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象堂内部群故事集分享收集汇总
故事之草包的理解 童年的时候,到大街上演“活报剧”,充当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的角色,因为吃了败仗,被上级骂成是“酒囊饭袋大草包”,观众哈哈一乐,自己也觉得好笑。
但什么是草包,当时并没有弄明白。后来看到辞书里解释草包是“没有才能的人”,自己也就相信了,再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观察了一些人,又觉得这个解释不准确,生活中没有才能的人太多了,怎么能说他们都是草包呢?况且一个人的才能也是多种多样,不会打仗会种地,不会种地会作诗,不会作诗会做工,不会做工会神聊,即使什么都不会,也不一定是草包,“上帝”给他的“任务”就是要他什么也不会,会了,反而麻烦。
庸才也有庸才的用处,生活就是如此。
看来只有那些名实不符、在其位谋不成其政的人才是草包。顶着作家头衔,不会做文章,是草包作家;戴着记者桂冠,没有新闻敏感是草包记者;身居经理要职,不会经营,是草包经理;头戴“乌纱”,不会为民,是草包干部;统帅千军万马,不会打仗,当然也可以称为草包将军……总之,越是居于险要位子的无能者,越能显出草包本色,一般地说,平民百姓,是无所谓草包不草包的。
用外强中干来形容草包最为恰当。大凡被人称为草包的人,没一个不是硬撑门面、硬摆架子、硬要面子的,本来是草包,又怕别人看出自己的无能,又怕别人说自己是草包,因此,只好装出并非草包的样子;装一天两天还好,天天装,一年装三百六十五天,难怪草包们总是活得很累。
“草包”在历史上本是一种刑法。明初,实行剥皮酷刑,旨在惩贪。罪行严重的贪官,处死后剥皮,再缝纫复形,里面装上稻草,俨然原状,悬挂在城门口示众,所以当时人对“草包”是十分痛恨的。正德年间,勋臣徐鹏举掌职南京守备,暴戾恣睢,激起兵变,士兵们怒骂着“徐草包”,紧紧迫迫,差点要了徐鹏举的老命。
到后来“草包”一语有了新义,这种变化,内在的联系还是有的,不管怎么说,对于今天的草包,即使讥诮多于痛恨,但人们的厌恶之情还是十分了然的。
草包很少有自知之明的。天天装模作样,天天端着架子,慢慢的,他自己也就习惯了不得,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不装反而觉得难受。
草包十个有十个是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因此,他们总是做蠢事,总是自作聪明,又总是愚而不觉。晚唐时的董昌,以愚人造反当皇帝,可谓草包之大不幸。那时黄巢起义,各地地主纷纷办民团抵抗,其中就有余姚的草包董昌。事后,唐朝皇帝授董昌越州刺使,后又加授威胜军节度使,封为陇西王。
遗憾的是,董昌是个智能低下的草包,史书上说,若是他的手下发生冲突,他常常分不清是非,于是就让纷争者分站两边,他拿一颗赌博用的骰子抛在地上,朝上的一面属于哪一边,那一边就算赢了。别看董昌草包,他也喜欢听别人的奉承,有个穷极无聊的老头,编了四句顺口溜,冒充童谣进献,说他可以当皇帝,董昌喜极,赏老头绸缎百匹。
消息传出后,一些神汉、巫婆,跟着起哄,一个牙将画了一只怪鸟,三条腿,形如“昌”字,说这只鸟叫“罗平鸟”,主宰越人祸福,董昌名应神鸟,该登大宝,于是董昌忘乎所以,真的自立为“大越罗平国皇帝”。不过没多久,在唐长兵力的攻击下,这位草包皇帝,就变成大唐天子的刀下之鬼了。
当然草包也有侥幸得逞的时候,比如,老子给儿子留下钱袋,儿子再草包,也能坐享其福;再比如,草包的上司也是个草包,或者比草包还草包,草包当然可以安然无事。历史每每失误,草包不绝如缕,后继有人,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草包也并非半点用处没有,真正把草包放还他应当放的地方,还是会发生积极的作用的。
有的人当不了官,未必不能当百姓;写不了文章,未必不能跑腿;当不了主角,未必不能跑龙套。不过这样的变革靠草包自己是完不成的,世界上绝没有一个草包肯于这样做,因为那样的话,他不就不是草包了吗???
点评:披个白大褂,不会看病就算了还满口科学道理, 也是个草包医生。
什么时候最能看清草包呢?患难之时,月黑之夜。
给作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