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给现在的孩子最昂贵的教育,请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辅导班,他们没有自我的独立精神,也没有承担的品质,家长一个个的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的给孩子所谓的最好。
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们亲身的体会,让他们去感受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现在的父母,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在这个物质越充裕,精神也就越疲惫,精神疲惫时,创造的脚步自然就停歇。
反之给孩子真是的成长,让孩子懂得辛苦和艰辛,教孩子懂得馈赠与感恩,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努力和奋斗,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财富。
有的时候,父母拼尽全力给孩子的所有,在孩子看来只是将就。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月开销为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往返的交通费)。
其中,94%的学生生活费有父母或者亲戚提供,其次为打工兼职。
家庭是大部分年轻人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
但是显示生活中太多的年轻人,用父母半辈子的积蓄为自己构筑美好的生活,却反过来以私人空间的名义把父母驱逐出去。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自幼没有父亲,母亲一个人将其拉扯长大。
他妈妈总是给他买最好的礼物,穿最好的衣服,深怕他敌人一等。
他自己也是很争气,考上了一所北京的大学,在北京城市工作,找到了幸福的良缘。
结婚的时候,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给他们买房,买车,本以为接下来可以享清福,谁知家庭的纠纷不断。
儿媳妇坐月子嫌弃她做饭不好吃,嫌弃她嗓门大,嫌弃他不规整等等。
开始的时候儿子还帮衬妈妈说两句,渐渐的,老太太看出儿子的为难,不得不重返老家。
我们父母这一代人都是吃苦长大的,都穷怕了。
未来孩子今后能轻松的生活,“富养孩子”的理论被无数家长奉为瑰宝。
孩子是自己在这个世界小小的缩影,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谈吐不凡,姿态优雅的王子和公主,养尊处优,岁月静好。
但是,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是无法凭空去假装生出在某个阶层。
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知识和眼界不是金钱
在这个焦虑的社会中,“富养”早已经被人误解。
父母简单的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穷尽一切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成为被金钱控制的奴隶,要么变成天真浪漫的“圣母”。
然后,真正的富养,是眼界是内涵。
“富养”是让孩子开阔眼界,让他们独立,有主见,有智慧,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
之前朋友去支教,回来和我说了一个故事:
支教的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出门在外,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
父母抛下孩子背井离乡,未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总觉得“成里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
给孩子买最新的手机、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水平的生活费。
结果呢,这些孩子拿着最新的手机花大量的时间去看小说、玩游戏,在游戏的世界里充斥着暴力情绪。
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最新的科技产品用在适当的途径。
他们物质上缺乏吗?
比起周围的孩子,他们不算是“被穷养”,但是有了物质基础,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识,来充斥自己的内涵。
真正的优质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或得的。
前段时间的北京状元说“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很厉害的那种”时。
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家里的环境是教育孩子的最好学校,最好的教育,不是你要竭尽全力给孩子最贵的,而是给孩子最合适的。
要增强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是或得见识和眼界最快的途径之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还记得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的武亦姝吗?
16岁复旦大学,古代才女,他在台上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他至少有20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他的话说“先抢下来再说,方正我都会的”。
他从小对古诗文的爱好是受父母的影响,她父母喜欢阅读,家里藏书很多。
从小的耳濡目染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大量的阅读是提升自己的见识和开阔眼界的最有效途径。
马云从小就是,一直坚持阅读,不断刷新自己的见识,挑战新的领域。
所以说,不是在家摆一个书架,孩子就会阅读,也不是给孩子买学区房,孩子就能成为状元,家庭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引导的陪伴,共同的探索,这样才会帮助孩子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西方教育坚持一个愚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
龙应台对孩子说过: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