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1596636161气血双补--李济仁养生茶12点睡觉 (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
处方不错
- 一诚2对于风药与动药的一点看法(四大作用)
风药的概念
“风药”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书中不仅多次提及“风药”一词,并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论述了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具有升发阳气、行风胜湿、发散郁热、疏达木郁、行经活血、引药补脾等多种功效。
其后,则很少见到有关风药的专论。直到现代,特别是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开始著文专论风药,但对风药的定义则有两种观点:(1)风药是指能祛除外感风邪的一类药。(2)风药是指能祛除外风、平熄内风的一类药。
风药的分类
对风药的分类,目前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分为祛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进一步的分类及具体药物,则各家所论不一,从现有资料来看,各家论及风药最多的不过30余种,分类最多的也不过6~7类,如郑国庆将风药分为祛风类、疏风类、熄风类、搜风类、其它类、特殊类等6类,与临床应用现状存有较大差距。
笔者根据古今文献之论和药物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将常用风药分为两门16类,共计117种,以便于临床选用。
1.祛散外风药:
(1)祛散风寒:附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羌活、独活、藁本、细辛、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紫苏、荆芥。
(2)祛散风热: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牛蒡子、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浮萍、前胡、黄荆。
(3)祛风胜湿止痛:防己、秦艽、徐长卿、寻骨风、松节、川乌。
(4)祛风湿强筋骨:狗脊、续断、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五加皮、千年健、常青藤、月见草、鹿衔草。
(5)祛风通络:威灵仙、豨莶草、桑枝、木瓜、丝瓜络、穿山龙、海桐皮、伸筋草、路路通、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夜交藤、老鹳草、肿节风、马钱子。
(6)搜风通络:乌梢蛇、白花蛇、蝮蛇、蛇蜕、蜈蚣、全蝎、穿山甲、壁虎。
(7)祛风除湿:苍术、薏苡仁、蚕砂、萆薢、土茯苓、陆英、臭梧桐、大风子、白英、藤梨根。
(8)祛风化痰:天南星、皂荚、石菖蒲、白附子、天竺黄。
(9)祛风明目:木贼、决明子、谷精草、车前子、蕤仁。
(10)祛风除湿止痒: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11)祛风止痛:川芎、山豆根、露蜂房、两面针、凌霄花。
(12)养血祛风:何首乌、鸡血藤。
2.平熄内风药:
(l)开窍熄风: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牛黄、冰片。
(2)清热熄风:羚羊角、钩藤、地龙。
(3)平肝熄风:珍珠母、石决明、天麻、僵蚕、白蒺藜。(4)滋阴熄风:龟甲、鳖甲。
REF.张晓阳.浅论风药[J].中医杂志,2003(03):227-229.
风药法象
1.风药法象总述
风药是一类历史悠久、作用独特、功效多样、适用范围甚广的药物,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其是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宗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创“药类法象”理论,取法天地五运之象,谓“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
其中“风升生”一类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味治风药物,以春气之生发,风性之轻扬概括其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给风药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而且具如风之性,功效独特。张氏之后,其弟子李东垣光大其说,广泛运用此类药物于诸多病证、尤其是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成效卓著,成为易水学派一大用药特色,对后世影响甚大。此后医家言风药,多宗张氏之说。如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可见,对风药的认识,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药物气味薄厚、质地轻重、形色特征等与功用联系起来,形象而深刻地加以阐述,是一种法象药理的认识。
2.风药的性能
风药以“风”冠名,法象于风木,具有类似风木的特性,其风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风能胜湿,及木之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在风药特性与功用中均有体现,可概括为“升、散、透、窜、燥、动”等方面。
升:即升浮上行、升举、升提。“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内外伤辨惑论》)即指风药生发、激发,和柔而不肃杀,以应春生之气,激发人体气机,升发清阳之气。风药多为花、叶、皮、枝等味薄质轻的药物,法象于风木属性,“风升生”(《医学启源》),兼具风的轻扬、上升和木的升发特征,表现出升浮上行的特性。借助于风药之升,能升发清阳之气,也能引药上行,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及”。
散:即向外发散、布散、宣散。李东垣认为“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散为本”(《医学发明》)。散乃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是风药发挥作用的重要特性。风药多辛味,辛则能散、能行,其气四达,有向上下内外、向四周宣布发散,行散气血津液之功。同时风药质轻薄,禀风之开泄、木之舒展升发之性,其向外发散、布散之性能较为突出,故能宣散祛邪、发散郁火、散津润燥。
透:即透达、穿透、开泄。风性轻扬开泄,具有较强的透达力。风药皆“轻清成象”(《医学发明》)、“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脏气法时论》),法象于风之属性,风药轻清发散穿透,善于开泄启闭、透达通窍,表现为既能开启体表阻塞之腠理汗孔,也能开通体内五脏六腑郁闭之玄府,并能透达全身之络脉、窍道,发挥开玄启闭、通络散结、透络开窍等作用。
窜:即走窜、行走、走而不守。风性主动善行,木性条达舒畅,风药禀之,兼具风木走窜之性,以其味辛而善行主动,以其轻浮而走窜不守,通行上下内外、脏腑经络,流动不居。借助于风药之通行走窜,以畅达气血津液输布,疏通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行,发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通阳化气等作用。
燥:即燥湿、胜湿、化湿、化痰。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指出:“圣人立治之法,既湿气大胜,以所胜治之,助甲木(胆气)上升是也。故经云:‘风胜湿’”(《兰室秘藏》),风药多性温而燥,味辛而散,其气芳香,禀风气胜湿之性,能行能散,能化水湿痰饮,亦具醒脾助运之力,祛痰湿于流散之地,疏水饮郁阻之气,使津液畅达而解停滞之水,善于燥湿化痰、畅气胜湿,所谓“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脾胃论》)。
动:即鼓动、活动、流动、运动、变动不居之意。风木者,为春天之气,其性生发主动,风药禀之而具灵动之性。风药之动一方面能鼓动脏器充满活力,促进脏腑功能,动而生阳,以助阳生阴长;另一方面能振奋人体气化,领气流动,使阳气畅达,气机通调,气动则气血津液畅行不郁;同时风药之辛散灵动,引导气血流通,既可促进养血滋阴等补药的吸收、发挥药效,又可佐制补药滋腻、留邪之弊。所以,风药可助阳生阴,可疏导气机,可启闭开塞,可顺气散郁,可行气化燥、化湿、化瘀等等,皆是风药灵动之性能的体现。
REF.王振春,罗再琼,罗欣雨,吕德,黄文强.从象思维的视角认识风药及其性能[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05):1166-1167.
风药的配伍增效作用
风药的配伍增效作用,前人有过探索与实践。清·龙之章在《蠢子医》中多次指出:“治病须要兼风药”,“治病风药断不可少”,并形象地描述说:“必加此味始通灵,好如熊经鸱顾在眼前;必加此味始有力,好如抽坎填离在心间……但置风药三两味,便是卢医到身边。”龙氏对风药增效作用的高度评价,应是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现结合个人体会,就几种常用的增效配伍略加讨论。
1.增效健脾益气:
脾为五脏之一,体阴而用阳,其气机活动以升为主,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脾病多见清阳不升,水谷失化,气血生化无源,表现为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脾气虚弱不仅宜补,而且应升。李东垣说:“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脾宜升则健”,“健脾宜升”,“治脾以燥药升之”等论治经验,均已得到普遍遵循。据此,可以认为,健脾益气宜佐风药,应是东垣用药心法,亦为历代众多医家实践所证实。风药在脾虚证中的运用,不独适用于气陷证,亦适用于诸多脾气虚证。
一般说来,风药并无补益作用,且其性发散,似有耗气之嫌,但与健脾益气之品相配合,却可以增强补药之力。
其机理有三:
第一,风药之性升浮,既能助脾气上升,又能疏达肝气,资助清阳之气升腾,正如东垣所云:“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一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
第二,风药性燥,有以风胜湿、振奋脾运的功能。当脾运气馁、湿浊中阻时,在健运脾胃药中,加人适量祛风药,可以鼓动中阳,苏醒脾气,加强健脾药的功效;第三,风药引经,能引领甘温益气之品上行布散,更好地发挥其补益肺脾、充养营卫之功,所谓“参术补脾,非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
此外,风药流动之性,还能防止补气之品甘奎滞运,从而体现方剂的动静配伍原则。
总之,在补气健脾药为主的方中略参1-2味风药,不仅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配伍经验,而且符合中医理论,有其应用依据。如玉屏风散以防风配合黄芪、白术,七味白术散以葛根等配合四君等,均属此类。
2.增效补肾益精:
风药多辛燥升散,一般认为肾精亏损者不宜,所谓“阴虚于下者不宜升”。然而,眼科领域运用风药配合补肾益精之品明目却是由来已久。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睛地黄丸(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石斛、枳壳、防风、苦杏仁),《兰室秘藏》益阴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当归尾、五味子、柴胡、伏神、泽泻),《寿世保元》壮水明目丸(山药、熟地黄、知母、黄柏、菟丝子、独活、枸杞子、川牛膝、沙苑子、茯苓、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连)以及至今临床常用的杞菊地黄丸等方中,所用防风、柴胡、独活、川芎、蔓荆子、菊花等均为风药。究其用意,即东垣所谓“肝肾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此种配伍,近年眼科有学者称作“益精升阴法”。
3.增效清热泻火:
火热与气郁关系十分密切。郁能生火,火能致郁。火热盛则气机郁遏,气机郁遏又反过来促使火热更盛,从而形成火愈炽则郁愈甚、郁愈甚则火愈炽的恶性循环。因此,火热病证治疗需注重开郁通阳,尤其在郁结较甚的情况下,单凭寒凉清泄效果不佳,适当配伍风药在所必须。同时,祛风药辛散开泄,还有防止寒凉药冰伏病邪的作用,故即使辛温之品亦可选用,少量用之,与大队清热泻火药相伍,但见其利,未见其弊。《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当归、川芎、羌活、防风、栀子、龙脑),泻黄散(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中所用风药亦是同样道理。
4.增效利水除湿:
华氏五皮饮以生姜皮与茯苓皮配伍,亦应作如是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更以五皮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化裁制成麻附五皮饮(麻黄、附子、细辛、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五加皮),用治一身尽肿。
5.增效活血化瘀:
风药气轻味薄,开泄宣通,不仅能祛邪外出,而且善于畅达阳气,活跃血行,通利血脉,疏通血络,因而能从多方面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治疗效果。头面居人体高位,为诸阳之会。前人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头部易受风邪侵袭,治疗需配合祛风一而风药多轻清上扬,善走头部,所谓“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其升发阳气之功,既能引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又能引其他药物土行头面发挥治疗作用。因而风药在头面五官血疲病症治疗中的增效作用尤为显著。近代沪上名医石氏伤科治疗脑震荡的祖传秘方柴胡细辛汤(柴胡、细辛、薄荷、当归、地鳖虫、泽兰),当代四川骨科名家郑怀贤治疗脑震荡如脑震散(羌活、桂枝、细辛、牛蒡子、木瓜、天麻、红花、当归、乳香、没药、麝香等)、均是以风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为主,用于临床效果卓著。眼科治疗眼外伤的名方除风益损汤(防风、藁本、前胡、川芎、当归、熟地黄、白芍)亦是如此。
REF.王明杰,黄淑芬.风药增效论[J].新中医,2006(01):1-4.
“风药”的止血作用
将风药用于出血证的治疗,在唐《备急千金要方》即有记载,“捣荆叶汁,酒服二合”治疗九孔出血。宋代之后风药开始广泛出现在治疗崩漏、便血、吐血及鼻衄等的方剂中。
如治疗咳(唾)血:《外台秘要方·卷第九》疗久咳兼唾血方(白前、桑白皮、桔梗、甘草)。
治疗鼻衄:《圣济总录·卷第七十·鼻衄门》以伏龙肝汤(伏龙肝、细辛、川芎、白芷、干姜、芍药、甘草、吴茱萸、生地黄汁)、鸡苏散(鸡苏、防风)治鼻衄不止。
治疗吐血:《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第六》以黄土汤(伏龙肝、桂心、川芎、细辛、白芷、干姜、吴茱萸、当归、芍药、甘草、阿胶、生地黄)治疗吐血、鼻衄。
治疗崩漏:李东垣《兰室秘藏·经漏不止有三论》中的升阳除湿汤、凉血地黄汤皆配伍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升麻、藁本、柴胡、蔓荆子等风药;南宋《妇人大全良方》用独圣散(防风)、荆芥散(荆芥穗、童便)治疗妇人血崩不止。
治疗大便下血:《世医得效方·卷七·大便下血热证》以防风散(羌活、荆芥、防风、枳壳、僵蚕、薄荷)治疗“因食热物过度,风气蕃盛,销铄大肠膏脂,以致荣卫之血渗流而下”之大便下血。《圣济总录》以荆芥穗、白芷、防风、独活、生姜、威灵仙之属治疗肠风下血;又用独活丸(独活、黄蜡、生姜)治肠风泄血不止;灵仙散方(威灵仙、鸡冠花)治肠风病甚不瘥。
从上述列举的血证方药可以发现,虽然各方所治病证有阴虚、火盛、阳弱、脾虚等诸不同,治疗亦分滋阴、清热、温阳、健脾等治法,但风药的配伍是各方的共同特点。可见,风药在出血症的运用绝非某医家个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特色,而是经过数代发展逐渐成熟的一种用药配伍规律。中医对“风药”止血的认识及“风伤荣”理论的形成风药在出血症中广泛运用,解释其原理的中医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这个理论就是:“风伤荣”即风伤营血而致出血。
《中藏经》中即有“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的简单记载,将“风”区别于“热”看作引起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圣济总录》载“肝经受风,留伏不散,以致血得风而溢泄”之说。《妇人大全良方》所述“风为动物,冲任经虚,被风所伤,致令崩中漏下”,进一步指出冲任经虚,血海不充,为风邪内侵营血引发崩漏的内因。《济生方·便血评治》将此理论引入便血的分析:“夫大便下血者,多因……劳伤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到清代《女科经纶》中“荣经有风,则经血喜动,以风胜故也。荣经既为风所胜……若医者知荣经有风之理,专以一药治风,经信可止”的论述,基本形成了“风伤荣”所致的出血理论。
可见,古人认为出血的另一重要病机为:营血为风所伤,风性主动,血随风动,血不归经,离经妄行。这种解释是典型的中医取象比类思维。
当然,还有其他理论解释风药止血的原理:比如,脾土论者认为风药升阳举陷的作用有助于止血,以此解释风药治疗下焦出血如崩漏、大便下血、尿血;而对于治疗上中焦出血,如鼻衄、吐血、咯血等亦使用风药,也有以引药归经或“火郁发之”理论进行解释。但上述解释对无明显脾阳不升和热象不甚者,显然并不适合。“风伤荣”所致的出血,往往以症状多变、寒热偏颇不甚为主要特点,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先或后,或淋漓不尽;崩漏时作,经量时多时少,血色或红或暗,时伴热象。上述症状均符合“风为阳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以风伤营血解释更显其合理性。
REF.胡红林,杨桢,鲁赛,高琳.试论“风药”止血作用及其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7):444-446.
- 一诚3《黄帝内经》通俗易懂白话版(上下卷)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显然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三、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
四、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五、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六、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和《素问·逆调论》。《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上卷内容:《黄帝内经》通俗易懂白话版(上卷)
下 卷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麽一会事。
岐伯: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
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阴膀胱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宜通五脏之气。
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并最禁忌受风。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下来。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补以辛味补之,若需要泻,以酸味泻之。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肝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即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已日加重;如果在甲已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是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变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已日;如果在甲已日不愈,到戊已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必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象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肋部支撑胀满,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会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咸味的。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坚。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等,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并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肾则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这是五脏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养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其脉沉坚象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三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现以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
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
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
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
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
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麽方法,什麽准则呢?
岐伯:
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黄帝道:愿详尽的了解一下。
岐伯:
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麽?
岐伯:
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麽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
黄帝道:讲得好!
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
岐伯:
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贤路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部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
岐伯:
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黄帝道:多麽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麽叫形?什麽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
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麽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
黄帝道:什麽叫神?
岐伯:
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一三不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
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再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洋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
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之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侯呢?
岐伯:
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是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反十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以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
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麽怎样诊察呢?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
岐伯:
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黄帝道:什麽叫重实?
岐伯:
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麽方法治疗?
岐伯:
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皮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边可以长寿。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岐伯:
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
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道: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
络满经虚,至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黄帝道:什麽叫重虚?
岐伯:
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道:怎样辨别呢?
岐伯:
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要死亡了。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
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脉实而涩滞,这是逆象,主死。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
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亦死。
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
岐伯:
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象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道:什麽叫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
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黄帝道:乳子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预后怎样?
岐伯:
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黄帝道:乳子而感受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症状,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
感受风热和之气的,尚有胃气,可生;要是实大而弦急,是胃气已绝,就要死亡。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
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
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
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
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
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
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
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
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
岐伯:
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
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
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
岐伯:
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
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麽听到木音就惊惕?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
岐伯:
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的缘故。
黄帝道:好!那麽恶火是为什麽呢?
岐伯:
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
黄帝道:其恶人是何道理?
岐伯:
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黄帝道: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麽呢?
岐伯:
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黄帝道:好!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麽原因?
岐伯:
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是为什么?
岐伯:
身热过于亢盛,所以不要穿衣服而到处乱跑。
黄帝道: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
岐伯:
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不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
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
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
岐伯:
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
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
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架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
岐伯:
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
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
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黄帝说:怎麽治疗呢?
岐伯:
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
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
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
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黄帝说:为什麽?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黄帝说:好。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道:有的病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
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洋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黄帝说: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
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黄帝说: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我想知道是什麽缘故。
岐伯:
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黄帝说:好。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
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麽?
岐伯;
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
岐伯:
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
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
岐伯:
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
岐伯: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
岐伯:
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缘故?请你告诉我。
岐伯:
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
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
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
岐伯:
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
岐伯: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
岐伯:
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麽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道:讲得好!
- xinnian200704男性壮阳食疗方,你确定不看看?(百度云盘下载请回复)
- 一诚5胡希恕经方医学精要(上下全)
第三面大旗: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明确经方是怎样辨证的,主要问题是“论其证”不是“论其因”。什么叫中医?中医怎么治病的?什么叫辨证论治?中医怎么辨证的?有的人说中医各种各样的都有,你们不用说不用讲,不用开口,我一号脉就能看病;我不用号脉,我一望你们就知道你们都有什么病等等等等,这一辨证,两大医学体系有着明显不同的概念,实际说来也很简单,医经是什么?“论其因”。什么是“论其因”?大伙都熟悉啊!你感冒,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你这风热感冒,辛凉解表;你是肾虚补肾,脾虚补脾,这是“论其因”。还有五运六气,你告诉我生辰八字,我都给你开方,我光看你舌头我就能开方,我光号脉也能开方,我摸摸肚子也能开方,中医辨证方法非常多,这是医经理论体系。而经方是“论其证”,根据症状反应来辨证。所以这里头什么根据啊?你看仲景书主要在讲什么呢?治病依据症状反应。张仲景把疾病症状称之为病形,实际就是症状反应,胡希恕讲辨证论治的时候把病形叫做症状反应。我们看到的《伤寒论》六经分篇,篇名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王叔和整理的,最多看到的是这本,王叔和虽然是医经派,但是做学问还是比较严谨的,他又整了一个版本,他要突出他的脉学,所以给我们看到的是“脉证并治”。但是他也很谨慎,为了让后人参考,张仲景原来的篇名不是“脉证并治”,而是“病形证治”,这是在哪?《金匮玉函经》,这是王叔和整理的另一个版本,他做学问非常严谨,你们参考,原来张仲景怎么说的?我们看看,“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这个和咱们见到的不一样,“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篇名是这样的,不是“脉证并治”,因为王叔和突出了他的脉学,但是他非常谨慎,在《金匮玉函经》这个版本把张仲景原来的篇名附上了。
所以长期以来非常错误的观念,中医靠号脉治病,这个要批判,实际不是的。我们中医治病辨证主要是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里头包括了脉,人患病出现症状,是由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画个图,人得了病,有外邪,风寒暑湿燥火戾气等外邪,还有内邪,五脏六腑虚损,这是内邪,这是正气,邪气作用于正气,正邪相搏出现了疾病,出现了症状。症状反应就是内外因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方辨证的是在这一块(症状反应),医经辨证的是这一块(病因部分),症状反应有自觉症状,你发烧、恶寒、口干,医生是不知道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自觉症状;他觉症状,你摸着人烫,你看着人脸红,这是别人看到的,是他觉症状,还有望闻问切的症状,看舌质,看舌苔,看神色,还有切,切诊、切腹,腹诊、脉诊属于切,还有病理中间产物食水瘀血,症状反应包括这些,症状反应光靠脉象是不行的,不全面。所以医经辨病因,治的是病因,是这一块;经方是治的这一块,症状反应。它不一样,两个医学体系,你就看到了不一样吧!我们这里强调不能单纯地根据脉、看舌苔、腹诊或者生辰八字啊,这都不行。
第四面大旗: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这里头胡老1982年的讲话录音里有这一段:“辨证在这个书是这样子,先辨六经……他知道用哪一种法则来治疗这个病。 应该用什么方药,他还要进一步追,那就是辨方证了”。胡老讲了好多,最后他说:“可见仲景辨证是由“六经”至“方证”范围逐渐缩小,最终使方证对应,使方药恰好适合症状,故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老这几句话,老读,老读,脑子里产生一个印象,什么印象?北斗导航,从辨六经到辨方证,使辨证范围逐渐缩小,什么范围缩小啊?辨六经是大范围,卫星啊,在宇宙里转,大面积搜索,辨方证呢,搜索范围缩小,对象是明确了,这样做到方证相应,恰到好处。所以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您看从大面积范围到最小的范围,是尖端吧。
所以说两大理论体系各有特征,刚才说的仲景辨证是“六经”至“方证”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是方证相对,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是北斗导航。而医经是五行导航,你看看,它和它,它和它,都有关系,哪个都对,您说肾虚,他说脾虚,都对,都能说得圆,通过相生相克,诡辩论,这是五行导航,所以它不准确。所以好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了,赵德喜在2020年全国经方论坛,他说:“经方辨证凸显唯一性,辨到尖端了,而医经缺乏唯一性,怎么着都对,哪个都对,缺乏唯一性。”是不是这样?胡希恕1982年讲课录音里有这个。
现在脏腑辨证,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都是脏腑辨证,胡老讲这一段话很有感触。现在这个脏腑辨证,我不爱说,这里头怎么回事,你反《内经》了,胡希恕反《内经》,这里头不怎么合适,是成问题的,是成大问题的,真正的问题你辨跟他辨准不一样,一个病十几个人出十几个辨证,准辨不出一个样,也不能开出一个方子,是不是这样?你们自己想想。
所以现在我们要看到了吧,为什么有病找经方,是因为经方的科学理论体系,经方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显示了医经存在着不科学的内涵,相关内容胡希恕做了说明,我们不再仔细解释,大家都知道的,强调的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都比较熟悉了。
第五面大旗:辨证施治的实质。
胡希恕用这一句话就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他是这样讲的:“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就是辨证施治的实质,你看他用一句话来说明,这句话很概括、精准,但属于需要仔细的理解,胡希恕的讲话录音有详尽的说明,是我们的重要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这里说说“通治”,是说不论是什么病治疗都用这个大法,不像我们的中医内科是一个病一个病讲的,讲讲感冒怎么治法,哮喘怎么治法,肾炎怎么治法,不是这么讲的。
经方治病依据症状反应,不论是什么病,病位不是在表,就是在里,或是半表半里,其病性不是阴证,便是阳证;这样三个病位,两种病情,其常见病的发病规律为六类证。因此常见病都通用这六类证作为治疗的大纲,不是一个病一个病来探讨治疗规律,因此常见病都通用。
这六类证作为治疗的大纲,也就是咱不像中医内科一个病一个病的去看,不论是哪一种病,症状反应皆超不出六类证,治病皆遵用这一规律。所以经方治病不是专病专方,不是辨病论治,而是不论是什么病,不论是急性病、慢性病,不论是外伤还是内伤,不论是慢性传染病还是急性传染病,像疫病、SARS、新冠,不论是外科内科妇科男科还是老年儿科,都是“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这是经方家总结的治病规律。
比如说胡希恕最后说:“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是什么病,而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阴三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中医经方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也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里是解释一下“通治”,有关辨证施治的实质还有详细的说明,读读《伤寒论》,下来可以仔细的看一看,这里有个故事,胡希恕先生他把辨证论治的实质作为题词送给了留学生,可见对此非常重视。
2011年5月19日,正值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成立和中日韩经方论坛召开之际,(刚才影视里面有这个镜头),日方团长平马直树转送我一个精美的木盒,这个团长今天他也来了,这是平马直树,日本中医药学会会长,他先带来,后来他到我家合了个影,是日本後藤学園中医学研究所所長兵头明先生让其转送的,内装82年胡老讲课录音及兵头明跟随胡希恕先生学习时的讲课和随诊录音光盘及笔记医案等。木盒装载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兵头明先生请其父兵头义清先生在木盒上题字。我说你的字写的真棒,比我写的好,他说是他父亲写的,他的父亲还有点来头。还有一个故事,盒子底下还有胡老的题词:“于患病人体一般地反应规律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为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这是题词的事。
这个照片也很珍贵(胡希恕与任应秋、杨甲三等先生的合影),邱浩先生2022年9月27日送给我的,我才见到,这是卫生部的领导,都有名字,这是提的词。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周总理把“兵头”称为“元帅”。2007年9月25日中医网有一个记载,周总理接见日本贸促会的时候有个叫兵头的,兵头这个名字叫起来不好读,兵的头不就是元帅嘛,就说是“元帅”,跟来宾开了个玩笑,所以从此就叫他“元帅”,中医网上还登载了1967年毛主席、周恩来接见贸促会成员(的照片),个子小的是兵头义清,好像手里拿着“手机”,1967年还没手机,其实手里拿的是《毛主席语录》,就毛主席没拿,其他人都拿了,周恩来总理拿了,日本人士也拿了,中医网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兵头义清是个反战人员,在林彪手下工作过。
第六面大旗:阐明经方脉诊。
我们应该觉醒的认识到,成无己注解的《伤寒论》也好,《伤寒杂病论》的桂林本也好,前面有《平脉》、《辨脉》,这几篇不是仲景所作,是王叔和所作,后世认为是仲景所作是没有能够守正,这是明显错误的。胡希恕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总结出了经方脉诊的特点,就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的脉,他总结出来,下功夫了,明确脉象理论、各脉象概念,认为仲景书的脉诊是经方特有的概念,三部九候配属八纲六经,而不配属经络脏腑,与王叔和《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不同的。
胡老说到:“脉象虽亦和症状一样,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映,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胡老肯定了脉诊的作用,对于脉的认识,胡老进一步说:“惜历来脉书鲜有深究脉象的来自根源,而只就象论象,说玄道妙,令人迷惑,前人早有”论脉愈精,使人指下愈乱”的评议。其实脉象并不难知,只若于其生成源头,心中有数,指下寻按,自会明了。”
胡希恕首先提出了脉象的生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脉动方面的,像数、迟;还有来自于脉体方面的,像大、细一类的;还有脉来自血行方面的,滑、涩之类的。胡老以脉象生成原理,总结归纳仲景书常见脉为26脉,这里头明显不同的像“促脉”,与王叔和讲的“数动一止”的促脉明显不一样,《伤寒论》中有四条记载促脉的形成,回去看就知道了。用王叔和的脉象讲《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脉根本讲不通,所以医经讲的脉象、经络脏腑,桂林本的《平脉》、《辨脉》不属经方的脉学,经方的是六经八纲,三部九侯都是八纲六证。
再三强调:不能以脉定证!光依据脉象定什么方证,治什么病是不可能的。
第七面大旗:率先批判《温病条辨》。
之前对温病派的批判早就有很多,像恽铁樵啊,三子之丧,“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这是俞曲园先生《废医论》进行的批判,对温病派主要批判他的“论其因”,指出他的错误。鲁迅小说里面的陈莲河开药开原配蟋蟀一对,这都是批判温病派的。前辈对温病派的批判早有记载,胡希恕主要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好多人认为《温病条辨》为四大经典之一,胡老认为是不可以的,“《温病条辨》为清代吴瑭所著,是医经理论有关温病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发展和丰富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这是他肯定的部分,但是,中医界一些人士盲目认为,本书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必读书之一,这是不对的。
胡老在办学讲授《温病条辨》时,发现有不少重大错误,进行了批判,胡老对吴鞠通批判有多地方。我们出了两版书,这里只介绍四点:第一个是《温病条辨》只重视病因,不重视六经;第二个是温病用桂枝汤,有个视频说“张仲景有个短板,不能治温病,你们都批判吴鞠通,不应该批判啊,吴鞠通发展了张仲景的医学,他第一个用的方子就是桂枝汤”,他是怎么用的桂枝汤,要仔细读一读就知道了,他温病用桂枝汤,所以张仲景《伤寒论》第6条论述温病的时候已经说了,温病能用桂枝汤吗?他是里阳证,不是表证,桂枝汤是解表的药能用吗?非常错误。第三,动辄用安宫、三宝的错误,有表没表他都用三宝,发高烧就用安宫,经常出现错误。第四个,用运气治病,总而言之就是用“论其因”的方法,以方代法,违反中医的定法,尤其是在合病的时候,他违反了张仲景在太阳病篇合病的时候的治法,有表的时候用安宫,造成了131条的“病发于阳而反下之”,造成了结胸,这是明显错误的。所以胡希恕说他们这些注解、这些著作是错误的!
第八面大旗:始终理会读懂《伤寒论》。
这实际上是我们一个小结,怎样读懂《伤寒论》呢?胡希恕提出了“始终理会”,这是胡老晚年的时候提出来的,这是他的笔记,“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这是胡老的感叹!
读懂《伤寒论》是不容易的,要始终理会。我们现在的理解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条文间联系对照,还有一个是不断的纠偏,今是而昨非啊。
你看条文前后对照,伤寒不是伤于寒,你看看《内经》,再看看《伤寒论》,它是一个概念吗?这非常重要,我们看了章太炎的序就知道了,不前后对照是不行的,始终理会!你看看现在的注家,看看章太炎的注解,你就知道了,伤寒不是伤于寒,与《内经》不是一个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伤寒论》倒背如流,你会用《伤寒论》治病吗?你不懂得《伤寒论》,对伤寒的概念要清楚。
还有太阳病不是太阳膀胱经上发的病。仲景书上有这句话吗?没有!
还有“阳”,阳气指津液,这在别的书上没有,胡希恕率先提出来,为什么?事实说明了,你看第246条:“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你胃气热了,阳气就没了?讲不通吧!张仲景的阳气与《内经》的阳气不是一回事,“胃气生热”,热了以后伤津液,津液没了,“其阳则绝”,津液绝了,津液没了,这讲通了,讲的这么回事。胡老紧扣条文,这些概念搞清楚了。
还有白通加猪汁胆汤方证,胡老好长时间注解多少次以后,(觉得)错了,不是白通加猪汁胆汤,而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还有柴胡桂枝干姜汤,他一辈子反复地注解,我们听到的录音里头是一种,他讲完以后83年写的笔记,始终一辈子都在关注这一条怎么讲合适,都在修改它的注解,还有214条,太多了,不说了。
这里头,实际上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像陆渊雷说:“学问与年俱进,今以为是者,安知他日不以为非?订正甯有止境。”我们做学问的,学经方的,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认识。
对于胡希恕的学术,我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受能力所限,介绍得不够精确,不过这里面用“八面大旗”来解释,强调得是:胡希恕先生高举觉醒大旗,让经方觉醒,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得到了国内外的共识,带领我们走进读懂《伤寒论》的新时代,起了这么个作用,我们从八个方面介绍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观点,这是很不全面的,大家要想进一步了解,去看他注解《伤寒论》的书就行了,他的学术刊出以后,得到国内外的共识。
章太炎先生从理论体系考证了经方与医经的主要不同,《伤寒论》的伤寒不同于《内经》的伤寒,《伤寒论》的中风不同于《内经》的中风,《伤寒论》的温病不同于《内经》的温病,这使我们觉醒了。
胡老则是详细阐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经方的原貌,让经方人觉醒,能够读懂《伤寒论》。陈雁黎在《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这本书里面写了这么一段话:“20世纪60年代(63年),老师在学院大礼堂作“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学术报告,令在场的莘莘学子耳目一新。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此学术报告解决了“历代医学家所缺乏论述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我整理了胡希恕先生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的研究,引起了日本汉方届的重视,高度评价,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这句话出自1983年的《中医临床》(日本汉方学术杂志),在书的编者按里面有,翻译者是平野钦也。
这是最近出的一些书,这是各地的人士给胡希恕扫墓的照片,2023年4月15日,中医在线、李冠杰工作室也祭拜了胡希恕先生。
近年来出现经方热,是因为认识到学好仲景医学才能治好病,而学好《伤寒论》必须用中医有两大医学理论体系的观点,才能读懂《伤寒论》、学用经方。在国外亦是如此,来自欧美等囯的中医爱好者,这些洋张仲景认为用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的思想学用经方,学得快,用则灵,使经方走向国际,经方的科学性得到广泛认可。
我们说,中医东渡在日本生根发芽,江户时代的吉益东洞等,始学金元四大家却感临床疗效不济,转而师孙思邈、张仲景,放弃五行脏腑理论,方知经方《伤寒论》是瑰宝,因力推经方,在日本成就汉方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怎么起来的?就是学习《伤寒论》才起来的,他们不用五行理论、脏腑理论,类似的故事,陆续在日韩、欧美上演。
2015年第一期,八个月网络英语全球授课,两周的面授及跟诊,洋张仲景学得怎样呢?我当时心里没谱,后来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洋张仲景对胡希恕经方医学认识惊人;二是对胡老感情惊人。那一年是胡希恕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我们有个扫墓活动放在了盂兰盆节,本想从简,没想到的是,时值国际经方班结业,来京临床跟诊的八名经方爱好者,执意参加,我们条件不够,他们自己租了个车,8位洋张仲景,其中不少代表了双重国籍,于是代表着12个国家的洋张仲景,祭拜了胡希恕先生。祭拜时,洋张仲景激动落泪,(第二天讲课时)恰秋雨绵绵,我也不胜感慨,写了一段话:三十年前好孤独,冥冥沉眠受拥促,莫道经方传承难,如今仲景满五湖。这是什么意思啊?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在三十年前是孤独的,不被认可,三十年以后,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得到多大的重视,陶校长念祭词的时候也流泪了。第二批是2016年来的,其中有一个是美国的尼娜,她学了7年的《黄帝内经》,不会看病,后来又放弃了,通过翻译跟我说的时候也流出了眼泪,自从学了胡希恕的学术之后会看病了,又进一步学中医了;还有这个英国的汉斯,在社区原来是教《内经》的,后来学了经方,在社区开始教经方了,我到他们社区去过。
所以,滚滚长江东逝水,如今仲景满五湖,就是这种状态。
2018年,黄煌老师带领我们去参加了一个会,在座的有些参加了,当时的会长马伯英还在世,现在我们怀念他,他组织我们一块学经方,还有娄绍昆先生,到欧洲英国开的经方会。
2020年11月4日赵德喜发的微信,这张照片是研究生每天早晨听《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的录音,所以这里面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胡希恕学术得到国内外共识,带领我们走进读懂《伤寒论》的新时代!
让我们继承胡希恕先生的遗志,做一代经方传入。
好,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讲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判指正,谢谢大家。
- 一诚6江尔逊:金沸草散琐言(痒咳、燥咳、痰咳、新咳、久咳,一概能治!)
陈修园认为治疗伤风咳嗽: “轻则六安煎, 重则金沸草散”。
余早年体弱,薄受风寒辄咳,每以金沸草散取效。施诸他人,亦收捷效。数十年来,余治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恒喜用此方化裁。
此方由《南阳活人书》与《和剂局方》的金沸草散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旋覆花汤综合取舍而来,具体药物凡11味:
金沸草散:旋覆花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荆芥10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芥子6克、桔梗10克、杏仁9克、前胡9克。
金沸草散的特异性在于金沸草(现代多用旋覆花)、白芍、甘草3味药的关键作用。
有病者咳嗽缠绵数月,遍用中西药物乏效,服此汤数帖而痊。余因叹其佳妙而授他人,以至辗转传抄,依样画葫芦,竟亦屡有霍然而愈者。
似此平淡之方药,而效验如此,其理安在哉?
余窃思咳嗽固多,无非肺胃之病。观《内经》揭咳嗽之总病机为痰涎或水饮“聚于胃,关于肺”六字,可了无余蕴矣。
方中主药金沸草,乃旋覆花之茎叶,余恒用其花。
谚日:“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其肃肺降胃、豁痰蠲饮之力颇著。
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故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肺之制节有权矣;其味咸,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肺自清虚矣。是一药之功,三脏戴泽,三焦通利焉。
再者,方中寓有“芍药甘草汤”,酸甘合化,滋养肺津,收敛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之痉挛。
江老曾秉笔直书道:有一见发热(或体温升高)便断为“风热”或“痰热”,而常用桑菊或银翘辈,或径用清热化痰药及抗生素;有因喉痒或痰少难咯便认作“风燥”或“阴伤”,而恣用润燥或养阴方药;有因久咳不止便认作虚咳,而屡进补益者。
凡此皆因失于及时疏散、宣肃,而致咳嗽迁延缠绵,甚则转成劳嗽者,良可慨也。
余用此方治愈之咳嗽不知凡几,深知方中诸药均可损益,惟旋覆花、芍药、甘草三味为举足轻重而不可挪移之品,故特表而彰之。
而临证之顷,损益之妙,又存乎一心也。若风寒咳嗽,不论久暂,可尽用本方。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
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
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
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
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
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意);
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
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若喉痒咳痰不爽,似燥咳而实非,可加桔梗;
风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桑菊饮;
燥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
痰多而清稀,合二陈汤;
痰黄而夹热,加黄芩,或合泻白散,兼喘,合三拗汤:
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
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
脾胃虚弱,合五味异功散;
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
服之易呕逆者,可嘱其少量频服(在两顿饭之间服最佳);
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服医坛怪杰陈士铎之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
若愈后几天复咳者,可续服柴胡桂枝汤加苏梗、木蝴蝶、仙鹤草;
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可继服 验方“止咳十一味”(当归、川芎、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桑皮、青皮、杏仁、川贝母、五味子各6g)。
此方流传在川西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
金沸草散加减方治疗外感咳嗽,其治愈率大约有多少?
若无效,宜改用何方?治愈率无精确统计。但据江老数十年之体验,其近期治愈率不会低于80%,总有效率不会低于90%。
笔者反复验证,可以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
临证者曷必不屑一试,以有采于刍荛之言欤?
附:
病案一:江某某,女,两岁半。出生后十个月即患“百日咳”,经治无效,逐渐形成哮喘。因病情加重,多次并发心衰,先后十二次住院抢救,发病危通知四次。
每次住院,均需输氧、输液,虽长期服药、打针,哮喘仍无法控制。且渐致腿痛脚跛。乃于1971年5月请江老诊治。
证见:喘咳甚剧,面唇青紫,气急痰鸣,苔白略厚,指纹浮滞。
疏方:金沸草散加减。荆芥6克 前胡9克 金沸草9克 白芍10克 法夏9克 甘草6克 杏仁9克 苏子12克 白芥子9克 葶苈6克 大枣12克 茯苓10克 陈皮9克 桔梗9克,服一剂,喘咳大减,再剂,诸症若失。
患儿父母见此方显效,遂妥为保存,其后每遇患儿喘咳复发,即以原方煎服,一日之内即可完全控制,不需西医药治疗。如是者坚持到患儿十一岁时,喘咳便不再发作,体质逐渐增强。
现在大学读书。数月前,患儿母亲还出示其保存了多年的处方原样,并告之曰:曾有几位患哮喘的老人及小儿,以此方服后,病亦全愈。
病案二:陈某某,女,45岁。10月就诊。患者体丰,平素健康。三个多月前,偶因感冒,咳嗽迁延,迭经中西医治疗,反而咳嗽日剧,邃从百里之遥,专程前来请江老诊治。自诉喉中瘙痒,日夜呛咳不休,影响眠食,极为苦楚。伴见气短神疲,咳唾清稀痰沫,舌苔薄白,脉象浮滑。
诊毕,江老喟然叹曰:外感咳嗽,小病耳,何以竟致迁延数月?!经云:微寒微咳。此定由初治失于表散之咎。
遂拟金沸草散加减:荆芥6克 前胡10克 金沸草10克 白芍10克 法夏10克 甘草6克 桔梗10克 紫蔻10克 百部10克 陈皮10克 杏仁10克 枇杷叶10克。
半年后,患者因它病前来就诊,欣然告曰:前次药方,连服五剂,咳嗽遂愈,至今未作。
病案三:罗某,男,1岁半。5月28日初诊。患儿咳嗽气急一周,经青霉素等治疗无效。其母心急如焚,经人介绍,疑信参半前来求治。
刻诊:咳嗽频频,气急痰鸣,面目略浮肿,舌苔白厚。
予金沸草散加减:荆芥6克 前胡6克 金沸草5克 白芍10克 法夏6克 甘草3克 杏仁6克 茯苓10克 桔梗6克 白芥子10克 苏子6克 生姜5克。
次日复诊,其母谓:一剂未尽,咳嗽大减,气息平缓,喉中少许痰鸣。原方加川贝母6克,再进一剂而瘥。
讨论:咳嗽一证,外感居多。
诚如程钟龄所说“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其治若及早辛散,确可药到病除。然临床常见不少外感咳嗽,由于治不得法,致令缠绵难愈。“
俗云伤风不愈变成劳,夫伤风岂能成劳?……此医之所误耳”(张介宾语)在江老诊治的咳嗽病例中,有因发热,迭经清热泻火或抗菌消炎者,有因干咳痰少,喉痒(实因暂时之肺气闭塞),屡进养阴润燥者,亦有因咳嗽日久,而滥用滋补者。然皆愈治愈重,以致延绵日甚。
每遇此等证候,江老辄慨叹其“失于疏散”所致,毅然投以金沸草散加减而获速效。有识之士,其或试之,幸勿以咳乃小恙,或方药平淡而忽诸。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做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 陈晶晶7如何催奶手册的窍门(附常见中药方)
- 天道信使82017年亚加高僧说紫薇圣人
结合古今中外的千古预言最靠谱现代预言。准确说出先后两圣及天地造化成圣的基本过程。点赞!靠谱!
- 阳光9南怀瑾老师讲“施食”多篇文章合集(文档需回复)
- admin10含象优品丨含象本草防脱养发液说明
反馈
[attach]10413[/attach]
|
- 01小小学医
版块帖子数:36 版块话题数:20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面对小孩和没有基础的爱好者,从《医学三字经》入手打好学医的基础。
- 02古中医门
版块帖子数:737 版块话题数:376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以学习圆运动古中医学为基础,传承及分享与古传气化学说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
- 03学佛参禅
版块帖子数:596 版块话题数:471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都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04中药心悟
版块帖子数:440 版块话题数:285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分享中药材和中成药在生活中的应用,规避化学物质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 05含象会员
版块帖子数:367 版块话题数:131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板块仅对含象堂会员和学员开放
- 06关注平台
版块帖子数:5 版块话题数:5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含象堂各类平台二维码
- 07含象原创
版块帖子数:542 版块话题数:273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收录含象堂原创文章
- 08健康养生
版块帖子数:855 版块话题数:556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介绍针刺、艾灸、按摩、导引、食疗等方法
- 09养发护发
版块帖子数:1106 版块话题数:219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养发护发
- 010视频分享
版块帖子数:124 版块话题数:63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养生周边的视频教程和原创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