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師之三主要道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師之三主要道
噶玛巴
原文:
敬禮至尊諸上師
1. 佛陀至言心要義 是諸菩薩所讚道 欲求解脫之大路 我今隨力而宣説?
2. 於三有樂不貪著 為暇滿義而精進 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緣者靜意聽
3. 無出離心無息滅 希求有海樂方法 由貪有樂縛眾生 故先尋求出離心?
4. 暇滿難得壽無常 修習能除此生欲 業果不虛輪迴苦 思維能除後世欲?
5. 修已於輪迴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 起時是出離心生
6. 出離若無菩提心 所持則亦不能成 無上菩提樂因故 智者應發菩提心?
7. 四瀑流沖難阻止 業力繩索緊密繫 投入我執鐵網孔 無明大暗所蒙蔽?
8. 無邊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狀思已發大心
9. 不具通達實際慧 雖修出離善菩提 不能斷除有根故 應勤通達緣起法?
10. 見世出世一切法 從因生果皆不虛 所執之境本無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11. 現相緣起不虛妄 性空不執二了解 何時見為相違者 尚未通達佛密意?
12. 不拘一面而同時 在見緣起不虛妄 即滅實執所執境 爾時見觀察圓滿?
13. 又由現相除有邊 及由性空離無邊 了知性空現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14. 如此三主道扼要 汝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 為究竟事速修持
今天接受主辦單位的邀請,來講授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讓我非常緊張,當然有時比較不緊張、有勇氣時,也會稍微做一些開示。因為自己沒有什麼佛法知識,提到傳授佛學知識時,自己需要具足一些功德知識,因此今天改以一種佛法座談方式,來跟大家談談佛法。
佛法中說「依法不依人」,就是講法者或許有諸多過失,但講法內容是傳承祖師的教言,因此若聽法者能依照對傳承者的信心、以此心態去聽聞法教的話,雖然傳法者有過失,但傳下的法卻是非常清淨,因此起碼聽者會有一些了悟,會得到一些利益、收穫。
很抱歉在今、明兩天就在這裡耽誤大家時間,為大家講解[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是十四、十五世紀間的大德,是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格魯派的創始人。透過宗喀巴大師的傳記,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他是具有高深的佛法造詣的佛法大師,且對藏傳佛教有巨大貢獻,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的具體改變,有兩個主要部分:首先是整頓了正法的戒律、其次是讓藏地傳承了龍樹菩薩的中觀見解。
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藏地並未有明確的中觀傳承,是因為宗喀巴大師他本身的深入研究及傳授,而讓中觀在藏地得到廣泛的弘揚,讓中觀獨特的見解,變得顯明易懂。另外是戒律上的貢獻,宗喀巴大師在戒律上的嚴謹和對戒律貢獻,受到一切藏傳佛教肯定。
藏傳佛教重大貢獻:三乘循序漸進的學習法
以此書而言,「三主要道」是在藏傳佛教舉足輕重的經典,傳承自阿底峽尊者的道次第而歸納、創新出來新的新譯派格魯派教法,所謂「道次第」,是說每個士夫都可具備三種乘,這是藏傳佛教非常重要的標誌和典範,也是比起其他教派殊勝之處,因此不要把顯教和藏傳佛教作區分,因為藏傳佛教的理論包括顯教教理。
藏傳佛教修行以此概論而言,三士夫的修學方法,可以依照初學者開始,從小乘、大乘、密乘而次第出現,都可以在同一行者身上展現出來,且相互觀照,這就是藏傳佛教殊勝之處,展現這種殊勝之處的「道次第」也因此在佛教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宗喀巴大師也被藏傳佛教尊為佛教的宗師。
宗喀巴大師之前已出現達波噶舉傳承,達波噶舉的主要上師是岡波巴大師,岡波巴大師雖然主要修持大手印法門,但前行的修持都是依照噶當派修持,因此又稱為「噶、印合一」即噶當派和大手印合二為一的修持。
因此總歸來說,「道次第」教法對佛教有巨大貢獻,是因為這三乘都可毫不抵觸的展現在同一人身上。其他傳承中,或許會有聲聞乘不承認大乘,有時大乘不承認密乘等,有諸多說法,但「三士夫的修持」是不分大小乘或金剛乘,都可以相互依存。
從小乘到金剛乘、互相不抵觸、無有紛爭、循序漸進的修持,是藏傳佛教的重大貢獻,因此宗喀巴大師將三士夫修持無餘的展現,讓「三主要道」成為非常壯觀的巨作、含蘊高深造詣和見解。
宗喀巴大師的貢獻無須我多說,大家從傳記中都可感受到,直到現今達賴尊者也秉持宗喀巴大師的風範,傳承宗喀巴大師的言行,完整表現出宗喀巴大師的言行及高尚的傳承,顯現出經久不衰的清淨傳承。
今天要講的三主要道,主要在講「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
此法分為初義、中義和後義三種,首先唸誦禮讚文、立誓造論及鼓勵聽聞,正文便是中義,分為三種:「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
「出離心」分為三種,包括「出離的理由」、「出離的方法」和「出離的界限」,這三種,最初講出離之理由,在佛教之中,以人為主的眾生,我們所希求的都是快樂,我們共同避之唯恐不及的是痛苦。
接著講到出離之量,也就是出離的界線:
「修已於輪迴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 起時是出離心生」
也就是說,要先瞭解一切痛苦本性為何,因此心向真理的去瞭解真實的境界。
以希求快樂、不求痛苦為基礎,但我們所希求的快樂常無蹤影,但痛苦偏偏降臨在身上,也就是「求不得苦」及「不欲臨苦」等,雖然我們一直在為消除痛苦而努力,但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快樂。
有時我們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混淆了快樂的因和痛苦的因,現在我們是物質至上,覺得若有了錢,什麼都可買到,包括快樂,但世間萬物並非都可用金錢買得到。外在物質有限,但人類欲求無窮,因此不要把希望放在無意義的物質希求上,也不要把物質看得太重。
外在物質並非幸福的源頭,有或沒有都無所謂。但我們暫時的希求和自己的所作所為常相互錯亂,譬如我們要去商店想買個表,逛著逛著卻眼花繚亂,覺得自己真是什麼都想要、什麼都需要,有時我們就是被千奇百怪的廣告吸引,不辨好壞的去盲目跟從,也不想想自己是否真正有此需要。
因此,我們不管所做何事,都不要落在片面上,而是要瞭解事物真實的本質,要體察、洞悉自己真正的需求,什麼才是幸福的根本、什麼才是幸福真正的因,因此對輪迴出離,就需要先剷除不切實際的需求和想像。
若有人問「你需求什麼」的話,一般人會很容易回答說「我要什麼、什麼」,但若繼續被追問,「你所需要的是基於什麼的因?」「要怎麼做才能得到你所希求的?」那麼就難以回答了,也無法確定,我們一直迷惑在因上,因此也無法獲得快樂,因此,快樂需要何種因才能產生呢?
「出離心」:「暇滿難得、人生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
出離的轉心四思維中,「暇滿難得、人生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中,前兩者是為讓行者出離今生,後兩者是為讓行者出離來世。
前兩者提到「人身難得」,也就是「暇滿難得」,即能夠得到修法之身的八種閒暇與十種圓滿人生。所謂「暇滿」分開來解釋,就是「閒暇」和「圓滿」,「閒暇」代表有閒暇去修持佛法,「圓滿」則是具備一切內外修法的因緣,因此稱為暇滿人身,而這就是真正殊勝的人身,也是具備修法基礎根器的人身。
「法」即是「善業」、「福德」
所謂佛法、修法的「法」,有諸多意義,很多人一談起「法」,就是佛所宣說的教義,把「法」視為一種宗教,但所謂的「法」,其實並非僅限於佛法,「法」表達的意思,是所有一切,因此現階段,要將「法」解釋為「善」。
也有人會覺得,「你們佛教中講到「暇滿難得」、「暇滿人身」,但我對這些名詞一點興趣都沒有,這是你們佛教內部必須具足的根器,與我無關」,有些人會這樣想,但現在我們講的「法」,是指一種「善業」,是福德的行為、福德的善業。
所謂「思維暇滿難得」,是要去思維善業,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因為我們今生已獲得人生八種閒暇和十種圓滿,可稱是已具備了行持非常偉大事業的基礎,我們既已獲得如此珍稀順緣,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浪費,要體認到,自己已經有一份責任,該去行持八閒暇和十圓滿,這是我們該盡的義務,這非常重要,並非說是僅限於佛教或佛陀追隨者該去做。
我們所有世間生存的眾生都應該如此,在生存上都必須彼此依靠、相互依存,不論是自己的衣服、食物、物質,甚至自己的身體,都需要外在因緣才能獲得,因此我們平常都習慣區分「自己」和「他人」,但事實上,自他也是相互依存的,自己是他眾的一部份,他眾也是自己的一部份。
因此,我們不應依照平常習慣所想的,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因為自己的苦樂與別人息息相關,彼此的苦樂是唇齒相依,因此這個「自他相互依存」是非常重要的,「他人」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責任,因此我們應該履行這個責任,落實到行動上,應該化為實際作為,而不是僅僅思維而已。
「暇滿人身」是一種行善的責任
所謂的「暇滿」不是說自己有多厲害,有具備多大功德,所謂「閒暇」就是有了機會、有具備利益眾生的因緣,因此,我們有這樣閒暇因緣,就應該承擔眾生的責任、承擔眾生的苦樂,這才是真正的「閒暇」意義。
以我為例,我七歲時就得到「噶瑪巴」的名號,因此也得到眾人的尊崇、很多人頂禮我,我覺得這是給我一個利益別人、幫助人的機會,因此相對責任就重了。而並不是去想,因為眾人都對我頂禮、敬重我,就代表我一個大智者,就不會犯什麼過錯,我從未這樣想過,而是在別人的敬重之後,感知到自己責任重大,我一定要去利益他人,不然我對不起他們。
這種責任大家都有,但我的狀態看起來更為鮮明而已,因為大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大家責任也是同等重大,只是看起來明顯或不明顯而已。
不是說我們獲得了暇滿人身,就覺得自己很偉大、很厲害、很聰明或功德很大、萬事具足,而是因為有這樣暇滿人身,就有了可用來利益他人、服務他人的機會,這才是「暇滿人身」的真實意義。
「無常」才有「選擇的機會」
何謂「死亡無常」?並不是說我們一直想著「明天會死去」「明天就要死了,該怎麼辦?」,這樣不斷去擔心、去恐懼,這並不稱做「觀修死亡無常」,因為這種自然的、恐懼死亡的心態,誰都具備,即便是動物畜生都會有。
「死亡無常」想表達的意旨,是既然獲得暇滿難得人身,就應當把握機會、把握每一時刻,讓人生具足意義,就去利益他人。
因為我們現在的人生具足所有順緣,獲得暇滿難得,極其珍貴,不應當浪費這樣人身,不該在虛擲之中度過,這樣也對死亡毫無幫助,而是應當把握每一分鐘,善用自己的一生而去行事、行善、去服務大眾。
所謂「死亡無常」,並不是讓我們以否決、消極的姿態去面對死亡、去思考無常,而是應該思維:因為有死亡、因為有無常,我們才會有機會、我們才會有選擇。
譬如以吹奏音樂為例,當我們演奏時,因為有無常,才會出現不同的聲音,若是恆常,就永遠只存在一個聲音,就不會有下一個音調,就無法吹出美妙的曲子,因為無常,這一秒的音符才能接續下一秒的音符,各種美妙的聲調才相繼會出現。
所以每一分鐘都是改變和改造的機會。例如我們前半生或許已經被浪費掉,沒有好好行善、沒有精進改變自身或服務大眾,但餘生也有機會去改變,去變成一個善人;或者這個上午的作為不大好、可能作錯事情、說錯話了,但到了下午,仍有機會去改變,去轉變成一個好人,這樣每一分鐘都會慢慢轉變,都會視為非常珍貴,不會浪費每一分鐘,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具足意義。
時間也過得有點慢,還有好久啊,我們在中午十二點休息好嗎?他們說到要直到下午一點,但我覺得好像講了很久一樣。
來世的出離心,根本偈子是「業果不虛輪迴苦,思維能斷後世欲」,這兩句子就是在闡述厭離來世、出離來世,因此一切世間萬事萬物及有為法,都是依靠因緣和合而生,外器世間和內情眾生都是依緣而生,我們這個世間,當初也是從最初的一粒微塵慢慢積累、壯大,成為這樣廣闊的世界。
「世界」依靠眾人的行為而生
因此所謂這個世界,分為「因士夫行為所生的世界」及「無需士夫行為所生的世界」。
首先是「因士夫的行為所生」的世界,就是依靠「業」的因果而所生的;換句話說,世間是依靠士夫的行為而產生。
所謂「業之因果」不是單指一人的行為,而是與眾生息息相關,譬如我們所生的二十一世紀,是訊息的世紀,因為訊息傳播的快速及無遠弗屆,讓大眾距離拉近、連結更緊密,因此也意謂著,一個人可以改變世界,有個理論是「蝴蝶效應」,就是研究發現,一個蝴蝶煽動翅膀足以引起颱風,這也表達出,一個人的行為也可以改變世界。
特別是現今社會,個人的選擇也會成為社會的最終選擇,譬如說現在是經濟、物質時代,彼此的物質交易就成為大眾利益,與大眾利益息息相關。因此雖然現在人的行為有機械輔助、有工廠,有機器為我們人類做事,讓我們能更輕便、更輕盈的做出更多偉大工程。但另一方面來說,也因此更容易毀壞我們的世界,不論是世界、環境或眾生,都會造成很大影響。
因此我們要謹言慎行,言行源自於心態、動機,因此我們要謹慎面對心態,好好調伏自己的心性,才有可能把世界改變的更好,所以個人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改變每天行為,就是保護地球
談到「個人行為可以改變世界」,就會談到環境,「環境」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議題,環境不僅是依循自然規律而行,也會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產生巨大改變,因此我們要展開保護環境的行動。
有時我們會把「環境保護」和每天的日常生活區分開來,覺得那是另一種行為、另一種保護,但其實環境的變化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若我們不改變每天的生活型態,而額外花時去間一開環保會議、做什麼環保活動,則兩者根本是南轅北轍。要從個人每天行為和心態去改變,讓世界大家庭變得越來越好,這才會對環保更有利益。
因為外在物質有限,但人類內心卻是無限,人總是永不滿足的去追求、或人云亦云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希望,所謂環境改變,是去改變自己每天的生存方式,和每天的生活心態。
說是要講到一點,時間走的太慢了,沒有什麼好講的,繼續講下去只會讓心臟更痛,就此打住吧。
首先祝大家午安,同時下午的課程也進行到「出離來世」的階段,「出離來世」的階段分為「因果不虛」和「輪迴過患」。「因果不虛」上午講過,所謂「輪迴過患」就是順著業與煩惱,而流轉在輪迴當中。
我們在此處討論的「痛苦」,並非平日「苦果的感知」,不是僅論述痛苦的感知,而是要更為深刻、細微的找出痛苦的根源,要懂得痛苦的概念。
譬如佛教將「痛苦」分為三種:苦苦、壞苦、行苦,也就是越來越細微的痛苦,因此現階段論述,若想「從痛苦中獲得解脫」,首先要瞭解「痛苦」的本質,瞭解苦苦、壞苦、行苦的本質。
譬如說「壞苦」,是說我們雖然暫時獲得人天善道、身心獲得暫時快樂,但這些看似快樂的幸福,卻會轉變為痛苦,這並非是由「快樂」轉變為「痛苦」,而是這些我們誤認為快樂的人事物,本質就是痛苦,轉變讓痛苦變得更加明顯,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有漏的快樂」、這些看似快樂的痛苦,並非快樂,其實只是一種變相的痛苦。
譬如在我們右肩壓上一個極度沈重之物,久了就會痛苦難忍,若此時將重物換到左肩上,剛開始會覺得有些放鬆、有點快樂,但一壓久了,快樂感覺也會消逝,而相形之下更覺痛苦。
痛苦與痛苦之間就是暫時的變相痛苦
因此所謂的快樂,就是從右肩換到左肩的瞬間,當時前面的痛苦逐漸消失,後面的痛苦還未來,有片刻喘息的狀態,此時雖然看似快樂,但只是一種隱隱的痛苦。
身體感受到細微痛苦的狀態下,在前苦已滅、後苦未來之前,會有短暫休息狀態。這即是一種變相的痛苦,因此其實我們無法真正感受到什麼是快樂,而總是覺得,這種變相的痛苦才是快樂。在此也不多說談痛苦,不然若著重於講說痛苦,會被很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宗教」,「怎麼總是討論痛苦、讓人擔心啊?」
但雖然我們逃避痛苦、希求快樂,卻不知如何造作快樂之因、該如何斷絕痛苦之因,因此佛教所主張精進修持,是追求不因業而產生的快樂,而不是滿足於暫時沒有痛苦的狀態中,後者並非真實的快樂,所謂的「快樂」並非僅是一種感知,這種依靠外緣所能產生的快樂,絕非究竟的快樂。
因此我們一定要達到某種境界,產生無須因緣產生的快樂,慢慢拋棄細微的痛苦,藉由了知痛苦而能從中解脫出來,因此請大家不要滿足於現狀,或將希望寄託於外在物質之上,因為外在物質是很難解決痛苦的本質的,一定要從自己內心出發。
一般來說並非說暫時快樂不好、要擋住快樂、我不需要暫時快樂,我不喜歡暫時快樂等,有暫時快樂並非不好,但不要沈溺其中,而是依靠這種暫時的快樂,進一步去探究更殊勝、更究竟的快樂,讓暫時快樂能成為我們尋求究竟快樂的階梯,讓我們能一步一步向前邁。
痛苦也有暫時痛苦,有時我們受痛苦所逼,而被困在其中,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我們要去想,所謂的「痛苦」,其實只是痛苦的感受,要去依此了知痛苦的本性,因為痛苦的「本性」才是我們無法解脫的阻礙,才是大問題,因此要透過小痛苦的感知,去瞭解痛苦的本性而去解決的話,就很容易擺脫當前的痛苦。
雖然所有人都希求快樂,但我們不知如何取捨因果,不知因,因此無法取捨果,對於因果的迷惑讓我們不能獲得快樂之因,所有辛苦都注定一無所成。
解決究竟的痛苦才有真快樂
就如同藏傳佛教中的大師、密勒日巴大師在無人山中修持苦行時,他的妹妹前往探望,很擔心密勒日巴大師無吃無穿,很掛念他的生活起居,妹妹覺得,世間上,哪有比無吃無穿更痛苦的事情呢?
妹妹說,「你不應該這樣修行,沒有人像你這樣修行的,你連果腹都做不到,怎麼幫助他人?怎麼去修法呢?」
密勒日巴大師說,「雖然我沒有衣食,雖然我有時會有飢餓之苦,雖然我身體如動物一樣,我吃的連豬狗都不如,就算是敵人看到我的面貌,都會悲傷流淚,雖然別人看著我是如此遭遇,但這都不是大問題,大問題是讓我們流轉輪迴的真實本性,這才是真正痛苦」。
要解決大苦、面對痛苦的本性,這些衣食之苦相較都是小苦,這些小苦都被密勒日巴大師寬大的心胸所蓋住,變成微不足道,且成為鞭策密勒日巴大師更精進努力修行的助緣,因此讓密勒日巴大師更有勇氣、更有出離的去修持法。
密勒日巴大師曾說,他「心如佛陀、身如乞丐」,「如果佛陀和菩薩等看到我的心,都會非常歡喜,但若看到我的身,也會升起悲憫之心」,因此首先要從究竟的快樂出發,去解決根本的痛苦,如此一來,才能獲得究竟的、真正的快樂。
雖然密勒日巴大師所作如此高尚,但我們也沒有這麼大勇氣去模仿,因為密勒日巴大師並非是解決飢渴才去山上,是為了修行,解決飢渴並非他追尋的最終目的,因此根本不會對他造成絲毫影響。
反而是我們,我們只要稍微衣食堪慮,就會造成影響,我們被衣食痛苦所折磨時,就會像是顯微鏡下的細菌一樣,會將很小痛苦放大再放大,把它當成天大的折磨,然後沈溺其中無法自拔。
因此不要老是迷惑於暫時的壞苦上,而是要去解決究竟的痛苦。
三主要道第二部分,也就是「菩提心」,也分為升起菩提心的「理由」和升起菩提心的「方法」,偈文為:
「出離若無菩提心 所持則亦不能成 無上菩提樂因故 智者應發菩提心」
成佛僅需修一法:菩提心
因此,若缺乏出離心的攝持,以及發願救度普天底下如母眾生、不生廣大菩提心的話,無論你修什麼法,都只會成為一己解脫之因,無法成就自他眾生獲得解脫或全知佛的果位。
因此佛教在大乘中講到,要成佛僅需修持一法,就是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成佛的主因,也是成佛的根本。
有很多人說「我成不成佛無所謂」,因為他們不懂什麼是佛陀的果位,因此會覺得成佛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者他們會問「成佛會怎麼樣呢?相貌會變嗎?會不會沒朋友,很孤獨?」等等,我覺得這都是無謂的擔心。
如果你成佛後,你還需要擔心這些嗎?因此,自己雖然獲得解脫、獲得快樂,這還不是究竟,正如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因此自他所有眾生都希望獲得解脫,因此我們自己獲得解脫,也要幫助別人,等到幫助別人、自己獲得佛果後,安立什麼名稱,就都無所謂了,因為已經成為圓滿自他二利的佛陀。
因此既然自己已獲得解脫,既然已經證得如此高的智慧,在這樣高層次、高階段下,為何還不能為他人著想、還不想為他人服務,空有智慧卻不利益他人呢?缺乏的是悲心和菩提心。
如果沒有悲心和菩提心,再有多高深智慧,都不會想去幫助他人、去利他;但若你有利他之心,沒有太高智慧,也能幫助到很大眾生,有很大利益事業,因此要想任運成就圓滿二利得佛果,就必須去修學菩提心。
現今社會上有很多人精打細算,而成為大富翁;也有人受過高等教育,對他們自身來說,一切條件都很圓滿俱足,但卻無法升起幫助和利益他人的心,因此他們的財富、智慧和文化,只會成為他們自私的一部份,因為沒有菩提心,所以覺得一切事不關己,以此姿態袖手旁觀。
「無悲心」是苦難眾生的殺手
世界上若有悲心、菩提心、慈愛之心、有彼此關愛之心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太多人遭受痛苦。正因為我們欠缺這種心態,所以現今世界仍哀鴻遍野,因此最大的殺手就是「無慈愛、無悲心」的狀態,就算你知識再淵博,沒有悲心也是枉然,即便你有善心、有智慧,若不落實在行動上,也只會成為解脫的逆境、障礙。
其下談升起菩提心的方法:就是原偈文中的:
「四瀑流沖難阻止 業力繩索緊密繫 投入我執鐵網孔 無明大暗所蒙蔽
無邊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狀思已發大心」
就像剛剛所提到,慈悲心有多大,利他的事業就會隨之有多廣大,講到出離心與悲心之間,是有非常密切的關連,他們的關聯是,比方說朝內稱之為「出離心」,朝外是「悲心」,可以說出離心和悲心是一體兩面,本質上是一樣的。
首先從自身出發,修持出離心,然後朝外想,所有眾生也都想要離苦得樂,也跟自己一樣,有時候也會看到很多眾生比我們還要可憐,會覺得「若他們不獲得解脫,誰還該獲得解脫呢?」
眾生苦樂感知都相同,因此我們要尊重他人苦樂的感知,以此發心,自己修持出離心後,將對境朝向外,以悲心來幫助、解救和自己一樣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
「悲心從根生、輪迴如火坑」
因此,若你懂得修行的話,自利和利他並無太大區別,而且非常容易,出離心和悲心兩者本質相同,彼此成為相互的幫助修法,眾生的痛苦就如同自己切身體會、感同身受一般,就像是將自己的身心都裝入他人之中,自己成為他人的一部份一樣,對於他眾的苦樂,自己可以切身體會得到、感受得到。
就如同密勒日巴大師一樣,「悲心從根生、輪迴如火坑」,如果你從根本升起悲心的話,並不是說「悲心」就代表要給予或施捨一樣,而是如同自己深處火坑中一樣,遭受完全無法忍受的痛苦,如此感受下,才會真實的想要從輪迴中解脫,才會真正的想幫助他人,這才是真實的悲心。
在世間很多痛苦都是由人類所造成,譬如彼此的殺業,和百般折磨、奴役著動物,雖然外在世間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但我們人類卻總是製造災難、自比為王,濫殺生命和破壞他們的生存環境,我們只是大家庭中的一員而已,只是一員,並沒有主控權,應該共同守護,而非破壞及殺虐其他眾生。
以上這些道理,並非是因為佛陀所說或上師所說,是對信眾的指令,而是真實能體會到的道理,必須要去做,這並非是為依靠上師或佛陀教言,而是這是人類在這世界的真實處境。
接下來就是正見,分為兩個部分,「證得正見的理由」和「所要證得的見解」,也是在偈文中所講:
不具通達實際慧 雖修出離善菩提 不能斷除有根故 應勤通達緣起法
所以如同前述所提修持的「道」是否真實烙印在心中,就要看是否心中升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大乘教法是否深植於自身心相續中,要觀待是否升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是否真實能從痛苦中解脫、從輪迴中解脫,要觀待自己是否證得「人無我」及「法無我」這無我二法。
接下來正見的見解,就很困難了,大家有得受了。
「正見」分為「正見的真實正解」以及「正見的量」、也就是正見的界線,如果你證得顯空不二,那諸佛歡喜,若你仍將「顯」「空」區分開來,彼此分離,則尚未證得真實的見解。
其後偈文是:
「見世出世一切法 從因生果皆不虛 所執之境本無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我們從無始以來就與生有「我執」,或以為有不需要依靠他者的「我」,但真實狀況上並非如此,一切事物都並非自主成立,講到我執,講到「何謂是我」,大多數人都會指著自己身體說「這是我」,但這身體也是源於其他眾生,若以一個細胞一個細胞或器官去區分,根本無法找到「我」在哪裡。
若往下探詢,只能找到因緣和合下的、由各種物質結合的、外在的一個身體,而將「我」的名相安立於上,才能說這是「我」,但如果不滿足於名相的安立,往更究竟去洞察,是將永遠找尋不到「我」的狀態的。
因此所謂「要點」,就是一切都是不具實義的,僅是在緣起、顯現上的安立。
法王用康巴語說,「如果說法遇到困難,就要講康巴語」。
這裡講鏡子和鏡中影像的差別。鏡中的影像、鏡中映照的言行舉止,是不是自己的行為呢?不是,但又可以看得到,因此可以說鏡子本身不具備這些動作,但因緣聚合之下,我們就會看到鏡中的行為。
我們可以看見鏡中的表情或行為,但鏡子本身並不具足這些表情、行為和顏色,這些映象也不會一直留在鏡子上,最初不存在、中間不留駐,之後也不會去到其他地方,但我們也不能說他不存在,因為因緣和合,而讓我們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舉止。然而鏡中之物並非真實存在,不如我們所見一樣的具足實義。
因此本質上,鏡中影像、表情、動作等,本質都是不成立的,不像是我們理所當然的、視為的真實狀態,但因緣和合下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此我們也不能說這些映相根本不存在。
因為我們並未斷除迷惑,因此也無法阻止自己看到鏡中之物及言行,而會一直看到鏡中虛幻的影像,但即便看著鏡中物和動作時,若能了知其本質為空性,那在了知其為空性,現見空性時,又能了知其所見及鏡中物並無實義,此時,才會升起很好的正見。
因此所謂「空性」,就如同科學家或科學家理論中的「零」。就像是零到十,他們說數字之中,「零」佔據最重要地位,因為有「零」才會有其他數字。正如「零」一般,正是因為有空性才有其他顯像。
所謂「空性」並非「空無一物」的片面的空,因為是空性,才會照見世間萬物,與一般的「空空」是不同的,「空」並非「有」,也並非「無」,空性的「有」和「無」都是無法被安立,因此我們迷惑於空性的「有」和「無」的概念,因此產生了很多錯誤。
接下來我也累了、你們也累了,大家都已經很累了,真的是該苦笑的時刻了,雖然說要講到五點,但我現在已經像車子一樣沒油了,因此今天就到這裡,明天會把餘下的法講完。
昨天有些人說需要灌頂,但我覺得,灌頂者並非像我這樣資格的人可以給予,求灌頂者也並非像你們這樣的根器可以求受,也不是灑一灑水加持加持,就可以圓滿灌頂,因此我現在不敢對大家做保證,我今晚會想一想,明天再跟大家做個答覆,很高興大家能來到這邊,也很抱歉耽誤了大家時間。
今日所講偈文:?
11. 現相緣起不虛妄 性空不執二了解 何時見為相違者 尚未通達佛密意?
12. 不拘一面而同時 在見緣起不虛妄 即滅實執所執境 爾時見觀察圓滿
13. 又由現相除有邊 及由性空離無邊 了知性空現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14. 如此三主道扼要 汝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 為究竟事速修持
以上所言,是多聞比丘吉祥善慧,稱為姪察科語自在稱所作教誡。
首先向大家說早安!今明兩天是印度的排燈節(Diwali、又稱光明節)假日,在此先跟印度的朋友們說聲過節快樂!
緊接著昨天課程,昨天講到「顯空無別」,偈文中是:
「見世出世一切法 從因生果皆不虛 所執之境本無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現相緣起不虛妄 性空不執二了解 何時見為相違者 尚未通達佛密意 」?
所以若從鏡子上出發去觀察,發現找不到事物的實相;既然找不到的話,就知道顯空不相違背,因此若行者總是把「顯」和「空」視為兩者完全相對,就沒有瞭解龍樹菩薩的真實意義。
中觀前代者在宗喀巴大師之前稱為前傳承,之後經過宗大師的教導之後,稱為中觀後傳承,以中觀見解論說天底下有或無的道理中,「顯」、「空」是不相違背的,但落入八邊的或僅停於名詞理解上的修行者,就會認為「顯」、「空」就是截然不同的、如同水火不相容兩個對立面。
所以經過我們洞察和仔細觀察,是否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外在的「顯」?或其他任何物質?這裡所提的現象是「找不到」或是「沒有」?這兩者是有區別的,是不是本來有一個顯像,然後經過我們找尋後,變成沒有?並非如此,或根本不存在呢?
中觀見解是遠離一切承許,也就是遠離一切戲論和八邊,在登地菩薩以上的境界中,一切世俗境相都已經幻滅,都已經斷除了對一切外在顯現的、「是」「否」「有」「無」、這些邊的疑惑,因此這兩前後傳承的共同承許者,就是遠離一切承許,因此沒有世俗諦的執著。
對於「顯」、「空」是否僅止於名詞上的執著呢?了悟真理,遠離一切承許,稱為「勝義諦」,當疑慮都消滅後,才會不再執著外在所境,但對我們而言,是擋不住真實感受、無法遮蓋住眼前所見的,例如有點燃的香碰到身體時,會自然感到疼痛。
所以「一切都是空性」的道理,並非因此讓「因果」也消逝,認為因果法則不存在,將因果見斷除,這是不對的。總之,在現階段,外境仍是我們能真實感受到的。
所以說持中觀見解、遠離二取、「能執」和「所執」,也遠離了一切戲論和對名詞的執著,即已遠離八邊,但我們學習佛法者的心續中,卻未生起如此真實境界,如中觀提到的菩薩境界中的所顯現,現在因為對名相仍存在執著,因此往往和真實狀況及真理萬法背道而馳。
即便還未了悟,但我們仍要經過中觀義理,來了知真實見解,也就是萬物的義理,來日希望能證得如此見解;也就是說,若照前述所講去修持,既然有因就會必定生果,有朝一日我們終可將一切世俗諦視為幻境,知曉世間萬物都並非自生,了悟一切是因緣和合而成,將萬事萬物視為如同夢境般虛幻而了無實義。
因此顯空不二的境界中,如果你證得「顯」的見解的話,在「顯」見之後,「空」見就會順勢瞭解;相對的,如果你了悟到空性的話,「顯」見也會自然了悟,因此最後透過次第修持,同時了悟顯空,懂得「顯」和「空」並無任何分別,真正見解才會如實生起。
接下來講到正見,偈文是:
「又由現相除有邊 及由性空離無邊 了知性空現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如此三主道扼要 汝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 為究竟事速修持」
「緣起」就是因為因緣和合的因素,讓我們知道萬物並非自然而生,也並非自主能存,而是因為所有因緣所具成而生,因此人若能了知道萬物並非自然而生、也非自然而住,通過瞭解此緣起之理,就會了知道萬物皆無自生的本性,也就可以斷除對於「顯」的「有執」。
所以說所謂的「無有自性」,萬事萬物無有自性的道理,瞭解一切法也都是無自性。雖說「法無自性」,但不能承認他是無成,因為畢竟仍有相、我們可以真實顯見。因此無自性的空性,也就是自性為空,了悟到一切法都具足自性空,因此會斷除對萬法的執著。
所以在中觀自續派中,承認的理論是以「顯」去斷除「無」的執著;以「空」來斷除「有」的執著,因此承許的究竟觀點,是「萬事萬物無有自性」;而中觀應成派的見解恰恰相反,是以「空」來斷除「無」的執著,以「顯」來斷除「有」的執著,這是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的區別之處。
中觀應成派雖承許自性不成立,又能依靠因而能產生果,並不排除空性與因果的關聯,這就是中觀應成派的殊勝之處。
正見之後,其下要講「透過聞思的方式去實修」,以及「備註後文」兩者。
這兩點是比較容易懂的,首先是「透過聞思而進行實修」,經過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等,修持菩提的主要道路和方式,透過我們的聞思瞭解,然後經過自己無惑的去思維、得到了知,最後經過這樣了知,而進而遠離喧鬧城市,靜住到山間寺院去修持。
此處所提的寺院並不是指城中的寺院,而是遠離城市一百聞距的寺院,在此偏僻寂靜地中,不尋求此生福德,以無常去鞭策自己,透過自己的修持及無常的鞭勵,最終獲得任運成就的圓滿遍知佛果。
最後是備註後文,說明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師洛桑札巴為自己的姪子查闊所做的教誡。
這備註比較容易懂,查闊是宗喀巴大師主要弟子,在安多地方創建一百多寺院,下一世恭千雷巴敦珠是一位佛教大師,通過精進圓滿修持,最終成就圓滿雙運佛果。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師對這位智者所做的教誡。
最後講一下( 法王本身)三主要道的傳承,從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的傳承,以及得自達賴尊者的傳承,自己也在達賴喇嘛者處求得多次,因此若要講大話的話,這個傳承可是所有傳承的總集,講更大話的話,還可以說我是一切三世的總集。(眾笑)
因此不論修持何法,都要把握要點,不論是大乘小乘,都要先瞭解及抓住什麼是重點,而不是捨本逐末,把重點擱在一旁,去修持外在的習俗和傳統等,而忘卻了真實的法教意義,這樣就很難成就任何事情。
因此就如同竹巴噶舉的一位大德曾說很多人追求見解高高,什麼都要求至高、最高深的無上密法,但往往把其他重點視為是低等淺法。
當然佛法的力量是非常殊勝、偉大,但雖然佛法力量無邊,但若行者把佛法放在一邊,仍是無法成就自己的自相續的。
譬如至高無上的大手印法門、大圓滿法門,很多人自以為已經求了大圓滿法,自以為求到了,就代表自己的見解透徹、證量也很高了,但根本沒有去修,光是求了就覺得自己修為很高。但其實法再高,也代表不了人。
因為要真正去修法、讓法能融入到自己的相續,自己的證量才會提高,否則外在的法固然殊勝多高深,但對自己的心卻毫無幫助。
譬如藏地的馬非常昂貴,現今有些人講法如藏地的馬一樣高價,但講法者的功德和見解,卻還不如一條狗來的低下,當然現在也有一些狗是身價不斐。
因此首先我們就要去修持加行和前行,打好修法堅實的基礎,就如同蓋高樓時需要打下堅實的地基一般。法是深奧的、他一直存在著,不需由你去評價他孰深孰淺,但我們所謂的「深淺」,是要法等融入心中時,才能看出是否深奧。
因此所謂密法是否深奧,要看在自己心續中是否深奧,因此重點是要好好去修前行,若能好好修前行,自然能了悟深奧的佛法,完全取決於自己的修持程度,因為一切高深的法,都是源自於前行的基礎而來的。
有位高僧曾言:有了對死亡無常的體悟,密集金剛也不再是深奧的法,如果有死亡無常的觀修,就不需其他深奧的法,僅是唸三皈依就可以了。所有法的基礎就是前行的「轉心四思維」。
因此如同之前所提,外在的法甚深,對我們心續無任何幫助,佛陀的心智無比高深、智慧無人能及,但即使佛陀有高深證量,但幫不了我們。
剛剛英文翻譯將「幫不了我們」翻成說是「沒有任何的幫助」,法王說,翻錯了,但即使講錯,也是個美麗的錯誤。(眾笑)
佛陀就算有再高的證量,若我們不去修法的話,佛陀或佛陀的教法也不能直接對我們有幫助。因此要想對我們有益,就要讓甚深法教融入到心相續中、去修持佛法,從而漸漸壓制煩惱、斷除煩惱,讓佛陀深奧的密法能融入到自心當中,這樣才會有益。
譬如有時我會這樣去想,也覺得這種想法還挺有幫助的,以我為例,我出生於佛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誠佛教徒,且七歲就被認證為噶瑪巴,被迎請到寺院,在僧人環繞、佛法薰陶中慢慢成長,也同時有機會去聞思修,自然而然就覺得自己是個佛教徒、是個修法者。
當然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自稱修法者,但總是毫無造作的、理所當然的自認是個佛教徒,甚至有時候會想,「如果我都不算佛教徒,那還有誰還算是佛教徒呢?」如果噶瑪巴都不算佛教徒的話,還有誰會是佛教徒呢?有時會這樣想。
因此,每每被問及是不是佛教徒時,我們都會會趾高氣昂的立即回答,「我是佛教徒!」,但被問到「是不是好人」時?卻有點遲疑,自己想想好像有時是好人,但有時好像又不是,但卻堅信自己是佛教徒,這樣有點行不通,不太合理。
因為佛教是非常高深的、法也是非常殊勝的,佛教徒的心的功德也應該是更高的,才配稱為「佛教徒」,法要盡力去修,心的功德也是非常高深,若以此來自我逐一檢查的話,這些功德一點都沒有,因此會覺得,自己長久以來被欺騙了呀。
長久以來,自己一直被外在的環境、順緣所欺騙了,因為外在的環境讓自己自然的自認為佛教徒,但其實自己是否是佛法的追隨者,都不太確定,因此在還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資格自稱佛教徒之前,還是先做個好人,會更為重要。
成為好人後,就要去修持自心,轉變思維,讓菩提心的思維更好融入自心,讓人性更往善良方向的邁步,更容易在相續中升起菩提心、升起菩薩戒,因此改變自心思維更為重要,否則自認佛教徒的話,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俗話說,高處不勝寒,總是老想著求高法爭高位,但其實要往高的地方走,必須要如同萬丈高樓平地起般,由低處出發、打好基礎,才是重要的。
講完{三主要道}後,現在接下來就是灌頂。
雖然覺得灌頂還是有點困難,但最終決定給予。就如同昨日所言,灌頂上師不是像我等資格者,而求灌頂者的根器呢,也不是有頭就可以去求受,因此今天只能算是一種特殊的開許。
因為我們所講,若有加行思維者,利用灌頂去成熟他的自相續,才會有益,但有時密法注重信受,因此我只有特許這樣的灌頂,也許將來可以種下一個善的習氣、成熟的種子,經過循序漸進去修持,而慢慢可能得到利益。
很多人分屬不同種性、不同根器,我無法判斷在眾誰才是具足根器,因此就當做做樣子好了。因為今天不是密法的無上灌頂,而是屬於大眾灌頂,往昔傳承祖師有開許,若要在大眾中灌頂,無法逐一觀察受灌者根器的話,那舉行無量佛、阿彌陀佛的灌頂是可以的,這些都是往昔上師的開許,因此接下來會給予無量光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灌頂。
灌頂最初要修驅魔法,來驅除一切對佛法製造障礙的魔障,有時想想,如果真的要驅魔的話,灌頂上師也應該被驅走了,因為現在這些上師都被世間八風所蒙蔽,所以在修驅魔法時,傳法上師也乖乖的跟著施食食子一起走出去了。
此處要祈請一切諸佛菩薩給予灌頂,首先是皈依發心。
皈依發心非常重要,佛教和外道的區別就是皈依,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就是發心,以戒律來講,如果沒有準備,最好不要受戒律,受了再犯就會有過失。發起皈依之心來皈依三寶,不論有否受菩薩戒和皈依三寶,希望利益普天底下眾生,以此發心來求受灌頂。
接著傳授傳承及功德。依照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西方極樂世界,比起其他淨土有幾大殊勝之處,是因為其他淨土例如兜率天,都需要八地菩薩以上的修為,要去除二障、證得人無我及法無我才能往生,而以帶業的凡夫之身想要投生淨土,幾乎不可能。但西方極樂淨土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之故,而能讓帶業凡夫往生淨土,因此可以說特別殊勝。
且凡夫一旦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時,心中所願皆可成就,且煩惱障、所知障都因此淨除,還可隨時前往其他淨土求法、並如法修為、依次快速成就佛果,因此對於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及殊勝淨土,我們要具足強大的信心去發願往生。
連釋迦摩尼佛的{阿彌陀佛經}中也宣說,只要有人唸誦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往生極樂淨土,都可以如願往生,也再也不會墮落輪迴,並不再聞痛苦、迅速成就佛果,因此可以說是一條捷徑。
此法是由伏藏師 明珠多傑親見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三聖尊後,由無量光佛、也就是阿彌陀佛親自給予的儀軌,功德利益不可言喻,修持者只要以菩提心念來持誦彌陀名號,臨終都可依照阿彌陀佛願力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灌頂過程下略)
要發願一切眾生都可往生極樂淨土,都可親見無量光佛的尊容,這是發願的願望。為了感謝上師傳法,因此獻上感謝曼達,接著回向。
感謝大家今天在此可共享佛法甘露,我十三歲要來印度時,為了大家壯膽之故,我們這去是為了佛法事業,就算被抓了也不要後悔,因為我們的發心是純淨清淨的,以這樣壯膽方式順利來到印度。
雖然來到印度後,仍遇到一些困難,無法很自在的在此國土待著,但今天在這裡和大家共享佛法,之前也有很多機會面見印度朋友,這次可以這樣坐下來和大家談談心,我覺得非常好。
因此雖然有一些困難,我也不會覺得有任何後悔,因為我最初來印度的發心是很清淨的,因此我不會覺得有任何錯誤。
雖然我無法如佛陀般的廣大發心,但我仍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去發願,所以我依然不會後悔來到印度,也希望可以因此回報給很多眾生。如果我沒來到印度,今朝也不會聚集在此地,因此今天在此也算是非常好的因緣,所以很開心。
只想說謝謝大家,能有這樣聚會,我覺得非常開心,很幸運。雖然有時候我不知道我所講的是對還是錯,但能在此相聚,我感覺到很開心、很幸運,我就覺得我的選擇沒有錯誤。因此最後謝謝大家,非常感謝,也感謝喇嘛伊喜嘉措(英文翻譯),這次好像沒有機會刁難你,這樣也挺好的,謝謝!
给作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