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开释录(二)
如果我们观察、分析前文所讲过的,作为方便道的慈心与悲心,也同样会发现:它们本身的体性,也是远离生、住、灭这三个方面的无生空性,在如此如实地了知之后,我们就应该在此状态之中,坦然安放于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修”呀!
在日常生活的一切处事行为之中(后得位),我们也应该将“方便道”与“智能道”二者不偏不倚地双运实修,而又不贪不着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利他无着之悲心,
紧握持为胜方便。
我们应该把
这种无所贪着的利他的悲心,
作为殊胜的方便,
来紧紧地握持呀!
──怙主月光童子所敕《法会开示录•倾城佳丽》第五则竟
第六则:中规中矩
──转“法相”为道用的教授
内容提要:假如还没弄清一切诸法的性相,就开始进行所谓的“修行”,那么,藉此所谓的“修行”,所作的一切所谓的“善行”,也就都会像是用幻术变化出的蒙人的“幻化人”一样,而流落为蒙人的貌似的假相了。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寂天菩萨所著的《入菩萨行论》中,有偈云:
此暇满身极难得,
于此成办自利时,
倘若今生利未办,
后世怎得此圆满?
这个具备十八种“暇满”的宝贵人身
真的是极其难得的呀!
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有幸获得了
这个难得的“暇满人身”,
那么,
就正好是有志之士们
得成自利的大好时机,
如果未能依靠
这个难得的“暇满人身”,
成办长远的利乐,
那么,
等到我们的后世呀,
又怎么能再度获得
这种胜妙的“暇满人身”呢?
这里所谓的“暇”,是指由于我们远离了“八无暇处”,因而,称之为“闲暇”。
另外,我们这个具全“自他十种圆满”的宝贵人身,的确是极其难得的;虽然我们现在有幸获得了它,但是,由于死亡的怖畏,迟早一定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因而,我们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的权力与自由,。
当大限来临的时侯,我们便不得不打点行装,准备迁往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在这种情形之下,不管是灵丹妙药,还是真言咒语,不管是聪明才智,还是逻辑辩论,要知道,无论哪一样,都同样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形之下,就像日落西山一般,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难以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在这回天乏术的时侯,除了我们曾经踏实实修过的“圣法”,这颗救星、这位怙主之外,无论其它的什么,也真的都是无所裨益、爱莫能助的,因而,那些想要逃脱死亡怖畏的人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不实修佛法的呀!
对于一个真心向道的修行人来说,单靠一种类似拾人牙慧,或是徒逞口舌之快的浮光掠影之“法”,在我们死到临头的时侯,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因而,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由衷地实修佛陀的圣教。
另外,对于一个真心向道的修行人来说,又先要了解下文所述的这些诸法的性相;在了解了这些性相之后,又要藉此矫正存在于我们思想中的扭曲的观点,以期使它中规中矩、正直如法;最后,才是应该借助于这种正确的认识,来踏踏实实地实践各种善行。
假如还没弄清一切诸法的性相,就开始进行所谓的“修行”,那么,藉此所谓的“修行”,所作的一切所谓的“善行”,也就都会像是用幻术变化出的蒙人的“幻化人”一样,而流落为蒙人的貌似的假相了。基于这种原因,以下将要开示这个转“诸法行相”,作为修道助伴的教授。
首先,我们先说说“性相”的意思。
我们前文说,“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一切诸法的性相,就开始进行所谓的‘修行’,那么,藉此所谓的‘修行’,所作的一切所谓的‘善行’,也都会流落为貌似的假相”。
这其中所谓的“一切诸法”的“法”,总体而言,虽然为数繁多;但是,如果我们概括起来,大略有以下四种类型,如果不能如实地了解它们的性相,那么,所作的一切所谓的“善行”,也都会流落为貌似的假相了。
第一,如果我们尚未了解,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之法”的性相,都是“无常”的,那么,不管我们修持了什么样的善行,也都已被顾虑今生苦乐得失的杂心妄想,之所牵累,而流落于貌似的假相了呀!
第二,如果我们尚未了解,一切“因果之法”的性相,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地缘起而生,那么,我们所守护的一切戒行,也都已经流落于貌似的假相了呀!
第三,囊括于“五道”,或者说“六道”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我们﹝往昔世的﹞的大恩父母,而且,所有的大恩父母,也都和我们自己一样,有着无边的痛楚,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如果没在心中生出“知母的悲心”,那么,一切所谓的“利乐有情”,也都已经流落于貌似的假相了呀!
第四,一切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现象界的万事万物的法尔实相,都是本来无生的法身的本性,假如我们未能如此地了知,那么,所谓的“无贪无着”,也都已经流落于貌似的假相了呀!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切万法的性相,那么,一切所谓的“善行”,就都会流落为犹如﹝幻术幻出的﹞“幻化人”般的貌似假相,基于这种原因,因而,以下将这个“转‘性相’为道用的教授”开为四个方面,而来作些必要的表述。
教授之一:如果我们未曾修过“死亡无常”,或者,虽曾修习,但却未能在身心之中,生起对于“死亡无常”的强烈的感受和认同,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所谓的“修法”,也都已经流落为蒙人的貌似的假相了。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总体而言,如果我们希望逃脱轮回的苦难,而获得涅槃的安乐,就必须修持佛陀的圣法;但是,对于“修法”这个重要的事情来说,我们又不能流落为貌似的假相,而是应该设法走上佛陀的正道;如果我们希望走上佛陀的正道,就必须修习无常。
这是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便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我行道喽!我修法喽!”,但是,因为那所修的所谓的“法”,由于充斥、升腾着顾恋今生的私心杂念,所以,无论我们怎样自以为是地去做这些所谓的修法之事,也绝不可能跳出轮回苦海;由于我们人人都希望逃离轮回的苦难,因而,在我们去做任何一种善行之前,都应该真心地修习一次“无常”。
透过这样的修习,如果在我们的身心之中,产生了这种“无常”的法行觉受,那么,我们的心思,就不会再顾恋于今生暂时的作业和事务了,而是会展露出一种“无需无求”的知足情怀;一旦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心态,所修之法,如果说没有走上佛陀的正道,那么,在宇宙万物之间,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所作的一切善行,也都会是符合要求、真实不虚的了。
教授之二:总体而言,修行人必须守护清净的戒律。就守获清净戒律而言,先要借助于修习“业、因、果”,而对因果的万有法则,深信不疑;否则,即便我们修习了“业、因、果”,但是若并未深信“业、因、果”,那么,所谓的“守护了清净的戒律”,也不过只是蒙人的貌似的假相罢了。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那所谓的“守护了清净的戒律”,已经流入装模作样的“作秀”的形式了。由于这种所谓的“守护戒律”,已经流入了应付别人的“我守护戒律喽!”,这种心口不一的表面的炫耀,因而,这种人在私下里并不能按照戒律的要求,真正如法地去做。
假如采取了这样的方式,那么,不管我们怎样地去“守护”戒律,也还是没有任何办法跳出轮回苦海的──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身心之中,并没有生起“具有厌离心的戒律”呀!
由此观之,如果我们希望守护清净的戒律,就必须修习“业、因、果”,这个佛法的重要环节。
倘若我们透过修习“业、因、果”,而在身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觉受和认同,假如我们因此而深信了因果,那么,对于“清净戒律”的守护,就会从根本上、正本清源地产生了,一种绝对会让我们出离轮回苦海的真正合格的清净戒律,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教授之三:如果事先尚未生起“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那么,就算我们去做所谓的“利他之事”,也不过是道貌岸然的貌似的假相罢了。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对于证得“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来说,诸菩萨们在道位上,固然需要成办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但是,在此之前,却必须透过不断地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而使“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这三种特质,在身心之中,真实地生发出来。
不管我们作过了多少的、以自私自利作为究竟目的的所谓的“利他之事”,也都绝对不可能走上佛陀的正道,因为这种所谓的“利他之事”,只是貌似利他的蒙人的假相呀!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作些利他的光辉事业,事先就必须用“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这三种特质,来调治我们的身心,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身心,已经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了调治,那么,不带有任何私人目的的真实的利他,也就会随之展露出来了──要知道,这样的利他,才不是与佛陀的正道,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呀!
教授之四:诸菩萨们,在广行利他事业的时侯,又应该无贪、无着、无执地去做。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诸菩萨们,应该借助于在禅定等持中专修“诸法甚深空性”之力,而使自己在“后得位”的日常处事当中,在面对一切境界的时侯,都能在心境上感受到,这些都如幻术幻化出的景象一般。
倘若事先未曾专修“诸法甚深空性”,或者是,虽然在禅定等持的阶段,专修了“空性深义”,但是,在“后得位”的日常处事当中,却未能将林林总总的外显的境相,了知为幻化,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所有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无贪无着”,其实,也都不过是道貌岸然的貌似的假相罢了!
这是因为,这种情形,就象是被灰烬掩盖着的暗火一样,由于在渊深的心底,尚且存在着“我执”的坚牢死结,因而,是不可能真正走上佛陀的正道的。
如果在渊深的心底,已经彻底地解开了执着外物的坚牢死结,那么,我们就可以和“实执的缠缚”,彻底地一刀两断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的身心之中,就会展露出“不贪不着”的知足情怀,而且,在这种情形之下,也就自然不再渴求“修持之果”了,或者说,在这种情形之下,也会展露出“无所观待”的超然心态。
如果在我们的身心之中,真正呈现了上述的情形,那么,我们所走的这个“道”,就真得是真正合格的佛陀正道了。
──怙主月光童子所敕《法会开示录•倾城佳丽》第六则竟
第七则:增上生与决定胜
──“如意宝珠”般的教授
内容提要:这个犹如“如意宝珠”般的,能使我们珍惜这个业已获得的暇满人身,并能使我们依靠这个暇满人身,断恶修善,从而能使我们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心愿。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大体来说,由于我们有情众生的心中,存在着八万四千种烦恼,因而,正等圆满的大觉佛陀,才针对我们的烦恼,垂赐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而来作为对治它们的方法。
这些方法如果概括起来,那就都囊括在“三乘”教法中了;现在呢,暂不开示其中的“声闻”、“缘觉”乘法,而特别讲述一下,所谓的“大乘教授”。
所谓的“大乘教授”,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见”、“修”方面的教授;
二、具有引导意义的“行”方面的教授。
如此的“见”、“修”、“行”三个方面,在“道位”这个阶段,又不能彼此分离,而是应该双运双融地踏实实修。
就这种实修方法而言,即便我们已经如此如法地实修了,但如果总是推拖、耽延,甚至搁置不顾,那也还是不会出现什么实修进展的,甚至会是徒劳而无功。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精进实修“暇满人身难得”;另外,虽然我们有幸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暇满人身”,但是,因为“此寿无常”的缘故,所以,一定会有“死亡的怖畏”,不期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头上;又因为“寿量不定”的缘故,所以,大限来临的时间,也是没有什么一定的,而且时时都可能发生,也因而,我们不能耽延、搁置,而应该从当下实时起,立刻踏实实修。
同时,这些貌似真实地显现在我们眼前的林林总总的景象,也绝对不能成其为存在于我们心灵之外的“真实的事物”,其实,它们都不过是我们自心迷惑的映像罢了!
打个比方说,这和昨晚昏睡时梦中的景象,并没有任丝毫实质性的区别;虽然如此,但是,由于在“世俗位”这个阶段,有着只如“梦幻”般的不虚的、绝对真实的因果关系,因而,我们必须设法去断除不善恶业,并努力地设法去踏实实践各种善行──要知道,未经断恶修善的所谓的“修行人”,是没有丝毫的能力,来断除烦恼、解除痛苦、获得证悟的。
即便是唯图自利的“声闻”、“缘觉”之类的修行者们,也还必须断除各种不善恶行,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已经步入了,“以利他方便为主的波罗蜜多教法”之门的大乘行者们!因此,我们更应该极力地断恶修善啊!
总体而言,假如我们不去学法,也就罢了;但是,倘若我们已经在修行佛道了,那这之后,就应该特别注重因果的取舍,这是极其重要的。
在实修“因果”这方面,这个犹如“如意宝珠”般的,能使我们珍惜这个业已获得的暇满人身,并能使我们依靠这个暇满人身,断恶修善,从而能使我们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 心愿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首先,应该串习“暇满难得”。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断除了“八无暇处”的本质性的“闲暇”,以及“自他圆满”,这两种情形的获取,其实,真的是极其难得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入菩萨行论》中,有偈亦云:
此暇满身极难得!
这种具备八种“闲暇”,
以及十种“圆满”的“暇满人身”,
的确是极其难得的呀!
现在,我们的五根完具,没有什么缺陷存在,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到了可以作为“三种律仪”依处的暇满人身──要知道,这种“暇暪人身”的获得,绝对不是仅仅靠着一点儿小小的福气,或者一点儿侥幸的好运,而意外地拣到的便宜;这个“暇暪人身”,它是依靠我们过去生生世世所积累的无量的善根资粮,以及是经历了千辛万苦、耗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幸换来的。
在有幸获得了如此难得的暇满大宝人身之时,如果我们未曾修行正法,那么,在我们的来生后世,不管生在了“八无暇处”的哪一个地方,我们也都丧失了修行正法的机会。
有关这层道理,如《入菩萨行论》中,有偈亦云:
倘若今生利未办,
后世怎得此圆满?
如果未能依靠
这个难得的“暇满人身”,
成办长远的利乐,
那么,
等到我们的后世呀,
又怎么能再度获得
这种胜妙的“暇满人身”呢?
另外,纵然我们已经在修行正法了,但如果我们对于所修之法,老是推拖、耽延,甚至于搁置不顾,那么,也同样不会达成任何好的修行成果,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我们必须从当下实时起,立刻踏实实修。
有人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这是因为,虽然我们已经有幸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暇满人身,但是,其寿量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实在是没有多少的空闲,可以耽搁、消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之中啊!
教授之二:其次,应该串习“死亡无常”。
串习“死亡无常”的诀窍是:
我们应该这样好好地想一想:虽然自己今生有幸获得了这个极其难得的“暇满人身”,但是,它却是危脆无常、倏尔即逝的,绝对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因此,一定会有“死亡的怖畏”,不期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身边;
而大限降临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会有人特意地通知我们,甚至,或许分分秒秒都会发生,因而,是“死时不定”的呀!
死到临头的时侯,如果不是纯正的“法”﹝这里是指真正用心体会、实修、证悟了的“实修实证之法”﹞,至于其它的什么,也同样都是无所裨益、爱莫能助的;
我们去世以后,又不会象“顺世外道” 认为的那样,变得灰飞烟灭、空无一物,而一定会是被“善恶业因”的力量奴役着,使我们在痛苦的轮回里,犹如水车旋转一般,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地不断倍受痛苦的蹂躏,不断地生来死去、死去活来。
如果我们今生积累了“福德之业”,那么,来世就会生而为人,或者,生为欲界的天人;如果我们今生积累了“非福之业”,那么,来世就会生在三涂恶趣;如果我们今生积累了“不动之业”,那么,来世就会生为“色界”的天人,或者是生为“无色界”的天人。
现在正在生活着的所有的这些六道众生,也都是从各自往昔世所积累的上述这些不同类型的“业”,而产生的呀!
教授之三:继而,应该串习“业、因、果”。
串习“业、因、果”的诀窍是:
我们应该这样好好地想一想:来世自己将会生在“六道”的哪一个地方,只有每个人所作过的那些业,才有绝对的决定权。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诸业周遍具力故,
一切有身之苦乐,
应宜知为是诸业。
因为这些“业”,
在各个方面都是强有力的,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
一切“有身”众生的这些苦与乐,
也都是各种“业”
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假如我们希望远离痛苦,那么,我们就必须断除痛苦的根因──“非福之业”;假如我们希望值遇安乐,那么,我们就必须积集安乐的根因──“福德之业”。
因而,在现在这个阶段,你们只是在积集福德资粮这个方面,来好好地学修吧!
教授之四:最后,应该串习“方便道”与“智能道”。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由于我们希望获证“无住涅槃”,因而,在“道位”这个阶段,我们就应该极力地修习作为方便道的“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以及极力地修习,作为智能道的“诸法无我空性深义”。
在“道位”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如此地借助于将“方便道”和“智能道”,双运双融地踏实实修之后,那么,在“究竟果位”这个阶段,我们就会获证“圣者的身、语、意”,以及获证“五智的本性”,或者说获证“三身”或“五身”的本性、“五身五智的本性”。
由以上所述可见,现在,在“道位”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把“业、因、果”这种修法,作为主要的功课,来踏踏实实地用心体会实修。
有关“业、因、果”这种修法,我们又应该借助于了解“不善恶业”的危害,来加以断除;借助于了解善行的利益,来踏实实践。
总而言之,在步入佛陀的圣教之门以后,除非我们不想修行佛陀的正法,如果我们已经在修行祂了,那么,要知道,那种未曾断除恶行的“修行人”,是没有任何的能力,来战胜烦恼、解脱痛苦的──基于这种原因,因而,我们必须断除各种的不善恶业,并且必须踏实实践各种善行啊!
就“善行的实践”这个方面而言,如果我们未能借助于“前行”、“正行”、“结行”这三方面,来贯穿于善行的始终,那么,即便是我们实践了这样的“善行”,要知道,这种“善行的实践”,也还是难以走上佛陀的正道的,基于这种原因,因而,对于我们所实践的一切善行,我们也都应该借助于“三胜妙” ,来贯穿祂们的始终,而踏实实修呀!
──怙主月光童子所敕《法会开示录•倾城佳丽》第七则竟
第八则:渐修之道
──穷汉幸遇宝藏般的教授
内容提要:借助于我们这些凡庸有情作为根因,从而来成办“大觉佛果”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讲,共有两种作为“道”的教授:一、“顿悟之道”的教授;二、“渐修之道”的教授。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借助于我们这些凡庸有情作为根因,从而来成办“大觉佛果”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讲,共有两种作为“道”的教授:
一、“顿悟之道”的教授;
二、“渐修之道”的教授。
第一,“‘顿悟之道’的教授”是指:把事物存在的本源实相,透过师长的具有窍诀性的教导,进行引荐之后,而转化为道用。
有关这个方面的教授,我们暂不讨论,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渐修教授”的要诀。
“渐修教授”的要诀,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方便道;
二、 智能道。
第一,“方便道”: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在引入“方便道”的过程之中,师长应该借助于“三种引荐”,进行引荐;在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接受了引荐的内容之后,就应该再借助于“三种转为道用”,而转其为道用。
在将“慈心转为道用”的时侯,师长需将“六道众生”,引荐为“大恩父母”。如果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真心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对于一切如母有情,就不可能不会由衷地生起“慈心”这种特质了;
在将“悲心转为道用”的时侯,师长需将“六道轮回”,引荐为“无边痛苦”。如果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真心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对于一切如母有情,就不可能不会由衷地生起“悲心”这种特质了;
在将“两种‘世俗菩提心’转为道用”的时侯,师长需将“因果法则”,引荐为是“缘起生法”。如果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真心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对于一切如母有情,就不可能不会由衷地生起“菩提心”这种特质了。
由此可见,就借助于“三种转为道用”,来转化为修道的方便这种修法而言,是势必要用以上的“三种引荐”进行引荐的。
第二,“智能道”: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在师长将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引入“智能道”以后,就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修习作为智能道的“诸法无生甚深空性”这方面而言,首先,一位真正具备资格的师长,需将“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现象界的万事万物”,都引荐为“法身”。假如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真正认同了这种“引荐”,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不证悟“诸法无生甚深空性”这层道理了。
总而言之,“借助于‘三种转为道用’而转为道用”,需先透过“三种引荐”进行引荐,进而,再将“引荐之义”转为道用。就这种修持方法而言,我们把这个“犹如穷汉幸遇宝藏般的教授”,分成四个方面,来进行开示。
这个“犹如穷汉幸遇宝藏般的、将‘引荐之义’转为道用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
甲:将“六道众生”,引荐为“大恩父母”。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一切六道众生,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或者,更加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作过我们的父母,因而,一切有情众生,都唯是我们的大恩父母;
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只是因为多生累劫的轮回隔阂,才致使这些“大恩父母”,既不能再认出我们,而我们自己,也无法再认出这些有情,原来就是我们的大恩父母;
由于这种原因,便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才在我们的深层意识之中,显现出负面的“业的景象”,而把这些大恩父母,错误地当成是仇恨我们的敌人和危害我们的魔怨等等负面的事物,﹝由此而生起负面的情绪,再作负面的“业”,﹞也因而,我们便就不得不经受各种痛苦的煎熬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恶性循环,都是因为我们未能如此如实地了解“有情皆父母”这种事实,以致于颠倒迷乱的过错;也是未能幸遇大乘善知识,以及未能闻思大乘佛法的缘故。由此可见,为了如实地认出“有情皆父母”的这种事实,我们就应该依止一位大乘善知识,来闻思大乘佛法。
乙:在如此闻思的过程中,这位作为师长的善知识,也应该将囊括于“五道”,或者说“六道”的一切有情,引荐为“都是我们自己的大恩父母”,而转“慈心”为道用。
有关这个方面的道理,我们是需要踏实实修的。
在实修之初,师长在“引荐”的时侯,他应该明确、肯定、直截了当地告诫我们:
“总体而言,一切和虚空一样广大的有情众生,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或者,更加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作过我们的父母呀!要知道,一切有情众生,他们都唯是我们的‘大恩父母’!”
将“一切有情”引荐为“大恩父母”,又需要借助于以下四种因由,来进行引荐:
第一,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找出轮回的最初边际,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在往昔世不断生死的过程之中,投生的次数,也一定是没有边际的,由此可见,投生的时侯,所需依靠的父母数量,也一定是没有边际的,﹞因此,一切有情众生,不可能有其中的任何一个,未曾作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第二,我们的这个生命,纵然是每一剎那,也都是无恒无常的,我们过去由业因报得的五蕴之身,也一定是相续不断地弃旧取新,新陈更替了无数次,基于这种原因,一切的有情众生,也一定曾经作过我们的大恩父母,这肯定是确凿无疑的;
第三,由于“业因”之力,我们也一定曾经投生在各种各样的身躯,基于这种原因,一切的有情众生,无一未曾作过我们的大恩父母,这也是可以确凿无疑的;
第四,由于生处不定,因而,我们一定曾经在“六道”的各个地方投生,基于这种原因,一切有情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或者,更加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作过我们的父母,这种情形,也肯定是确凿无疑的。
我们应该这样地思考着,而来对于“一切有情众生,都唯是大恩父母”这种事实,产生确定的认识。
不但如此,就算是拿其中的某一个众生来说,他曾作过的我们父母的次数,也是多至无法统计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若抟大地土,
成丸如枣核,
为母之数量,
不能尽其边。
即便是我们把整个大地上的土壤,
都抟成枣核大小的泥丸儿,
我们也没办法算尽
﹝每一个众生﹞
曾经作过我们父母的次数。
借助于如此地引经据典与理智推断,来如实地思维之后,心中应该想着:“要知道,一切有情众生,都一定是自己的大恩父母,这是确凿无疑的喔!”,而将一切六道有情,都确认为自己的大恩父母。
藉此确认,一切外显的怨怼和鬼怪等能作危害的景象,也就会自然地得以转化,而自然地净化了,从而,对于﹝包括怨怼、鬼怪在内的﹞一切六道有情,也就都能在我们的心中真正升起,“都是大恩根本父母”,这样一种感受了。
当这种感受在心中升起的时侯,我们又该恒常不断地修习“愿诸老母永具安乐”的慈心呀!
或许有人会想:借助于如此地修习了慈心,并且已经在自己的身心之中,生起了相应的觉受,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以此为足了呢?
那当然还是不够的,我们尚需修持以下的教授。
教授之二:
甲:将此“六道轮回”引荐为“无边痛苦”,而修习悲心。
总体而言,整个的轮回,都不外乎是痛苦的本质,它犹如盘旋激荡的痛苦的涡流,又如烈焰翻腾的炽烈的火聚,几乎没有瞬息剎那的安乐机会。
对于这种明明白白的世间真相,由于我们未能如此如实地了解,﹝而将世间貌似的安乐,虚妄地执以为实,﹞于是,也就产生了颠倒、迷惑的思想。
断除这种“迷惑思想”的对治方法是:
乙:借助于具备资格的大乘善知识,来开示修习“轮回过患”的教导,进而,我们应该踏实实修“将悲心转为道用”的要诀。
有关这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是需要踏实实修的。
正如上文所讲述的那样,总体而言,整个的轮回,都不外乎是痛苦的本质,对于这种明明白白的世间的真相,我们却未能如此如实地认定为“痛苦”,基于这种原因,在最初引荐的时侯,为了让尚不具备这种认识的人,如实地认识它,对此,我们要以三种理由,来进行引荐:
第一,我们应该这样好好地想一想:生活在三恶道的一切罪报有情,他们犹如堕入了渊深无比的火坑,其中,除了彻头彻尾的痛彻心髓的苦难之外,是绝对没有丝毫安乐机会的;
第二,我们应该这样好好地想一想:生活在“善趣”中的一切有情,既便是在安乐、幸福的时侯,这种貌似的安乐与幸福,也同样会带给他们“变坏之苦”,由此可见,在貌似安乐、幸福的深处,本来就隐含着难咽的苦果;而这貌似的安乐本身,又是痛苦的根因,这是因为,﹝由此而起惑造业,﹞一定会产生更大的苦果。打个比方说,这就犹如一位夭折了独子的母亲,我们可想而知,无论是何时何地,这位母亲,恐怕她也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机会。另外,至于说怨敌威胁、鬼魅作怪等等这些本质性的痛苦,当它们降临到我们的面前的时侯,那就更是只有难熬的痛苦罢了。由以上所述观之,既便投生在了所谓的“善趣”,其实,那也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痛苦而已啊!
第三,我们应该这样好好地想一想:在住于“无色界”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舍受”之时,又因为有“行苦”的逼迫,因而,也同样是没有毫许安乐机会的。
在如此如实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想着:“在这群苦煎迫的轮回里,所谓“幸福安乐的机会”,真的是连一剎那也不存在呀!”,藉此,而把“六道轮回”,引荐为“无边痛苦”。
在认识了整个的六道轮回,即是无边的痛楚之后,我们就应该再联系那些“如母有情”的苦难,而来修习“悲心”。
这个时侯,我们就应该这样好好地想一想:这所有的“三界有情”,他们都是自己的大恩父母,但是,这些大恩父母,却都在痛苦的轮回里,遭受着痛苦的煎熬,这所有的如母有情们呀,他们真得都是非常的可怜吶!
我们应该借助于这样的思考,而来相续不断地修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的悲心呀!
可能又有人会想:假如借助于如此地修习“悲心”,并在自己的身心之中,真实地产生了“悲天悯人的觉受”,那么,是否就可以以此为足了呢?
那当然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我们还需要发起“菩提心”。为了发起此心,就需要以下的教授:
教授之三:
甲:将一切属于因果的事物,都引荐为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缘生。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一个具备了“大乘种性”的修行人,如果希望证得无上菩提之果,那么,他就必须认识这种“依赖缘起而生”的因果实相;如果未能了解这一点儿,就会造成极大的困惑,从而,使我们浪迹于无边的轮回,也因此而使我们遭受各种各样的轮回苦难的蹂躏了。
乙:为了让自己认识“缘起而生的因果实相”,那么,我们就应该依止一位具备资格的大乘善知识;这位善知识,也应该传授将“‘发心’转为道用”,并应赐以利乐一切有情的教导。
有关这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是需要踏实实修的。
师长在最初引荐的时侯,应该设法让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了解:总体而言,一切属于因果的事物,都是属于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缘生之法。
譬如说,假如事先未曾播植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而我们却收获了丰硕的秋实之果,这类稀奇古怪的事情,在宇宙万物的范围之内,恐怕也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同样道理,如果事先未曾发起犹如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一般的“菩提心”,而我们却证得了正等圆满的大觉佛果,这类稀奇古怪的事情,在宇宙万物的范围之内,恐怕也同样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
基于以上缘故,因而,假如我们希望迅速而直观地圆满现证大觉佛果,那就必须先发起成佛的主因──菩提心。
有关这层道理,如《入菩萨行论》中,有偈亦云:
藉此无量士夫众,
轻而易举获胜乐。
藉此殊胜的“菩提心”,
已经有无量的修行大士,
轻而易举地获得了
成佛的殊胜安乐。
如上所述,既然就“证得大觉佛果”而言,事先必须发起成佛之因──菩提心,那么,这种“菩提心”又是依靠何因生起的呢?
假如我们希望在自己的身心之中,生起这种“菩提心”,那么,就必须修习“悲心”;一旦这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透过修习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这种成佛的“菩提心”,也就不可能不在我们的身心之中,自自然然地生起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偈亦云:
承许彼根为悲心。
我们认为:
“菩提心”的根本,
便是“悲心”。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身心之中,生起这样的一种“无伪的悲心”。
为了在身心之中,生起这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此之前,事先修习“慈心”、历练“慈心”。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悲心之枝为慈心。
﹝就像花朵从枝丫长出一般,﹞
﹝能够顺利长出﹞
悲心的枝丫,
就是“慈心”。
借助于这样地修习,在我们的身心之中,一旦生起了这种博爱万物的“无伪的慈心”,这个时侯,对于由此“慈心”而生起的“悲心”而言,一种“无伪的悲心”,也就不可能不在我们的身心之中,自然而然地生起了。
由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了解到: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这三者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缘生因果之法,也因而,祂们肯定是一个跟随着一个,互相关联地生起的呀!
至于相反的情况,祂们的缘生关系,也是一定的。那就是说:如果我们事先未曾修习“慈心”,未在身心之中,生起这种慈爱万物的博大情怀,那么,在我们的身心之中,也就绝对不可能生起,作为果实的“悲心”;由于尚未生起这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因而,即便是我们强力想使自己发出这种“菩提心”来,祂也不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图,而在我们的身心之中,真正地生长出来;如果未能真正地生出菩提心,那么,就算我们踏实实修了“非以菩提心贯穿始终的善行”,也绝不可能证得“无住涅槃”的究竟安乐。
透过如此地思维了因果的道理,我们应该心领神会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缘生因果的真实情况,在适当的时侯,再把它介绍给别人。
由于我们希望荣获大觉佛陀之果,因而,在“道位”这个阶段,就必须在“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这三个方面,认真地修习。
不管我们要作些什么,都应该事先周遍而全面地生起“菩提心”,而且也应该以一种不求自利的心态,为了广泛利乐其它有情,来踏实实践;而对于那些由实践所带来的善根,我们也应该以一种不求自利的心态,为了广利有情来作回向;最后,则是在空性的状态之中,以无所缘对、无所联系的心态,来体会实修。
教授之四:
甲:师长需将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引荐为“法身”,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也应对此如实地心领神会。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总体而言,一切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现象界的万事万物,从本元、本始、本初上,也都是本来无生的法身的本性;同时,一切世间的万物,从本元、本始、本初上,也都是“本自清净”的,并是远离一切有为戏论之边,唯是不立文字、不可言说的“无说深义”。
虽然这是究竟层面上的究竟真理,但是,那些不能如此如实认识、不能如此如实理解的并非善巧的修行者们,却企图在破除或扬弃“声色万物”的另外一边,来寻找什么“法身”,或者寻找什么“无说深义”;以这种错误的方式,纵然是“踏破铁鞋”,也绝对是“无觅处”的。
打个比方说,这就犹如在只有冰的情况下,有人却希望在拋弃冰的另外一边,想要得到水一样,这难道不是荒唐可笑的吗?
那么,这种无知的产生,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这是未能如实认识、如实理解“声色万物”的事实与真相的过错。
为了让自己认识这种事实的真相,一个堪称载法之器的龙象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就必须依止一位具备证悟的师长,来开示转“‘不可言说’为道用”的教授。
乙:转“不可言说”为道用的教授。
有关这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是需要踏实实修的。
给作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