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我治消渴病(糖尿病)证论治初识

虚心

2020-12-07

消渴病,前人以病情的变化和症状的不同,分属肺、胃、肾三经,而贯以上中下三消的名称。例如: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内经》里称为“消中”“消瘅”或“消渴”,金匮要略里,便统称为“消渴”。其后历代方书,对本病都有祥细论述:

如巢氏病源即知消渴病变多发痈疽,或为水肿,或皮肤生疮。

如外台秘要更指出尿中有糖,为本病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本病,开始用管制饮食的方法。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密切注意。

发生本病的原因:

一般认为是由于精神方面的思虑过度,或情绪刺激,或多食膏梁肥甘,恣食辛辣,饮酒无度等的不适当的生活状态引起的。

证治:

消渴病的主要症状是:口渴频饮,多尿,善食而瘦。病人身体初多肥胖,惟病后多消瘦偶,疲倦无力,阴部皮肤多搔痒,小便有甜味。病到晚期,多生痈疽。在治疗上,大抵上消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下消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如命火式微,蒸腾无权而或下消的,又宜用补火之法。

上消:舌上赤裂,咽中发热,口大渴,多饮,大便如常,小便清,亦有小便赤涩的。治宜甘寒濡润,可用如参白虎汤,或外台消渴方。

附方:1人参白虎汤(仲景方)即白虎汤加人参。

2消渴方(外台秘要方),养阴,生津,清热。

花粉三两,麦冬去心五两,乌梅十枚,小麦三合,鲜茅根,鲜竹茹各一升,水煎服。

2)中消:口渴腹饥,饮食旺盛,形反消瘦,自汗,小便频数。若脉证兼实象的(便硬、能食、脉大、小便赤涩),宜苦寒荡涤,可用调胃承气汤;若脉证兼虚象而口渴的,治宜清滋,可用竹茹黄芪汤;若大便泄泻,治宜健脾和胃,可用钱氏白术散。

附方:1调胃承气汤:(方见伤寒论)

2竹叶黄芪汤:(验方)竹叶一钱,生地黄、生黄芪、麦门冬各二钱,当归、川芎、炙甘草、炒黄芩、炒白芍、如参、石膏各一钱,灯心二十根,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温服。

3白术散(钱乙方)健脾理气,利水安胎。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葛根、木香、藿香、水煎服。

$1__VE_ITEM__2)下消:初起小便不摄,尿中有沉淀很多,烦渴引饮,渐至面目黑?瘦,耳轮焦黑,小便浑浊,上浮之沫如麸片,或似脂腊状。这多数为色欲过度之人所患,所以也叫“肾消”,宜用八仙长寿丸,或六味丸加知、柏。若饮一尿一,小便清白,此为命火式微,宜用金匮肾气丸。

3】附方:

1八仙长寿丸,即麦味地黄丸。即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

2六味丸(钱乙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肉、山药各12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克。(一两按三克计)。研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腹食前,淡盐汤或百沸汤下。

3金匮肾气丸(金匮方)温补肾阳。

干地黄24克,山萸肉、山药各12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克,桂皮、炮附子各3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一日二次,白开水送下。

4消渴通治方(陆仲安经验方):黄芪四两,当参三两,白术六钱,白芍三钱,山萸肉六钱,川牛膝三钱,半夏三钱,酒炒黄芩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木瓜三钱,生姜二片,炙甘草二钱,水煎服。

,消渴,一般通治方,可用近人陆氏经验方。如消渴病少愈,又宜用忍冬,少佐甘草,熬膏频饮,可以预防痈疽。

总之,消渴一症,前人多认为燥热为患,所以多用清润之法;但也应参合脉证,留意寒热虚实,斟酌施治,不可执一。

4】医案:

1医家薛立斋治一贵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饮水数升,教服加味八味丸。服三剂渴止。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作,气血亦壮,饮食加倍,强健过于少壮之年。薛氏家藏此方,屡用有验。

2医家张路玉治赵云舫,消中善食,日进膏梁数次,不能敌其饥势;丙夜必进一餐,食过即昏昏嗜卧,或时作酸作甜,或时梦交精泄,或时经日不饮,或时引饮不辍。自言省试劳心所致。前所服皆安神、补心、滋阴、清火之剂,不应。察其声音,浊而多滞;其形虽肥盛,色苍而肌肉绵软;其脉六部皆洪滑而数,惟右关特盛,两尺亦洪滑,而按之少神。此肾气不充,痰湿加阴火泛滥于中之象,遂与加味导痰加兰射,数服,其势大减。次以六君子合左金,枳实汤泛丸服,后以六味丸去地黄加鳔胶、蒺藜,平调两月愈。

3某客白小楼,中消善食,脾约便难。察其形瘦而质坚,诊其脉数而有力,时喜冷饮气酒。此酒之湿热内蕴为患。遂以调胃承气汤三下,破其蕴热。次以滋肾丸数服,涤其余火,遂全安。

粤客李志藩,上消引饮,时当三伏触热到吴,初时自汗发热,烦渴引饮,渐至溲便频数,饮即气喘,饮过即渴。脉之右寸浮数动滑,知为热伤肺气之候。因以小剂白虎加人参,三服,势顿减;次与生肌散,调理数日而愈。(录自续名医类案)。

4计: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用生地、知母、石膏、麦冬、生甘草、生白芍。

5王: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用犀角三钱、鲜生地一两、元参心二钱,鲜白沙参二钱、麦冬二钱、柿霜一钱,生甘草四分、鲜地骨皮三钱。又固本加甜沙参。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年10月24日星期1。

1402866422@qq.com.x889912@sina.cn

经方辨治糖尿病思路辨治原则与步骤: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后分经腑、表里、寒热、虚实。

糖尿病两类证:火有余(阳证、热证);火不足(阴证、寒证)

阳证:年龄较轻,精神状态佳,体形壮实,肌肉丰满,面有光泽,语声高亢有力,舌色尚鲜活,脉象大、浮、数、动、滑。

阴证:年龄较大,精神较差或很差,体形瘦弱或虚胖,肌肉松弛,面色少华或无华,语声低微,舌色暗,脉象沉、涩、弱、弦、微。

一、阴证(只列常见证型)

1、太阴阳明虚寒证-附子理中汤

l主证:微渴或不渴,纳呆,食谷欲呕,呕吐物无酸腐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手足冷汗出,大便稀烂不成形或初硬后溏,或伴胃腹满或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

l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l方药:附子理中汤(附子10g,干姜6-15g,人参10-15g,炙甘草10g,白术15g)。

胰腺功能衰减,也就是中阳不足,需要鼓舞阳气,使胰腺功能活跃,尽量多产生胰岛素。一般可同时加用枳壳、厚朴类,使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顺利排入十二指肠,发挥作用。

2、少阴阳虚证-金匮肾气丸

l主证: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斗,溲一斗,有泡沫,手足厥冷,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乏力,腰酸膝软,或伴性欲淡漠,周身疼痛,关节疼痛,腰膝肩背寒痛,舌淡苔白或白滑,边有齿印,脉沉迟弱。(糖尿病肾病)

l治法:温补元阳,化气利水。

l方药:金匮肾气丸(熟附子6-15g,干姜15g,白芍15g,人参15g,炙甘草10g,茯苓15g,白术15g)。

魏长春语录:中医治此症,一般多从强壮病人吸收运化能力入手。肺脾肾元气充足,三焦气化通调,饮食精华分布全身,不从下泄,变成精血,糖尿病自然痊愈。古人用肾气丸治此症,从肾气二字体会,是肾脏有温暖元气上升,使三焦温暖,脾能健运,肺有温暖毛窍能力,不受风寒外感,脾阳输布,津液自生,能止消渴。

加减:若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小便不利或清长,或伴四肢沉重疼痛,主以真武汤。若口大烦渴,饮水不解,甚或饮后加重,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伴少腹胀满不适,合以五苓散。若心悸心慌明显,得温可减,脉虚数无力者,结合桂枝甘草汤。

3、厥阴经脏虚寒证-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

l主证:干呕,吐涎沫,癫顶痛,目光滞涩,目常流泪,遇寒加重或迎风流泪,视力障碍,女子月经不调或白带量多,外阴瘙痒,男子睾丸痛,或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舌淡,苔白,脉沉或微细

l治法:暖肝祛寒,温经通络。

l方药: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熟附子6-15g,人参15g,当归30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3-6g,大枣30g,吴茱萸6-15g,生姜30g,干姜6-15g,炙甘草10-20g)。

加减:若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脉细欲绝,病位在厥阴经者,以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若干呕、头痛、目疾、男女阴器为病,病位在厥阴脏者,以吴茱萸汤暖肝祛寒。

4、厥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l主证:口干口苦,上半身汗出,下半身发凉畏寒,胸闷气短,腹胀,大便偏干,双膝疼痛,视物模糊。舌干,少苔,脉偏沉弦涩。

l治法:清上温下,生津止渴。

l方药:乌梅丸(乌梅10-30g,细辛3-6g,干姜10-15g,黄连3-10g,当归15g,熟附子6-15g,蜀椒3-10g,桂枝10g,人参15g,黄柏10g)。

清黄坤载“消渴者,是厥阴之病也”,“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郑钦安:“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主症”

加减:多饮者加重乌梅60g、玄参;多食者加重黄连、吴茱萸;多尿者加肉桂、泽泻。

二、阳证(只列常见证型)

1、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小柴胡汤

l主证:口渴咽干,饮水不多,口苦,情绪不佳,心烦,纳差,时有呕恶,或紧张焦虑,失眠,消极,心神不安;右胁部胀痛,隐痛或刺痛;胃脘部痞胀或闷痛;耳鸣耳闷胀、目赤、目眩;舌红或暗、或边尖红,苔白或薄黄,脉弦细。

l治法:和解少阳。

l方药:小柴胡汤(柴胡10-24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人参10g,炙甘草10g,大枣15g)。

如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肝胆疾病、胃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病在三焦、在肝胆、在耳目病变属实者,皆可以小柴胡汤加减。

加减:糖尿病合并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等肝胆疾病者,右胁部胀痛,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辨证为少阳胆腑实证,方用大柴胡汤;胸胁满微结,口渴,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手足不温,辨证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津亏脾寒,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胸满,烦惊,谵语,神志症状重者,方用柴胡加龙牡汤。

2、邪陷阳明,肠道湿热证-葛根芩连汤

主证:身热,下利臭秽,烦热,口黏,大便黏滞不爽,

小便黄,有泡沫,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葛根芩连汤(葛根30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5g)

三种情况作用最佳:1、伴有舌红,苔黄干,口渴,或腹泻,心率偏快。

2.伴有项背强痛,或头痛,或腰腿痛,全身乏力。如高血压,或颈椎病导致。

3.嗜酒,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者。

加减:有高血压者,加葛根;糖尿病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可加怀牛膝。牛膝还可治疗腰痛、腿痛、糖尿病足、伴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者。量要大,至少15克,甚至30克。

3、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

主证:口干咽燥,口渴程度非常严重。舌干燥,大便干结,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身恶热,热汗出、汗后背部恶风寒,或伴发热,形体消瘦。舌干红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清热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5-60g,知母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10g,山药30g)。

加减:头晕头痛、有颈椎病者,加葛根、川芎。腰痛者,加怀牛膝、苍术。胃火炽盛,饥饿感甚者,加生地、玄参清泻胃火;上焦燥热,灼伤肺阴,口渴甚者,加石膏、知母清泻肺热。

4、少阳阳明同病、痰热互结证-柴芩温胆汤

主证:见胸闷脘痞、失眠、口干渴,尿黄便结,

舌苔黄腻,脉滑等。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化痰

处方:柴芩温胆汤(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生姜9g,竹茹12g,枳实10g,甘草5g)

加减:加黄连、山栀,适用于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朴汤,用于伴有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用于伴有口干、胸闷、焦虑、腹胀者;合酸枣仁汤,用于伴有精神恍惚、失眠而脉不滑、舌不红者,该类患者多为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妇女。

打赏

给作者打赏

相关阅读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0阅读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