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顾1麦粒肿、结膜炎敷眼治疗秘方
可看
- admin2南传大师阿姜查尊者禅修语录(一、二)
《101》如果你放下一点点,就会拥有些微的平静;如果你放下的很多,就会拥有很多平静;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会拥有完整的平静。
《102》事实上,在真理中,并没有人类,不论我们是什么,都只是外相的范畴。可是,如果我们超越外相,并看见真理的话,我们会了解,其实并没有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质——起初生起,中间变迁,最后消逝,如此而已。假如我们视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问题生起;如果我们了解这点,我们就会拥有喜悦和平静。
《103》不论是旅行或住在一个地方,都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是无法在山里或洞穴中找到平静的。即使你走到佛陀觉悟的地方,也无法更接近真理。
《104》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较和分别,这样是找不到快乐的。如果你花时间去寻求一个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师也一样找不到平静。佛陀告诉我们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别人。
《105》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栋砖瓦、木造的房子,可是,佛陀告诉我们,这种房子并非我们真正的归属,它只是世俗的家,会追随着世间的法则。我们真正的归属,就是内心的平静。
《106》这森林是宁静的,但为何你无法平静呢?因为你去执着造成你烦恼的事物。让自然教导你,听到鸟鸣声,然后放下。如果你认识自然(本然),你就会认识「法」;如果你认识「法」,你就会认识自然(本然)。
《107》寻找平静就如同寻找一只有胡须的乌龟,你是找不到的。但是,当你的心成熟时,平静自然会来找你。
《108》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可是,这个「道」还不是真正的教导,也不是老师真正所要的,但,又只有「道」才能将你带到目的地。比如说:你走在曼谷到巴逢寺的路上,路对你的旅行而言是必要的,可是,你是在寻找巴逢寺——你是在找寺院而不是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戒、定和慧是佛陀真理的外表,但是,它是导引我们到达这个真理的道路。当你增长了这三个因素时,其结果是最完美的平静。
“何来阿姜 查”语录 (苦)
《109》苦有两种:导致更痛苦的苦和导致苦止熄的苦。前者是执著片刻的快乐和厌恶不快乐的苦──人类日復一日不断地挣扎。后者是来自自己全然地去经验不断变迁的经验──快乐、痛苦、愉悦和瞋怒的苦──没有恐惧或退失。我们所经验的苦,会导致内心的无畏和平静。
《110》我们想走易行道,可是,如果没有苦,就不会有智慧啊!要等到智慧成熟,你在修行中至少要痛苦三次。
《111》我们不是为了吃得好、睡得好,养尊处优而出家,而是为了认识苦:
──如何接受它……
──如何去除它……
──如何不造作它。
因此,别去做会造成苦的事,例如:沉溺在贪之中,否则它永远不会离开你。
《112》实际上,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可是在这种细微的形态里,你看不见它。如果你执着快乐时,就如同执着痛苦一样,但是,你并没有察觉到。当你执取快乐时,要丢弃它本有的苦性是不可能的;它们是如此的不可分离。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认识苦,将苦视为快乐里所具有的伤害;视它们(苦与乐)为平等的。因此,小心!当快乐生起时,不得意忘形;当痛苦生起时,不要沮丧,别让自己迷失在其中,视它们同具有同等的价值。
《113》当苦生起时,要了解,其实并没有一位受者。如果你认为苦是你的,快乐是你的,你便无法找到平静。
《114》受苦的人相继的会得到智慧。如果我们不受苦,我们就不会去思惟;如果我们不去思惟,智慧就不会生起;没有了智慧,我们便懵懂无知;无知的话,我们就无法解脱痛苦——事情就是如此。因此,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训练及忍耐。当我们反观世间时,就不会如已往般地恐惧了。佛陀并不是在世间之外觉悟的,而是在这世间内。
《115》感官耽溺的和自我的苦行是佛陀所不鼓励的两种道,因为这不过是快乐和痛苦罢了。我们以为自己已从痛苦中自我解脱了,但却不然;我们只是在执取乐。假使我们执取乐,我们就会再次受苦。事情就是这样,可是人们却不以为然。
《116》人在一个地方受了苦,就会跑到其他地方去,当苦在那儿生起时,他们又再逃避。他们认为他们是在逃避苦,但却不然;苦追随着他们。他们带着苦到处跑,却一点也不知道。如果我们不知苦,就无法知道苦的起因;如果我们不知苦的起因,那么,我们就不知苦的熄灭。如此一来,我们便无处可逃。
《117》今日的学生,拥有的知识远多于以前的学生,他们供需不虞,一切都更方便了。可是,却比以前拥有更多的痛苦和烦恼,这是为什么呢?
《118》不要做菩萨,不要做阿罗汉,什么都别做。如果你是菩萨,你会痛苦;如果你是阿罗汉,你会痛苦;如果你是任何什么的话,你必定痛苦。
《119》因为欲望,所以爱和恨都是苦;欲求是苦,不想要也是苦,纵使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仍然是苦,因为,一旦你拥有它,你便活在怕失去它的恐惧中。在恐惧中,你又如何能快乐地生活呢?
《120》当你生气时,觉得好或不好呢?如果感觉很不好的话,那为何不将它丢掉呢?为何还费事去保留它呢?如果你去执着这类东西的话,你怎能说你很有智慧和聪明呢?有时候,心甚至能造成全家争吵起来,或使你彻夜啼哭。然而,我们却继续生气受苦。如果你看见瞋怒之苦,那么,就将他丢掉。如果你不丢掉它,它们会无止尽地继续造就苦,毫无暂停的机会;世间的不圆满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了解它的本然的话,就能够解决问题了。
《121》有一位妇女想知道该如何处理瞋怒。我问她当瞋怒生起时,那瞋怒是谁的,她说,那是她的。如果真的是她的瞋怒,那么,她就应该有能力去叫它离开,是不是?可是,事实上,瞋怒并不是她所能使唤的。将瞋怒执取成个人所拥有的,会造成苦。如果瞋怒真的属于我们的,它就必须服从我们;如果它不服从我们,就表示它只是个骗局;不要被它给骗了!不论心快乐或悲伤,不要为它所骗,这都只不过是骗局罢了。
《122》如果你在不稳定(无常)中看见稳定(常),你就必定受苦。
《123》佛陀一直都在教导着,要自己去领会。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愉悦也有悲痛,它们一直都存在。当你了解快乐与悲伤的本然时,你就会看到佛、看到法。佛陀和它们是同在的。
《124》如果我们将快乐和痛苦一起思维(观)的话,我们会了解,它们是平等的,就如同冷和热一样。火的热度能够烧死我们,然而,冰的冷度也一样可以冻死我们,两者都不好。快乐和痛苦的道理也是一样。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欲求快乐,而没有人追求痛苦。涅磐是没有欲望的,在涅磐里,是没有想要快乐或想要痛苦,也没有想要解脱快乐和痛苦,有的只是平静。
“何来阿姜 查”语录 (老师)
《125》你是你自己的老师,寻找老师是无法解决你自己的问题。审视你自己去寻真理──真理在裡面而不在外面。认识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126》我有一位老师吃东西非常快,吃饭时还弄出很大的声音来,然而,他却叫我们要慢慢地,正念地吃。我通常会观察他而且非常的生气。我痛苦,而他却不然!我看的是外表。后来,我才学习到:有些人车开得非常快,但却很小心;有些人开得很慢,却常发生车祸。不要去执著条规和外相。如果你最多以百分之十的时间来看他人,而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看自己,你的修行还算可以。
《127》徒弟是很难教的。有些知道却不去实践,有些不知道也不会设法去理解,对他们我真不知该怎麼办。为何人们会有这种心态呢?愚痴不好,可是,纵使告诉他们,他们仍然听不进去。在他们的修行中,充满了疑惑,而且总是在怀疑。他们想要达到涅槃,却不想实践「道」,真令人困扰。当我叫他们禪坐时,他们害怕,如果不是害怕的话,就只会打瞌睡。绝大部份,他们都喜欢做我不教他们的事;这就是身为一位老师的痛楚。
《128》如果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透佛陀教导的真理,我们就不需要这么多老师了。当我们对教导有所了解时,就只须做我们所需之事。可是,人们之所以难教,是因为他们不接受教导,而且还和老师及其教导反驳。在老师的面前,他们举止会好一点,但在他背后时,他们却变得跟小偷一样!人真是难教。
《129》我并没有教我的弟子懒散地生活和修行,可是,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当警察在时,他们便很守规矩。当警察问有没有小偷时,当然,他们都说没有,他们一个都没看到。可是,一旦警察一走,他们又故态复萌。佛陀的时代就已经这样了。因此,只要看着你自己就好,不要去注意他人做什么。
《130》真正的老师只谈舍弃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困难。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放弃老师。让他引导你,因为,你们很容易会忘失「道」。
《131》你对老师的质疑能够帮助你。从你的老师那儿撷取好的,并觉察你自己的修行。智慧是要你自己去观察和增长的。
《132》别因为老师说水果和甜、很可口就一味地相信他。自己亲自尝尝看,如此一来,所有的疑惑就会消失了。
《133》老师是指引出「道」的方向的人,听了老师的教导之后,不论我们是否亲自修行来走这条「道路」,以及因此而得到修行成果,则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事。
《134》有时侯,教育是件很困难的工作。老师就像一个人们丢弃他们的挫折和问题的垃圾桶。你教的人愈多,就会有更多的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教育是一种修习佛法最好的方法,那些教育的人,在耐心和理解中成长。
《135》老师并不能够真正的解除我们的困难,他只是一个根源,使我们能去审视「道」,但却不能使「道」明晰可见。实际上,他所说的并不值得听。佛陀从来没有赞许去相信他人。我们必须相信我们自己。这很困难,没错,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向外看,却不曾真正地看见。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要实际地修行。疑惑是不会因询问他人而消失的。而是要透过自己不断地修行。
“何来阿姜 查”语录 (领悟与智慧)
《136》除了你自己的领悟外,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使你解脱。
《137》一个狂人和一位阿罗汉二者皆例嘴而笑,但是,阿罗汉知道为什麼,而狂人却不知道。
《138》一个聪明的人看他人,是以智慧来看,而非愚痴。如果我们以智慧来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可是,如果我们以愚痴来看的话,我们只会找到他人的过失。
《139》今日人们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知道,却不去实践。如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而不去实践,那是另一回事,可是,如果他们已经知道了,而仍不去实践,那问题在哪里?
《140》外在的经典研究并不重要,当然,佛法的书籍是正确的,可是,它们却不尽正确。它们无法给予你正确的知见。看到「瞋怒」这个字眼跟经验瞋怒是不一样的。唯有亲身体验才能够带给你真实的信心。
《141》如果你以真实的内观来看待事物,那么,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黏着。它们(快乐与不快乐)来,你看到它们,但却不会去执着。它们来,然后逝去,纵使是最糟的烦恼(杂染)生起,例如:贪和瞋,你都会有足够的智慧,能看到它们的无常性,而让它们消失无磫。如果你起了反应,例如:喜欢或不喜欢,那不是智慧,你只是在为自己制造更多的痛苦而已。
《142》当我们知道真理时,我们会成为一位不需要想太多的人,而变成一位有智慧的人。如果我们不明了,我们的思考就会比智慧还多,乃至完全没有智慧。很多的思考而没有智慧是极痛苦的。
《143》这些日子,人们不寻找真理,他们读书只是为了找到能够生活、养家和照顾自己的知识,如此而已。对他们而言,聪明比智慧还来得重要。
“何来阿姜 查”语录 (戒德)
《144》小心,仔细地观察我们的戒。戒,就是惭愧心。我们所感到疑惑的,就不该去做或说,这就是戒。所谓清净,就是超越一切的疑惑。
《145》修行有两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戒德、戒律的增长构成基础,目地是为了将快乐、和谐带入人们中。第二个层次是以解脱为唯一目标的法的修习。这种解脱是智慧与慈悲的根源,也是佛陀教法的真实动机。明瞭这两层次才是真正的修行基础。
《146》戒,是在我们内心裡增长的「法」的父母,它也提供了心一个正确的培养和导引。
《147》戒,是和谐世间的基础,使人们可以真正地活得像人一样,而不像动物。增长戒德是在于我们的修行之心。遵守戒律,长养慈悲以及去尊敬一切生命。对你的行为和言语保持正念,利用戒德使你的生活朴实和清净。以戒做为你所为一切的基础,如此一来,你的心就会变得慈悲、清明和宁静。在这种环境下,禅坐会很容易成长。
《148》照料你的戒,要像园丁照顾他的花木一样。不要去执着大或小、重要或不重要。有些人想走捷径,所以他们说:「忘掉定吧!我们直接如观;忘掉戒吧!我们从定开始。」我们对于执着有这么多的理由。
《149》正精进和戒并不是在于你外表的所为,而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因此,布施罢!如果以善的动机布施的话,能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可是,为了使布施清净,戒必须是布施的根本。
《150》佛陀教导我们要止恶、行善,然后清净自己。那么,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去除那些无意义的,而保存那些有价值的。在你的心中,仍然有任何恶的或缺失吗?当然有!那又为何不去清扫那栋房子呢?但是,真实的修行不仅只是除去那些恶的,长养善的,这只不过是修行的一部分而已。到最后,我们必须超越善和恶。最后会有一个包容一切的解脱,和一个来自爱与智慧自然流露的无欲之心。
《151》我们必须从我们所处的当下开始,直截了当。当前两个阶段——戒德和正见,圆满之后,第三阶段的根除烦恼(杂染)会不假思考地自然发生。有了光之后,就不需去担心如何解除黑暗,也不需去疑问黑暗到了哪里去了。我们只需知道有光就好了。
《152》遵循戒律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遵守老师给予我们的规矩。第二层次的产生是:我们本身去遵守它们。但是,对于那最高层次的人而言——圣者,是不需要去想戒律和对错的。这种真正的戒德,是来自打从内心的认知四圣谛和所做所为都是发自这种理解所得来的。
《153》有些出家人还俗去枪弹每日在他们中穿梭的前线。他们比较喜欢这样,而且真的想去。危机在他们四周潜伏,然而,他们仍然喜欢死于枪弹之下,但却没有任何人想为增长戒德而死。这真令人惊讶,不是吗?
“何来阿姜 查”语录 (杂品一)
《154》阿姜 查有一位弟子的膝盖有问题,只能透过外科手术来矫正。虽然医生保证他的膝盖几个星期就能痊癒,但是,几个月过后,却仍然没有完全痊癒。当他再次见到阿姜 查时,他对阿姜 查抱怨说:「他们说不需要这麼久的,所以不应该如此才对呀!」阿姜 查於是笑著说:「如果不应该如此的话,就不会如此啊!」
《155》如果有人给你一条既大又黄,又甜又香的香蕉,可是,却是有毒的,你会去吃它吗?不会,那麼,当佛陀告诉我们感官的快乐是有「毒」的时,我们为何还去「吃」它呢?
《156》彻见你的烦恼吧!。认识它如认识一条有毒的眼镜蛇。因为你知道眼镜蛇会致你於死地,所以你不会去抓牠。去彻见有害事物的害处,及有益的事物的益处。
《157》我们总是不满足。有一颗甜的水果,我们想要酸的;有一颗酸的水果,我们却想要甜的。
《158》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臭的东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很臭,所以,请别说是地方的错。
《159》今日的东方佛教就好像一棵看起来雄伟的大树,但却只能生出小的果实。西方的佛教犹如一株小树,仍结不出果实,不过却有结出大而甜美的果实的潜能。
《160》现代的人想得太多,也有太多诱人的事物使他们感兴趣,但它们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导引出真实的圆满。
《161》酒不会因为你称它作「香水」就变成香水,知道吧!但你们这些人,在你想喝酒是,就说那是香水,然后就去喝了。你们一定疯了!
《162》他们总是向外看——看人、看事物。例如:他们看到这栋礼堂就说:「哗,好大啊!」事实上它并不大,不论它看起来是大是小,都只是来自你对它的概念罢了!实际上,这栋讲堂只是如此;非大也非小,可是,人们一直都在追随他们的感觉,忙于到处看,并且对他们所看到的都有意见,所以没有时间去看他们自己。
《163》有些人对修行起了无聊厌烦和疲惫的心,所以懈怠了。他们似乎无法将「法」牢记于心。然而,如果你骂他们的话,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有些人可能在他们有生之年都会记得,而且绝不会忘记。可是,说到佛陀的教导,他告诉我们要自制、要收摄、要精进不断修行,他们为何一直把这些事情给忘了呢?为何人们不能把这些事情紧记于心呢?
《164》认为我们比他人好是不对的,认为我们与他人是平等的,也不对,认为我们比他人差,也不对。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比别人好,骄慢心就会生起;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与别人是平等的,我们会在应当的时间里忘失尊重和谦虚。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比别人差,就会沮丧,并认为我们不如人,或是不好的征兆下出生的。将这一切都放下吧!
《165》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有为法,并且试着不去反抗或抵抗。然而,我们却去恳求它们来顺从我们的欲求。我们寻求各种方法安排它们或跟他们谈条件。如果身体生病,处于病痛当中,我们会不希望如此,所以便去找种种的经典来诵;我们不希望身体处于病痛中,而希望控制它。这些经典于是成为一些神秘的典礼仪式,使我们更陷于执着之中。这都是因为我们诵这些经典,为的只是延寿罢了,事实上,佛陀给予我们这些教导,为的是要协助我们认识身体的真相,使我们能够放下和舍弃我们的身体,可是,到最后,我们诵经却增加了我们的愚痴。
《166》认识你自己的身体和心,少欲知足,不要去执着教法,也不要去握持情绪。
《167》有些人害怕布施,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他们会被利用或受到压抑。在长养布施当中,我们只压抑我们的贪念与执着。这样做会使我们的真实本然自然流露,并且变得更轻安,更自在。
《168》如果你在你的邻居家里将手伸出去去捉火的话,火是热的;如果你在自己家里伸手去捉火的话,火也是热的,因此,无论如何或无论在哪里,都不要去握持任何会烧伤手的东西。
《169》外面的人也许会说我们疯了,才会在森林里,坐得跟佛像一样,可是,他们又是如何的生活?他们笑、他们哭,如此看来,谁才是疯子?
《170》阿姜 查除了教导弟子外,还会制造一些一般环境和特殊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有些认识,来训练他们。他会说诸如:「我所教导你们的,你们也许只了解百分之十五。」或「他只出家五年,所以他只了解百分之五。」的话。一位新进比丘后来回答说:「这么说,我已经在这一年,所以我明了了百分之一。」阿姜 查回答:「不,前四年你一无所知,到了第五年,你才有百分之五的理解。」
“何来阿姜 查”语录 (杂品二)
《171》有一次阿姜 查问他的一位弟子,他是否曾想还俗,他是否终身为僧。那位弟子说,这个问题很难,虽然他并不打算还俗,可是,他并无法很确定他永远不会。他说,他的想法似乎毫无意义。阿姜 查于是回答:「真正毫无意义的是真实的佛法。」
《172》当有人问阿姜 查,身为一个佛教国家的泰国,为何犯罪率这么高,仰或印度为何如此混乱。他说:「这些犯罪的人都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佛教在做的。这些都是人类所为,佛陀从不曾教过我们这些事。」
《173》曾经有人问阿姜 查,他是否是阿罗汉。阿姜 查回答:「我像森林里的一棵树,鸟儿来树里,在树枝上栖息和吃它的果实。对鸟儿而言,果实也许是甜的或酸的。可是,树本身并不知道,不管鸟儿说是甜的或酸的都无妨,但从树的观点来看,这都不过是鸟儿的唠叨罢了。」
《174》有人说:「我能够审视心中的欲望和瞋恚,但,要观察到愚痴很困难。」阿姜 查回答说:「你骑在一匹马上,却问马在哪里?」
《175》有些人是因为信仰而来出家,但后来却毁谤佛陀的教法。他们对自己并没有比较了解。今日真正修行的人非常少,因为有太多障碍必须去克服。可是,如果它是恶的,就让它死去;如果它不死去,就使它成为善的。
《176》你说你一心一意的爱你的女朋友,试把她的里面往外翻,再来看你还多爱她。仰或当你的爱人没有和你在一起时,如果你非常想她,为何不请她寄一瓶她的粪便给你,如此一来,只要你一想起她的时候,你就可以打开瓶子闻一闻,很恶心对不对?那你爱的又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使你看到一位留有吸引人的指甲的女人走过来,或你在空气中闻到她的香水味时,心就跳得像一部捣米器一样?那是什么能量呢?它们拉你并把你吸进去,使你陷于其中,但你却没有真正地去反抗,对不对?到最后,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知道吗?
《177》有一天,阿姜 查走到一枝躺在路中的粗重树枝前,他想把它移开,于是便叫他的弟子去抬一端,他抬另一端。当他们抬起来要扔出去时,他看着弟子说:「重吗?」当他们把它扔进森林里之后,他再次问:「现在,还重吗?」阿姜 查就是如此地教导他的弟子在他们所说的一切或所做的一切中看见「法」。如此一来,他证实了「放下」的利益。
《178》阿姜 查的一位弟子正将录音机的插头拔出来,还没有完全拔出时,不小心触碰到插头的铁片。他被电击了一下,立刻将插头扔掉。阿姜 查知道了,为了不要失去一个教导「法」的机会,他很快地说:「噢!你为什么能够如此轻易地放下它?是谁叫你放下的呢?」
《179》耶诞节到了,西方僧侣们于是决定要庆祝一番。他们邀请了阿姜 查和一些在家信徒来共襄盛举。这些在家信徒都非常生气,而且难以置信。他们问,为何佛教徒在庆祝耶诞节呢?阿姜 查于是给了一篇关于宗教的开示,他说:「只要我们了解基督教教导人们去为善、弃恶,跟佛教一样,那问题在哪里呢?不过,有人因为庆祝耶诞节的主意而不快乐,我们可以改善呀!我们不叫它耶诞节,而称它做「耶佛节」。任何启发我们,使我们看到真相,并教我们为善,就是正确的修行。只要你满意,给它什么名字都可以。」
《180》有一段时间,来自寮国和高棉的难民涌入泰国,有很多慈善机构都来协助救难。因为这点,使到一些西方僧侣认为,当其他宗教机构正致力于减轻难民的困境时,佛教的僧侣却坐在森林里是不对的。因此,他们前去向阿姜 查表示他们的关切,以下就是阿姜 查的回答:「协助难民营是很好,而且我们人类的职责的确是要去互相协助的。但是,以我们的愚痴行为来引导他人,那只能算是治疗。任何人都可以出去捐赠衣服和钉帐篷,可是,有多少人可以来森林里打坐,来认识他们自己的心呢?只要我们仍不知该如何给人类的心「穿衣」和「喂食」一天,在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永远会有难民的问题。」
《181》阿姜 查听到他的一位弟子在诵心经,当他结束后,阿姜 查说:「无空亦无菩萨。」他于是问:「那经从何来?」弟子回答:「据说是佛陀说的。」阿姜 查说:「可是没有佛陀啊!」后来他说:「心经是在谈甚深的智慧,超越一切的世俗。没有了它们(世俗),我们哪还能教导他人呢?对事物而言,我们必须给它名字,不是吗?」
《182》要成为圣者,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经历变迁,直到只剩下身体存在。心完全改变,但身依然存在。热、冷、痛、病跟以往一样存在。可是,心已经改变,而今,它以真理的眼光,徹见生、老、病和死。
《183》有人曾请阿姜 查谈一谈开悟,以及他是否能描述他自己的领悟?再每个人都很急切地等待要听他回答的情况下,他说:「觉悟并不难了解,只要拿一根香焦放入你的嘴中,如此一来,你就会知道它的味道了。你必须修行方能经验觉悟,而且要不屈不挠。如果觉悟很容易的话,每个人都在做了。我八岁就开始进出寺院,出家也有四十多年了,但是你们竟想打坐个一、两晚就证得涅盘!这可不是坐下来——『嘘』的一声就开悟了!知道吧!这种事是不能抓一个人来在你头上吹一下,就使你开悟的。」
《184》为了目的、为了回馈而做事,是世间的方法,可是,在佛法里,我们不为任何收获而做事。可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要的话,我们得到什么呢?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不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苦的起因,所以我们练习不去得任何东西,只是让心平静下来,这就够了。
《185》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那些本质非永恒的事物。如果你放下一切事物,就会看到真理;如果不的话,就看不到;事物就是如此。当智慧在你内心苏醒时,不论你往哪儿看,都会看见真理。
《186》一棵「空心」的意思并不是说里面空无一物,而是指空掉恶的,但却充满智慧。
《187》人类不去反观老、病和死,他们只喜欢谈不老、不病和不死,因此,他们对佛法的修习不曾增长过正确的感觉。
《188》大多数人们的快乐都是仰赖事物符合他们的喜好。他们要世上每一个人只说令人喜悦的事。你是这样寻求快乐的吗?要世上每一个人都只说喜悦的事有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何时才找得到快乐呢?
《189》树、山、蔓都是依循它们自己的真理而生存,随着自己的本然而生灭;它们无动于衷,可是,我们人却不然。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过于小题大作,然而,身体依然追随它的本然——出生、成长、最后死亡;它们如此遵循自然的法律。希望能有其它可能的人,只有受苦而已。
《190》不要认为广学多闻就能认识「法」。就好像你因为有眼睛,所以就说你已经看过所有的东西,抑或因为你有耳朵,所以就说你已听过所有的声音一样。也许你看到了,但却没有看得彻底。你只是以「外在的眼」看,而不是以「内在的眼」看;你是以「外在的耳」听,而不是以「内在的耳」听。
《191》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弃一切恶行而长养戒德,这才是「正道」。这样的教导就好像佛陀把我们捡起来,放到「道」的起点一样,到了道上之后,是否要前进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佛陀的职责只到此为止,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方法而什么不是。这样就够了,其他的就由我们自己决定了。
《192》你必须亲身去体验「法」。所谓的亲身体验是去身体力行。在于道上,你只能依赖老师百分之五十。纵使我给你们的教导值得听,可是它本身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因为是我说的,所以你就全盘相信,你便是没有正确地实践我所教的;如果你全然相信,那么你就不明智了。我们必须去听闻教导、明了其利益、亲自去身体力行、由你的内心亲自去体会,这才是大有用处。
《193》有时,我在行禅时,天上落着微微的小雨,我会想放弃,到茅篷内避雨,但是,忆起昔日在稻田里工作的那段时光:我的裤子通常从前一天湿到隔日,但黎明前又得起床,再把它穿上,然后走到屋子下面,将水牛牵出牛栏。那里面一片泥泞,我捉起牛绳,而牛绳通常都被牛粪给覆盖着,然后水牛会摆动牠的尾巴,沾在上面的牛粪会溅得我一身都是,我的脚因患有香港脚,所以很痛。我会边走边想:「为何生命会如此痛苦?」而今,我在这儿经行,一点雨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的想法,使我在修行中激励了我自己。
《194》我不知道该向谁说。我们说到必须提升和舍弃的事物,但是,事实上没有东西可以提升,没有东西可以舍弃啊!
- 披星戴月20253男性壮阳食疗方,你确定不看看?(百度云盘下载请回复)
- 流水晴天4偏方丨眼睛痒的外洗秘方(沙眼角膜炎)
眼睛一直痒怎么办
- admin5含象优品丨草本湿癣膏/皮癣膏,解决辅助调理16种皮肤顽疾(湿疹
[attach]10551[/attach]
- admin6含象堂定制蜜丸代加工(简介+反馈)
[attach]10541[/attach][attach]10542[/attach]
- 一诚7经方大师传教录,60年运用经方的经验
月经期感冒—小柴胡汤
还有要记得女孩子在月经的时候得到感冒,所有的处方都不能用,什么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都不能用,只能用一剂药,叫小柴胡汤。
因为月经来的时候,月经往下走,走到子宫的时候,正好得到感冒,感冒的病毒从你外表直接进到子宫,根本不停留于肌表,这时候桂枝麻黄发不到,只有用和解的方法,小柴胡汤一剂下去,感冒的滤过性病毒跟着你的月经小便一起排出去。
我们有大青龙,小青龙,一个是寒咳,一个是热咳。感冒以后咳了好多黄痰出来,胃口很好,就用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四味药。
里热表寒—大青龙
如果是咳嗽黄痰,胃口不好,外面发冷,代表肺也得到了,表症还有,黄痰代表肺里面是热的,叫做里热表寒,病人发冷,发烧,头痛,咳嗽,这时麻黄汤不适合,要用麻杏甘石汤,加上桂枝,生姜,大枣,七味药合在一起,叫大青龙。大青龙汤治表寒里热。
表寒里寒—小青龙
还有一种感冒的时候咳嗽,但咳的是清痰,不口渴,全身痛,叫里寒表寒,痰是白的,清的,这时候要服小青龙。所以并不是说大青龙比较强,小青龙比较弱,小青龙是表寒里寒时用,大青龙是表寒里热时用。里热里寒很简单,看病人口渴不口渴,口渴就是热,不口渴就是寒。痰是黄色的就是热,痰是白色的就是寒。
阳明经热—白虎汤
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经热就是全身发热,阳明无寒症,全是热症。这时候有两种,一种是便秘,一种是没有便秘。只有发热,没有便秘,就用白虎汤。
阳明腑证
堵在胃里—大黄甘草汤
再者阳明有腑症,如果便秘,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便秘,肚子痛,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
堵在十二指肠—调味承气汤
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我们就用调味承气汤,就是炙甘草,大黄,芒硝,堵在十二指肠,病人会便秘,恶心,排气很多,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
堵在小肠—小承气
再来是小承气 (厚朴,枳实,大黄),是堵在小肠,我现在讲的病人小便都是黄的,因为堵在小肠,大肠里面没有东西,所以不断的放屁,只有放屁,没有大便出来,就用小承气把小肠清干净。
堵在大肠—大承气
进入大承气,就是堵在大肠里面,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因为大肠里面都是大便,就用厚朴,枳实,大黄,再加上芒硝,就便成了大承气。芒硝能够攻坚,把干燥的大便都打散排出来。
所以举凡发烧,头痛,都吃中药,从此不要再吃抗生素,如果上吐下泻,就用小柴胡汤和解。
- 181596636168气血双补--李济仁养生茶12点睡觉 (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
处方不错
- 一诚9对于风药与动药的一点看法(四大作用)
风药的概念
“风药”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书中不仅多次提及“风药”一词,并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论述了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具有升发阳气、行风胜湿、发散郁热、疏达木郁、行经活血、引药补脾等多种功效。
其后,则很少见到有关风药的专论。直到现代,特别是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开始著文专论风药,但对风药的定义则有两种观点:(1)风药是指能祛除外感风邪的一类药。(2)风药是指能祛除外风、平熄内风的一类药。
风药的分类
对风药的分类,目前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分为祛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进一步的分类及具体药物,则各家所论不一,从现有资料来看,各家论及风药最多的不过30余种,分类最多的也不过6~7类,如郑国庆将风药分为祛风类、疏风类、熄风类、搜风类、其它类、特殊类等6类,与临床应用现状存有较大差距。
笔者根据古今文献之论和药物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将常用风药分为两门16类,共计117种,以便于临床选用。
1.祛散外风药:
(1)祛散风寒:附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羌活、独活、藁本、细辛、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紫苏、荆芥。
(2)祛散风热: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牛蒡子、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浮萍、前胡、黄荆。
(3)祛风胜湿止痛:防己、秦艽、徐长卿、寻骨风、松节、川乌。
(4)祛风湿强筋骨:狗脊、续断、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五加皮、千年健、常青藤、月见草、鹿衔草。
(5)祛风通络:威灵仙、豨莶草、桑枝、木瓜、丝瓜络、穿山龙、海桐皮、伸筋草、路路通、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夜交藤、老鹳草、肿节风、马钱子。
(6)搜风通络:乌梢蛇、白花蛇、蝮蛇、蛇蜕、蜈蚣、全蝎、穿山甲、壁虎。
(7)祛风除湿:苍术、薏苡仁、蚕砂、萆薢、土茯苓、陆英、臭梧桐、大风子、白英、藤梨根。
(8)祛风化痰:天南星、皂荚、石菖蒲、白附子、天竺黄。
(9)祛风明目:木贼、决明子、谷精草、车前子、蕤仁。
(10)祛风除湿止痒: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11)祛风止痛:川芎、山豆根、露蜂房、两面针、凌霄花。
(12)养血祛风:何首乌、鸡血藤。
2.平熄内风药:
(l)开窍熄风: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牛黄、冰片。
(2)清热熄风:羚羊角、钩藤、地龙。
(3)平肝熄风:珍珠母、石决明、天麻、僵蚕、白蒺藜。(4)滋阴熄风:龟甲、鳖甲。
REF.张晓阳.浅论风药[J].中医杂志,2003(03):227-229.
风药法象
1.风药法象总述
风药是一类历史悠久、作用独特、功效多样、适用范围甚广的药物,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其是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宗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创“药类法象”理论,取法天地五运之象,谓“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
其中“风升生”一类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味治风药物,以春气之生发,风性之轻扬概括其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给风药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而且具如风之性,功效独特。张氏之后,其弟子李东垣光大其说,广泛运用此类药物于诸多病证、尤其是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成效卓著,成为易水学派一大用药特色,对后世影响甚大。此后医家言风药,多宗张氏之说。如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可见,对风药的认识,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药物气味薄厚、质地轻重、形色特征等与功用联系起来,形象而深刻地加以阐述,是一种法象药理的认识。
2.风药的性能
风药以“风”冠名,法象于风木,具有类似风木的特性,其风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风能胜湿,及木之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在风药特性与功用中均有体现,可概括为“升、散、透、窜、燥、动”等方面。
升:即升浮上行、升举、升提。“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内外伤辨惑论》)即指风药生发、激发,和柔而不肃杀,以应春生之气,激发人体气机,升发清阳之气。风药多为花、叶、皮、枝等味薄质轻的药物,法象于风木属性,“风升生”(《医学启源》),兼具风的轻扬、上升和木的升发特征,表现出升浮上行的特性。借助于风药之升,能升发清阳之气,也能引药上行,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及”。
散:即向外发散、布散、宣散。李东垣认为“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散为本”(《医学发明》)。散乃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是风药发挥作用的重要特性。风药多辛味,辛则能散、能行,其气四达,有向上下内外、向四周宣布发散,行散气血津液之功。同时风药质轻薄,禀风之开泄、木之舒展升发之性,其向外发散、布散之性能较为突出,故能宣散祛邪、发散郁火、散津润燥。
透:即透达、穿透、开泄。风性轻扬开泄,具有较强的透达力。风药皆“轻清成象”(《医学发明》)、“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脏气法时论》),法象于风之属性,风药轻清发散穿透,善于开泄启闭、透达通窍,表现为既能开启体表阻塞之腠理汗孔,也能开通体内五脏六腑郁闭之玄府,并能透达全身之络脉、窍道,发挥开玄启闭、通络散结、透络开窍等作用。
窜:即走窜、行走、走而不守。风性主动善行,木性条达舒畅,风药禀之,兼具风木走窜之性,以其味辛而善行主动,以其轻浮而走窜不守,通行上下内外、脏腑经络,流动不居。借助于风药之通行走窜,以畅达气血津液输布,疏通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行,发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通阳化气等作用。
燥:即燥湿、胜湿、化湿、化痰。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指出:“圣人立治之法,既湿气大胜,以所胜治之,助甲木(胆气)上升是也。故经云:‘风胜湿’”(《兰室秘藏》),风药多性温而燥,味辛而散,其气芳香,禀风气胜湿之性,能行能散,能化水湿痰饮,亦具醒脾助运之力,祛痰湿于流散之地,疏水饮郁阻之气,使津液畅达而解停滞之水,善于燥湿化痰、畅气胜湿,所谓“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脾胃论》)。
动:即鼓动、活动、流动、运动、变动不居之意。风木者,为春天之气,其性生发主动,风药禀之而具灵动之性。风药之动一方面能鼓动脏器充满活力,促进脏腑功能,动而生阳,以助阳生阴长;另一方面能振奋人体气化,领气流动,使阳气畅达,气机通调,气动则气血津液畅行不郁;同时风药之辛散灵动,引导气血流通,既可促进养血滋阴等补药的吸收、发挥药效,又可佐制补药滋腻、留邪之弊。所以,风药可助阳生阴,可疏导气机,可启闭开塞,可顺气散郁,可行气化燥、化湿、化瘀等等,皆是风药灵动之性能的体现。
REF.王振春,罗再琼,罗欣雨,吕德,黄文强.从象思维的视角认识风药及其性能[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05):1166-1167.
风药的配伍增效作用
风药的配伍增效作用,前人有过探索与实践。清·龙之章在《蠢子医》中多次指出:“治病须要兼风药”,“治病风药断不可少”,并形象地描述说:“必加此味始通灵,好如熊经鸱顾在眼前;必加此味始有力,好如抽坎填离在心间……但置风药三两味,便是卢医到身边。”龙氏对风药增效作用的高度评价,应是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现结合个人体会,就几种常用的增效配伍略加讨论。
1.增效健脾益气:
脾为五脏之一,体阴而用阳,其气机活动以升为主,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脾病多见清阳不升,水谷失化,气血生化无源,表现为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脾气虚弱不仅宜补,而且应升。李东垣说:“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脾宜升则健”,“健脾宜升”,“治脾以燥药升之”等论治经验,均已得到普遍遵循。据此,可以认为,健脾益气宜佐风药,应是东垣用药心法,亦为历代众多医家实践所证实。风药在脾虚证中的运用,不独适用于气陷证,亦适用于诸多脾气虚证。
一般说来,风药并无补益作用,且其性发散,似有耗气之嫌,但与健脾益气之品相配合,却可以增强补药之力。
其机理有三:
第一,风药之性升浮,既能助脾气上升,又能疏达肝气,资助清阳之气升腾,正如东垣所云:“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一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
第二,风药性燥,有以风胜湿、振奋脾运的功能。当脾运气馁、湿浊中阻时,在健运脾胃药中,加人适量祛风药,可以鼓动中阳,苏醒脾气,加强健脾药的功效;第三,风药引经,能引领甘温益气之品上行布散,更好地发挥其补益肺脾、充养营卫之功,所谓“参术补脾,非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
此外,风药流动之性,还能防止补气之品甘奎滞运,从而体现方剂的动静配伍原则。
总之,在补气健脾药为主的方中略参1-2味风药,不仅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配伍经验,而且符合中医理论,有其应用依据。如玉屏风散以防风配合黄芪、白术,七味白术散以葛根等配合四君等,均属此类。
2.增效补肾益精:
风药多辛燥升散,一般认为肾精亏损者不宜,所谓“阴虚于下者不宜升”。然而,眼科领域运用风药配合补肾益精之品明目却是由来已久。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睛地黄丸(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石斛、枳壳、防风、苦杏仁),《兰室秘藏》益阴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当归尾、五味子、柴胡、伏神、泽泻),《寿世保元》壮水明目丸(山药、熟地黄、知母、黄柏、菟丝子、独活、枸杞子、川牛膝、沙苑子、茯苓、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连)以及至今临床常用的杞菊地黄丸等方中,所用防风、柴胡、独活、川芎、蔓荆子、菊花等均为风药。究其用意,即东垣所谓“肝肾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此种配伍,近年眼科有学者称作“益精升阴法”。
3.增效清热泻火:
火热与气郁关系十分密切。郁能生火,火能致郁。火热盛则气机郁遏,气机郁遏又反过来促使火热更盛,从而形成火愈炽则郁愈甚、郁愈甚则火愈炽的恶性循环。因此,火热病证治疗需注重开郁通阳,尤其在郁结较甚的情况下,单凭寒凉清泄效果不佳,适当配伍风药在所必须。同时,祛风药辛散开泄,还有防止寒凉药冰伏病邪的作用,故即使辛温之品亦可选用,少量用之,与大队清热泻火药相伍,但见其利,未见其弊。《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当归、川芎、羌活、防风、栀子、龙脑),泻黄散(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中所用风药亦是同样道理。
4.增效利水除湿:
华氏五皮饮以生姜皮与茯苓皮配伍,亦应作如是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更以五皮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化裁制成麻附五皮饮(麻黄、附子、细辛、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五加皮),用治一身尽肿。
5.增效活血化瘀:
风药气轻味薄,开泄宣通,不仅能祛邪外出,而且善于畅达阳气,活跃血行,通利血脉,疏通血络,因而能从多方面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治疗效果。头面居人体高位,为诸阳之会。前人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头部易受风邪侵袭,治疗需配合祛风一而风药多轻清上扬,善走头部,所谓“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其升发阳气之功,既能引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又能引其他药物土行头面发挥治疗作用。因而风药在头面五官血疲病症治疗中的增效作用尤为显著。近代沪上名医石氏伤科治疗脑震荡的祖传秘方柴胡细辛汤(柴胡、细辛、薄荷、当归、地鳖虫、泽兰),当代四川骨科名家郑怀贤治疗脑震荡如脑震散(羌活、桂枝、细辛、牛蒡子、木瓜、天麻、红花、当归、乳香、没药、麝香等)、均是以风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为主,用于临床效果卓著。眼科治疗眼外伤的名方除风益损汤(防风、藁本、前胡、川芎、当归、熟地黄、白芍)亦是如此。
REF.王明杰,黄淑芬.风药增效论[J].新中医,2006(01):1-4.
“风药”的止血作用
将风药用于出血证的治疗,在唐《备急千金要方》即有记载,“捣荆叶汁,酒服二合”治疗九孔出血。宋代之后风药开始广泛出现在治疗崩漏、便血、吐血及鼻衄等的方剂中。
如治疗咳(唾)血:《外台秘要方·卷第九》疗久咳兼唾血方(白前、桑白皮、桔梗、甘草)。
治疗鼻衄:《圣济总录·卷第七十·鼻衄门》以伏龙肝汤(伏龙肝、细辛、川芎、白芷、干姜、芍药、甘草、吴茱萸、生地黄汁)、鸡苏散(鸡苏、防风)治鼻衄不止。
治疗吐血:《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第六》以黄土汤(伏龙肝、桂心、川芎、细辛、白芷、干姜、吴茱萸、当归、芍药、甘草、阿胶、生地黄)治疗吐血、鼻衄。
治疗崩漏:李东垣《兰室秘藏·经漏不止有三论》中的升阳除湿汤、凉血地黄汤皆配伍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升麻、藁本、柴胡、蔓荆子等风药;南宋《妇人大全良方》用独圣散(防风)、荆芥散(荆芥穗、童便)治疗妇人血崩不止。
治疗大便下血:《世医得效方·卷七·大便下血热证》以防风散(羌活、荆芥、防风、枳壳、僵蚕、薄荷)治疗“因食热物过度,风气蕃盛,销铄大肠膏脂,以致荣卫之血渗流而下”之大便下血。《圣济总录》以荆芥穗、白芷、防风、独活、生姜、威灵仙之属治疗肠风下血;又用独活丸(独活、黄蜡、生姜)治肠风泄血不止;灵仙散方(威灵仙、鸡冠花)治肠风病甚不瘥。
从上述列举的血证方药可以发现,虽然各方所治病证有阴虚、火盛、阳弱、脾虚等诸不同,治疗亦分滋阴、清热、温阳、健脾等治法,但风药的配伍是各方的共同特点。可见,风药在出血症的运用绝非某医家个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特色,而是经过数代发展逐渐成熟的一种用药配伍规律。中医对“风药”止血的认识及“风伤荣”理论的形成风药在出血症中广泛运用,解释其原理的中医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这个理论就是:“风伤荣”即风伤营血而致出血。
《中藏经》中即有“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的简单记载,将“风”区别于“热”看作引起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圣济总录》载“肝经受风,留伏不散,以致血得风而溢泄”之说。《妇人大全良方》所述“风为动物,冲任经虚,被风所伤,致令崩中漏下”,进一步指出冲任经虚,血海不充,为风邪内侵营血引发崩漏的内因。《济生方·便血评治》将此理论引入便血的分析:“夫大便下血者,多因……劳伤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到清代《女科经纶》中“荣经有风,则经血喜动,以风胜故也。荣经既为风所胜……若医者知荣经有风之理,专以一药治风,经信可止”的论述,基本形成了“风伤荣”所致的出血理论。
可见,古人认为出血的另一重要病机为:营血为风所伤,风性主动,血随风动,血不归经,离经妄行。这种解释是典型的中医取象比类思维。
当然,还有其他理论解释风药止血的原理:比如,脾土论者认为风药升阳举陷的作用有助于止血,以此解释风药治疗下焦出血如崩漏、大便下血、尿血;而对于治疗上中焦出血,如鼻衄、吐血、咯血等亦使用风药,也有以引药归经或“火郁发之”理论进行解释。但上述解释对无明显脾阳不升和热象不甚者,显然并不适合。“风伤荣”所致的出血,往往以症状多变、寒热偏颇不甚为主要特点,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先或后,或淋漓不尽;崩漏时作,经量时多时少,血色或红或暗,时伴热象。上述症状均符合“风为阳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以风伤营血解释更显其合理性。
REF.胡红林,杨桢,鲁赛,高琳.试论“风药”止血作用及其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7):444-446.
- 一诚10《黄帝内经》通俗易懂白话版(上下卷)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显然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三、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
四、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五、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六、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和《素问·逆调论》。《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上卷内容:《黄帝内经》通俗易懂白话版(上卷)
下 卷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麽一会事。
岐伯: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
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阴膀胱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宜通五脏之气。
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并最禁忌受风。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下来。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补以辛味补之,若需要泻,以酸味泻之。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肝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即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已日加重;如果在甲已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是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变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已日;如果在甲已日不愈,到戊已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必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象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肋部支撑胀满,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会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咸味的。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坚。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等,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并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肾则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这是五脏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养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其脉沉坚象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三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现以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
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
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
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
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
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麽方法,什麽准则呢?
岐伯:
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黄帝道:愿详尽的了解一下。
岐伯:
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麽?
岐伯:
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麽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
黄帝道:讲得好!
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
岐伯:
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贤路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部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
岐伯:
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黄帝道:多麽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麽叫形?什麽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
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麽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
黄帝道:什麽叫神?
岐伯:
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一三不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
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再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洋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
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之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侯呢?
岐伯:
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是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反十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以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
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麽怎样诊察呢?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
岐伯:
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黄帝道:什麽叫重实?
岐伯:
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麽方法治疗?
岐伯:
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皮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边可以长寿。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岐伯:
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
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道: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
络满经虚,至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黄帝道:什麽叫重虚?
岐伯:
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道:怎样辨别呢?
岐伯:
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要死亡了。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
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脉实而涩滞,这是逆象,主死。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
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亦死。
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
岐伯:
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象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道:什麽叫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
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黄帝道:乳子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预后怎样?
岐伯:
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黄帝道:乳子而感受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症状,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
感受风热和之气的,尚有胃气,可生;要是实大而弦急,是胃气已绝,就要死亡。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
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
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
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
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
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
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
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
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
岐伯:
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
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
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
岐伯:
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
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麽听到木音就惊惕?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
岐伯:
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的缘故。
黄帝道:好!那麽恶火是为什麽呢?
岐伯:
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
黄帝道:其恶人是何道理?
岐伯:
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黄帝道: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麽呢?
岐伯:
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黄帝道:好!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麽原因?
岐伯:
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是为什么?
岐伯:
身热过于亢盛,所以不要穿衣服而到处乱跑。
黄帝道: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
岐伯:
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不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
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
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
岐伯:
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
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
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架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
岐伯:
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
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
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黄帝说:怎麽治疗呢?
岐伯:
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
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
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
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黄帝说:为什麽?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黄帝说:好。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道:有的病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洋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黄帝说: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
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黄帝说: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我想知道是什麽缘故。
岐伯:
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黄帝说:好。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
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麽?
岐伯;
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
岐伯:
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
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
岐伯:
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
岐伯: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
岐伯:
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缘故?请你告诉我。
岐伯:
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
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
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
岐伯:
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
岐伯: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
岐伯:
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麽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道:讲得好!
|
- 01小小学医
版块帖子数:36 版块话题数:20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面对小孩和没有基础的爱好者,从《医学三字经》入手打好学医的基础。
- 02古中医门
版块帖子数:739 版块话题数:377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以学习圆运动古中医学为基础,传承及分享与古传气化学说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
- 03学佛参禅
版块帖子数:598 版块话题数:472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都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04中药心悟
版块帖子数:441 版块话题数:286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分享中药材和中成药在生活中的应用,规避化学物质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 05含象会员
版块帖子数:370 版块话题数:134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板块仅对含象堂会员和学员开放
- 06关注平台
版块帖子数:5 版块话题数:5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含象堂各类平台二维码
- 07含象原创
版块帖子数:542 版块话题数:273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收录含象堂原创文章
- 08健康养生
版块帖子数:857 版块话题数:558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介绍针刺、艾灸、按摩、导引、食疗等方法
- 09养发护发
版块帖子数:1106 版块话题数:219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养发护发
- 010视频分享
版块帖子数:124 版块话题数:63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养生周边的视频教程和原创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