,此倾倒的目的,可使脚趾自然抓地。其实有些拳家不知脚为何抓地,这只是在实战中出现倾倒显现时一种自然保护,故此式要倾斜(外型不可带出,切切!)练习脚趾之力。关于立掌、塌腕、前推的目的,可使周身成为一体,形成整劲。崩拳孙禄堂晚年练法和书中都不相同。腰中之拳是立拳,而非拳心朝上。此三体式更科学的表现了形意整劲的练习。孙禄堂的三体式寓意明显,如果接触过军队的刺杀训练,就会对这个动作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顺掌三体式与立掌三体式内意有别,顺掌三体式,其意在顺。立掌三体式,其意在圆。谓之在圆,因有三窍,可由立掌中体会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不同的劲意。若为顺掌则难体会此三窍的妙用。立掌要领:虎口撑圆,讲究一个字塌,塌则气沉腹充实,为练功之架。顺掌要领:掌背与臂平顺,讲究一个字顺,气灌四捎,为用之架。内家功成一般内劲直达指端,用指发人,收放容易控制,不易伤人。
手形与劲力,食指与拇指撑开、食指向上挑住劲儿,指尖微扣,拇指与食指虎口撑圆、指尖微微向里扣住劲儿,其它三指均向里扣劲,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大指与小指这时也是向外撑的劲儿,这样,大指、小指与食指、三指之间形成一个很圆的劲儿,然后手腕极力立起(书中手腕是不立的,但晚年改为立掌),塌住劲,也叫塌腕,手的大指一侧向外拧劲,手心向回缩劲,这时,塌、拧、扣、挑、缩、五劲齐全。前脚,脚尖向正前方,如果地上划一条直线,这时,脚的内侧应紧靠线的边缘。后脚脚尖与前脚脚尖呈45度角分开,(步子的大小可以根据人的高矮和式子的高低具体决定)。前脚后跟对着后脚的踝子骨。这时全脚要落实,脚尖抓地,脚后跟往外拧劲,后脚往前蹬劲,前脚往前搓劲。重心的分配是:前脚三分,后脚七分。这时脚的力量应该是:抓,蹬,搓,拧,扎。(两脚向下扎跟)。特别注意一是脚尖抓地不能太过,否则站不稳。二是向下扎跟之力来自松腰和松胯。
平时站桩单腿20分钟,换腿再站20分钟。站桩前脚后脚跟一定要与后脚里踝骨一条线,才能合住劲,在家里可找地板上一条缝为准,双脚90 度骑缝站好,是无极式,然后含一气,然前脚伸出成两仪式,这时后脚不动,前脚小脚趾踩在线上或稍向里一点为佳。劈拳每天练200-300手,多点无妨,每天最少一个半小时(含站桩)。
三体式初步体用的重点就是整劲。严格的技术要求,其目的之一就是练出最初级的整劲。所谓初级整劲有三个特点:1是传力顺达、手足相通。2是足下生根、稳固轻捷。 3是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开始练习时只能逐次做到上述3点。三体式初步练成了,则同时做到这3点,无先后之分。
  传力顺达、手足相通就是后足之力可以完全顺达到前手,前手受力可以完全传递到后足。所谓:“手上挂着全身的重量。”因此练习三体式对手、肘、肩、胯、膝、足的状态和相对位置有非常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即外三合。三体式合不合乎外三合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检验的。先让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劲的情况下,前臂保持原状,身体重心不变化,只是后面的腿感到受力。这说明对方的推力传到你的后足。说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了。
  足下生根、稳固轻捷就是虚实分清,把脚趾连同小腿外侧的肌肉练出抓力来,所谓鸡腿力。这是通过站三体式时重心坐满足根,使坐满足根的身体重量与脚趾的扒力相平衡,逐渐练出鸡腿力。同时两足要分虚实。身体重心不落在足根处,脚趾的扒力产生不了。两足不分虚实,移动不可能轻捷。如何检验足下是否生根呢?让人用边腿攻击你前小腿的外侧,若能小腿完全不动又能随时收腿闪避而同时身体重心稳定,则可以说初步做到稳固轻捷。
  “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就是体内的气血充盈勃发,周身状态如一铜铸铁打的刚体,这时全身肢体不仅姿势正确传力顺达而且气盈勃发贯通周身,周身各节贯通如一,有如男性阳具勃起的状态。如果让人用力晃动你的前臂甚至挂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费力且纹丝不动,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体状态、身架四肢的相对位置始终纹丝不变。如此则可以说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其作用就是通过练习三体式初步产生静止状态的整劲,继而通过五行拳的练习使人在运动中找出这种整劲,逐渐做到随时随处瞬间发出这种整劲,则就初步具备了形意拳硬打硬进的能力。于是在实战中就初步具备了迎着对方拳脚硬截直进这种独特战法的技术基础。也就是通过三体式练出了初级的刚烈整劲。
      三体式的站法及初级要求
  站桩,意不可借,借则妄。气不能御,御则乱。神不宜放,放则靡。其实站桩最紧要的1是外形姿势到位。2是整体状态确切。练习拳术最初必须从外形入手。只要外形姿势基本对了,稍加时日,自然就会抗打。所以站三体式先不要求站多长时间,而是要求站准确。老先生给出了由无极式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这个程序。
  心与意合,即不可求意,放下心来,让心自然随着意,什么意?无确定之意,放下心来,意识朦胧,不追逐任何意识,亦不压制任何意识,站无极式时,这是心与意合的入手点。
  意与气合,站太极式时,就是让自己的意念敷在呼吸上,也就是让自己的意念“关注”着呼吸,但不要引导呼吸,这就是意与气合的入手点。
  气与力合,站三体式时,当真气未发动时,先从呼吸入手,呼吸要自然,吸气时身体的“阳面”有涨意,呼气时则气归丹田。通过自然的呼吸撑住三体式之形,是气与力合的入手点。入手时的过程是心随意、意随气、气随形、形合乎力的和顺。通过这个程序来诱导自己渐臻心空、意静、神明。简单说来,站三体式时的心理状态是就把心思放下来,意念随着呼吸而动,渐渐的物我两忘,而归于静,意静则神明,如是感应确切,气机饱满。要想达到意静,则要从意动入手,这个意动不是假借、不是妄动,而是把意念留住在呼吸上或说敷在呼吸上,意随呼吸而动,渐归于意静。所以站三体式时,意念不可假借、不可妄动。而应遵循内三合的要求,在外三合的基础上做到内外六合。
  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犟劲。站完桩,可以站浑圆桩放松,然后拍打全身,练练惊抖劲。下面是孙纯周老先生论三体式,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三体势因站的标准不同,站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后脚尖至前脚跟一跪距离,臀肩脚后跟与一垂面相切为标准姿势或称三体势的临界状态,此势难度大,单腿支撑突破10分已十分困难。三体势站的时间长短,首先取决于姿势的选择,姿势难易取决三个因素:1、前后脚之间的距离;2、姿势的高低;3、重心的位置。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后腿的持重大小。难度小的姿势容易入静和调息,时间有与浑圆桩相提并论的可能性。标准单重三体势难度较大,加上规矩要领约束,初练者来说时间少长,还谈不上入静的问题,就气息难调,腿部颤抖,以致全身开始发僵。假设站桩人规矩要领完全掌握,调息已经完成,可以放松身体,气沉入丹田,五脏归位,按标准单重三体势站桩〔排除微调和腿部颤抖〕保持姿势一动不动,单腿支撑突破十分钟是一大关。
形意拳四正八柱
  形意拳扣脚趾、拧脚跟的功夫称为鸡腿。形意拳一站出来就要做到一气合四象。虎豹头、熊膀、龙身、鸡腿。八柱的虎领筋两根就是虎豹头;肱二头肌两根就是熊膀、斜方肌两根做到龙身,股大肌两根就是鸡腿。要做到筋象钢筋一样坚硬而又不能失去弹性,这叫做筋长力大,这是暗劲要做到的基本功,就象人推着板车走上坡,千斤重量都往上在拉,筋长力大。
  当小周天循环时,从长强穴入气,吸气提肛,立刻走道百会穴,速度相当快,然后从鼻尖到喉咙再往下到会阴穴,速度象眼泪在流,而感觉如蜜糖般甜,到达会阴穴后稍微停顿,然后重复长强穴入气的过程,这就是小周天锻炼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从膻中到肚脐中出现一条白线,这叫做气槽。练到一定时间,头脑爆炸,百会穴旁有两个小心脏快速跳动,当慢慢平息下来以后,这样就能够做到鹤发童颜,返老还童,皮肤非常细嫩光滑,脸和手也如婴儿一般光滑。松肩、松胯、坚顶要把每个关节脱开拉长,如两肩拉开做到胸中空,虚灵顶劲,一定要顶足,这才能有利于小周天循环,胸要空,使呼吸加深,同时气就满了,腹象皮球一样饱满。呼吸加深气就不上涌,这样不论是打拳练功或者做其它高强度工作就不会气往上涌,做到心平气和。使人的皮肤变的细嫩。
孙氏形意劈拳
  孙公曾经说:要做神仙,须精劈拳。劈拳一通百通,我于是这样,练习劈拳三十多年,练劈拳的关键在于三体式。我站无极式桩一练就是七个月,目的就是要做到动中求静,然后练太极式做到心平气和,之后又是两仪式练内三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样做到真人呼吸,就可以入手练三体式了。三体式除做到内三合之外还要做到外三合,既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与外三合合称六合。除了六合,还要求做到四正、八柱,还有三尖、三根。孙公说三尖不到难达四梢,三根不照,难求息调,三尖,就是手指尖,脚尖,鼻尖。四梢,是指毛发为血之梢;牙齿为骨之梢;舌为肉梢;指甲为筋之梢。三根:耳根、掌根、足根。耳根半规管专司人体平衡,人站桩虚灵顶劲是耳根与脚根的平衡作用,坐满与脚跟起到调息作用。手腕掌根竖起是为了两指挑眉,两指挑肩,做到大周天循环。站三体式是大小周天同时循环,在没有做到这个要求之前不能打劈拳,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讲劈拳的“明劲”、“暗劲”、“化劲”,也就是易筋、易髓、易骨的功夫,也叫三回九转是一式,这就是劈拳包罗万象的一式。
  练劈拳要在四正、八柱的要求和规矩下,求得方正,并且做到每个动作腰胯合一,腰胯合一一般要做到8~90%,但是通常人1%都很难做到,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检查每个动作的精确性并逐步提高准确率,没有老师在一旁检查指导是练不出来的,劈拳的架子,拳是口中出,肩不可抬,两边肋骨抽紧,拳头捏实且要捏紧。主要练手腕和掌力以及尺骨和桡骨,练的是明劲;暗劲的练法是捏空心拳,练指力;到了化劲,练的时候一般不能捏拳,束而无力全部空。明劲要拳是口中出,下面腿法是上半步,形如槐虫一般蠕动的感觉,出似箭,落如风,做到腰胯合一而且要求得方正。
  孙公的指力惊人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寿关顺也是通过这样的练习练到全身如铁一样,筋骨像钢筋一样,既有硬度,又有良好的弹性,曾在练内功时脑子爆炸,所以皮肤如同婴儿一般,全身关节,肩、肘、腕可以松开拉长。脊椎骨也可以拉长脱开,全身劲运足而不影响呼吸,这个叫做伸懒腰劲,称为抻筋拔骨、节节贯通的功夫,象藤鞭一样坚固但是富有弹性节节贯通的功夫。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1 21:48 , Processed in 0.108293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