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2012-5-20 在台湾的Q & A
宗薩欽哲仁波切2012-5-20 在台湾的Q & A
問題一:
佛會授記某一個人會成佛,譬如說這部經佛說這個老女人在多少劫以後會成佛.這個會不會就變成說再也沒有其他的因緣會去影響這個老女人.
但是我們不是說每一個事情都是無常的?既然每一個事情都是無常的,那佛又如何去授記一個人他會成佛?
A: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但是談的可能是不太一樣的東西.
我們所說的授記,或者是預言事實上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佛錢,第一個佛—迦舍佛有預言過釋迦牟尼佛成佛.
預言中說,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大地會有六種震動,樹都會朝同一個方向彎,有海嘯,天神都會奏樂,然後降下雨來.
佛的教導非常深奧,非常偉大,但是它(教導)還是必須經由某一種語言,某一種文化,某一種內涵才能傳遞給我們.
像是現在有一個84000佛典傳譯計畫,把佛經從藏文翻成中文,藏文翻成英文,中文翻成藏文….當然,這裡有一些當中我有意識到,佛經中有很多印度的文化在裡面.
譬如,在佛經中,佛有的時候會被稱作”人中之牛”.
但是在很多其他文化裡認為把人當牛是一種愚蠢的意思.這裡的牛是指公牛.
不過在印度的文化裡把人當成是一頭公牛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佛有的時候被稱為”人中之獅”,印度以前有一個總統就被這樣稱呼,這是件大事.
在此,文化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腳色,佛經常被稱為牛或是馬等等.
有的時候我會請一些朋友把佛經從中文簡略的翻譯給我聽.我發現在佛經中保留了許多印度的文化,但是又小小的以中國式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令我非常讚嘆且感動.
同時在中國與印度的算命.就算你不相信算命,但是當算命的說出你不喜歡的事,你還是會介意不是嗎?
中國與印度認為這一類的文化是有價值的.
有一點你們必須了解—這個排列組合的遊戲完完全全是無法去預測的.
雖然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有一些事情我們還是可以去知道它.比如說,一些情況就在那邊….蛋要煮多久可以煮熟,麵包要烤多久才可以烤好……這些事情我們還是可以去預測它.
因此,如果說可以百分之百的預測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如何如何…這除了遍枝的佛以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到.但是這並不表示這些短暫組合的現象變成一個永久的現象.
我告訴你們為什麼.
有六個蕃茄的種子,如果把其中一個種子燒掉,你可以預測在最好的狀況裡你會有五個蕃茄長出來.因此我們所做的預測是因為我們可以說我們知道哪一個因(蕃茄種子)死掉了,用這種方式作預測.
但是對遍知的佛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因此要預知蛋什麼時候可以煮熟和多少劫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對佛來說是完完全全一樣的.
又譬如說,迦舍佛現在來到了這邊跟你說九百年後你就會成佛.是不是就表示說你不用緊張了,你可以天天打麻將,反正九百年後你就成佛了嘛! 等於佛保證了嘛!
這有很多個答案.
第一個答案是,如果你的功德夠大….這就是為什麼佛的授記裡會說大地會有六種,會有海嘯等等這些異像發生,因為這個被授記的人有這樣大的功德—被佛授記. 當然你可以說,如果你有這樣大的功德被佛授記,你就可以什麼都不做的等在哪邊等待成佛的那天到來.但是正因為你的功德大,所以當你被授記之後保證你不會什麼事都不做的等在那邊(成佛).
因緣的定律還是在那邊.
另外一個事情是,預言與授記這是相對的事情,也就是”世俗諦”.
問題二:
這個問題跟前一個很像.佛土的本性是什麼? 是無常的嗎? 如果佛土是無常的,那人就無法永遠生在那邊,因為它是無常的.如果佛土的本性是常,那佛土就不能永遠被改變了嗎?
A:
這是一個好問題.對問這樣問題的人,佛會回答說,佛土是”成佛狀態--ENLIGHTMENT”的另外一種標籤.
這就是為什麼在漢人的傳統裡有淨土宗,而淨土宗是一個非常好,非常非常珍貴的修持,漢人應該要努力去維護延續它.
想要求生淨土的強烈意願基本上就是等同於想要成佛.但是在目前對於有染污的眾生來說,這個所謂”往生淨土”(的概念)它就更有吸引力.
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的話,佛土是超越常與無常,因為它不是一種thing---事物.
問題三:
佛陀時代的提婆達多是不是初地的菩薩?他會不會退轉?
A: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不知道.
有一部經我忘記名字了.這部經裡講的很有趣.佛與堤婆達多的關係不是只有這一生.
這個經中說他們兩個是烏龜住在海裡,但是這隻烏龜只有一個身體一個胃卻有兩個頭.
在海裡很危險,有很多毒物跟天敵. 他們在海裡一個找食物另一個就休息睡覺.當找到食物的時候醒著的頭就會叫醒睡著的頭一起分享食物.
提婆達多每次找食物時都是在比較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會遇到一些不好的事.
有一次佛在睡覺,海浪漂過來一個很漂亮的水果.提婆達多完全忘記他們的胃是共同的一個.
通常兩個頭他們會討論這個東西該不該吃會什麼,因為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吃的.而佛的頭比較聰明而會分辨什麼東西該吃或不該吃,而佛通常都是正確的.提婆達多因此而不高興他每次都錯,佛每次都對.
然後海浪帶過來的漂亮水果,提婆達多就想:"這次我要獨享水果,我不要叫醒他”,結果吃下去之後他們兩個就被那個水果給毒死了.
這是在一部經的故事.我忘記經的名字了.
這部經的背景是在佛陀時代,有一次有人問佛,為什麼提婆達多想在佛與佛的前妻—耶舒陀羅之間製造一些醜聞.
所以提婆達多是否是個初地菩薩,一般來說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以大乘佛法的角度來看,提婆達多非是一個初地菩薩不可.
在大乘佛法的眼光來看,提婆達多是佛一個非常特別的安排.
佛有很多弟子,通常這些弟子都沒有什麼好處.
但也要感謝這些佛很調皮的學生.而因為他們今天才會有很多的戒律,因此要感謝他們.
其實就是因為有提婆達多,才能更能強化佛的特徵.
有一部經名叫—清淨阿舍釋王的罪業(翻譯不知道經的中文原名,是以英文名稱直翻).這部經是因為有提婆達多才會有這部經的出現.這部經非常重要,因為這部經主要是在講”清淨罪障”.
阿舍釋王把他自己的父親殺掉了,因為提婆達多在他面前兩舌,以至於他殺掉了自己的父親.
問題四:
大乘的初地菩薩與小乘的果位有沒有重疊?
A:
阿羅漢是.
如果這個問題問像我這樣的大乘佛法的學生.
在論典裡面有說阿羅漢對空性的體驗就像是一個小蟲子在木頭上面咬出來的洞那樣的大,而初地菩薩對空性的體悟則大如虛空.
如果在這一刻有五百個聲聞乘的僧人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對這五百個人來講,他們會:”呼…”大大的吐一口氣,輪迴終於結束了.真的是非常快樂不是嗎? 有五百個人都是這樣. 但是一個證得初地的菩薩,他聽到有人喊:” 救命,請幫幫忙!!給我一點水喝!!!” 他聽到有人要求他幫助,他所得到的快樂都比剛五百阿羅漢斷除輪迴的快樂大十億倍.
這是以一個大乘佛教學生所做的答案.
但是如果在座的佛教徒的你們,比方說我,去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這些上座部的國家去,我們甚至稱不上算是個佛教徒.大乘的經典也不被認為是佛所說的.
因為對我們來說,我們一定要說小乘是佛說的,上座部的這些佛法是佛說的這點我一定非得接受不可.但是對他們來說他們不需要接受大乘是佛說的這點.
我有聽說在座有一些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我想呼籲你們,請你們能盡力的護持上座部在中國大陸的佛法.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大乘佛法國家,但是有的時候會因為太重視自己的大乘佛法而輕視或忽視上座部佛法.
另一部經我也不記得經的名字了.佛在這些經中說,如果有一個人說這是上座部的佛法,那個是大乘的佛法,這個人是在造惡業.
我們應該這樣想,這是我(仁波切抓自己的腳),這也是我(摸自己的軀幹),這個也是我(摸自己的臉),要有這種態度.
問題五:
有好幾個問題跟”空性”和”無我”有關.我一起回答.
Oh,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我們要怎樣分析阿賴耶不是”我”?
A:
你可以這樣說,阿賴耶像一個容器.你可以把這個容器當作”我”.但是這樣的看法不能建立阿賴耶是真實存在,甚至我是真實存在.
總結起來,可以說,現在的哲學是這樣講—
佛法,大乘佛法唯一的工作就是把東西”解構”.就是把一個東西分解開.
但是對大乘的學生來說有一點很重要,你一定要知道,大乘佛法所做的解構工作永遠不能分開,解構永遠是和悲心在一起的.
而且我們這邊所談的悲心不只是我們平常說的對比我們差的人或狀態感到悲傷,不是這樣,這邊所談的悲心是在講”了解真理”.
“了解真理”就是真正的慈悲.
有一些問題在這幾天講解經典的時候就已經解釋了.
問題六:
我們該如何把五蘊連在我們的修持上.
A:
如果你只是在講大乘的修道的話.我們是在以五蘊來提醒我們”諸行無常”,”有漏皆苦”.
我們是把五蘊當成是我們修行上暫時運用的方便,比方說坐直.
問題七:
修”止”的時候一直被念頭打擾.我覺得經常要回來在專注在呼吸上,為什麼專注在呼吸上是這麼累人的事?
A:
看來你這麼修是對的.
這樣說有點奇怪,修”止”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知道你的心經常受到干擾.
在目前對於剛開始的人來說,你注意到你無法專注,對你來說這是在修”止”.
問題八:
修”止”可以讓我們平靜,修”觀”可以讓我們究竟解脫.
這樣的見解是否正確?
A:
是.
問題九:
菩提心,空性和成佛之間有什麼關係?
A:
他們的關係很接近.
實際上,修行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
所謂的成佛就是完完全全證得了這些.
問題十:
這個問題問的蠻好的.
在過去世,佛的母親因為恩愛佛,所以不願意佛出家作沙門,使得這個母親在後來受到各種困難貧窮的痛苦.佛說的是真實語,但是我們一般人該如何正確的了解三世因果?
因為很多人說佛經上講你不這樣做不那樣做你就要下地獄.
A:
這是一個跟我們很有關係的問題,但是很難回答.
一般來說,如果你有一個企圖,有一個意願要去傷害別人.然後有這樣的一個企圖變成行為,這個當然就是我們所說的惡行.然後這個惡行就會造惡業,惡業就會帶來痛苦的結果.
相反的行為就會帶來好的結果.善行會帶來好的結果.
這是一般性的講法.
我們是不是有真正好的動機? 真正好的動機其實是很難的.
實際上很多我們對於別人的愛,對別人的關懷.其實是出自於對自己的執著,出自於我們的不安全感,出自於我們社會上的壓力,或者是我們文化裡的要求.
我們的情緒,動機經常在那裏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很隱微的會企圖得到別人的感謝.有的時候則是—我們做這些事會覺得自我很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在”入行論”中寂天有講說,一個人一在一在地降伏自心,降伏自己的煩惱.這遠比在外面做一些善行更重要,更應該要這樣做.
所以在大乘佛法理更重視這方面.
談到的這一點,我也經常想到這點---我真的是想幫助別人嗎? 我是不是有一些隱藏起來的目的在後頭? 我經常這樣想.
也許在一開始沒有這些目的或隱藏的企圖在裡面,但是有的時候突然會像變魔術一樣.這些企圖已經偷偷的跑進來了.不但跑進來,還非常舒服地坐在沙發上.
我經常在遊說處理各種各樣不同的企圖心與對將來的計畫.
舉例來說,我現在從這裡走到外面的星巴克咖啡.我的眼角餘光看到DEVA,劉醫師,ROMIO站在那邊.
看到劉醫師在那邊,我就想:”好,我要有意的去忽視他.”
這樣去忽視他是因為基於一個正確的發心:”我要教他一些東西”,所以我要忽視他嗎?
或許只是因為我覺得:"太無聊了”?(眾人笑)
或者可能是因為我太渴了所以連說:"你好"招呼都不打就走過去了.
到此為止都還好.
但是走幾步路之後更糟的就來了.
我會想:"我是不是應該該跟他說聲HI?(眾人笑) 我不跟他打招呼是不是會傷到他? 我剛才應該跟他說Hi. 如果他傷心他可能以後就不來了.” 所以我最後的企圖是我不想失去他.
於是我一回頭,劉醫師不見了.因此我在這邊一直講他的名字.
現在我就在想我的動機: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這樣做是故意要讓他高興? 我讓他高興讓他跑過來,可是今天早上他又沒有用李施德霖漱口藥水漱口.”
就像這樣,這種所謂企圖發心真的是無窮無盡.
這件事情你要注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願.
像是對劉醫師那樣,我每天都要考慮應不應該跟他說一聲Hi還是什麼的,說Hi是對還是不對…等等.光是這樣想就壓力很大.
但是我壓力的確是很大. 不過,重點是,不論是怎樣處理,我都希望劉醫師能證得成佛,他的佛號就是"佛說老女人經"裡佛陀授記這個老女人的佛號--波犍,希望他俱足出離心等等,我可以發這個願望.
我現在又擔心了,我一直在說劉醫師劉醫師的,我又忽略DEVA跟ROMIO了.(眾人笑)
你有沒有住要到我們現在談的東西多少都還有一個名字在,那就是—"做好人的負擔".
實際上一個人要做一個好人是有很大的負擔的.
問題十一:
接下來還有很多的問題,但是我們要做皈依.
有一個問題如果我不回答的話有人會認為是我故意不答,所以這個倒可以回答.
我覺得這問題可能是因為在香港別人問的問題而引起的.
如果一個女弟子愛上男上師,或者是一個男弟子愛上女上師,這個要怎麼樣轉這個煩惱為道?
A:
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講這種短暫的組合.
這個老女人("佛說老女人經"中問佛陀問題的老女人)她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
在經典中,這個老女人看到一個身體發金色光的人向她走過來.如果她沒看到的話他根本不會問這些問題.當然這是個理想的狀態.
在因緣上看,如果一個女性的學生對男性的上師,或者是一個男性的學生對女性的上師,最先開始接近他的時候不論是因為受到這個異性上師身體上的吸引或情緒上的吸引,或是對父親或母親的形象等等,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接近了他.如果經過了這樣的過程而他可以成佛,如果是這樣,那就這樣吧,有何不好?
特別是對偉大無謂的菩薩,他可以把任何東西轉道用.他把任何東西轉為道用也都會有很好的結果.
事實上也有預期之外的結果.
從崗波巴大師發展出來的達波噶舉傳承…崗波巴是一個非常非常偉大的上師.
崗波巴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崗波巴的前妻.所以崗波巴才成為崗波巴.因此我們要感謝他的前妻.
我們當然永遠也不會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麼.我在這裡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狀況.
簡單的說,我先給你一個例子.
這樣說吧,我是一個很膽小的老師.
然後女學生來了,女學生是帶著各種各樣的奇思幻想和心裡面的執著來接近.我就會用所有的方法去拒斥,去排斥這個女的,從這個女的身邊跑開.我會!(重複兩次)
身為一個知道如何發願的佛教徒,我可以在有一個距離的狀況下為她發願.這樣還是很好.
這樣說吧,如果我現在更有勇氣….我是說真的,這是一種與眾不同層次的勇氣,與眾不同程度的勇氣,是不懼醜聞的勇氣,是種敢去對立反挑別人情緒的勇氣…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天喔,這種勇氣真是不得了.(眾人笑)
我想大家都有一種經驗,你們一定有,當有人對你說"我愛你"的時候那會嚇死你,那真得很可怕(仁波切雙手手掌向外做出害怕狀).
這種勇氣就是說,你要有(足夠的)這種勇氣去處理這種狀況的這種勇氣.
因此如果你有這種敢於去逗弄別人情緒的這種勇氣,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有一兩個異性的學生帶著這種貪慾接近的話就太可惜了,應該要有成千上億的這種學生出現才對.
如果你問我發什麼願,我會發願希望我變得更有勇氣(眾人笑).我從來沒說我現在很有勇氣.我越來越了解到自己是多麼的麼膽小.(眾人笑)
给作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