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阳还五汤原文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副,或七八日吃一副,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李士懋先生经验:
按:中风半身不遂,王清任倡“气虚归于身半”的理论,立补阳还五汤,诚为一大贡献,至今临床广为应用。但补阳还五汤不是治中风的通用方,必须气虚血瘀者方可用之,我掌握的应用指征主要是脉虚。脉或弦或滑、或缓,必沉按无力者方可用之。若脉弦大搏指,或阴虚阳浮,补阳还五汤不可用。补阳还五汤是以四两黄芪为主药,主治因气虚而导致中风半身不遂者。中风的病机有多种,不可概用补阳还五汤。使用补阳还五汤的主要指征是脉虚无力。确为脉虚者,补阳还五汤可放胆使用,亦可在此方基础上加益肾温阳之品。
高允旺先生经验:
王清任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发现血瘀证,对治疗疾病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创立五个血瘀汤,特别是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当中用黄芪240g。但我在临床上观察到补阳还五汤治疗脑血管病效果不太理想。我就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麻黄附子二辛汤,麻黄、附子、辛夷或细辛,辛夷可以用到30g,细辛用到15g,麻黄用到15g,附子因病而宜,最大量可以用到150g。因为瘫痪病人是因寒,寒者收引,四肢不能伸展,言语不利,自汗出,大小便失禁,这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因而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二辛汤。我在治疗此类病证中体会到,益气活血不加热,血流缓慢,肢体发凉,屈曲不能伸,而产生诸多的变证。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做动静脉彩超,用补阳还五汤加麻黄附子二辛汤,颈动脉中的斑块会减少。这就说明扶阳法可以解决血瘀的问题,可以解决半身不遂的问题。
贾海忠先生经验:
下面我们看看补阳还五汤。他说“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这些基本上就是中风常见的症状,现在我们说的中风,既有缺血性的中风,像脑梗死,就是脑栓塞,或者是脑血栓形成,那么它形成的都是缺血性的中风;还有一种是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各种原因的脑出血都可以出现这些。补阳还五汤到底是用于缺血性中风还是用于出血性中风?实际上他的原方描述没有去讲这个问题,所以缺血性中风以及出血性中风稳定以后同样可以使用补阳还五汤,这是现在研究的一个结论,王清任当时没有分这么细。那我们再看他的这个组成,“黄芪四两,生”​,一定是生黄芪,用四两,四两应该是多少克呢?是120g!注意这个量,我们现在开个60g、90g、100g,到药店都不敢给抓了,王清任一用就是120g。那么当归尾,大家注意,才用两钱,也就是6g,很少量。赤芍,也是很少量,一钱半,也就是5g。地龙一钱,就是3g。川芎是3g,桃仁也是3g,红花3g,就这么点量,其实主要就是黄芪。如果这里没黄芪了就不能叫补阳还五汤了。
接下来大家看看这个用法,如果我们知道方子了,不去琢磨剂量,知道方子和剂量了,又不去看具体用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不细致的表现。“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大家注意“初得”,就是半身不遂一开始的时候,可以用补阳还五汤加一钱的防风,“服四五剂后去之”,也就是说这个防风就用四五剂,不能用得再久了。“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他提到了有的病人一看用这么大量的黄芪,病人畏惧,那“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那一二两是多少呢?也是30~60g,你就给他减量也得用到30g以上,不能再减了,人家讲得就非常好!说以后还要“渐加至四两”,黄芪的量逐渐加到四两,“至微效时”当你看到它已经微微有点效果了,注意这个用法,“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一天喝2剂药那黄芪是多大量?是八两,也就是240g,一天就要用到半斤黄芪了。那王清任为什么说“至微效时”才敢这么做,他知道方向对了有效,加量没事,会更好。所以说“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一天两剂服五六天以后,又减回来,又减到一天服一剂。
“如已病三两个月”​,如果说已经病了两三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病的时间长,以前的医生用寒凉药比较多,那就应该在补阳还五汤里面加附子四钱到五钱,也就是15g以内,12~15g。​“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如果用散风药过多,那就加党参四钱到五钱,也是12~15g,如果没有用就不加了,也就是前面医家没有用寒凉药,没有用散风药,你就不用加附子,也不用加党参。“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肩膀垂下来,这个我们也经常见到,或者是胳膊僵硬,你怎么掰都掰不动,或者是走路走不稳,足外翻,哑不能言,一个字、一句话也说不出,都是不能治愈的病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病人看病的时候跟医生说,我找你来看能不能治好或者是能不能更好点,我们一看时间久了,一看是这种状况,基本上就要告诉病人说我们尽力去治,如果说能好那更好,更重要的是不能使病情再加重,不能使它再次发作,这样病人就不至于有过高的期望,因为你给的期望值越高,最后失望也越大。
“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就是吃完药好了以后,这个药要连续吃,然后要隔三五天就吃1剂药,或者隔七八天就吃1剂药,一定要间断地吃,不吃恐怕得气厥之症,严重的危及生命。“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而且告诉你了,不是说非得用哪里产的多么好的黄芪才行,只要是黄芪,都可以用。我们再看一下王清任的这个方歌,这也是他自己编的,​“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他这个方歌编得很好,我们现在背的也是这个。
关于补阳还五汤,我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还用于其他的一些疾病。我记得是前一两年吧,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个站长,是一个女性,头上斑秃,头发掉了,露出两块头皮,在别的地方治了2个月没效,然后就去找我了。当时我在六里屯社区医院出诊带徒弟,看完病人以后,我说就开补阳还五汤,结果病人吃了1周,斑秃的地方就长出小绒毛了,吃了2周就更明显了,吃了2个月就完全长好了。那么为什么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斑秃呢?其实关键是要明白这个方子的道理。​“瘫痿论”里面提到的中风,其实缺血性中风就是一个局部的缺血,导致了局部脑组织的损害,影响了一些功能,​。那斑秃,其实它也是局部这一块供血不足,气血循环的障碍,用补阳还五汤同样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所以说它的疗效比我们平常说的茯苓,或者是姜片这些还是要好很多的。总之,中医的这些东西你学会了就能够融会贯通,然后不仅仅是这个,其他地方的局限性的缺血性的疾病,营养不良的问题,也可以用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就讲这么多,这个方子我觉得大家太熟悉了。王清任有两个方子大家最熟悉,一个补阳还五汤,一个就是血府逐瘀汤,其他的方子了解得相对少一些。
附:问题解答1.中风合并高血压可以用黄芪吗?剂量如何把握?关于高血压用黄芪的事儿,大家平时都会想黄芪补气会不会升高血压?注意补气并不是补血压,那么高血压的血压是怎么高起来的呢?血压升高一般来讲就是这些重要脏器缺血的时候,机体为了保证这些重要脏器的供血,他就把血压调高了,然后保证这些重要脏器血液的供应,就像我们见到的水龙头,如果是水龙头的口狭窄,只能流一点点的水,那么去接水的时候,就会很着急。但是如果想让水龙头流出的水迅速把水池子流满,那你增加水压力,虽然水龙头狭窄了,但也能迅速流出水,把水池子灌满,这样的话,提高血压首先是一种对缺血器官的自我保护,血压升高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那么对于这类病人,就放心地去用黄芪,只要把他的缺血情况改善了,血压自动就降下来了。我记得前两天有一个病人过来复诊,一开始病人去抄方子,那个医院一看是60g黄芪,就不给抓,然后病人老伴还挺聪明的,让那个医生给开30g,然后到别的地方再买30g黄芪回来加到原来的药里,这样还是用到60g,结果他说不但血压没升,反而血压现在降得很好,连西药降压药都减量了。
黄芪降压在药理研究里面也证明了,当然那个证明和实际临床不一样,他们也证明说小剂量黄芪升压,大剂量黄芪降压。他们做动物实验的结果是这样,但是他们造的不是脑梗死的模型,只是研究剂量大小对血压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与续命汤的鉴别:唐宋以前多用续命汤治疗中风,二者有何区别?用续命汤治疗中风,我用得不多,也用过,发现那个疗效也是一般,可能对初期的有些病例确实是有效,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病,你不治它也有好转,所以我们不敢说这个续命汤到底有多好,如果续命汤确确实实对所有的中风都很好的话,我想王清任也不会专门去弄一个补阳还五汤来治疗中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