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釋論開示
《三主要道》釋論開示
噶玛巴
最好的憶念,是證得上師心意
藉由聽聞思維,將來真正證得,沒有比這更好的憶念。
這次課程要講解的是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根本頌,宣說佛陀教法的三個重點: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對來自各方的大乘弟子都是重要提醒,可以當成未來修行的檢驗標準。
這次課程講解所依據的釋論《善緣解脫道──三主要道簡略釋論》,則是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著。因為今年法會的主題,是要憶念歷代蔣貢康楚仁波切恩德,上師身語意的事業當中,最重要的是「語」的事業,所以這幾天課程我們就要講解這個重要的經論。
佛陀教法三要點: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正見
這次課程共有四天,今天第一天我們先說「前行」的部分。接下來三天,分別要宣說《三主要道》的三個主題: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正見。法會第五天會給馬爾巴傳承的金剛薩埵灌頂。
今年為何要講說《三主要道》的課程?這是因為今年法會主要憶念歷代蔣貢仁波切恩德。我們要好好聞思修這部重要經論,因為最好的憶念,是證得上師的心意,我們藉由聽聞思維,將來真正證得,沒有比這更好的憶念。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語」的事業無比殊勝,利益無量眾生,包括《五寶藏》等偉大的著作非常多,《三主要道釋論》是其中廣略適中的一部論典,所以今天我要講說仁波切所著的《三主要道釋論》。這是大祈願法會主辦單位所請的法,也是我所希望講授的主題。
前行
前行可以分為禮供文、立誓造論,鼓勵聽聞三部分。(以下楷體字之偈頌引文,為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根本頌)
一,禮供文
虔誠禮敬至尊上師眾!
這是《三主要道》根本頌作者宗喀巴大師對自己上師所獻的「禮供文」。這裡的至尊上師,是指攝受宗喀巴大師的不共上師──至尊文殊菩薩,還有共的18位上師──鄔瑪巴、惹達巴、洛札竹千、卻嘉桑波等眾位上師,大師以三門深切、虔誠地向他們禮敬。
當第四世噶瑪巴遇見宗喀巴大師
蔣貢仁波切在這一段的解釋中,主要在說明作者宗喀巴大師的殊勝。宗喀巴是第四世噶瑪巴若佩多傑時代的人物,宗喀巴大師遇見第四世法王噶瑪吧時,宗喀巴大師約四、五歲,法王為他認證、授記,為他傳授居士戒,並給法名,這是歷史有記載的,他是由第四世噶瑪巴所認證、授記的一位大師。
宗喀巴大師也是「由文殊菩薩加持、傳承至龍樹菩薩的中觀傳承」持有者,在藏地也是以持戒謹嚴暨弘揚律法而聞名。對於宗喀巴大師在中觀的見解上有許多破斥者,但在大師戒律的弘揚上,卻得到一致肯定。
二,立誓造論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讚道,
欲解脫者之津梁,我隨己力而宣說。
這部典籍,毫無遺漏地包含了佛陀的大小乘經典和菩薩論師們所著論典所闡述的精華義理。它也是文殊菩薩、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一切佛子菩薩,透過各種方法所讚嘆的道法傳統。對具備福報的有緣人,想要尋求解脫並證得遍知佛果的弟子,它也是通往解脫的橋梁、渡口,唯一的入門處。
這主要的道法,歸納成為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三個要點和十二部經等一切經、續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幫助眾生得到暫時人天善果,和究竟佛果的方法。這三個要點,在修行的開始、過程和結束一切時候都需要具備。宗喀巴大師在這裡也解釋求法緣起說:「我洛桑札巴,隨著自己能力所能理解的,不求任何回報地以慈愛之心,為堪為法器的弟子阿旺札巴而宣說。」
三,鼓勵聽聞
不貪三有之安樂,為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諦聽!
這一段是鼓勵福報具足的有緣弟子歡喜諦聽,也可解釋為鼓勵諦聽三個要點:不貪三有的快樂即是出離,為使暇滿的人身具備意義即是菩提心,佛悅之正道即是正見。
幼年念誦〈蓮師七句祈請文〉的故事
我來到印度後,轉眼已有十二年了,前幾年還去了美國兩次,第一次去洛杉磯時,見到尊貴的多傑欽列諾布仁波切,諾布仁波切就問我說:「以前隆德寺有『蓮師金剛舞』的傳統,聽說是您取消的。」他請求延續此一傳統,我聽了馬上解釋,從第十六世法王到今天,隆德寺都有這樣的法會呀,心想是不是仁波切搞錯了。後來才聽說有種說法是:噶瑪巴到了達蘭沙拉之後就變成「格魯派」了,不再修「寧瑪派」的法,所以不再修持蓮師金剛舞。我到印度之後,本來在達蘭沙拉之後,還要再前往其他各教派寺院參訪,結果因緣和合,在上密院一住就是十二年,都快變房東了。因為「上密院」是格魯派重要的寺院,所以才有這種傳說吧。
傳說歸傳說,因為不是真的,所以不需要解釋。其實從小我的父母親都對蓮師很有信心,我自己第一個會念的偈頌就是〈蓮師七句祈請文〉。我們是牧民,冬天想搬到比較好的地方要抽籤,父親要抽籤前,就叫我打鼓修法、多念〈七句祈請文〉,當時我年紀小,根本不會打鼓,只是胡亂地打,但〈七句祈請文〉倒是用力念了。後來父親如果抽到好籤就會讚美我,抽到壞籤的話就會數落我。
記得有一天,天空飄來一陣黑紅的煙,區長說「山上著火了」,也趕快跑來找我多念〈七句祈請文〉,我就念呀念,還朝天空吹了幾口氣,好像有效,火真的沒燒過來,結果區長還供養我一塊人民幣,這是我一輩子第一次得到的一塊錢呢。說這些,只是要說說我和我出身的家庭對蓮師教法是有很深感情的。
放下分別心,本質相同才重要
我對整體佛教沒有分別的看法,也不喜歡有分別。藏傳四大教派並不是在印度佛法始傳時代就這樣區分,是之後在藏地,經由不同大師教導才有不同傳承,但久了大家就漸漸忘了佛法的源頭是緣自印度的佛陀。原始佛法傳承後來分成十八部派,藏傳也分成前弘期、後弘期,越分越多,分別心越大越大。佛教為什麼毀壞?經典說,是因為執持佛教法的人,內部自己紛諍才毀壞的,這是我們要小心的啊。
接著再說個故事。我是年輕人,喜歡說故事。有兩個日本人,在比賽誰比較注重「忍辱」。日文的「忍辱」一詞,有兩字的,有三個字的。一個說:「我這一生中,沒有比兩個字的忍辱對我更重要了。」另一個則說:「我這一生中,也沒有比三個字的忍辱對我更重要了。」結果比來比去,竟吵起來了。就像這個故事,很多外相的不同,講說方式的不同,不必太計較,重點是那是佛陀的教法,本質一樣就行了。眾生有很多種,所以需要各種不同的講說方法來教導度化,只要本質相同就可以。
我們這幾天念誦的祈願文、祈請文中,有對「無分別教派」的上師作祈請的祈請文。這些都是得到人天讚嘆的偉大上師,向他們祈請,心續中都可以得到加持。我們也要發願像他們一樣利益眾生。
教證並重,要學習、也要實修
持守佛陀正法一直有「教」與「證」兩條路,具體發展就是佛學院與閉關中心。希望我們成為同時持守「學習講說」和「實修佛法」兩種傳統的修行人,不偏私,不落入宗派見才好。只要是佛菩薩,我都皈依;只要是佛菩薩所傳的正法,我都皈依、都要加以聞思修。對佛法如果有偏私,就有「謗法」的罪業,這會墮五無間,是會斷證悟種姓的。注重閉關實修的人,也要在經論上學習,要善能取捨;佛學院的人也要踏實修行,不能只聞思而不修,只是裝模作樣,是不行的。
還有些人,只是有信心,但不作聞思也不禪修,這樣也不行。一如岡波巴大師在「岡波巴四法」中所說:「願心向法,願法向道」。首先要將心轉向佛法,真正進入修道之路後,要以不放逸的心去聞思修。但連我有時候都會放逸呢,想起來都會不好意思,所以還是別多說了。
觀死無常,當下就修行
憶念死亡,沒有比這更甚深的法門。
《三主要道》作者是格魯派創立者宗喀巴大師,註解的則是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他是創建與弘揚無分別教派的大師。「無分別教派」的傳統以前就有,但到了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與蔣揚欽哲旺波時代,一位是噶瑪岡倉傳承的大師,一位是薩迦派的大師,兩位將無分別教派真正弘揚起來,所以大家會說是從他們開始的。
今天我們講說、聞思的《三主要道》,釋論是噶舉派的重要論典,本論是格魯派的重要論典,我想這樣正是「無分別教派大師」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的心意。仁波切無分別的行誼與莊嚴,正是這次我們講說這部論典的原因。
正行
《三主要道》有三個重點: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是佛陀所傳的三個主要道法。今天要講的就是第一個出離心。
一,出離心
依據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釋論,宗喀巴大師將出離心分為三部分宣說:
? 尋找必須出離的因
? 出離的方法
? 出離的標準
? 尋找必須出離的因
就是想想「我們為什麼要生起出離心」(以下為宗喀巴《三主要道》根本頌):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法息,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想要解脫的人,雖然有非常多修持的方法,然而真心想要成佛的人,首先要生起清淨的出離心。
這種出離心,不是只想著出離三惡道而已,而是想要超脫整個輪迴。如果沒有這樣清淨、深切的出離心,如果不放下那種愚蠢之心,不止息這樣的顛倒,貪著的繩索,飄泊於六道的眾生,仍舊會被牢牢地束縛在輪迴當中。因此,想要解脫的人,首先要認知一切輪迴的快樂,都是痛苦的泉源。
先生起一念殷切想出離的心
文殊菩薩說:「在最開始,如果沒有具備對於整個輪迴的厭離之心,一切聞思修等等作為,都必定是輪迴和惡道的因。因此,這時必須暫時放下生、圓次第等等甚深法門的修持,而盡力修持出離心,直到能生起為止。如果沒有透過正念的串習保持出離心,一切的善行,將會被短視近利的貪著之心掌控,而成為輪迴的因。」
宗喀巴大師也說:「因此,放下例如密乘那些所謂的甚深口訣,首先,要修持出離心和菩提心,直到有所體會。」
因此,如果沒有真實的想要出離全部輪迴的心,就算如理持守清淨梵行,修持聞思修,安住在密咒乘的憤怒壇城中,灌頂、修持、供養、觀修生圓次第等等行持,都不會成為有力的解脫的因。
我們如果想要出離輪迴,首先要生起「我要出離」、「我要解脫」的心,如未生起這樣的心,繼續貪愛輪迴中的物質慾望,是永遠無法出離的,就如牢中的囚犯,如果不想要從牢籠中出離,就永遠不會有出離的一天,因為他不會去找出離的方法。
心能自主,才有真正的自由
要生起出離心,首先要對「輪迴」是什麼、對它的定義有所了解,要對輪迴為什麼不好有完整詳細的了解,知道它為什麼造成痛苦。平常我們被業力帶著走,不斷輪轉、輪轉,但到底是什麼束縛住我們?就是煩惱,是什麼牽引我們?是五蘊和合的有漏之身。這些都是「輪迴」的成因。
輪迴的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首先是苦苦,一切生命直接的痛苦,連動物也知道要找方法遠離苦苦;壞苦,指「有漏之樂」,就是指「夾雜煩惱的快樂」,連外道也知道這是一種痛苦,需要遠離。行苦主要是指心流變遷沒有自主性。有自主能力就是快樂,不能自主就是痛苦。佛法說的自主、自由,和一般世間說的自由不同,主要是指對心的自主能力,當我們還有煩惱和業力,心被它們所束縛牽引而不由自主地輪轉,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與自由。
沒有出離心,修什麼大法都不解脫
我們要了解這些都是痛苦,而生起厭離之心。如果要了解「解脫」有多好,首先就要先了解「輪迴」的過患,才會由衷生起想解脫的心。在修行的道次第中,首先要生起強烈的難忍之心,要殷切的想:我要出離,我一定要解脫!
有句話說,如果不能生起出離心,即使修「密集金剛」那樣的大法也沒什麼用;如果生起出離心,即使只是修持簡單的「皈依發心」,也很有力量。所以藏傳佛教當中一直有句話說:「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就是這個意思。
有人去見一位上師,問道:「請問大日如來法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為這位請益的人聽說大日如來的法不究竟,是趕經懺念的法,甚至有人嚴厲的批評說:留著這種法,好像養一隻光是會吃的狗、沒什麼用。沒想到這位上師回答說:「大日如來法,大乘行者去修是大乘法,小乘行者去修是小乘法,對我們倆呢,什麼都不是。」不是法好不好,而是我們的心會不會修,重要是我們的心,能不能承受那樣的法,有沒有把握要點修持。所以戈倉巴大師說:「大家都想求大圓滿法,但光是法大圓滿沒用,你的心要大圓滿才有用。」就是這樣。
貪執此生,任何善業都是輪迴法
阿底峽尊者說:「就算清淨持守三種戒律,如果沒有厭離三界輪迴,又會成為輪迴的因;就算日夜三門精進於行善,如果不懂得迴向圓滿菩提的話,只會導致顛倒分別;就算有學問、持戒、說法、禪修,如果不捨離世間八法的心,一切作為只會成為此生的欲求,終究找不到來世的方向。」
尊者圓寂前,有位叫恰赤的瑜伽行者去見他說:「尊者啊,您圓寂之後,我去專心禪修好嗎?」尊者說:「這是惡行,應捨棄!」弟子再說:「那我去講經說法好嗎?」尊者說:「這也是惡行,應捨棄!」弟子就再問:「那我既禪修也弘法,兩者交替並行如何?」尊者說:「這還是惡行,應捨棄!」弟子就很困惑的說:「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尊者說:「捨棄此生啊!捨棄此生啊!」
重點就是放下對此生的執著。只要對此生還有貪著,做任何善業都還在輪迴中,都會落入世間八法。所以一定要生起出離心,否則任何修行都不能讓我們解脫輪迴。
? 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生起出離心的方法,又可以分為「捨離此生貪執之心的方法」,和捨「離來世貪執之心的方法」兩種。
1. 捨離此生貪執之心的方法:
暇滿難得壽無常,於心串習斷此執。
捨離此生貪執之心的方法,就是思維「暇滿難得」。
你得人身,但「暇滿」嗎?
蔣貢仁波切釋論說:具備了遠離內外的八種無暇逆緣,而有閒暇修持佛法的八種有暇,和自他圓滿順緣的這個所依人身,能夠成就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圓滿喜悅,因此,它的意義深廣,另外,從因、數量和比喻各方面觀察,它是極為難得的。僅僅得到這麼一次的人身,它的壽命不會增加,而是不斷的遞減,因此它不會恆常的存在於世,而是很快地死亡,何時會死也不一定。
「暇滿」的「暇」,就是排除了八種無暇。《龍樹親友書》提到:「執持邪見轉旁生,投生餓鬼墮地獄,無有佛教於邊地,轉成癡啞野蠻人,長壽天生任一處,此等即是八無暇。」其中三惡道和長壽天是屬於非人的四種無暇,人的四種無暇是:生於沒有佛教的地方,沒有四眾出沒的邊地,生於中土但是諸根不具,諸根具足但生於具有邪見的外道。
「暇滿」的「滿」,是指十種圓滿,其中五種自圓滿是:身為人,生於有佛法的的中土,諸根具足,相信三藏,相信業果;五種他圓滿是:有佛出世,佛說教法,法教住世,有修持法教而悟道的行者,施主等善信供養法衣等事物,說法者以悲心作開示。具備以上所說的八有暇和十圓滿的殊勝人身,具有深刻的意義,依靠它將能證得天人的果位,並且能夠成就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等究竟安樂的解脫、遍知的因。
有人說,你們佛教很重視「暇滿人身」,那我多生幾個,讓多點人得到人身不是很好?其實現在人口爆炸,人太多了,一點都不「難得」,藏人生長在牧區所以不知道人真的多得不得了……並不是這樣,僅是得到人身還不夠,還要「暇」和「滿」。
雖然有人身,卻生於沒有佛法、沒有四眾出入的邊地也不行。所謂「中土」,是指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的地方,四眾如房子的四柱,是房子能夠穩穩矗立的基礎。雖然生於中土,但諸根不具也不行;雖然諸根具足,但具邪見也不行。所以暇滿真的很難得。
想渡越輪迴大海,要依靠人身這艘暇滿的船。《入菩薩行論》說:「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勿貪眠!」但很多還擁有暇滿人身的人,對外在所求卻越來越多,聞思修也為此生,修行越來越墮落,時間都浪費在睡覺等這些沒有意義的芝麻小事上,真的很可惜。
時間不等人,想修馬上修
很多人覺得我今天不會死、今年不會死、我還年輕不會死……很多人這樣想著想著就死了。
正因為這個暇滿人身難得又易壞,所以我們當下就要開始善用。想修,當下就要修。噶當派說:心行要一如,想到修行,馬上就要那麼做。
思維無常,可以從積極面去理解,因為了解無常,就不會再蹧蹋人生,因為無常是剎那剎那發生的,時間是不停止、不等人的,所以當下就要開始。要下決心,從當下,從這個座墊上就開始,我就要讓這個人身有意義。
思維死亡無常,是積極的告訴自己,每天都是一次全新的機會,我可以變得更好,不好的狀況是可以改變的,重點是「把握改變的機會」。每天,從床上起來時,要思維像從母親腹中出生,早餐像嬰兒被哺乳……到晚上就像年老了,吃最後一餐了。把一天看待像一生,就會珍惜每一天;浪費一天,就像浪費一生。這樣想,就會把握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
把一天當作一生來練習,對面對死亡會有幫助。甚至要把每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都看作是一生。不是每個人都會長命百歲,現在有人身,現在就要好好修持,從內心生起「沒有時間了,我當下就要修」,要有那樣的急切心態,不要拖!
如果明天就會死……
當死亡真正來臨時,多數人是沒有準備的。
其實依大自然的定律,有生必有死,無常是生命的必然,那為什麼要恐懼呢?都是因為我們的貪執,害怕改變,希望一切都不要改變,才有掛礙、有恐懼。當我們放下掛礙和貪執,就會了解大自然的定律,接受未來必然的死亡。
如果確定明天就會死,我們就會將所有時間放在修行上;就不會貪愛親友,就會馬上去盡所有力量行布施、做善行。所以憶念死亡吧,沒有比這更甚深的法門了。
〈菩提道祈願文〉P389
禪修
接下來是禪修。今天我們要禪修無常,觀想五分鐘後我就要死了。現在禪修自己五分鐘後會死亡。
快樂,其實一直和你在一起
快樂只是有沒有被認出來而已,也就是懂不懂得知足和感恩而已。
法王開示:
今天是《三主要道》課程第三天。昨天講解了三主要道之一的「出離心」,講到「生起出離心的方法」第一種「捨離今生貪執的方法」,今天要講第二種:「捨離來世貪執的方法」──
2. 捨離來世貪執的方法:
無欺業果輪迴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在《三主要道》釋論《善緣解脫道》中說:就好像分別播下青稞、稻米、麥子、豆子等種子,會生長出各自不同的苗芽,善惡業也會導致各自不同的喜樂或痛苦的結果;只要遇到適當的緣,就一定會發生成長,這是一種真實無誤的道理。總而言之,只要向內不斷仔細思維「定業得增長、不做不受報、有做定受報」的業力之理,和百苦、六苦、三苦等輪迴中總與別的痛苦果報,就會捨棄對於來世冀求天、人福樂受用的強烈貪著之心,轉而生起強烈的尋求解脫之心。
這個部分,分為思維業果,和思維輪迴過患兩個部分:
? 思維業果:
前者提到十業道:殺生、偷盜、邪淫等身三業,妄語、綺語、粗口、兩舌等語四業,貪心、害心和邪見等心三業,加起來就是十種惡業。與此相反,就是十種善業。以上包括了所有善惡業。
所謂「定業」,是指依著善惡業的因,各自不會錯亂地導致善惡的果報。因此,造作了惡業,一定會導致痛苦的果報;造作了善業,一定會產生快樂的果報。《大寶積經》〈善順菩薩會〉提到:「辛辣諸種子,能生辛辣果;甘甜諸種子,能生甘甜果;於此喻所示:惡異熟辛辣,白善果甘甜,智者所應知。」
還有一種「增長業」:無論造作了大小的惡業,如果沒有透過懺悔等方法去對治的話,業果會日復一日的增長;如果加上隨喜的話,更會廣大增長。同樣的,如果造作的善業,沒有被得意或後悔之心所削減的話,善果也會日復一日的得到增長;如果再加上迴向的話,善果更會增長。
不作業不會感受果報:無論自己造作了大、小的善惡業,一定會正確導致苦樂的結果,如果沒有做,也就不可能感果。佛經說:「提婆所作的異熟業,不會成熟於地界等處,而會成熟於其所持的蘊等上。」
業果是不失壞的,佛經說:「有情所作業,百劫不失壞,因緣聚會時,果實即成熟。」有情所造作的善惡業,永遠不會壞失,自己無論試圖阻擋多久,或許幾劫的時間,但是就如同播於乾地的種子,只要水份充足(就會發芽)一樣,任何造作的業,當它被催醒的時候,苦樂的果報就會成熟。對於這一點,能夠透過對於佛經、律典的典故的領會,得到確信。
因此,首先我們思維惡業的業果,接著思維善業的業果,之後生起歡喜心,不再輕視微小的善業而任意妄為。
(2)思維輪迴過患:
如同彌勒菩薩所說:「如不淨物離香,五道等處無有安樂。其處之苦,恆常觸生如雪鹽。」無論投生於輪迴任何高低的地方,都離不開三苦的本質。
這三種難以忍受的痛苦,分別如下:
苦苦:地獄冷熱之苦、餓鬼餓渴之苦、畜生癡啞奴役造成的苦痛,如同疼痛的傷口上長出膿瘡一般。如同《龍樹親友書》說:「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像這樣的「苦苦」是無法忍受的。
壞苦:投生善道之後,如同雲縫中的陽光一樣,我們感受到的微小身心快樂,都只是暫時而無法恆常,這就是壞苦。寂天菩薩說:「雖數至善趣,頻享眾歡樂,死已墮惡趣,久歷難忍苦。」雖然投生在善道,但人道會嘗受生老病死等八種痛苦,非人阿修羅會遭受鬥爭之苦,而天人會遭遇死墮,即使投身上三道,仍飽受各種痛苦所逼迫折磨。
行苦:輪迴中不僅備受苦苦、壞苦的折磨,就像是出獄的犯人,不一定就不會被關入其他監獄一樣,我們都沒有不會從善道落入惡道的信心,所以一直無法究竟出離輪迴,總是和苦難的痛楚難分難捨。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只有一個,就是對於五欲的貪著。
波多瓦大師說:「我們為了追尋五種妙欲,因此無始以來飄泊於輪迴之際;沒有比這更糟糕的損害和糟蹋了。」因此,恆常地厭離妙欲,並且思維輪迴總的痛苦,尤其是思維「行苦」 ,將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生起出離心的標準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蔣貢康楚仁波切釋論說:當我們在心中這樣反覆思維輪迴整體的與個別的痛苦,對於以人天為主的任何輪迴的快樂,都會像想吐的人看到食物一樣,心中剎那也不會生起想要得到的意願。日夜一切時候,都會想著出離這種「有漏蘊身所聚和而成、不能依靠」的輪迴之樂,而想追尋解脫涅槃的快樂,並且想馬上就得到。這種不會受他緣而改變的強烈動機、意樂之心,如果能夠恆常、不造作的出生,這時就是生起了符合「解脫善業」的無造作的真實出離心。
嘉瑪瓦洛卓嘉稱也說:「依照這樣的思維,就能捨離一切此生的貪著。若能將此思維擴大,進而厭離一切輪迴,當下就可稱為『已經步上解脫之道』;如果沒有這樣的出離心,就算具有一切善功德,都不算是已入解脫道。做到這一點,就算是修行人了。」
只為自利求生淨土,也是「貪著來生」
以上這一段,是在講要捨棄對來世的貪戀之心。
什麼是對來世的貪著呢?就是指對來世的貪戀、躭執之心未放下,想投生為梵天或轉輪聖王等。例如只是為了自己而求生淨土,動機並不是為了利他,只是為自己追求快樂、遠離痛苦,這也算是一種貪戀來世之心,並未捨棄對來世的躭執。
就像在前天我們在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前曾說,無始劫以來我們有無數的投生,在每一次投生中,都累積了無量如虛空般的罪業,如果這些罪業有形體,恐怕連虛空都容納不下,如果不懺除,只要緣聚合時,業果就會成熟,這就是「因果不虛」的意義。我們要去思維它的深意,而且不只相信而已,還要了解細微的因果,了解之後要去行持,不只畏懼因果業力,還要積極的行十善、斷十惡。
深信因果,行十善、斷十惡,這就是世間的正見。有人以為那是在家眾才要做的,其實未證得聖位之前,不管在家、出家都要修持。道次第的開始是暇滿人身,佛法的開始是相信因果,這些道理我們不是想著就好,更要進一步思維輪迴的痛苦,如思維下三道及上三道的痛苦,要了解:「這就是輪迴啊,完全沒有自主性!」了解這點,就不會再貪執來生。
〈極樂淨土願文〉說,要知道天人的快樂也是不究竟的,只要是有漏的快樂、有煩惱的快樂,都不是真正清淨的快樂,就像天人的快樂,外在看起來像是快樂,但看本質的時候就知道那是暫時、容易毀壞的,不要被表相的快樂所欺騙。
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才算真正入道
當我們思維「觀死無常」,再思維「輪迴過患」,而真正生起一種「我真的要從輪迴中出離」的殷切之心,這就是出離心的標準。如果心中沒有生起這種真實、不造作的出離心,就沒有真正入道;法是不是真正在心中生起,基礎就在於有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
修行道次第的開始,要能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可以很自然、不用刻意去想,發自內心真正自然生起確信,這就算是入道了,也就是小資糧道的開始。而就大乘而言,如果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真正在心中生起,強烈的發自內心思維「為了利益眾生,我願成就佛果,得到究竟的快樂」,這就是大乘行者了。當你是真心在發願,你自己會感覺得到,才算是真正清淨在修持佛法,才算一個清淨的行者。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業果,指的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連性,每個生命之間善與惡都是互相影響的,善惡因果的互相影響是很緊密的,譬如一個人的善惡心行,就會影響整個地球。我們現在稱地球為地球村,不是地球縮小了,而是人與人、生命與生命的關係變緊密了,透過網路和科技,可以很快地溝通和建立關連性,只要一點點善、一點點惡,很快就會影響到其他生命。
我們常說希望世界和平,關鍵還是在於人類,這個社會的好壞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如果每個人都承擔起這種責任,進而互相影響,當這種影響自然的擴大,就真的能帶給世界光明,這樣世界和平是可能的。但如果只是口頭說說要祈願世界和平、眾生安樂,卻光說不練,不去行動,這樣是沒意義的,也不符合因果的道理,也是大家要放在心上的。
那塊讓你不快樂的「黃金」是什麼?
我們常說輪迴本質是苦的,但有些人會說:「不會啊,輪迴有苦也有樂。」我們投生為人,活到現在幾十年了,也為了得到快樂而做許多事,但從來沒得到讓自己得到真正滿足的、不變的快樂──因為輪迴中是沒有這種快樂的。
其實,無苦的妙樂、不變的快樂,是可以得到的,關鍵是:方法到底是什麼?眾生不知道方法因此盲目追尋,乃至求樂反趨苦。大家在21世紀的今天,每天過得忙忙碌碌的,被科技的工具推著走,身心非常疲累。這些世間的努力,不可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不變的快樂,外在物質的快樂反而會衍生更多痛苦。
我又要說一個以前提過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有錢人,家財萬貫,每天晚上都忙著算錢。他家旁邊住了一個乞丐,每天沿街乞討,回到家來就快樂的唱歌。有錢人回家卻要忙著數錢,聽到乞丐快樂的歌聲覺得很納悶,心想:「他怎麼能那麼快樂?待我來考驗他。」富人就趁乞丐出門,偷偷放一塊黃金在他家,乞丐看到很驚訝,一開始還想:「這一定是有人忘了吧,我明天要還給他。」接著就想:「也許是珍貴的三寶加持,送給我的禮物吧?」再接著開始想:「那我明天要把黃金拿去變賣,然後拿這筆錢去買房子,或是做點什麼好呢?」這樣想著想著,那天晚上就忘了唱歌了。
這時一直在旁邊窗戶觀察的富人,就了解到:「有時反而是財富讓我們忘了快樂!」我們每天庸庸碌碌的過著,為什麼這麼忙碌,無非為了快樂,但反而沈迷、糊塗於庸庸碌碌當中,一生就這麼過了,忘了我們是為了快樂而這麼做的。
故事裡這塊「黃金」,對我們每個人象徵的是什麼?可能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值得我們好好去想一想。
認出快樂,感覺一口呼吸的美好
我覺得快樂不需要想太多,快樂其實是一件很容易懂的事,越簡單、越單純的,就是越甚深、越真實的快樂。
我們常以為快樂就是越複雜的、越新的、以前沒有的事物,已經得到的就覺得沒什麼。其實快樂就是我們早就有了的,但我們忘了它有多珍貴,不再珍惜它了,反而冀求新的東西,不斷的向外去追尋。
有一天我在住的地方,繞著寺院走走,天氣很好,因為慢慢走、慢慢走,身心都放鬆,忽然有個想法出現:「哦,我在呼吸耶。」大家可能覺得呼吸有什麼了不起,但當我覺知到自己在呼吸,就覺得有種喜悅、滿足的感覺,它是從內心生起的一種自然的喜悅與滿足感。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仔細想想,我們每一口氣都跟眾生息息相關,以科學角度來講,氧氣也是森林和樹木所給予的,而且我們不只是呼吸一次,一天有無數次呼吸,一生不知呼吸了多少次,即使你只感受到一次呼吸,都可以感受到裡面含藏了無量的因和緣。呼吸的時候,你可以慢慢去感受它,會發覺原來每次呼吸都聚集了這麼多微細的因緣,這麼微妙的、包含這麼多因緣的一次呼吸,我卻剎那剎那的做到了,現在能這樣活著真是很難得的一件事,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幸福、很喜悅。
想想看,如果我們呼吸的氧氣是要買的,或者刻意努力才能呼吸的話,那不就辛苦了嗎?
只要我們能仔細思維,懂得感恩和珍惜,一次呼吸都是很難得的,這些喜悅一直跟著我們,就在這些細微當中,隨時跟著我們,不是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有。快樂只是有沒有被認出來而已,也就是懂不懂得知足和感恩而已。
有些人會想所謂「知足」,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應該知足?其實不管你擁有很多、還是很少,都可以從裡面學到一種知足,這都在於你的心,你的心會給你快樂,所以我們要去學習知足,讓自己擁有知足的心;否則不斷追逐無盡的慾求,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
就像地球資源,就因人類的物慾而遭受濫墾濫伐,人類慾望是無窮的,以這樣貪得無厭的慾求濫用地球的資源,地球很快就會被我們耗盡了。我們真應該為我們的下一代想想,甚至只是為自己下半生想想。譬如我們的飲用水,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但現在很多地方都有水的問題,所以我常提醒僧眾,喝每口水、每一次用水都要珍惜,不要浪費,像非洲等很多缺水的地方,甚至要喝牛的尿。
所以我們要覺得感恩,對生活中使用的、經驗的任何事,帶著知足的心去感受,就容易活得幸福。
這一段我們都在談論因果,這些都在因果的道理裡面。
想做佛教徒,要先做個善良的好人
明天會講三主要道的第二部分「菩提心」,也會給菩薩戒。首先我自己是不是一個菩薩呢?我也不知道。但因大眾的福德之力,我們聚在聖地,如果能藉給了菩薩戒,讓大家生起一點菩提心,也是我的一點祝福和心意。
我在辯經法會上說過,我從小誕生在一個佛教家庭,父母他們對佛法很虔信,比起他們我真的不算什麼,我的親戚朋友也都對佛法很有信心。後來我得到一個噶瑪巴的名號,被帶到寺院,有個老師二十四小時跟我在一個房間裡,我哪兒都去不了,還有行持很好、很有善行的侍者整天在身邊。後來來到印度,也遇到很多具德的上師,跟隨他們聽聞了法教……從這樣的經歷看起來,大家一定說:「你絕對是個佛教徒」,但這樣就真的算是個佛教徒嗎?
有時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的時候很確定,但如果問:「你是個好人、善良的人嗎?」有時反而會遲疑一下,不那麼確定,這真是很不好意思,但這種情形卻很多。這是很重要的部分,做為一個人,你得先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才能成為佛教徒。就像想做一個黃金的寶瓶,首先材質得是黃金,想做金瓶,卻只有銅,永遠也做不成金瓶;想成為一個佛教徒,至少要先成為一個善良的好人。沒有善心,卻想成為佛教徒,是種邪見。所謂善良的好人,不是指完全沒有煩惱和情緒,這很難,但至少情緒要比較輕微,不那麼放肆。只要你是一個善良的好人,自然就會是一個佛教徒。
「佛教徒」僅僅只是個名稱,貼上這個標籤,其實無法改變你。能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在於你願不願意真正改變,成為一個善良的好人。隨時要提醒自己,隨時和自己溝通,看自己有什麼地方是善良的、還不足的地方是什麼,隨時調整,朝善的方向改變自己。
菩提心,成就佛果第一因
沒有菩提心,就算具足神通、現證空性,都不會是證得遍知佛果的因。
法王開示:
今天主要講解《三主要道》第二部分「菩提心」,依據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在《三主要道》釋論《善緣解脫道》的解釋,可以分為「需要生起菩提心的原因」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兩點。
(接著,法王口傳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三主要道》釋論中第二部分〈菩提心〉,釋論綱目暨宗喀巴大師根本頌如下:)
二,菩提心
(一)需要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思為猛烈四瀑衝,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於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法王口傳完開示:
沒有菩提心,現證空性也不成佛
菩提心,是成就圓滿佛果最殊勝的因,想成就佛果,不僅要有出離心,還需要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善行,或修持四聖諦,也無成圓滿的佛果,可見生起菩提心真的很重要。
修行首先要有出離心,但光是有強烈的出離心,也不能成為遍知佛果的因。因為聲聞、緣覺二乘行人也有出離心,二乘行人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算有神通、空慧,也不能成佛,因為他不是大乘行者。二乘行者或阿羅漢也能現證空性、或現證法性,但證得的並不是圓滿的佛果──因為他沒有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說:菩提心具有「淨除罪障、轉變名稱」等等功德,如果具備菩提心,即使只是布施給鳥一點吃的東西,也具備成佛的因,可見菩提心有多重要、利益有多重大。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大乘行者,想要一生成就佛道,一定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菩提心」。
思維眾生恩德,自然生起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思維:我在無盡的輪迴中,每一世都有無數親朋好友,可以說沒有一個眾生沒有當過我的父母、親友。這樣的如母眾生在輪迴中顛倒輪轉,誤把苦因當成樂因,發心和行為完全顛倒。仔細想想,他們為什麼他們要造這麼多惡業,受盡痛苦呢?其實都是為了孩子──也就是我們,才造作了無量的惡業,所以首先我們要思維眾生的恩德而發起菩提心。
為利眾生,我願成就佛果位
接著講到發菩提心的利益。經典上說,發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如果有形象,連虛空都容納不下,《入菩薩行論》中也提到很多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包含了兩個面向,一是緣眾生的悲心,一是緣佛果的智慧。也就是為了利益無量的如母眾生,我願意好好修持而成就佛果,這就是菩提心,這包含了自利和利他兩部分。
心量大,就修「自他交換法」
至於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心量較大的行者,可以修持「自他交換法」;心力較小的眾生,則可以透過「修心」的方式來生起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也是有次第的,還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發心:
第一種是「如牧羊人般」的發心:眾生先成佛、我再成佛;
第二種是「如船夫般」的發心:我和眾生同登彼岸、一起成佛;
第三種是「如國王般」的發心:我先成佛、再來度眾生。
生起菩提心之後,還分成「願菩提心」的學處和「行菩提心」的學處,我們都應去學習和修持。
空正見,出離輪迴之鑰
縱使長時間薰習出離心、菩提心,仍不能出離輪迴,因為能斷我執的,唯有空性。
法王開示:
今天是《三主要道》釋論課程第五天,本來只計畫講四天,現在增加了一天。我們要講解佛陀教法三大重點、也就是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的第三部分:空正見。
(接著,法王口傳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三主要道》釋論中第三部分〈空正見〉,釋論綱目暨宗喀巴大師根本頌如下:)
三,空正見
「空正見」分為「需要尋求正見的原因」,和「所尋正見」兩點:
(一)需要尋求正見的原因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三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二)講說所尋正見
關於這項,又可以分為三點:
1.講說見的正文,2.生起見的標準,3.見的特點。
1.講說見的正文,可以分為兩點:
(1)講說證悟顯空不二而入能令諸佛歡喜之道
(2)講說分別執著顯空即是未悟佛之密意
(1)講說證悟顯空不二而入能令諸佛歡喜之道: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2)講說分別執著顯空即是未悟佛之密意:
無欺緣起之顯現,遠離所許之空性,
何時分別各執著,爾時未證佛密意。
2.生起見的標準:
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3. 見的特點: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為邊執見所奪。
結行
結行分為兩部分:鼓勵修持,及圓滿著作。
一,鼓勵修持:
如是三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二,圓滿著作
此乃多聞比丘洛桑札巴對侄兒查闊之教言。
(以下為法王在口傳完蔣貢康楚仁波切《三主要道》釋論第三部分「空正見」,並給予「馬爾巴傳承金剛薩埵」之後,接續「空正見」的相關開示)
眾生種姓無量,說法方式亦無量
《三主要道》的空性,這次真的沒時間細講,那就一切融入到空性中就好了。
前弘期中觀和後弘期的中觀有所不同,也有很多辯論,但這些細微的聞思修和對佛法的討論,都是佛法的莊嚴,都是幫助我們瞭解到無分別教派實修者的口訣,可以說最究竟的見解都是一樣的。
西藏很多聞思修三學圓滿的上師,其實究竟的見解都是一樣的,只是語言表達方式不同,如果不重視意義,僅執著於語言和表達方式,就容易橫生紛爭和辯論。為何會有這麼多語言和表達方式?是因為眾生有不同心意,要得到幫助的方式不同,因此佛陀有八萬四千法、祖師密勒日巴有八萬四千道歌、格薩爾王有八萬四千故事,都有其用意,若因此覺得彼此所言不同而否定別人,是不好的。
法是否清淨不是由講說方式來判斷,而是看是否真正能利益到那個人。換句話說,講說的法要看情況、適合那個人而說,例如有些空性的教法不適合普遍廣說,若對不適合聽聞者講說空性,反而會造成困擾、傷害到對方。
這次有機會講解《三主要道》主頌及蔣貢羅卓泰耶的註解,因緣非常殊,因為在場的有如海會般廣多的僧眾,還有具信弟子匯聚一起。我覺得這次的課程,就是在憶念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因為仁波切一生就是在無分別地弘揚整體的佛教,完整弘傳八大實修傳承。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依照蔣貢仁波切的廣大心量,仿照他的行持,來包容、弘揚整體佛教的話,就是對於上師最好的承侍了。
結合噶舉派與噶當派教訣
這部釋論,根本頌由宗喀巴大師所造,釋論是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著,是噶舉派口訣與噶當派合而為一的傳承。《三主要道》是噶當派以究竟法道來結合的精髓,以此修持是很重要的。
不可能的願,訓練菩薩的心
《三主要道》釋論課程就這樣圓滿了。稍後我會念〈冥陽祈願文〉為往生者和住世者作祈願和迴向,要知道:祈願分為兩種,一種是會實現的祈願,例如為利眾生願成佛的祈願,另外一種是不會實現的祈願,例如我受一切眾生苦、將自己快樂給予一切眾生,這其實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個願,但這種祈願可以幫助菩薩生起一種勇氣,因此其實不在乎此願是否真正能實現,以這樣的一念心:「祈願我的快樂願給予眾生,眾生的痛苦由我來承擔」,這樣的願,可以提醒、幫助我們升起勇氣,為了眾生而更努力付出,更能成為一個菩薩。
因此我們發願時,雖然有會實現者以及不會實現者,但我們不需要在乎,而是要學習菩薩行持一樣的發願。祈願的重點,就在於真誠。我們現在就要以真誠、承擔的心來發願。
不然就像竹巴昆列大師所說,僅僅口頭上念念「願如是成就、願如是成就」是沒有用的,只有真正發自內心的感受,真的想:「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這樣去行持」,如此一來,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真誠、承擔及勇氣,希望大家能以這樣的心來祈願。
给作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