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860|回复: 0

空性曼茶罗

[复制链接]

302

主题

315

帖子

13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40
发表于 2015-9-19 17: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生根仁波切


空性曼茶罗就是觉悟心性之后即将把空性当成曼茶罗而修法,有些经典里叫做“法性曼扎”,或者“法界性空曼茶罗”,或者“空相曼扎”等有不同的名称。空性曼茶罗和上述所讲的四种曼茶罗修法不同。

    上述所讲的四种曼茶罗都是我们在没有悟道之前,积累圆满福德的法门,觉悟殊胜正法与心性之后唯一专修法门。如何修呢?  一个真正觉悟心性的成就者可以用内在的一切与心性做曼茶罗供养,即将无生无灭的如来藏(显宗讲的阿赖耶识)作为曼茶罗基础。五门识(五门识依于五根门生起之识,即眼、鼻、耳、舌、身识)对外境产生的认知一切作为供养物,包括产生的认识可以观想成不同的供养。五五门识刚显现的一切,还没有来得及加以分别,在空性的见解下让一切清净地放在那,等于没有用习气或凡夫的意念去污染它,这时候显现归回于空性而供养,而且我们可以所取能取二者、法我执和人我执、执外境内心真实为二之虚妄分别等末做出不平凡时,一切显现归于空性而供养,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一种供养,这叫空性曼茶罗。

     其实我们在生活之中的一切妄想和错乱的感觉都犹如水滴归入大海一般,万念归于缘起性空与本来面目而供养,为何说万念归于缘起性空是供养呢?其一、缘起性空本身是法身佛;其二、万念归处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是心性,这才是真实的供养。比如万念如大海里跳出来的水滴,水滴离开大海时它并不是大海,是一滴水,但水滴归入大海时,水滴和大海变为一体,也变成大海的本性;同理,阿赖耶识、五门识显现出来的一切思索及妄想首先从法性本之中出现的,叫做幻想,但妄想返回进入法性本空时并不是幻想而是空,那时侯,空和明不一不二,无法分别,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积累无上的福报。

      空性曼茶罗是觉悟自心以后,或者见道以上的人所供养的,也是把证悟自心、万法本质的智慧当作供品,供养于自心本觉如来。未觉悟之前,要修前面所言的四曼扎,建立证悟之基础;觉悟后,得到不可思议的法性智慧,自然能够供养空性曼茶罗。空性曼茶罗,是见道以上之十地菩萨所供之法,也是出世间的曼茶罗。一般凡人是无法供养这种空性曼茶罗的。要觉悟自心,就要看破红尘,破除自我,放下自己,不能太高估自己,这样才能够达到法性境界。空性曼茶罗又称为自心曼扎,即以阿赖耶识为曼扎盘,五根六识为供品,以清净而无杂念的心态供养于上师以及三宝。  

     但我们要修到这样的程度必要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不然的话,如前所讲“大海中难生火,混乱中难住心。”我们在上面反复地讲过,必须有完全的出离心,必有为我们长远的生命负责任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扔垃圾一样地抛弃凡夫心的种种想法,抛弃习气中无明的烦恼。一般佛经提倡真正的修行人必要到僻静的地方,这是很重要的,但这个决定必须由自己来下,如果不是自己有决心,父母的爱恋、朋友的挽留、社会的压力,寺院和地方官员的规律等轮回之中的所取能取就像枷锁一样使我们走不出家乡,而且自己爱好行善学佛修行都没有自由。


    如果只有自己下决心,或者不想延缓行善的话,现在获得暇满人身宝的时刻,世上根本没有比自己还更大的权力者,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人,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决定,否听别人阻挡行善的延缓话,不要被外在影响驱使,不要使你的修行被别人扼杀。如今很多人心虽打算去实修,但没有正式地采取行动,一直拖延时间,心散于懈怠、懒惰之中,这种人是不会有好机会的。有的人不但自己不实修正法,同时也不让他人修法,耽误他人的时间,挫乱他人的信心,从而造作很多罪孽。

    总之来说,不管是上师、师父、官员、父母、亲人、朋友等个人或任何组织阻挠别人的修行都是极大的恶业,辛饶弥沃如来云:“杀一百个生命的恶业不及拖累一个众生修行的恶业重。”又云:“拖累别人的修行,将来拖累者和被拖累者会有几亿劫中受轮回的痛苦。”《经部》云:“有权的国王要关照修行者,对恶行加以严惩。”比如立法去限制修行是不应该的,而且罪过很大,佛云:“让一个众生不信佛,胜过杀一百人的罪过,杀百名罪过来自轮回,若一个众生不让信佛,生生世世要轮回。”如果给修行者提供条件和帮助,其福报与自己修行是没有差别的,辛饶弥沃如来云:“我坚定地能说,断除延迟修行的行善者福报很大。”

     在大乘佛法对于修行的环境要求比较高,具备五个条件,总之方便为重,比如要有水、有柴、僻静、远离村落的山洞和地洞是最好,如果找不到山洞,有避风雨的小房间也可以,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将我们的身语意与三门的一切事情都要放下,下定决心。戒律大宝法王(贡哲日措巴)讲:“获得心祥和的地方就是寺院(就是僻静的地方)最殊胜。”在僻静的地方是为了使我们三门清净,远离轮回中繁杂的思维,得到身心的祥和,同时有精进不懈的时间,这是主要的目的。很多先驱的善知识讲:“为了逃避轮回中的痛苦而躲在僻静的地方,享受安乐是没有作用的;每天不精进、不清醒地闲适着,睡赖觉也是没有用的,必要苦行啊!”如果没有出离,逃避的心态去闭关,或者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也不会解脱而成就佛的,所以内心不能烦躁与马虎,必要精进,三门一致,身心就像把线穿进针里一样地集中精神,要像在银器上贴花一样小心翼翼,不能有一点差错,不能浪费一秒的时间,时时刻刻都要安住在上师指点给我们的见解上,不能跟随烦恼。

    如果不是这样,自称静修或苦修者,却身坐在僻静的地方,但心变为凡俗,或者每天跟随烦恼跑,却在坐垫上成年累月地积恶业,这叫做“身坐在垫上,心积累五毒”。经过多少年也没有对自我的认识,无法给自己一个交代,完全在彷徨和懈怠中浪费了生命。如果这样呆在僻静的地方毫无意义。《极密经》讲:“这样的修行者身体就像老黄牛一样懒重,思想就像野马一样不羁。”就是说身体在安静的地方,心在做生意与到处跑;身体在安静的地方,心跟随亲友而跑,就像猴子关在房子了一样,身关在山洞里,闭着双眼,心散于他处,这样的闭关是再长时间都不会起作用的。

     身体在安静的地方而思想不能片刻停歇是不行的。我们要观察自己,无论你在山里,或者寺院,或者城市里修行,修行不是修身,而是修心,修心就是禅修,禅修就是修止、或心静、或入定。总之修心就是修炼自己的思想。为什么要修炼我们的思想呢?因为我们的思想实在非常复杂而不受控制。本来我们认为自己是思想的主人,其实我们是思想的奴隶,它完全不听从我们的指挥,就象野马,所以我们要教训自己的思想,就象野马教训而变为驹马。很多修行者身体在山林,可思想依然停在纷乱的城市中,渴望感受城市里的生活,这样修行永不心静下来,无法解脱而成就。  

    曾经增巴兰堪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呆在山里却生起了傲慢”为什么大师这样讲,因为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自己的相续,没有明白要断除什么。很多禅师想“我在山里用一生的时间修行,能具备我这样见解的人太少了”。比如说,过去有一位脾气暴涨的人,他下决心去山林修行,经过很长时间的修炼,最后他觉得自己减少了脾气,但他一个人在修行当中产生了傲慢,他所要断除的却在修行中产生了。有一天他给朋友写一封信,让朋友来见他,信中说,自己没有脾气了,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

    朋友觉得应该去拜访他,而且试探一下,修到什么程度,得一些他不喜欢的食物和东西。修行人一见朋友得来自己不爱吃的食物,立马就发愤,就说:“你为何带来我不喜欢的东西呢?我在山里修炼那么长时间,你应该尊重我,我现在不是以前的凡人…………”朋友很失望地回去。很多禅师也一样,一个人在修行当中产生了傲慢,他所要断除的却在修行中产生了。我们无法接近他,无法同他探讨佛法,他觉得:“我修行一辈子了,你们懂什么呀,不要说讨论,我讲的你们听都听不懂。”就这样他用长者和成就者的眼光轻视一切,使得傲慢和烦恼越来越多,相续越来越僵硬,欲望越来越大,对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修行者在死亡的时候,不是进三恶道,就是成为害众生的恶魔。

    在大圆满的故事比喻中讲到:“愤怒的僻静处禅修者成了水鸭子;贪婪的禅修者生在地狱。”空行母阿萡让卓谒言讲到:软弱无力乞丐我,游荡六道轮回中,转遍三大恶趣道,走过窄长中阴路,观赏是非表演戏, 见到奇异表演是,见到菩萨堕轮回,见到道者贪财物,见到善者跟随魔,见到瑜伽道途废,见到导师错乱心,见到禅师进地狱。”意思就是空行母阿萡让卓游荡在六道中,从下三道游历过来,走过了窄长的中阴通路,观赏到了很多奇异正义与邪恶的表演,比如菩萨是脱离轮会的,但三大恶趣道里见到自称菩萨的人;本来成道的人,一切都是放下的,但我见到很多自称成道者贪财物而堕落中阴里;本来积德行善者,降伏恶魔鬼心,但我见到很善者鬼迷心窍;本来瑜伽修行到为的,但我在三大恶趣道里见到自称瑜伽师,半途而废堕落三恶道的;本来导师与超度者清净一切妄想,但我在三大恶趣道里见到自称导师与超度者,心跟随烦恼跑,走火入魔多的是;一般禅师都是脱离三大恶趣道的人,但我在三大恶趣道里见到自称的禅师进入地狱。这些都是在禅修时没有观察好自己,他所要断除的却在修行中产生的恶报。

    杰尊.夺巴日措巴讲:“我们身多活动,言多妄语,意多幻想,这三种是修行的障碍。行动多,改变多,想法多,这三种是修行的敌人。”比如身不能安住,到处走动;又比如修行地不定,到处搬动;又比如修行时这个那个想法很多,心不稳定。现在很多修行者这样,不在一处修行,到处走走看看,去不同的寺庙住一段就走。别人问起来:“你去哪个寺庙学习了?”他也认为自己去过不少地方学习,能数出一百多座寺庙的名字。可只去过有什么用呀,一说起来就是这个寺庙环境不好,那个寺庙僧团不和,那个寺庙住持修为不好……等等,总之每个寺庙都没什么好学的。这样的人用多少年到处寻访,可惜的是在哪里也没有完整地学会一部经文。

    特别是现在汉地学佛人,今天东拜师傅求法,明天西拜导师求法,后天南拜大师求神通,一生拜几百位大师,从汉地跑到藏地,从藏地跑到海外,最后还是没有学到一种法门,每次见一位高僧时,问自己的本尊,慈悲的师父告诉你也没有,必要修好,所以很多人光是问自己的本尊,反过来不修,很多这种人,就像杰尊.夺巴日措巴讲的那样,一生奔走却没有学一个法门,没有修到一尊本尊,这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碍。我们必须认识,而且必要远离这些,要不断地消除傲慢,不断地锻炼相续。

     增巴兰堪上师的心子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最高的境界?”上师答:“你把自己降低一点与谦虚就可以到达最高的地方。”把自己摆到高处,或被抬到高的地位,会产生一大堆头痛的问题,我们谦逊一点自然会在高的地方。才翁仁孜大士讲:“具备锻炼相续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断除我执的绳子吧!不管听到多少教诫,主要是降服自我,这是容易获得大义的方法,要明白,要证悟,要记在心中。”辛大师讲:“修行主要调柔自心,如果能够调柔自心,会证悟平等真谛的见解,证悟平等才能远离我执和偏见,远离我执偏见就是佛。”所以作为修行者不要去关注别人的缺点,而要多反省自己,反观自心,当你发现到别人的缺点时,我们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缺点,立马要消除,不能拖与耽误时间。

     实际上,说别人的缺点本身就是自己最大的缺点。杰尊.夺巴日措巴大士讲:“作为具格善知识,必要远离缺点的,远离缺点必要认识缺点,之后要消除,若是光说别人缺点,这不算修行。”喇嘛拉讲:“不要去同别人讨论,还是同自己讨论一下吧!不要去挖掘别人的缺点,还是挖掘自己的缺点吧!不要去抱怨别人,还是抱怨一下自己吧!”很多人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会说别人,但没看到自己的缺点,这种人不是具格的善知识,也不算是修行人,因为,说别人的缺点是不能消除自己的缺点,反而增加恶业。我们要达到没有缺点的境界,首先要认识自己的缺点,然后不断改进,才能做到没有缺点的善知识。

    一个傲慢的人永不认识自己的缺点,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站在谦逊的立场上,驯服我们的相续,要有病乐亡喜的思想,精进修行。如果不是这样,为了衣食住行而奔波是很难修证的。如果你能在僻静的深山中安好座位,完全的修行菩提,你也不会讥饿的,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真正修行人饿死的现象,我们真心修行会有神灵为我们提供方便。西藏谚语讲:“精进的修行者善神也会守护。”《经》云:“曾经辛饶弥沃的一位重要弟子叫雍仲珠辛嘉汪,在珠日岜威的森林中修行,那里的神和龙都为他护法,甚至灵猴都为他提供果实和药物,天女和龙女都围绕供养。”如果一位具备不灭三昧的善知识到了无人区也会得到神龙的帮助。

在达郭岗阴山中,曾有修行者住洞修行。一天洞口塌了,行者无法出去,但他坚持修行。当食物断时,发现洞里出现鹿的尸体,于是继续修行。鹿肉快吃完时洞里又出现酥油和奶渣,又继续修行。突然洞中出现一人,道:“修行者,你是继续在此修行,我来提供食物?或者你想出去?”行者讲:“我想出去。”来人讲:“你闭上眼睛跟我走。”行者发现自己到了山洞外面,他才知道来者是达郭山神。

    拉日宁波上师讲:“在护法的护佑下产生内心的见解是最妙的。没有食物时的个人修行,会被神灵崇拜而提供食物,这样产生觉悟是最妙的。”能这样修行的上师自然会产生空性曼茶罗,五欲当中会产生智慧资粮,自然圆满智慧。如此积累二资粮时必要连接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空性、后行回向等三圣心。一切佛子与菩萨们积累功德和消除业障完全为了天下众生,而不是为了我们这一世的成就,若是只为了自己解脱,那不是大乘佛法之路。积德行善和消除业障都是为一切众生而发心,不能有一点点自私的掺杂,这是非常重要。经云:“无自私就是利益众生,就是菩提心的根本之一。”《光明库》云:“无自私的修行是快乐的。”断掉自私之后,在自家,或者别人家,或者外地积累行善和消除业障都是一样,没有一跟汗毛之差,都是要断除自私,利益众生是一样。如此为自己还是别人积累二资粮和消业,都要断除自私非常重要。积累二资粮的意义就是,积累福德资粮,为利他会获得化身佛与报身佛,积累智慧资粮,为自己获得法身佛,依《俱舍论》记载:“积福使人得化身,智慧使人得法身”。时时刻刻要修持积累二资粮的方便法曼茶罗。


种种自性虽无二;支分性中离戏论;如实者虽无可思;遍相之显普作明;本成故舍造作病;自然任运安住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11-22 02:08 , Processed in 0.09549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