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4522|回复: 1

周仲瑛传授从肝入手治疗高血压经验(多篇文章)

[复制链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发表于 2020-3-2 13: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导读:周仲瑛教授从医50载,中医理论造诣很深,临床经在丰富,疗效卓著,尤其是对于一些难治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现将周仲瑛教授从阳虚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中医虽无高血压的名称,但对此病早有认识。其临床表现与眩晕、头痛、肝阳、肝火、肝风等病症有关。它的发病可因情志刺激、五志过极、忧郁恼怒、思虑过度、持续性精神紧张;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嗜好烟酒;或劳欲过度、精气内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发病之后,由于素体因素及原始病因的不同,可以表现多种病理变化。归纳起来,不外乎脏腑的阴阳失去平衡,表现阳亢与阴虚两个方面。始则以心肝阳亢为主,久延伤阴,形成肝肾阴虚,且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演变,故病理中心以"阴虚阳亢"为主。临床诊治高血压病一般均从滋阴潜阳入手。

  周仲瑛教授认为,部分患者病至后期,肝肾阴虚进一步发展,可阴伤及阳,表现阳虚的变证,此时血压虽高,但是全身症状却是一派阳虚的征象,治疗若仍拘泥于苦寒消火或滋阴潜阳之法,则易抑遏或伤害阳气,反使病情加重,这类病人治疗时当以温阳为大法。
  阳虚有脾虚和肾虚之不同,临证当仔细区分。
  一、脾虚
  脾虚者由于"土不栽木"而致风木自动,多见于肥胖之人,形盛而气衰。临床表现,中气不足,脾阳虚衰之证,同时由于气虚积湿生痰停饮而兼有"气虚痰盛"的标实之象。临床表现,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头目昏眩,呕恶痰多,食后不运,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细软等症。如以虚象为主,治疗可用甘温补脾之法,予参、芪、苓、术之类,补气以绝痰源,兼以化痰治标,仿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意培土栽木。若饮象明显,畏寒、心悸、呕吐痰涎、下肢浮肿者,则当合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以温阳化饮,这类症候多见于高血压病已累及心脏,出现心衰的患者。

  【病案举例】
  例1 高某,男,54岁。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波动于24.0/14.7~21.3/12.7kPa之间。曾服西药降压片治疗,虽有效,但血压不稳定,形体较胖,面色?白,头昏且胀,视物模糊,晨起痰多,腰膝酸软,夜尿二三次,大便不实,平素畏寒怕冷,舌胖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测血压22.0/13.3kPa。辨证属脾肾阳虚,土不栽木,虚阳上扰。
药用:制附片5g,党参、白术各10g,茯苓12g,法半夏10g,橘皮6g,怀山药、明天麻各10g,潼白蒺藜各12g,淫羊藿10g,杜仲、泽泻各12g。
  二诊:药服14剂,测血压20.0/12.0 kPa,药后头昏头胀减轻,咯痰减少,夜尿一二次,大便成形,日行1次,舌苔白腻,脉沉细。仍按原法进治。药用:制附片5g,生黄芪12g,党参、白术各10g,茯苓、泽泻、潼白蒺藜各12g,法半夏、怀山药各10g,橘皮6g,淫羊藿、怀牛膝、黄柏各10g。继服14剂。
  三诊:头昏不著,畏寒怕冷消失,夜尿1次,仍有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血压17.3/10.7 kPa。再予温补脾肾原法巩固。原方加桑寄生15g。

  二、肾虚
  肾阳虚者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由于肝肾阴虚进一步发展,不但阴中之水虚,同时阴中之火亦虚,火不归宅,虚阳浮越于上而致。临床表现,头昏眼花,视物模糊,面白少华,间有烘热,神疲气短,腰酸腿软,肢清足冷,夜尿频数,舌质淡而胖,脉沉细。并可见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治当温养肾气,潜纳虚阳,使虚火得归窟穴。同时由于阳生于阴,今因阴伤及阳,故当兼予补阴以配阳,以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萸肉、获苓、泽泻、丹皮、附子、桂枝)为基础方,阴阳并补。方中附桂虽属辛温,但可藉其温阳之力以助血脉之循行,附子功能强心,对高血压病后期心肾阳衰者,尤有较好的作用。妇人因肝肾不足而冲任不调、月经失常者,可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加杜仲、肉苁蓉、桑寄生、茺蔚子之类,尤其适用于更年期高血压而见肾阳虚之患者。上述温阳法,即叶桂之温养肝肾法,应用于高血压病,只要辨证准确,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部分病例血压甚至获得较大幅度下降,但使用时当注意去刚用柔,避免应用过于燥烈之品。治疗时还当注意在用大队补阳滋阴剂时,少佐知母、黄柏等苦寒泄降之品,以制约温药刚燥之性,避免助阳太过,反致伤阴,同时有利于诱导虚阳的潜降。知柏泻肝火,还寓有从治之意。
  【病案举例】
  例2 李某,女,38岁。高血压病,初步检查属原发性,常服山绿茶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自觉颈部僵硬酸痛,时有心中虚悬,意识模糊,胸部闷塞不舒,头昏,偶有肢麻,两下肢清冷发凉,经行超前,量少色暗,舌苔黄薄腻,舌质黯,脉沉细。血压:21.3/12.7 kPa。证属肝肾不足,阴虚及阳。药用:淫羊藿、仙茅、巴戟肉、当归、黄柏、知母、生地各10g,桑寄生15g,川芎、葛根、天麻、白蒺藜各10g。
  二诊:药服7剂,血压降至18.7/11.3 kPa左右,自减山绿茶片至每日3片(原服4片),反觉头目不清,疲劳乏力,两下肢冷,舌苔薄黄,脉细,口唇紫。仍从阴虚及阳、肝肾不足治疗。原方改知母5g,加枸杞子10g。继服7剂。
  三诊:血压16.0/10.1 kPa,两足怕冷减轻,手不麻,经行先期不畅有块,舌苔淡黄薄腻,舌体稍胖,脉细。肝肾不足,阴虚及阳,仍当温阳。药用:淫羊藿、仙茅、当归、黄柏各10g,知母9g,巴戟肉、川芎各10g,炒杜仲12g,桑寄生15g,怀牛膝、益母草、青木香、天麻各10g。
  综上,高血压病日久,出现阳虚的临床表现时,当以温阳为大法,不可拘泥于苦寒清火、滋阴潜阳之法使病情加重。


timg (1).jpg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0

主题

2698

帖子

88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51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8: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火上扰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脉浮弦。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克,钩藤20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朱茯神30克,夜交藤20克,夏枯草15克,龙齿30克。中成药可用天麻钩藤颗粒8克,每天3次;牛黄降压丸一丸,每天3次。
  肝火上炎型: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柴胡10克,泽泻12克,车前子15克,木通12克,黄芩10克,茯苓30克,灵磁石30克。中成药可用龙胆泻肝丸6克,每天3次。
  痰浊上蒙型: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2克,天麻15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甘草6克,瓜蒌12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中成药可用半夏天麻丸6克,每天3次。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心太过则加重,面色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药用归脾汤加减: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神15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枸杞子12克,龟板胶12克,生地黄12克。中成药可用归脾丸9克,每天3次。
  肝肾阴虚型:头晕眼花,耳鸣,眼干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足跟痛,夜尿频,精神萎靡,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或脉弱。药用左归丸加减:熟地黄12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12克,川牛膝12克,鹿角胶10克,龟板胶12克,白芍12克,旱莲草12克。中成药可用杞菊地黄口服液10毫升,每天3次;心脑疏通胶囊两粒,每天3次。
  血瘀阻窍型: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耳鸣耳聋,胸闷胸痛,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老葱10克,郁金12克,菖蒲12克,黄酒适量。中成药可用松龄血脉康胶囊1.5克,每天3次。  (博恩)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  以中医、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研究成果为基础, 结合多年高血压病临床诊治体会, 主要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位及发病机理等问题。提出﹙1)中医无高血压病专门病名, 为改变目前以症名代病名的局面, 可吸收西医病名“ 高血压病”, 作为中医病名。   ﹙2)中医的“ 脾”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病的病位初起在“ 肝” 、“ 脾”;继而影响至“心”、“ 肾”;﹙3)气血运行失调, 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病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高血压病的总病机应为气血阴阳失调, 津液代谢障碍。

与中医消渴病(糖尿病)不同, 中医学无有关高血压病的病名及集中系统的阐述。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治分别见于眩晕、头痛、心悸、肝阳等病证中。现代中医学家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方面, 较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但目前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以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 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 症”治疗效果为主, 远未达到对“病”论治的深度[1]。要推动中医高血压病诊治向纵深发展, 就必须加强对高血压病中医病机的研究, 从中医角度找出高血压病全过程的特征与规律等本质性东西, 为中医治疗高血压新思路、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拟对高血压病中医病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初步探讨。
1 高血压病与眩晕
目前中医著作、教科书均将高血压归属于中医学“ 眩晕”范畴。笔者认为, 这种提法易误导出以症代病的局面, 不利于中医对高血压病认识的深化, 不利于临床防治水平的提高。中医无高血压的专门病名, 高血压病是西医的病名, 而眩晕是中医的症名, 中医内科也将其
以症代病, 作为病症名。虽然, 眩晕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在中医“ 眩晕”病症中包括高血压病某阶段的部分表现, 但绝不能将眩晕这个中医的“ 症”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替代, 进而宣称中医在古代对高血压病就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新近中医学术界提
出要建立“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 因为它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医的诊疗特征, 并全面指导中医临床,提高诊疗水平[2]。参照此学说, 中医关于高血压病, 有的是按头痛、眩晕、心悸等辨“ 症”论治或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等辨“ 证”论治, 而无辨“ 病”论治”。《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书提出将眩晕分为风眩和虚眩, 将风眩限指为高血压病, 这较之原将高血压统属于眩晕有所进步, 然而高血压的诊断是以血压升高达到一定水平为标准的, 对于无症状或无眩晕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医病名如何选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也要不断吸取当代相关学科特别是现代医学的成果和概念。中医也可以吸收西医学中高血压病这个通俗易懂、具群众基础的病名作为中医病名。而没有必要从医典中寻找旧名称。笔者认为, 保持特色的关键是研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预后转
归, 建立高血压病完整的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以指导中医临床高血压病的诊治。
2 肝与脾
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中, 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将高血压病的病位认定为肝。然而深入研究高血压病的发病, 会发现中医的脾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故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 初起在肝、脾, 继而影响至心、肾, 最终导至心、肝、脾、肾诸脏俱损。
2.1 现代中医关于脾虚升压的理论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 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 并将其运输布散于周身的生理功能, 而气血乃水谷精微所化生, 故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受损, 气虚无力运血致气虚血瘀, 血阻气滞, 可致血压升高脾虚水液不运, 痰饮内停, 痰浊中阻, 则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使阴阳气血紊乱, 血压升高或痰湿郁久化热, 痰热中阻,上蒙清窍, 脑络血脉阻塞也可致血压升高[3]。
2.2 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病的发病学说
在病因方面, 现代医学从流行病学结合实验的研究中已发现多种使血压升高的因素。其中超重或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高血压人群还是血压正常人群, 也无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 动脉血压与其相对体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中国医学科学院对我国组人群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在影响高血压患病率的诸因索中, 体重是最为稳定的危险因素[4]。对于肥胖, 中医索有“ 肥人多痰”之说, 因“ 脾为生痰之源” , 故中医认为肥胖的仁要病位在脾与肌肉, 它以脾气虚为本, 以痰湿偏盛为标[5]。
在发病机理方面, 西医认为, 排钠障碍是高血压一重要发病机理, 血压升高关键在于高血压患者有水钠储留倾向, 它造成细胞外容量增加, 通过全身血流自身调节机制导致总外周阻力增高而引起血压升高[6]。关丁水液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素问· 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胧, 水精四布, 丘精并行” 。由此可见脾在津液的形成、输布与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若脾虚不能健运, 则水湿不化,水液停留而成致病之邪气, 可导致腹泻、水肿、痰饮、眩晕等病证, 故《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反之, 若津液内停, 水湿不化, 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 湿困脾虚, 当然, 在整个水液代谢中还有肾和肺的参与, 但牌在其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2.3  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的趋势
近年来, 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的报道逐渐增多。有针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从脾胃着手辨治的有燥湿化痰, 健脾和中清热化痰, 运脾和胃健脾益气:温中健脾等[3]。从脾胃与其他脏腑结合辨治的有调肝健脾补肾[7]抑木扶土[8]等等。笔者用健脾利水降压方作基础方治疗早期高血压病, 总有效率为。如分别配合使用钙拮抗剂, 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阻滞剂, 则疗效高于上述西药单独运用。同时, 临床观察发现, 健脾利水降压方无利尿降压西药的诸如低钾、影响血脂等副作用。
3  阴阳失调与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
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 虽是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上作者共同探索的热点, 但迄今尚无公认完整的理论, 近年来“ 阴阳平衡失调”学说似占主导地位, 该理沦认为“ 高血压是由于七情所伤, 饮食失节, 内伤虚损, 引起阴阳平衡失调, 病损的脏器主要在肝、肾及心。
仁要病机有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心阴虚阴阳两虚等[9]。”它对于指导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和科研也曾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但随着临床不断实践,有关高血压病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将高血压病与其密切相关的疾病胸痹心痛、消渴、中风等联系起来考察, 就会发现“ 阴阳平衡失调”学说尚须进一步完善, 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实践。为此, 我们提出, 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总的病机这一假说。
3.1  传统中医理论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 气血阴阳、津液在人体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 而五脏的功能在其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肝主疏泄, 其一是调畅气机, 肝喜条达恶抑郁, 其气主升主动, 故对人体气的疏通, 畅达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调畅气机, 使气的运行通利, 气行则血行, 气行则水行, 如疏泄不及, 气郁日久及血可致血痊气滞则水行必不利, 可致水湿储留, 如疏泄太过, 亢奋逆上可致肝阳上亢。其二是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若肝病横逆克犯脾胃, 则可致脾不能升清, 胃不能降浊, 出现眩晕、头痛等症。其三是调畅情志, 若肝气郁结或升发太过, 均可导致异常的情绪变化, 而异常的精神刺激又可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脾主运化, 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 故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 “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 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脾虚则气虚, 气能行血, 气虚则血行无力, 致气虚血疲。脾虚水湿不运, 湿聚成痰,痰浊中阻或阻滞经脉, 均可致眩晕、头痛、血压升高。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情志失调伤肝饮食失节、过劳或过逸伤脾是高血压病病机的起点。前者致肝郁气滞, 继而肝郁化火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进一步发展致阴虚阳亢, 肝肾阴虚, 最终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气滞还可致血疲, 饮停。后者脾虚失运致气虚, 痰湿中阻
或阻络, 气虚也可致血疲, 疲血与痰浊交结, 阻滞心脉可致胸痹心痛, 肝阳化风, 挟痰痕上逆阻脑络则致中风。要防止高血压病发展或并发消渴、胸痹心痛和中风。除了注意阴阳平衡之外还要注意调理气血、津液的代谢, 特别要防止痰疲互结, 此两者既是脏腑功能虚损
的病理产物, 又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病因。
3.2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高血压病常伴有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它们在高血压病的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闭。有研究认为, 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功能异常, 红细胞变形力减弱, 是高血压病血痕证的病理基础, 为治疗高血压病血管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10] 。另一研究提出, 血脂代谢紊乱, 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升高等是痰浊证的代谢特征[11]。也有研究指出, 脾虚失运, 肾精亏虚是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内因嗜好膏粱厚味是促成高脂血症的重要外因津液失调, 停留成饮, 凝聚成痰, 痰浊内聚, 酿为脂膏, 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的关键病机痰癖互结,沉积血府, 脉道失柔是高脂血症演变为心脑血管疾患的必然转归痰癖互结, 沉积血府, 痹阻心脉, 不通则痛, 即可产生胸痹心痛等一系列证候。这与血脂增高,易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血缺氧而致心绞痛非常吻合痰察脂浊沉积血府, 血液受阻, 可致血压升高。合肝阳上亢则表现为头胀眩晕、性急易怒等症状[12]。中药三七治疗高粘血症能有效降低血液流变学参数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 血浆粘度, 纤维蛋白原含量[13]。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血管活性物
质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肤的影响, 降低血压[14]以及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15]均反证上述理论的可靠性。
3.3  高血压病中医治法的发展
以往受“ 阴阳失调学说”的影响, 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多局限在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或阴阳双补。随着对高血压病认识的深入, 人们开始从调节气血和津液代谢着手,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 主要可归纳为疏其血气和通调水道两大法则。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 血液粘稠度增高, 外周血管阻力增大, 粥样动脉硬化, 小血管长期挛缩, 管腔狭窄, 血管受阻, 运行不畅, 致脑、心、肾供血不足而出现并发症。疏其血气使血在脉中周流不息是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必要措施。“气为血帅”, 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 其发生的血 瘀之证多为气虚失运而致, 故益气活血是疏其血气的主要方法, 此外理气化瘀也是重要的方法;钠储留可引起周围小血管痉挛, 阻力增加, 循环血容量增加而使血压上升。高血压病患者多嗜酒肥甘, 伤于脾胃, 健运失司,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无痰不作眩”。痰湿也是高血压发病重要病机之一。受现代医学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启示, “通调水道,健脾渗湿化痰”已发展成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避免西药某些利尿剂引起脂类代谢、糖代谢及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16]。
从新近的报道看, 高血压气血失调涉及的主要证型有湿滞血瘀、阳亢血瘀、肾虚血瘀和气虚心气虚血瘀等, 具体治法分别是利湿活血、平肝活血、补肾活血和益气活血而针对津液代谢障碍的具体治法有温阳利水、平肝活血利水、泻下利水、育阴潜阳或助阳, 健脾化湿法[17-20]。有研究表明, 针对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活血祛痰法能显著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心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从而起到减轻左心室肥厚的作用[21]。

高血压病膏方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证候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头痛、头晕、乏力等是本病较常见的一般症状,血压持续在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心、脑、肾、眼底等脏器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其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表现,须与高血压病鉴别。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如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肝气郁滞,郁久化火;或恣食肥甘,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湿浊遏郁,久蕴化火;劳伤过度或肾亏,肾阴虚损,肝失所养,肝阴不足,肝阳偏亢,都可产生眩晕、头痛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会发生中风、昏厥等严重后果。临床一般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种类型。
【治疗】
【膏方调治原则】
本病的病机虽颇复杂,但不外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比较多见,治法也有从本从标的区别,尤其注意辨清虚实。偏实者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偏虚者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
1. 肝火亢盛者:
可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治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方取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膏方:
龙胆草45克,山栀子90克,黄芩90克,山羊角(先煎)90克,生地黄150克,菊花60克,钩藤90克,白术、白芍药各90克,牡丹皮90克,赤芍药90克,柴胡90克,夏枯草90克,沙苑子150克,刺蒺藜150克,山茱萸90克,炒知母、炒黄柏各90克,郁李仁60克,生石决明(先煎)200克,珍珠母(先煎)20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2. 阴虚阳亢者:
可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而数。治以柔肝养阴,潜阳熄风。方取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膏方:
枸杞子150克,菊花90克,生龙骨(先煎)250克,生牡蛎(先煎)250克,川牛膝、怀牛膝各15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0克,当归90克,山药200克,山茱萸90克,牡丹皮9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150克,桑椹子150克,玄参60克,天麻90克,钩藤90克,石决明(先煎)150克,川续断90克,杜仲90克,桑寄生120克,沙苑子90克,刺蒺藜90克,茯神9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3. 阴阳两虚者: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心悸,动辄气急,腰酸腿软,失眠多梦,筋惕肉瞤,舌淡或红,苔白,脉弦细,治以育阴助阳,平肝熄风,方取二仙汤加减。
常用膏方:
仙茅90克,淫羊藿150克,当归90克,黄柏90克,知母90克,巴戟天10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0克,山茱萸90克,菟丝子20克,川牛膝、怀牛膝各90克,牡丹皮60克,赤芍药90克,菊花60克,地骨皮90克,石斛100克,枸杞子120克,女贞子100克,杜仲120克,明天麻6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8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人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4. 痰湿壅盛者:
可见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治以健脾熄风,祛痰化湿,方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膏方:
苍术、白术各120克,半夏120克,陈皮90克,太子参120克,茯苓150克,天麻60克,钩藤100克,石菖蒲90克,甘草30克,贝母90克,黄芩90克,竹茹60克,砂仁、蔻仁各45克,郁金90克,炒枳壳90克,瓜蒌皮100克,丹参120克,檀香45克,羌活90克,山楂、神曲各45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陈文伯高血压秘方
小秘方大疗效调肾。
现在治疗很多疾病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很多疾病不能只针对病位用药,而要寻找 它的根源。比如现在很多人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每天只想着降压和通血管,这是一种治标的办法,而不是治本的办法,应该从整体和病源来考虑。
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文伯老先生比较推崇的是肾命学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肾为人身之本,生命之源。
但是肾命学说并不代表一味的补肾,原则应该是调肾。该补的时候要补,该泻的时候要泻。刚才我们所说的高血压和冠心病,看似一个和血管有关系,一个和心脏有关系,但是它们的根源都在于肾。
中医看病大多是辩证施治,治病的依据就是症状,高血压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眩晕,虽然高血压还有一些诸如头痛、麻木的症状,但是中医就用眩晕症来概括高血压这种病。
《黄帝内经》里面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是肝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肝失所养引起的,属于肝风内动证。
按照五行理论,肝属木,肾属水,滋水才能涵木,所以要把肝火降下来,一定要滋肾阴,肾水充足,肝火肯定能降下来。
高血压秘方:陈老有一个经验方,对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效,而且安全无副作用。
地骨皮、葛根、丹参、山楂、牛蒡以上药物各三克。热水冲泡饮用。
地骨皮是一味很神奇的药,其实地骨皮就是枸杞树的根儿。大家对枸杞子很熟悉,都知道枸杞子是治疗肾阴亏虚的,地骨皮也有这样的作用,而且它的药力比枸杞又有不同。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医术对地骨皮功效与作用的记载:
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本草别说》:治金疮。
如果有潮热盗汗、肺热咳嗽这些症状的话,就可以用地骨皮煎水来服用,肯定会有效果。
陈文伯的治高血压糖尿病的三个小方子
国家级老中医﹑北京鼓楼中医院院长﹑全国百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陈文伯先生做客养生堂,以中医的观点给大家讲讲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节目中陈老给大家带来几个小方子,我觉得不错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小方子:降压秘方(有降压,降脂,强心三降之功效),取葛根,地骨皮,丹参,山楂,牛蒡各三克,放入一个保温杯内,取刚开的热水冲泡,大约半小时就可饮用,早饭后一杯,午睡过后一杯,晚饭后溜达回来一杯,每天三杯坚持饮用。
第二个小方子:降压,强心,轻中度糖尿病治疗。取枸杞10--15克,地骨皮10--15克,麦冬10克,大生地10克,夏枯草10--15克,可以煎服,水量以平没药材为好,也可以用上面所说的保温杯冲泡饮用。陈老向大家介绍说,糖尿病在古代被称为“三消”,即上消心肺,中消脾胃,下消肾脏,针对糖尿病的病理研究了这个味甘不苦的甜药小复方,对治疗糖尿病前期和中期有很好的疗效。陈老又指出这个方子是针对大部分体质燥热的人设计的,如果脾胃虚寒的人则应适量加入山药,白术,人参等药调节。
第三个小方子:治疗糖尿病严重者脚裂,脚部溃烂。众所周知,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疾,糖尿病肾病非常可怕,陈老指出,大部分的糖尿病人,因为气血亏虚皮肤一旦出现小的裂口,就不容易愈合,容易造成进一步的溃烂。针对这种小的创口,陈老给出了独家的小秘方“三黄药面药油”。取黄连10克,黄芪15克,黄芩10克,三种药材压成药面,100毫升香油。香油加热,依次倒入药面,调成药油涂抹患处。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1 23:23 , Processed in 0.104044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