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法修持

梦觉尊心

2016-02-12

祈竹仁波切

我并未皈依三宝,但我一向十分虔诚地拜观音,那我算不算是一个佛教徒呢?

  虔诚地供奉、顶礼、供养及绕拜观音大士固然很好,但却不能说是具足三宝皈依的“内道弟子”(注:指佛教徒)。

  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佛宝、法宝与僧宝。观音大士是三世诸佛之悲心化现,其实体性是佛,但化相则为菩萨,而菩萨是属于圣僧宝。

  心中一心依止观音大士的人,顶多只能说是相近皈依僧宝,并没有皈依佛宝及法宝,所以并不可算是“三宝弟子”。

  三宝的功德是不可言尽的,三宝中的任何一宝也是功德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只皈依三宝其中的一宝,或只依止一位菩萨,的确也能得到极大的利益,但却不足以令我们脱三恶道苦及脱生死苦海,更加不能令我们成就圆满佛境。三宝中以法宝为究竟依止,我们必须奉行佛法开示,才能得到解脱自在及成就无上佛境。皈依三宝中的一宝,甚至只皈依其中一位菩萨或圣者,已足能令我们免于世间上的危难,但若要证得恒久的福乐,则必须依止三宝。

  皈依三宝有八大殊胜利益:

  (一) 成为“内道弟子”;

  (二) 堪受戒而修持;

  (三) 能净化过往罪障;

  (四) 能广积无量功德;

  (五) 人与“非人”不得加害;

  (六) 不堕于三恶道中;

  (七) 世间与出世间所愿皆能如意;

  (八) 最终必定成就无上佛境。

  在归依了三宝后,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呢?

  皈依了三宝以后,即使并未受持五戒或其他戒誓,亦须依止皈依学处而行。皈依学处分为不共与共通的,这些你都必须注意奉持。

  不共的学处分为遮止学处及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为:

  (一)皈依佛已,不依止天神、“非人”及外道等。如果只对他们供养而不是依止,则未算作违犯这一点;

  (二)皈依法已,不得伤害任何有情生命,对小至一虫或大至人类都不可去伤害;

  (三)皈依僧已,不与外道及邪见者共住。这一点现今不易圆满办到,但其精神乃指不受邪见者影响修持的道心。佛法弟子不歧视持其他见解的人,但初学弟子要小心勿为他人之见解而失去依止心,例如因自己未有基础,在听到别人说因果并不存在时会信心动摇,故须小心护持刚萌芽的依止心。在自己有基础后,你不但可以与他们共住及接触,更因菩萨精神而必须与他们接触,从而领其入于正法。

  成办学处为:

  (一)皈依佛已,要视一切金、银、铜、木乃至纸绘佛像为真正之佛陀,不可于其上跨过或贩卖,亦不应对其作世间财物想;

  (二)皈依法已,要视经典为法宝,不可把佛经放地上或于其上跨过,亦不应以营利维生的动机贩卖佛法;

  (三)皈依僧已,应视所有出家人为僧宝之代表,乃至对袈裟亦心生尊重,不于其上跨过。

  皈依的共通学处有六点,分别是:

  (一)忆记三宝功德而常依止;

  (二)以供养报三宝恩德,例如于每次受用饮食前于心中先对三宝作供养;

  (三)引领他人依止三宝;

  (四)日夜各三次修诵皈依偈,即念诵三皈依文日夜各三次的意思;

  (五)对三宝不失依止心,即使只是随意地以此开玩笑亦绝对不可,乃至宁舍身命而不舍依止;及

  (六)随自己之能力而受戒,例如五戒、十善业及大乘八关斋戒等。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他人信不信三宝,是他们的业力、因缘及个人自由,与你无关。要遇上三宝及依止三宝,不单是因缘际遇及个人选择,还要有一定福报,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福报。

  家人不信三宝,你可以尝试为他们讲说一点佛法,最重要的是先修好自己,以自己的改变作无言的开示。你绝不应该强逼家人信佛,也不要对他们不信而生嗔心或因为你的信仰而令他们生嗔。佛法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如果家人不喜欢见到佛像等,你可以不设佛坛,在内心密修佛法,那就不会令家人生嗔恨心了。佛法教示我们教道安忍,佛陀又说父母是我们的福田。透过忍让父母及令其生喜,也是在修持佛法。只要你运用善巧,同时修持佛法而又不伤害到家庭和气是绝对不难的。

  我本人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应当怎么办?

  他人信不信佛,并非由你来决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因缘。如果你对佛法有一定认识,不妨对亲友略谈一下佛法的殊胜及因果等教法,或许能令亲友生敬信而依止三宝,或起码令他们不至天天评谤三宝。

  朋友对你的信仰反感,往往是因为你自己的言行未能表现佛法。如果你的内心洋溢出慈心及悲心,相信大部份不论什么信仰的人都不至对你反感。如果你处处标奇立异,天天评击别人的信仰或他人的不善业,只会令人讨厌你,亦祸及你的信仰。初皈依的人,首要任务是管好自己,不是去激进地向他人布教说法。如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慈心及悲心,他人自然会察觉,最好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即使要弘法说法,也需要很大的安忍及善巧。有些人在皈依以后,一见到他人的过失,就搬出一大堆佛法戒条及因果理论来吓唬他人,结果自己没有了一堆朋友,却未能令一个人对佛法生欢喜心,反而令他们都讨厌佛法。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言行都向好的方向改变,别人自然会喜欢亲近,你说的话也较易令他人接受,至少不会令他们反感。

  即使与其他信仰的人相处,只要有安忍及悲心,大家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衲是一个佛教僧人,但衲有十几个很要好的天主教神父朋友,有时候衲还会去他们的修院闭关禅修。在一九九七年,衲的一位神父朋友也跟衲一起往大藏寺(注:大藏寺乃祈竹仁宝哲所属寺院)朝圣,他甚至还计划再到大藏寺进行天主教式的静修,所以在寺院的后山建了一间关房。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可以是很包容的。如果你在皈依后变得自鸣清高和轻视他人,就肯定是你对佛法之了解错误。作为依随佛陀教法的人,我们可以不求令他人也来皈依,但却应改变自己成为更包容及更易相处的好人。在与人相处中,你不一定要在外表上处处表现你的信仰,反而应在内心上培养佛法,以你的包容及爱心来表现你的信仰。

  持咒及念佛号之间,哪一种修持比较好?

  这是一个常常有人提出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持咒与持名是同样效用的。如果我们得到了某部本尊法的灌顶,受持了此本尊的真言,则宜主修这句真言。在这情况下,在从师处受持学得的咒句有着历代祖师的殊胜加持,变得具有特别的力量与意义,所以比较容易达到成就。举个例说,如果你从师长处得受观世音大士的灌顶及真言,而你又想认真地去修持观音法门的话,持上师所授的观音真言会比持念观音的名号较易成就。这并非是说真言比名号的力量为大,而是因为这句真言是由佛陀开示,历代不断传承至你的这一代,这不断的法流有其殊胜的加持,所以对你来说,持这句由上师处得受的咒就有了特别之力量。

  此外,在某些经中,佛陀开示弟子持某本尊咒的利益及方法,在这些情况下,持咒及依照传承仪轨去修诵是最有效的修持。在另一些经中,佛陀开示弟子称念某本尊的洪名,故此,称念佛名便有特别的意义了。有些圣者曾发下一些不共的宏誓,愿称其名者得到福乐,例如阿弥陀佛便发了这一种大愿。故此,称念弥陀名号的人特别能得到加持。在弥陀咒“唵 阿咪爹华 舍”中的“阿咪爹华”,其实正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持这个咒与汉地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根本毫无性质或加持上之分别!

  有些咒的内容根本就是在称念佛的名号,例如药师佛咒“唵 比干者 比干者 玛哈比干者 能渣三木格爹 疏哈”中的“比干者”是“医师”之意,整个咒就是在称念药师佛的名号:“医师!医师!大医师!”;弥陀的咒是“唵 阿咪爹华 舍”,其中的“阿咪爹华”正是弥陀的名字;还有释迦牟尼的咒: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耶 疏哈”,一样是等同持名称号的。

  佛法上的咒,分为不同的种类及性质,有些称为“行咒”,有些称作“心咒”,有些称作 “近心咒”,有些则叫做“名咒”,其中“名咒”的本质就是称念本尊的名号。

  修持的人,必须好好有信心地去修。如果天天在思疑比较,不论是持咒或称号,结果往往都是一事无成!

  在持咒时,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无效呢?

  持咒的时候,如果能依据最准确的梵文咒音诵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只要能依自己师长的教授发音而至心诵持,则也是可以的。

  在准确发音及信心这二者之间抉择,信心绝对是较发音正确来得更为重要。修持的人,不论是修咒或持号,如果对师长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门有所怀疑,则不易得到什么成就。衲并非说正确的发音并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随便怎样去发音。衲只是想指出,对咒及师长的教授之信心才是成就的关键,发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

  在古西藏,曾经有一个叫做“固青达查华”的伟大行者。这个行者专修一种叫做“普巴金刚”的密法,拥有各种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时候,他一边持普巴金刚的真言,同时手持一种叫做“普巴杵”的尖锥形法器。因为持咒的力量,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随意切划出深刻的痕迹,情况就好似我们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大师(注:十二世纪的佛法大师,萨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达查华。在讨论修持之对谈中,大师指出这位行者专修的真言发音有误,正确读音应该是“唵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但行者却把它错误地念成“唵 班渣几里几啦呀 吽呸 ”。在大师离开以后,固青达查华便放弃了错误的一贯读音,开始以标准的发音持咒,却发现他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这是因为他对咒音起了疑心。后来,这位行者决定维持一贯的信心及以往的发音,他的能力又再回来了。这件史事告诉我们,咒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成就关键!顺带一提,固青达查华修法时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划切,这些表面上有无数刻纹的大石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朝圣地点。

  在西藏,很多大师的说话及念诵都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但他们的弟子在学咒后至心持诵都有成就!所以,我们故然要尽力学习正确的梵文咒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诵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什么是“本尊”?怎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位?

  诸佛有无量之多,其化身更是无量;诸大菩萨也是无量的。所谓“本尊”,译自梵文Yidam这个名词,意思是我们终生专注修证的一位佛的化身。这尊佛的法门就是我们终生不辍,永不放弃的主修法门。

  “本尊”并非西藏佛教独有的概念,汉人大多都以弥陀及观音为“本尊”,只是你们通常并不以这个名词称之而已,其概念是一样的。

  修持某个本尊,不代表你不尊敬其他佛众。本尊就是你专修的法门,以他来代表一切三宝及佛众等。

  一般来说,只是有宿世因缘的真修行者才需要请求高僧大德决定本尊。大德们以各种方法观察这个人与何本尊有缘,或他的前生所修的本尊是哪一尊,在选择正确以后,由于过往世的因缘,行者修同一尊本尊会较快有成就。我们一般的凡夫,过往世有何大修持可言的?所以我们并无什么需要去请大德们代选本尊。如果有某位佛的名字,你一听到就生起莫名的欢喜或感动,或觉得特别合意投缘,那就以这位作为本尊就对了。否则的话,一般凡夫以弥陀、观音或度母作为本尊即可,因为他们都与我们有特别的因缘。

  如果你准备放下一切,到山洞内终生修持,那倒值得去问一下上师代选本尊。一般的人,只不过是在世俗生活中随力修一点法,那就根本不须特别观察选择本尊了,以观音、度母及弥陀等为本尊即可。诸佛之间是并无分别的。衲的师公柏绷喀大师常说:“本尊并不最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修行。你们应以“菩提心”为本尊,以“十善业”为护法!”。

  修密法的人,可以同时修净土吗?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可成立的问题。在传统上,密法之修持与净土的概念根本不能分开。修密法的人,就是要观自身为本尊,所处为坛城净土。如果撇开净土的概念,密法也就不成立了。所以,修密法的人并非与修净土的人对立,修密法的人也是在修净土的。

  净土并不狭指汉地净土宗所提倡的极乐净土。净土有无量之多,也有性质上之分别。修密法的人不一定都在修证应化佛土,也并不全是在修弥陀西方极乐净土,但却都是在修与净土有关的法门。修持往生极乐净土,也不只限于持名念佛这方法,也有密法的极乐净土法门,这也一样是净土法门的其中一种。

  你想问的问题其实应说作:修密法的人是否可以同时修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这答案仍然是肯定的,但修持贵乎专一,所以或许最好是选密法中与阿弥陀佛有关之法门及本尊而修,这样就根本不存在两个法门的问题。譬如说你可以修观音的密法,又或观音化身马头明王的密法,又或度母的密法,又或阿弥陀佛的“破瓦”法等等,这些都是与弥陀及其眷属观世音大士有直接关系的法门。在藏传佛教中,也不是所有法门都属密法。观音、度母及弥陀等法门,在西藏既有显乘的修法,也有密乘的修法。很多汉人把整个藏传佛教称为“密宗”,这是一种极为不正确的分类及称呼,只反映了他们对藏传佛教的无知。

  修密法也可以修显宗吗?

  要修学密法,首要修件便是要具备显乘教法及证悟之基础,否则便根本未具足修密法及授受灌顶之根器。

  现在的人喜欢走捷径,一开始便一窝蜂地追求密法,又有很多上师为了名利而迎合这类人的要求,造成了佛法颠倒的现象。

  很多人以为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这只是他们的无知而已。藏传佛教包括了小乘、大乘显宗及大乘密法所有的教法及行持,并不能说藏传佛教就是密法或密宗。格律派的学僧,先要在色拉寺、甘丹寺及哲蚌寺等佛教大学研学显乘教法约二十年。在遍学中观、般若、俱舍、释量及戒律部教法以后,才可以修学密法。在未毕业以前,学僧不得接受密法,这三间寺院中亦禁止传授及修持密法。在毕业后,僧人可选择入密院学密法或私下求法,也有很多根本不选择修学密法的。衲便是经由二十多年的显乘经教训练后才学密法的。

  如果没有显宗的根基,不可能修密法。所以我们并不能视“显”及“密”为对立的两派,只能视它们为次第;密法似是大厦的顶楼,必须经过下面的显乘教法而证悟方能得入。修密法的人,不但可以也修显乘教理,而且必须先修学显乘教理。

  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门,那是最好的事,但这对你来说并不可能。

  如果你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号的话,多持几位佛的咒或名是没问题的,可以尽管多修几个无妨。如果是说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则宜选定一个,把有关这个法门的所有细节都学懂,也要求得有关之清净不断传承,然后好好地专心修这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可以当作为旁支辅助的修持。譬如你以弥陀为本尊,就专修他的持名、持咒及迁识等法门,但可配合金刚萨缍法门以作忏罪、文殊法门以作增长智慧……等等,但弥陀法门才是你最主要的依归。对你而言,弥陀法门是终生不弃的专修法门,其他的法门只是旁支的辅助,心中仍以弥陀作最终的依止对像。

  曾经有祖师说:“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证得与一尊相应,智者只修一位本尊,却能成就百尊的相应!”,只要你好好去专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时自然会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应,这一点你毋需担心。

  

  学习持咒及修本尊法是否一定要先受灌顶呢?

  如果是普遍流行的咒,例如观音六字大明咒、度母咒、弥陀咒等,即使没有传承也可以修,这并无盗法或不如法之嫌,大家毋需担心。但如果能得该本尊之灌顶或口传,则更加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修持更具足了由本师释迦牟尼至自己之清净及从未中断过的传承加持,所以会变得更有力量及更易成就。

  如果是其他的咒及法门,则必须先得具有传承及有作灌顶上师资格的明师授灌,最好又再求受传承导修开示,这样才最圆满的。否则只得口传及导修开示也可,其至只得口传也可以去修。较深妙的法门,必须从师受灌顶,再得口传,再得传承导修开示及上师之个人心要传授,这样才最圆满。而且并非只受一次,每逢有机缘时,都要多受同一法门及本尊之灌顶及重复听受讲解。有关经典的修学,虽然并不需要任何灌顶,仍以得到口传及传承法师之讲解释义为最佳,因为历代不断之口耳传承是有其殊胜加持力量的。

  修法的人,不是在求得传承就可以不依止师长,独个儿躲起来修,不再理会恩师。在求得传承后,这师徒关系是一生一世乃至直至成佛的。师徒关系与传承二者一样重要,绝不可以在求得传承后便自以为日后与传法师长不再有关系。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修持,不论传承如何殊胜,是肯定不会生出成就的。

  修持一定要依从师长吗?不可以自学吗?释迦牟尼不就是无师而自证吗?

  从师而修学是唯一成就之道。单单自己看看书、打坐一下,当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绝对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

  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学上的智慧,还需要传承历代祖师不断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证悟。由入门皈依三宝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师长之传授才能得到清净之传承。即使佛学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够福德资粮才能得证,而师长正是一个有力量的福田,我们藉着供养师长、承事师长及奉行师长的教法,可以积累无量功德。佛陀曾说:“对诸佛供养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诸佛生喜。在一位众生对其师长恭敬承事时,则又能生供养之功德,亦同时能生令三世十方诸佛欢喜之功德。在一位众生对师长承事供养时,十方三世诸佛皆欢喜垂视!”。再者,佛学上的智慧,亦非可单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确地理解,还需师长依历代祖师之传承开示去释义,方能得见佛语之密义真髓。师长的口诀及心要就似是开启佛法成就宝库的钥匙,不用钥匙而盲目地自己乱摸的话,是不可能开启宝库的。

  释迦牟尼本师并非没有师长。如果你读《佛陀本生经》,就会知道佛陀在过去生曾遍访明师修学,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佛法。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单靠买一本书自己读一读就成佛的先例!

  以上所说的并不限于藏传佛教,在原始佛教中,从师而学是一向的学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师,你不要只因为不愿谦虚拜师而断送慧命。即使世间的学问,也必须从善师而学,何况出世间的妙法真义?

  什么是“根本上师”?一个人可以有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吗?

  “根本上师”的藏文是Tsawai La ma,他是我们成就无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无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师。依止上师就似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佛法成就与证悟好比支干及树叶、果子等,它们都依靠树干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树的主干。如果缺少了主干,就不可能有支干、树叶及果实了。

  “根本上师”并不是西藏独有的新概念。不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源出于传统印度佛教,而“根本上师”及依止师长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础概念。

  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寻找根本上师,应先行好好学习皈依及因果法门等,并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学习的师长。

  “根本上师”就是最能令我们的心得益与进步的一位师长。谁是你的 “根本上师”,不需要你刻意决定,而往往是到时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师长,有些师长可能很有名气,但有些或许只是默默无名的僧人。在师长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对你最有益处,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你的根本上师未必有名气,也不一定说法善巧,甚至可能是从未正式登座说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生起觉受,感到这个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就成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师,这过程并没有任何仪式,你也毋需向这位师长请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视他为根本上师也不要紧。自己的根本上师是哪一位,你要视为秘密,并无需要向人宣传。事实上,“根本上师”似像是一个概念多于一个人物。如果你视某人为根本上师,你就要视他为你所有师长的总体,你所有的师长你都视为是他的化现;你应想着所有师长的体性是一体,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师。透过供养承侍根本上师,你想着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师长。

  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师,而你要视自己的其他师长是他的化现,所以毋需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反正其他师长你一样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认定了根本上师,我们最好不要改变心意,否则利益不大。

  一个人可以有两个师父吗?

  有一个具资格的师长就可以是足够了,但遍礼依止一百位师长也一样没有不对之处。

  师徒关系不一定是有特别仪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个人求法,他亦应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经上的一个字,你与他的师徒关系也就建立了,你必须终生视他为师长和视他与佛无异。如果在建立了师徒关系后对师长不尊重,就成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碍。如果你有一百位师长,而你对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他九十九位师长处所学的都难以成就。

  一般来说,虽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师长而修学,但师长太多时反而有可能令你对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数位具德师长,老老实实地去承侍及修学。如果只是去听佛法开示,而自己并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师长!”之念,则不一定要视讲者为自己师长,但当然仍要对说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确听法心态。如果参与灌顶或自己求法,则师徒关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须视授者为自己的其中一位师长。在一些较多人参与的灌顶或授戒法会中,授者不一定记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这不代表师徒关系就不成立。

  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法背道而驰,怎么办好呢?

  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详加观察,不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事?

  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什么过失,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就只有怪自己了。

  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不是圆满的圣人,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你眼中的师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  如果你真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另寻师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之一位。在传统中,一个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没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尽管可再依止其他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其他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总而言之,依止一个师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了。

  修禅定的作用是什么?它可以令我成佛吗?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如果没有禅定成就,显乘上的大证悟是无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与圆满次第之证悟亦无法成就。禅定就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内。如果要得到解脱,我们需要成就出离心及空性的证悟,但要证空就必须配合禅定及观察修二者。

  只修禅定并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们成就佛境的一项工具,并非单靠它就足以成佛。

  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所修禅定并不堪称为修持佛法,哪里会令我们成就解脱或成就佛地呢?外道与内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样,但内道弟子以出离心为动机去修它,就令它成为了解脱之因;如果以菩提心为动机去修定,则成为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并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属于大乘的修持。如果你连出离心也未有,则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所以你的禅定既不会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脱六道生死。

  要成就禅定,必须先具备六个先决修件:

  (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

  (二)不执恋世间华衣美食等;

  (三)心常满足;

  (四)完全离弃世间俗事;

  (五)戒行清净;及

  (六)离弃欲求。

  依经论述及历代祖师之经历,若能具备上述修件而于静处精进闭关专修,半年内可以成就禅定。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闭关专修,并非说一天修上一、二小时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闭关中,除晚上作少许休息及日常食饭的时间外,整天都在修定。

  禅定是怎么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禅定的法门了,我应该如何去抉择?

  世上有很多教授禅定的法门,其中有些是其他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门等,也有些是称为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确的修法、误解的修法及挂着佛法招牌而实为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学佛教禅定的人,要谨慎选择,不要随便乱学。

  如果你能够依经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这是最为理想的。但经典中的任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内义,一般的人并不容易通达其深义,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印度的论著权威,例如无著大师、寂天大师及弥勒等的论著,大乘的禅定修持依这些古代印度论著就肯定不会有错。你又可以依南传上座部的主流而修学,这也是肯定为清净无误的传承开示。

  外道的禅定我们不适宜修学;即使是自称为佛陀教法的禅定开示,我们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为无误,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古印度论著所说地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正确方法。

  如果修持禅定,入了定出不了来怎么办?

  世界上有很多修持的方法,衲不可能全部都听过。外道的法门衲不太清楚,佛法中就没有这样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禅定修持中,只怕你无能力入于定境,绝对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顾虑。禅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会有入于定中不能出定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于定中很长的一段时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计算之长时间(注:“劫”是一种时间度量,谓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但却没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会不能得出,禅定可不是这样的!

  衲顺带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时入于细微昏沉的情况,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入于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详述了修定及对治昏沉与掉举的法门,你可以去读一下。很多人连禅定是什么也不知道,却开始修定,这是毫无益处的。

  佛法教导安忍,但如果我们处处忍让,岂不是更成为他人欺侮的对像?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境界。  

  安忍必须与悲心并行才能成功。我们佛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不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人时的懦弱是两码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时,我们应施以悲心,心想对方与自己一样,不过是想得乐离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从而生起安忍心。我们也可视对方为中毒发疯的亲母;如果你母亲中毒发狂,威胁着要杀你打你,你肯定不会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顿吧?你的心自然会以悲心对待,处处忍让她。由此可见,能否行忍只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关系观念。

  六道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慈母。自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在无数的转生中,每一位众生都曾成为我们的母亲。众生的心中充满着贪、嗔、痴这三毒,所以我们不单不应以嗔心回报,还要同情他们,以忍心对待他们的无理,就像是对待中毒发狂的亲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及人际不和,反而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被别人以恶意伤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选择以嗔心报复,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对你伤害,并不由你决定,但你是否以嗔心报复,却完全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你也以嗔心回报,受伤害的不只是对方,你自己也在伤害自己。事实上,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对这些言行介怀。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需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过失及安忍的优点之智慧时,你的安忍亦会较容易生出。

  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恶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时,你反而应该以欢喜心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他们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

  或许你仍会怀疑安忍就会被人欺侮,或视它为懦弱的表现。安忍其实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几十年前,印度的圣人甘地就单单以“安忍”打败了整个英国帝国。你看:几十万个精英军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终也要屈服于这个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军力及帝国的力大呢?还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处呢?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

  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

  (一)境力——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

  (二)追悔力——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

  (三)对治力——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及

  (四)誓愿力——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

  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烧坏了及把它与好比水份及养份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

  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悲心的人,本着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未有这种究竟地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什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少至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

  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终能得成佛境。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严格地说,并不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诵皈依之过程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皈依的善种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的未来生带来很大的利益。

  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猎户定货,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义了。

  佛珠的意义是什么?市面上有多种佛珠,应选哪一种才为适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语为“玛那”(Mala),是用作诵佛号或诵咒等之计算用法器。

  证量与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对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对所作修持次数有个计算,对生起精进心会有帮助,所以可以用这些法器。

  佛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就表义了三宝。珠头(即较大的一颗)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个锥形的珠顶,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则是并无特别表义的加饰。

  佛珠以一百零八粒为宜,但也有一百一十粒等的组合。在传统上,有多种佛珠质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灾法用白檀香珠、修摄怀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状也有不同,数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不需全跟着去做。一般来说,用一百零八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达,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门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够了,不需刻意购买几十条不同质料的念珠。佛珠是用来修持的,如果有几十条佛珠却不修持,又有何意义呢?

  格律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欢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剑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僧之欢迎。对修持观音法门的俗家人来说,用石英水晶珠或莲子制珠则也是特别适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间珠或一对小数珠串,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格律派大寺的僧众是不容许在佛珠上加上这些额外饰物的,也不可以用宝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资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间珠及数珠等。

  此外,佛珠不是一种世俗的饰物,所以不需用贵重质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颈上装饰。在古印度传统中,并没有把佛珠挂在颈上的习惯。

  既然“心诚则灵”,为什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说,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并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脏及启请胜住。

  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必须请有资格的人装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于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来佛像向衲说:“请法师‘加持’这个佛。”衲总觉得啼笑皆非;佛是圆满的觉者,我们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仪式中,法师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

  “装脏”是把如法的物品装填入佛像内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经咒、珍宝、药材及香料等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装什么、怎样装及先后次序都要依佛经所述地去做。

  如果一时并未找到有资格的人代为装脏,可以自行在像的内部写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后以碎宝石或檀香粉填满而暂时代替装脏,心内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佛像与菩萨像可以供在一起吗?

  这是可以的。一个完整的佛坛,应该起码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座舍利塔,分别表义佛陀之身、语、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他佛像及菩萨像,但其他佛像应放在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图片)之旁位或略低一点的位置,菩萨像再放旁一点或低一点,如果也供奉出世间护法,则再要放低一点。只要如以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萨及出世间护法在一起供。世间的神明、祖先、龙族及地神等,我们三宝弟子不应依止。如要略事供养,亦不可放在佛坛上,只可分开其他地方而供奉,而且不应生起依止信皈的念头。对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益处,倒不如以利益他们的心而代为供养三宝,把功德回向予他们。祭祀祖先是汉地民间传统,并不是佛教的。

  为什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之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僧众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

  清水是不须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没有什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种。

  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

  (一)清凉——表义戒德清净;

  (二)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

  (三)性轻——表义身心壮健;

  (四)质软——表义意念柔顺;

  (五)清澈——表义意念清明;

  (六)无臭——表义障碍消除;

  (七)益喉——表义成就妙语;及

  (八)养胃——表义健康无病。

  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为宜。在放下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要以双手持壸,似是对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们一般会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放。以上细节是为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不是为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小节是多余的执著,对凡夫来说,小节正是很重要的成就关键。

  在佛坛上烧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的庇祐呢?

  供燃香的意义在于供上香气,并不是在于供黑烟。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两枝还可以。如果是极劣的化学制品,就最好避免了,宁可用有限的钱买少一点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质化学香为适宜。

  既然供香的意义在于香气,你毋需把大束大束的香堆在佛像面前薰烧,只要在佛坛前手持香枝供养及祈愿,然后把香枝插在较远的香炉中即可。香炉最好不要采用印上佛经及咒语的那种。经咒是用来念诵及领会的,不是用作装饰法器的图案。如果炉上没有印上经咒,可以把香炉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坛薰黑。我们供香的对像是诸佛等圣众,不是面前的铜像。诸佛不同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们面前才能令他们嗅到香气。事实上,供香乃为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诸佛等根本也并不需要我们之供养。如果把整束香枝放在佛像前薰,会令佛像很快就被薰至乌黑肮脏,这样反而不好。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在我们为众生之利益而供养诸佛时,功德就会增大同等的倍数,我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会得到利益。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去供奉,即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已能积无量功德。反过来说,如果只以为自己求福的狭窄心态去供养,因着发心的浅小,功德也自然一样地浅小,供上更多的香枝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

  在供香时,心要想着是在供养三世十方一切佛与菩萨等,对面前圣像生真佛想。如果只认为是在对着面前之铜铁像供养,并不会生起什么功德。

  此外,供香如果用电力的假香,就没有供香气的意义了。供灯是在供养光明,所以绝对可以用电灯代替;供香却是供香味,并不能以电香代替,而且电香的闪烁微弱之闪光并没有吉祥的缘起。

  供了佛的食物应如何处置?如果有一天忘了供养怎么办?

  如果仍然是新鲜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别人;如果供品已经变坏或过期了,则只好丢弃吧!

  供在佛坛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时间,即使只放一分钟而在心中供养,也已足够了。佛经并未开示必须供多久的时间,但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圣众受用完毕才撤供,略供一会儿即可以了。

  供养饮食的时候,不应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质的。连你自己也不会受用的劣质饮食品,当然不宜作为供佛之用途。虽然诸佛并不会真的受用这些供品,但为了吉祥缘起及积集功德,你仍须供上合适的供品,否则就宁可不作供。

  忘了供养并无问题。诸佛不同于凡俗的众生,你毋须担心他们会生气或报复,他们也不会因你忘记供养而要捱饿。供养只为了自己之积聚功德,并不是圣众有此需要。不过修持之要诀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养等最好不要中断,这才能生出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过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每天都要买菜购物,只要把买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这样的话,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记每天吃饭,就不会忘记作供。

  我不再需要的佛经及佛像应如何弃置呢?

  已皈依三宝的人,必须视佛像为真正的佛陀,不可以世俗之价值及新、旧观念待之。旧的佛像,绝不可以因为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旧的丢弃或送走。新皈依的三宝弟子,最好先勿过度兴奋地购置过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当然是好事,但若后来没有足够地方供置而要丢弃岂不是糟糕?一个完整的佛坛,只要有一尊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个舍利塔就已完备,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师像及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养,一尊如来已能令你藉而长养功德。若不如法供奉及供养,越多佛像反而令你积累越多不善业。

  佛经虽非究竟义的法宝,但却代表了法宝,所以我们不能胡乱丢弃。如果实在未用得上,又不能转赠他人,你可以观经上的字全部合融为一个梵文“阿”字入于自己心中,心想经典之法已尽入自己,又想着现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纸,然后恭敬焚毁,把灰烬放入干净的江河中。此外,佛经不要放在地上或在上面跨过,以免积集不敬法宝的缘起。

  以上所述乃出自佛经及历代开示,并非衲个人之观点。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依循皈依之各别学处及共通学处而行。

打赏

给作者打赏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0阅读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