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开释录(四)

梦觉尊心

2014-12-30

第二,所谓的“内俱生”是指:内在的能够执取外境的心识,都是与“明、空”俱生的;而心性的明空,与能够执取外境的心识也是俱生的。它们两者的关系,因为不但在时间上没有前后的差异,而且,在质体上也没有好坏的区别,所以,是“俱生 ”的呀!

    当我们尚未能将“能执之识”与“法性明空”,如上所述般地了知为“俱生”之前,在这一时间段中,外显的“能执之识”,都是“能执的分别心念”;一旦当我们已将“能执之识”与“法性明空”,了知为浑然天成的“俱生”之后,那么,从本身的体性这一方面,佛经上取名叫做“俱生本然之知”,而从了知“境”和“具境”的功能这一方面,佛经上取名叫做“尽所有智”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婆罗门萨惹哈有偈亦云:

    心念即是大本知;

    五毒即是药本性;

    能所执念金刚持。

    ﹝从究竟层面来看,﹞

    各种各样的分别心念,

    即是伟大的“本然之知”;

    ﹝貌似害人的﹞五毒烦恼,

    却可以是﹝利人的﹞妙药的本性;

    而所执与能执的分别心念,

    也不过是金刚持﹝的幻变﹞罢了。

    第三,所谓的“秘密俱生”是指:能够断除这些增益疑惑的觉性与法界也是俱生的。它们两者的关系,因为不但在时间上没有前后的差异,而且,在质体上也没有好坏的区别,所以,是“俱生的呀!

    当我们尚未能将“能够断除增益的觉性”与“法界”了知为“俱生”之前,在这一阶段当中,这种“能够断除增益的觉性”,都只是叫做“俱生本然之知”;一旦当我们已将“能够断除增益的觉性”与“法界”了知为“俱生”之后,借助于“法界体性智”的加持,来净化掉“觉性的分别心念”,而最终达到“界智无别” 的状态,对于这种“界智无别”的状态,佛经上既叫它“尽所有本然之知”﹝尽所有智﹞,又叫它“无念本然之知”﹝无念智﹞。但是,要知道,对于这种“界智无别”的状态,佛经中除了在名言施设上权且地这样取名称呼以外,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其实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本然之知”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婆罗门萨惹哈有偈亦云:

     无道无本知!

     ﹝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之中,﹞

    既没有﹝修行的﹞“道”,

    也没有﹝所修的﹞“本然之知”呀!

   仅如上述般地只靠确断了这种“俱生”的见解,也仍旧还是不够的,因而,以下将要教示实修的方法。

    教授之二:修习的时侯,应当懂得将“光明”,转化为无垢之道的修行助伴。﹝修﹞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世间万法,不但从本元、本初、本始上本来即是“明”、即是“空”、即是“无生”、即是“法身的本性”,而且,它们从本元、本初、本始上本来也是“至极清净”的,也是“远离一切有为戏论诸边”的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深、寂、离戏、光明、非有为。

    ﹝从究竟的层面来看,一切万法本来就是﹞

    甚深、寂静、离戏、光明、非是有为合和的。

   既然如此地认识了“诸法无生”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种“诸法无生”的状态之中,力图使自己远离“修”与“非修”、“有”与“无有”等等二元对立的“二执心垢”,而在“离心意识”的状态之中,无所执着罣碍地安然放下吧!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婆罗门萨惹哈有偈亦云:

    离戏法性中,

    觉性离戏放!

    在离诸有为戏论的法性之中,

    觉性应该离诸有为戏论地安然放下呀!

    又谓:

    勿更!

    觉性当如孩童放!

    不要有任何的更动改变!

    觉性应该像孩童一般

    无所造作地安然放下呀!

    正如上述,在禅定专修的时侯,我们应该不离光明法身的状态,进行修习;那么,在后得位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又该如何地修为呢?

     教授之三:在后得位的日常行事当中,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境界,我们都应该懂得将它们转化为“本自开解”的修道助伴。﹝行﹞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对于显现为眼识之境的“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等林林总总的形色之物;对于显现为耳识之境的各种言谈音声等等;如此同理类推,对于显现为六尘之境的一切事物,我们都应该像前文所讲的那样,借助于在“见”、“修”这些阶段当中,将一切世间诸法确断为“俱生本然之知”的力量,而在后得位的日常行事之中,应将所遇到的一切“声色万物,都决择为浑然天成的“俱生本然之知”,在此情形下,一切六尘之境的现象,也就都会自然而然地走向“本自开解” ﹝的境界﹞了。这种情况,打个比方说,就像是认出了老友故知一样的啊!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婆罗门萨惹哈有偈亦云:

    凝然直视显境时,

    同时证悟大印见,

    此者为我所承许。

     就在凝然直视外显之境的当下,

    与证悟“大印”是同时的,

    这一点儿,

    是我萨惹哈所承许的。

   在“四种道位”的阶段,在禅定专修的时侯,我们应该如此地不离光明法身的体验,而进行修习,那么,在后得位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又该如何地修为呢?         

    在后得位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以眼凝然直视色等眼识之境;以耳朗然听闻声等耳识之境,等等﹝鼻、舌、身、意依次类推﹞。

    教授之四:在果位方面,要有自然任运、无所冀忧的把握。﹝果﹞

    这则教授里所说的“果位”,即是法身;

    所说的“自然任运”,是指一切世间声色诸法,本来无生、本是法身自性,在我们如此地理解之后,而将“轮回”与“涅槃”证悟成为不二呀!

    或许有人会想,借助于如此地在“见”、“修”、“行”三个方面踏实实修之后,那么,我们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呢?

    那其实只是“无所冀忧”罢了。

    “无所冀忧”的意思是说:借助于如上所述般地将此轮回本身证悟为即是涅槃,那么,我们就不会指望从轮回之外的其它另外一个什么地方获得涅槃了;借助于将此涅槃本身证悟为即是轮回,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担心堕入罪恶的轮回了。

    有关这层道理,大婆罗门萨惹哈有偈亦云:

     三界本大觉!

    轮回本涅槃!

    ﹝从究竟的层面来看,﹞

    ﹝貌似不净的﹞三界九地,

    本来就是佛陀的大觉!

    而﹝貌似痛苦的﹞轮回世间,

    也本来就是熄灭了诸苦的涅槃呀!

    这则教授里所谓的“把握”的意思是说:由于内在断除了无中生有的“增益”的迷惑,因而,就会从心底深处对于甚深的了义之教产生定解了,也因此,对于一切的轮回、涅槃诸法,就不会再有哪怕是芝麻大小的、丝毫的希冀与忧疑了呀!

     ──怙主月光童子所敕《法会开示录•倾城佳丽》第十一则竟

冈波巴祖师:四句要诀

内容提要:借助于那种无比锋利的“吹毛利剑”,能够毋论巨细,倏然斩断所有的障碍之物;同样道理,借助于这个“四句要诀”,也可以毋论巨细,而从根本上斩断一切迷谬的分别心念,并使之归于自然的清净。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所有有缘的朋友们啊!你们应该知道这个罪恶的轮回世间呀,真的像是火坑一般,像是牢狱一般,像是刿子手们手中的屠刀一般啊!它除了彻头彻尾的痛苦与磨难之外,真的是连瞬息剎那的快乐的机会也没有啊!因此,你们现在应该想方设法寻找一个能够从这轮回苦海中解脱的良药、能够获得涅槃之乐的妙方呀!

    倘若希望远离轮回的苦难,而获得涅槃的安乐,那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净化迷谬、坏除迷谬了,事实上,就在净化了迷谬或者说坏除了迷谬的当下,除了在名言施设上取名叫做“获得了涅槃之乐”以外,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实并没有在净化了迷谬之外的一个什么奇特的地方,成办了这种安乐。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偈亦云:

    是故解脱唯是迷谬尽。

    因此,所谓的“解脱”,

    只不过是穷尽了迷谬罢了。

     如果我们希望净化迷谬,那么,又需要些怎样的条件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和认知迷谬的真情与实相了。

   那么,这些世俗的迷谬之境的实相,又是怎样的呢?

    这个实相就是:“无而显有”──犹如阳焰﹝海市蜃楼﹞;“在显现的当下即是空无”──犹如水月﹝水中之月﹞。

    那么,﹝显、空之间,﹞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着呢?

   那就是:现象与空性不二并存呀!

    如果我们如此地证悟了这种“不二”的道理,那么,一切的“二执”﹝能执之心、所执之境﹞与二显﹝能显之心、所显之境﹞的分别心念,就会在它们本然的地方,自然地开解了,而各种各样的迷谬,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以净化了。

    基于这种缘故,因而,在此我们要开示这个“犹如吹毛利剑般的、依靠‘关键四句’来断除迷谬根本”的教授。      

    如果从“训名”这个方面来讲,所谓的“关键”的意思是说:假如我们了解和认识了迷谬的真情与实相,那么,坏除迷谬,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从而,迷谬也一定会是自然而然地得以净化了呀!

    所谓的“四句”是指:能够使我们抉择确认“现象实相”的两句,以及能够使我们理解“究竟实相”的两句。

     借助于如此的“四句要诀”,能够断除一切迷谬的根本,打个比方说,它们就像吹毛利剑一般。借助于那种无比锋利的“吹毛利剑”,能够毋论巨细,倏然斩断所有的障碍之物;同样道理,借助于这个“关键四句”,也可以毋论巨细,而从根本上斩断一切迷谬的分别心念,并使之归于自然的清净。基于这种缘故,因而,在此我们将要开示这个犹如吹毛利剑般的教授。

     借助于“关键四句”,这个“犹如吹毛利剑般的、能够斩断迷乱根本”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基──万物的本元实性、法性真如实相,如其本然地本来清净,犹如虚空一般,不成其为任何质体和形貌,但是,却因为无明迷谬的缘故,而无中生有。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从如此的犹如虚空般的法界状态之中,以“无明”为因、“五气”为缘,而迷失了“明知”的体性,因此,才显现出了林林总总、森罗万象的“能所二执”的迷谬现象,之后,我们就不得不经受各种轮回和涅槃等苦乐情形了。

    这种情况,打个比方说,就像是在碧空如洗的苍穹之中,忽尔生出了云霞满天一般;又像是在明可鉴物的净水里面,忽尔生出了浮呕陈渣一样啊!

有关这层道理,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也教敕说:

    空即是色

    空性即是色质啊!

    另外,《释量论》中有偈亦云:

    心性光明性,

    客尘忽尔性。

    心的本性是光明的,

    而这些﹝二执的﹞客尘,

    却是忽尔的。

    教授之二:世间万法,虽然如此地显现为能执与所执、轮回与涅槃、快乐和痛苦、过失和功德等等林林总总、缤纷万象的境相,但是,从本质上说,现象与空性却是不二的。

    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冰的本性就是水一样,或者说,又像阳焰一般,要知道,就在阳焰显现出水的当下,而水,哪怕是连一滴也未曾有过呀!

    有关这层道理,大婆罗门萨惹哈也曾教敕谓言:

    色即是空

    色质,

    其实就是空啊!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于自体性中,

    无此显现境;

    于实无所显,

    显于乱识境。

    在本性当中,

    并没有这些外显的现象:

    在真实境界中并不显现的这些现象,

    只是显现于心识的迷乱之中。

    教授之三:不二。

    由以上叙述之中,我们知道,在外显的境相显现的当下,它本身即是空性;而由于空性的艺术变幻之力,又显现出外显的境相,因此,现象与空性是不二的呀!

    因为轮回本身即是涅槃,而由涅槃本身又显现为轮回,所以,轮回与涅槃是不二的呀!

    因为快乐的本质是空性,而痛苦的本质也是空性,所以“苦乐不二”;

    同理可以类推,过失与功德不二,所以是平等一味的;所断与对治不二,所以也是平等一味的呀!

    打个比方说,二者的关系,就像是白色的海螺与海螺的白色一样,无二、不可分割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无二开示为无二。

    ﹝因为万事万物,在其法性本体上即是﹞无二,

    ﹝所以,才将貌似二元对立的现象,﹞

开示为无二的。

    有关这层道理,大婆罗门萨惹哈也曾教敕谓言:

    轮回本涅槃,

    有情本解脱,

    烦恼本菩提。

    轮回本来就是涅槃,

    有情本来就是解脱,

    烦恼本来就是觉悟。

    教授之四:离心意识。

    如上所述,因为将这些缤纷的境相,都已经了知成了空性,所以,我们也就远离了断除外显境相的思想了;因为将甚深空性,已经了知成了外显的境相,所以,我们也就远离了修习空性的念头了呀!

再一言以蔽之,就是透过将轮回与涅槃了知为不二,因此,也就远离了“冀忧之想”了;又透过将功过了知为不二,因此,也就远离了“取舍之念”了。

    如果真正如此地证悟了这种“不二”的内涵,那么,我们也就远离了“二执之心”;如果真正远离了“二执之心”,那么,我们也就应该在离心意识的义趣当中,无所散乱地安然放下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炬论》中有偈亦云:

    如若唯舍无更放,

    故唯名言谓为修。

    如果说在无所更动改变的状态之中,

    只是“平等舍”地安放,

    那么,

    就只是在名言施设上,

    称它为“修”了。

    大婆罗门萨惹哈也曾教敕谓言:

    离戏法性中,

    觉性离戏放!

    在离诸有为戏论的法性之中,

    觉性应该离诸有为戏论地安然放下呀!

  ──怙主月光童子所敕《法会开示录•倾城佳丽》第十二则竟

冈波巴祖师:所向披靡

内容提要:转轮圣王依靠他的轮宝,能够斩除所遭遇的一切障碍势力;同样道理,利用能够斩除“增益迷惑”的般若正智,就可以斩除内心的增益迷惑,从而,使我们确断诸法的实相。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就总体而言,虽然正等圆满的大觉佛陀,赐教过无量无边的大乘之法,但是,这些教诲所诠释阐述的中心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向一个具有大乘种性的修行人,开示“道”与“果”的真实情况。

    在以下的论述之中,我们当然也要把它分成两个方面来讲:那也就是对于“道”的理解,以及对于“果”的理解。

   所谓的“道”,就是指能够用以断除“所断品”,并能使其“对治品”在身心之中生起的方法呀!

    所谓的“果”,就是指已经全然断除了负面的“所断品”,并已穷尽了本然之知的究竟边际呀!

    或许有人会想,在真正实修“道”的时侯,如果说应该断除阻碍我们觉悟的负面的“所断品”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断除哪些“所断品”呢?

    总体而言,虽然“所断品”为数众多,但概括而言,便都无不包括在“见断”与“修断”二者之中了;再简单一点来讲,所谓的“所断品”,其实就是指“烦恼”和“妄想”啊!

    能够断除这些“所断品”,或者将它们转为道用的方法,共有三种类型:

    断道;

    转道;

    透过抉择实相,而将“本来面目”转为道用。

    第一,“断道”的意思是说,按照波罗蜜多的传统,认为对于“贪”等五毒烦恼,要借助于修习“不净观”等五种对治方法,来加以断除;

    第二,“转道”的意思是说,秘密真言乘教法的修行人,将外在的器世间转观为越量宫,将内在的有情世间转观为男女本尊而修。

    借助于修习这两者中的第一种──“断道”,也就是借助于修习特定所断品的对治部分,用这种方法,只能是以压伏烦恼的方式,貌似地“断除”罢了,就究竟的层面来看,其实并不能从种子习气上根本地断除烦恼;

    借助于第二种──“转道”的修持方式,依靠它虽然可以断除我们心头的一般恶念,但是,由于用这种方法不能灭除执着本尊的善念,所以,还依旧是有过失和局限的呀!

    因此,以下将开示这个犹如“轮宝”般的、能够斩断一切分别心念的教授──

    第三,“透过抉择实相,而将‘本来面目’转为道用”。

    若要解释一下其中的涵义,所谓的“犹如‘轮宝’般能够斩断一切分别心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总体而言,虽然分别心念,纷纷扬扬、为数众多,但若概括而言,也就只是“所执之念”和“能执之念”二者罢了。

    而能够斩断这些分别心念的方式,就是从抉择诸法实相这个方面,加以去除。

    其中,如果我们已经确断了外在现象的法尔实相,那么,“所执之念”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熄灭了;

    而如果我们也已经确断了内心“觉性”的法尔实相,那么,“能执之念”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熄灭了。

   接下来,如果确断了“不二”的道理,那么,我们自然也就会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了;

    如果已经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再近一步地远离对于“唯是不二”这种概念的执着心态,这之后,就会全然地走向“离心意识”这种状态了。

    打个比方说,这就好象是转轮圣王的武器──轮宝一般,转轮圣王依靠他的轮宝,能够斩除所遭遇的一切障碍势力;同样道理,利用能够斩除“增益迷惑”的般若正智,就可以断除内心的增益迷惑,从而,使我们确断诸法的实相。

    假如我们业已断除了内心的增益迷惑、确断了诸法的实相,那么,所有的分别心念,就都会在它们的本元自处,自然而然地开解了,而此时,“法界”与“本然之知”,也就不二并存了呀!

    基于以上缘故,因而,将要在此开示这个“犹如轮宝般的教授”。

    这个“犹如轮宝般的、能够斩除一切分别心念”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我们不能不把外显的境相了知为“心”。

    倘若尚未认识到这一点儿,那么,我们就会无法熄灭对于外显境相的执实;假如果尚未熄灭对于外境的执实,那么,我们就会因此而生起贪等烦恼,积集相应的恶业,也因此就会流浪生死、浪迹轮回而不得不经受林林总总、缤纷万象的轮回苦乐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圣龙树菩萨有偈亦云:

    何时有蕴执,

    彼时有我执;

    执我有诸业,

    由业再受生。

    什么时候尚有执着诸蕴的存在,

    那么,在这期间,

    就会有我执的存在;

    如果有我执的存在,

    那就会有业的存在了;

    而由业的力量,

    就会使我们重新受生了。

    因此,为了净除受生,那么,我们就必须净除诸业;为了净除诸业,那么,我们就必需净除烦恼;为了净除烦恼,那么,我们就必需净除对于外境的执实;为了净除对于外境的执实,那么,我们就必需认识和了解这些外境的真实情况与法尔实相。

    那么,这些外境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些外在的境相,都不过是自心迷谬的显现罢了,这就是缤纷外境的真实情况。打个比方说,这些外显的境相,就和昨晚昏睡中的梦中的景象,并没有什么不同。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婆罗门萨惹哈也曾教敕谓言:

    此诸显现心之迷谬境。

    这些外显的境相呀,

    都不过是心的迷谬罢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偈亦云:

    噫!

    诸佛子众,

    此诸三界,

    唯心而已!

    噫嘘!

    佛子们呀,

    这三界都不过是唯心的啊!

    由此可见,外显境相的法尔实相便是──“显”、“空”不二并存呀!

    如果我们业已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也就自然没有了对于外显境相的执实了;如果我们没有了对于外显境相的执实,那么,也就自然没有了烦恼;如果我们没有了烦恼,那么,也就自然没有了诸业;如果我们没有了诸业,那么,也就自然不可能再取生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在萨惹哈的《道歌》之中,有偈亦云:

    众生由业男女互贪爱,

    若得解脱此业心解脱。

    众生们都是由于业的力量,

    而出现男女的贪爱,

    如果我们解脱了这层业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心意,

    也就得以解脱了。

    教授之二:我们不能不把“心”了知为法性。

    倘若尚未认识到这一点儿,那么,我们就会流于烦恼而积集诸业,也因此就会浪迹于痛苦的轮回之中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中观﹞宝鬘论》中有偈亦云:

    若未识法性,

    则随我执转,

    而生善恶业,

    而受善恶生。

    如果未能全面地认识到此法﹝的本性﹞,

    那么,我们就会变成我执的奴隶了;

    由此我执,

    我们就会积集善恶之业,

    由此善恶之业,

    我们就会再重新受取或好或坏的来生了。

    由此观之,我们应该把“心”认知为法性;为了了解到这一点儿,那就必须认识和理解有关“心”的真情与实相了。

    那么,关于“心”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此“心”存在的真实情况便是:它既不成其为某种质体,又不成其为某种形貌──它就是光明法身的本性,打个比方说,它就像无云的长空一样呀!

有关这层道理,大婆罗门萨惹哈也曾教诲说:

    心的“中”、“边”都是光明的呀!

    所谓的“光明”又是什么呢?

    所谓的“光明”,

    不过是空性的别称罢了。

    由此可见,此“心”存在的法尔实相便是──“明”、“空”不二并存呀!

    如果已经建立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我们就用不着费心劳神地去断除烦恼,而烦恼本身,便自然会在它们的本元自处,自然而然地得以净化了;如果真正如此地净化了烦恼,那么,我们就不会再重新取生,因而,也就是净除受生了呀!

    教授之三:我们不能不把法性认知为“无可言说”。

    倘若尚未认识到这一点儿,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净化“能所二执”的随眠习气;如果未能净化这种随眠习气,那么,我们就会有堕落在耽延与障碍的深渊的危险了。

    由此观之,为了净化心的这种随眠习气的污垢,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到这“法性”的真情与实相。

    那么,关于“法性”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对于法性来说,我们是无法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边之心,来苦思冥想的;同时,也是无法用粗浮的言语音声来进行诠释讲说的──这是因为,“法性”是远离一切有为戏论诸边的啊!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深、寂、离戏、光明、非有为。

    ﹝从究竟的层面来看,一切万法的本性是﹞

甚深、寂静、离戏、光明、非是有为合和的。

    其它又有:

    无说、无思、无议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多,

    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说的。

    假如我们真已如此地证悟了大印的这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离心意识的道理,那么,所有“能所二执”之心的随眠习气的污垢,也就都会在它们的本元自处,自然而然地得以净化了,从而,我们也就绝不可能会有堕于“耽延与障碍”之渊的危险了呀!

     教授之四:我们不能不把“无可言说”本身,认知为“就是法身”。

    倘若尚未认识到这一点儿,那么,“贪”、“瞋”之魔就会乘机而入了,又因为“不可言说”这种义趣本身即是法身,所以,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不离“不可言说”这种义趣,来进行踏实地实修啊!

    借助于如此地踏实实修,假如在任何时侯,我们都能够不离“不可言说”这种义趣,并且从未动摇于这种状态之外,那么,就是已获法身之果了呀!

假如我们真已如此如实地了解了上述情形,那么,不但“贪瞋之魔”无机可乘,而连“冀忧之心”,也是不可能产生了呀!

              ──怙主月光童子所敕《法会开示录•倾城佳丽》第十三则竟

《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第一辑:功德荟萃

1•集福与空性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曾经这样教诲说:

就积累福德而言,哪一个方法的效力较大、长进较快呢?

那就是对自已的无上恩师所作的承事、供养,是积累福德效力较大、长进较快的方法。

接着冈波大师又教诲说:

格西云忉向格西博朵瓦请示这一法要时,得到的答复是:

“既便是把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如对目前地迎请到对面的虚空,并向他们奉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天界美妙受用之物,以及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天界大宝堆聚,也比不上供养自已无上恩师的一根毛孔所积累的福德来得更大!”

(听了这则公案,我略有迟疑,)因此,拙纳我也曾向无上恩师密勒日巴尊者请示过这一问题,恩师给予的答复是:

“《四座》云‘供师一毛孔,胜供三世佛,故彼福特胜’”。

“是否有比这积累福德效力更大、长进更快的方法呢?”我又接着追问。恩师答道:

“当然有——那就是如法奉行上师加持过的教导,积累福德的效力是更大的。”

● 积福何为大1

另外,至尊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这样开示:

不要一味追随见解而应遵循实修,在“空性”方面我们往往会存在四种错谬之处:

一、空性流于“印定”;

二、空性流于“对治”;

三、空性流于“道”;

四、空性流于“所知的本性”。

*对于能执、所执等等这些属于心境上的所有的事物,(如果仅仅)只把它们看作是空性而束之高阁(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印定”了。

*在贪欲等烦恼生起的时候,(如果仅仅)把烦恼看作是“空的”而束之高阁(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对治”了。

*仅仅只将一切诸法看作是一切皆非,看作是无根无本,并在这种观点上搁置其心(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道”了。

*夸夸其谈地唱言什么除了本自清净、本自觉悟、本自解脱之外,既无所修之法,也无能修之人,并因此而对“空性”放然而去(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所知’的本性”了呀!

要知道,这些都不是究竟、真实、本然之道,但因为有助于暂时脱离贪着,所以,也不失其为暂时的权巧方便。(有关“空性的四种错谬之处”这个论题,在《法会大开示》第十四则中,冈波巴大师有着及其详尽的解释,大家不妨对照参阅。)

[以上是引用至尊密勒日巴的教言,讨论“空性的错处”,以下则是冈波巴大师的补白、释义。]

那么,真实、本然的空性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先靠一位具备法眼的胜妙上师,来把地字(地应为弟,字应为子)引入佛法的正道,其次,再明白地指示那遍及一切的“本元心”,即是佛陀的大觉;而对于瑜伽行者来说,又要藉助于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来设法生起对于本然心性的体验。

在体验生起的那一刻,妄想就会自然而然地断绝了,烦恼就会自然而然地息灭了,而智慧,也会自然而然地生起了,见解也会自然而然地证悟了。在那种境界中,名言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安立的地方;在那种境界中,心中真实的体验也是无法向人言说的——打个比方说,那种状况,就像是“年轻女子所经验的快乐”一般,或者说,又像是“哑巴的梦境”一样呀!(虽自了知,却无法把它表达出来。)

虽然所有的众生都拥有这种“本元心”,但是,因为未能如实地认识它,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依止一位胜妙上师,来予以开启和引导。

以上所述,仅仅只是以事例略作譬喻、仿真而已,实际上,譬喻是无法落到它的真实之处的。

何以如此呢?

这是因为,这种“本元心”,无依无着且不断灭、不落方所又无终极,因此,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事例,也都无法真实地比喻它;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也都表达不到它的真实之处。

(如果我们希望如实地了悟这种“本元心”,那么,就)不假更改造作地安放于本元自处吧!

● 空性的错处及其对治——证悟“本元心”2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功德荟萃》第一则竟

2•心念、色身与禅境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虽然经中说:“正等圆满的大觉佛陀,针对有情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而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但要知道,这所谓的“八万四千”,也不过就是表示数量众多的“多词”罢了,)实际上,由于有情众生的烦恼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因而,大觉佛陀所赐予的对治法门,也就自然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众多了。

那么,佛陀宣说的这些法门的作用究其为何呢?

那就是为了我们这些有情众生们,开、解(悟,入)佛陀的知见。

佛陀所宣说的法要,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宣讲有情的蕴聚——心念。

除了有关心念(的真相)以外,佛陀并没有教示过别的什么妙法。

●法门、作用与法要1

对于这个“心念”,佛陀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从和合这个角度,佛陀就把“心念”称为“蕴聚”;在本性这个方面,佛陀就把“心念”称为“界”;就能力而言,佛陀则又把“心念”称为“处”了。诸如“界”、“处”、“六根”、“十二因缘”等等此类,(为令大家了解心念的真相,我佛于是就随顺不同烦恼偏胜的众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于这个“心念”,而安立了无量无边的名称。

那么所有这些有关“心念”的说法,到底真不真实呢?

如梦如幻,犹如镜花水月,又如神变之境。

“真实”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没有“心的体性”——要知道,浑然天成的“本知本觉”是真实的。

●心念2

现证此心的时候,也就会同时现证法性了;由此法性,而呈现出两种色身。

那么这两种色身,又是肇自何因呢?

他们是借助于积集了无量的资粮为因,再通过菩萨最后身的时候,所发起的利乐有情的誓愿,才呈现出两种色身之果的。

两种色身的呈现,究竟又是怎么回上回事呢?

其实,那只不过是众生们自显的现象罢了,除此之外,并没有另外(特定)的色身现起。

之所以这样讲,那是因为,(有些)众生凭着所积累的福德,而净化了外显的现象,又凭着净化了处显的现象,固然可以得以瞻仰色身的尊容;但与之相反的,要知道,那些未曾积福的众生,可却是什么也见不到的哟。

或许有人会这样反驳:如果说“并没有另外的(特定)的色身现起,只是众生自显现象”的话,那么,不是就成了在说“两种色身的呈现并不需要(大觉)的功德加持”了吗?

我们也并不认为(两种色身的呈现是源于)大觉的加持——因为大觉就是(两种色身)自已呀!

如果说这两种色身的呈现是源于大觉的加持的话,那么,那些未曾净化外显境相的普通众生,也应该看得见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你承许的那样,两种色的呈现)是大觉的功德(加持)嘛!而事实上,却为什么非要依靠众生们自已的福德积累,以及需要依靠最后身的菩萨发起过的利乐有情的誓愿,才能最终得瞻两种色身?反之,如果没有发起过这样的誓愿,(即使是积福的众生,也)不会见到两种色身?

在轮回与涅槃两者的关系中,那么,这两种身是属于涅槃还是属于轮回?

    那些已见真谛的菩萨们,及其那些已经净化了外显现象的有情众生们,对于两种色身,自然是见为涅槃的;而那些尚未净化外显现者,则是见为轮回的了。

在真俗二谛的关系中,那么,这两种色身是属于胜义谛呢?还是属于世俗谛?

当然是属于世俗谛,这是因为胜义谛是没有变化的,而由于两种色身是有所变化的,所以是属于世俗谛。

因为法身是在空性方面求索的产物,所以称为“圣身”;为何两种色身,也叫“圣身”呢?

总体而言,一切落于形相者,都是属于有色之身的;而两种色身呢,因为他们属于具有“殊胜业因”者之身,所以也就(爱屋及乌)叫做“圣身”了呀!

●色身•报化非真佛3

所有的初地菩萨,都已经证到了心、境平等不二的地步了,因而,他们有能力在一刹那间,利益百有情、于百佛前听教闻法,有能力化身百数、动百刹土;以上这些功德,二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的能力更是依次倍增的,但这些所谓的“能力”,也仅仅只是由于菩萨们先前的愿力,而在身心清净的众生面前自然呈现的一种现象而已,事实上,这菩萨本身,却从来未曾有意那样做过。

初地以上直至十地以下,地上菩萨们依次倍增的能力,虽然巨大无比,但却连大觉佛陀的一根毛孔的能力,也是比不上的。

那么,佛陀到底有着怎样的能力呢?

用一句成语概括来说,那就是“不可思议”!

佛陀能够如实地了解到某个众生,从无始时来直至今生,曾经投生为怎样的身体、积累过怎样的善恶之业;同样地,佛陀也能在一刹那间,如实的了解到所有的众生,曾经积累过什么样的业因;同时,佛陀也有能力在每一个身心清净的众生面前,变现出一个化身;另外,佛陀也能够如实地了解到,即使将三千大千世界置入一个小小的芥子,世界也并不会因此而变小,而芥子呢,也不会因此而变大——诸如此类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呀!

诸佛如来没有思维分别,但为何又有能力呈现出这些不可思议的情形呢?

这是由于佛陀先前利乐有情的誓愿之力,而在众生清净心中如此这般地呈现着而已,就大觉佛陀而言,他却从来未曾有意地那样做过呀!

●佛力等幻化4

禅定状态中所呈现的境界,会有“确定贤良”和“并非确定贤良”两种状况

*安乐、明朗、无念是心的体性,所以叫做(心的)“境界”,如果我们能将它们相续不断地了知为心性的本体,那么,那就是导向成佛之道的“确定贤良”的境界了。

    *在禅定的状态之中,即便是呈现出了安乐,明朗与无念的现象,但是,倘若我们不能将它们了知为自心,那么,也就只是“并非确定贤良”的境界了,那只能算是世间的究竟见。若执“安乐”为胜,此世报尽则生欲界;若执“明朗”为胜,此世报尽则生色界,若执“无念”为胜,此世报尽则生无色界。

    声闻乘修行人,是把乐、明、无念三者作为基础,虽然也经验它们,因知其有相但并不执以为胜,而是将它们印许为空性;

    菩萨乘的修行人,则把乐、明、无念三者作为基础,不贪不著地发起欲界的心念,再将此心念导向“明知”,“明知”导向“自心”,而来磨练禅定的技艺呀!

●乐•明•无念5

——《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功德荟萃》第二则竟

4•显密与四法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对于一大藏教各个层次的法门,假如我们能希望产生定解和体悟的话,那么,纵讲何法都是高妙深奥的;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希望产生定解和体悟的想法,那么,纵讲何法,恐怕也都会是平白无味的了。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善知识仲敦巴虽然已经了解了多至不可思议、多至无量无边的密教法门,但自从遇见了觉窝吉•阿底峡尊者之后,才对“三士道”产生了定解和体悟,并衷心地实践教导,心境时时都处于慈悲情怀的温润当中,因此,(当时几乎)所有的众生,都非常地景仰他。现在,使噶当教法变得如此昌盛的原因,要知道,这也都是他在“三士道”方面励力弘扬的结果呀!

与些类似的,大译师仁亲桑波之前曾拜访求教过十六位“班智达”,(后来)认定对于实修而言,就是要真正地理解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平白与深奥1

所谓的“下士”,就是指那些由于听学作为佛法根本的下士法门,而深信因果,自此之后,无论再做何事,都会因为惧怕恶道的煎迫,而尽力避免不善恶业的修行人。

对此,佛书上虽然给他取名叫做“下士”,但经中却有赞云:

世间大正见,

何人得具之,

是人纵千世,

不堕诸恶趣。

(这个偈子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如果谁拥有了(深信因果的)

世俗人的大正见,

那么,这个人就是千生万世,

也就都不会堕入三涂恶道之中了。

    那么,这些修习“人天乘”的“下士”,在超脱了恶趣的蹂躏之后,又该如何地修行呢?

在超脱了恶道的苦难而获得了作为高级生命形式的善趣人、天之果以后,还是要一心一意地为了成就究竟的大觉而努力的。这是因为,当我们借用圣者们那双洞澈真相的亮眼,来俯视下界的时候,就会蓦然发现,包括人、天善趣在内的整个轮回之中,其实也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整个轮回的表现,打个比方说,就好像是自已被子围困在了正在炽烈燃烧的火山之上,或者,又好像是漂泊于浩瀚汪洋里的一叶风吹浪打、摇摇欲坠的扁舟一样,或者,又像是在充满惊涛骇浪的雅鲁藏布江中随波逐流、随时都可能倾覆的一叶无助的小船一样。总之,整个轮回,就如火宅、就如火坑,因此,轮回里的任何地方,也都不会存在真正的幸福。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力图超脱这些忧苦,而设法获得息苦涅槃的境界。

    所谓“中士”,是指那些走在声闻(或是缘觉)之路上的修行人。依靠这种修法,虽可获得阿罗汉果,但却不能通过此道,达到究竟的阶段。

由此可见,我们无论如何也需要一个能够获得无上菩提的办法,基于这种缘故,因而,我们所宜步入的修行方法,那就只能是大乘“波罗密多”之道(或者大乘“秘密真言”之道)了

    大乘教法中的第二项——秘密真言之道,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两种修法。

其中通过修习“生起次第”,(上等的成就)可以使我们成办“双运的证悟”;中、下两种成就,也可以使我们平息一般贪执的情结。

那些在“生起次第”的修习方面达到了上等成就的修行人,可以真实地亲见自已就是本尊。亲见什么样的本尊呢?亲见自已就是“五方佛”,亲见自已就是“四天女”、亲见自已就是“十六菩萨”等等,总之,对于达到了上等成就的修行人而言,他们修持哪种本尊,就能真实地见到自已就是那位本尊;在“生起次第”的修习方面达到了中等成就的修行人,则可以(将一切事物都)确定为是一种幻化;而那些比较一般的“生起次第”的修行人,也就只能是抱着一点美好的愿望,作些相似的本尊观修罢了。

    通过修习“圆满次第”,上等行者,可以亲见“即心即佛”;中等行者,可以亲见自心的体性是无生的;而那些比较一般的行者,也就只能在有为戏论当中,练习心意的专注了。

●三士道•须入大乘2

那么,大乘波罗密多教法与大乘秘密真言教法,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呢?

  有种说法认为,“大乘波罗密多教法的修行人,是把(意识臆测而非亲证的)‘共相’的道理,当成是(修行的)对象了。”具体一点来说,也就是指他们借助于逻辑推理和理路分析,用“外境远离‘一’、‘多’”这样的一种立论,来破坏(小乘学者们所认为的)外境(的实有),从而把外境造作成“空”。

因此,他们唱言“若无所执境即无能执心”,并认为“如果业已探明了所执之境的真相,那么,那种能够执著外境的坚牢心结本身,自已就会自然而然地舒展开了”,基于这种主张,所以那些大乘波罗密多教法的行者们,也就并不对这个能够执持外境的内心,来作太多的审察和剖析了。

而大乘秘密真言教法的修行人,他们并不对外在的“所执之境”,来作太多的审察和剖析,只是用“印定”的方式,来进行直指确断。

   他们会仔细地分析,最初的时候,此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通过观察,他们就会发现:此心未曾从任何地方产生过;

接着,他们又会分析,在中间阶段,此心又住于何处呢?

通过观察他们也会发现,此心不会住在任何地方;

其后,他们还会分析,最终的时候,对此心又熄灭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通过观察,他们就会发现,此心也并未曾熄灭到任何的地方去。

或许他们还会自问,此心的本性又是怎样的呢?

透过观察,他们又会发现,此心也不成其为任何的体性。

如此这般的这种“什么也不是”的甚深理趣,就叫做“明知”(贤圣自觉境界)——这种境界,仅仅只是“本知本觉”所能经历的范畴,而绝对不是能用(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妄念之心,所能有幸窥得一二的。

    基于这种缘故,因而,尊主龙树菩萨有偈亦云:

无言语思般若波罗密,

不生不灭虚空之体性,

各各自证本知之行境,

于此三世佛母作礼敬!

(这个偈子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那种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般若波罗蜜多

是不生不灭的、是虚空的体性,

同时,般若波罗蜜多又仅仅只是,

个人自觉自证的

“本知本觉”的活动范畴。

(因而)对此三世佛母,

我要献上最最诚挚的敬礼呀!

●显密差异3

按照真言密续来进行实修的行者,最初也要先在内心深处,使自已全面而周遍地生起“死亡无常”的观念,而设法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收回自已狂放的野心。藉此,可使我们对于哪怕是细而又细的不善恶业,都会极力地设法去回避,对于哪怕是小而又小的十善法行,也都会极力地设法去实践。倘若一个人呈现出了这样的实修风范,那么,我们所修的这个“法”,也就真的是成其为(正)“法”了呀!

[以上这段,冈波巴大师自释“冈波巴四法”中的第一项——“心趋于法”。]

若非如此,那些内心深处充斥着汲汲今生利乐的修行人,就算是被尊为“博学者”,“高尚者”,“贤良者”,其实,也不过是些滚滚红尘的法师,不过叫做“八法”,不过是苦乐、得失、毁誉、称讥等世间八法的代名词罢了。因为他们是把非法的行为假扮成了貌似如法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黑心邪教”的代表罢了;又因为他们已经被集起苦难世间的“烦恼与业”给欺骗了,因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叫做“堕入轮回的回果”罢了,假设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所谓的“法趋于道”了呀!

倘若先是全面而周遍地发起了慈心、悲心和菩提心,无论做些什么事情,都能趋向于成办如母有情的利乐,那么,我们所修的这种“法”,就是“趋于道”了呀!若非如此,假设只是为了一已小我的利益来进行修持的话,那么,就只能是趋向于修习声闻和缘觉之道了

[以上两段,冈波巴大师自释“冈波巴四法”中的第二项——“法趋于道”。]

    所谓“道遣除迷谬”,其实包涵着佛法修持的各个次第。

那么如何以“道”来“遣除迷谬”呢?

    对于所有的迷谬,就是要(用各种的对治品)来进行直截了当地遣除。

比如说,那种执著今生“有常”的观念,是错乱和迷谬的,通过修习它的对治品——“死亡无常”,对于今生暂时利乐,一旦我们产生了“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汲汲以求”的心态,这个时候,也就是通过修习死亡无常这种“道”,而遣除了“执著今生有常”的迷谬了;(下士修法)

    同样的,那种将这个苦难的轮回,看作是幸福安乐的观念,是错乱和迷谬的,通过修习它的对治品——“轮回过患”,对于轮回善趣里貌似的幸福和安乐,一旦我们产生了感觉“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贪恋、执著”的心态,这个时候,也就是通过修习轮回过患这种“道”,而遣除了“执著善趣安乐”的迷谬了;(中士修法)

又比如说,那种只是期望一已获得寂乐解脱的(自了汉)观念,是错乱和迷谬的,通过修习它的对治品——“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一旦我们产生了认为别人比自已更重要的心态,这个时候,也就是通过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这种“道”,而遣除了“唯求一已获得寂乐解脱”的迷谬了;同样道理,又比如说那种“执实执相”的观念,是错乱和迷谬的,通过修习它的对治品——“作为诸法实相的空性”,一旦当我们证悟了一切诸法“空而无主”,犹如虚空,这个时候,也就是通过修习“诸法性空”这种“道”,而遣除了“执实执相”的迷谬了呀!(上士修法)

[以上数段,冈波巴大师自释“冈波巴四法”中的第三项——“道遣除迷谬”。]

   所谓“迷谬显为本知本觉”是指:自心的实相,虽然“什么都不是”,但由这种“什么都不是”,却能显现出林林总总的缤纷万象来的;同时,我们也要晓得,就在显现出缤纷万象的当下,其实也并未超出“什么也不是的境界”。

当体验到这种自心实相的时候,对于这种“不二”的深义,我们是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当证悟到这种自心实相的时候,也就没有另外(特定)的“迷谬”可能遣除了——这是因为(在不二的境界当中,)能遣除的行者(和所遣除的迷谬都)不成立,因而,这“迷谬”本身,也就显现为“本知本觉”了。

●冈波巴大师自释声名卓著的“冈波巴四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功德荟萃》第四则竟

5•显密差异

敬礼大宝上师!

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由于思维“死亡无常”是修习其它所有法门的基础、根本或者说基石,因而,对于这个法门的修习,自然是极其重要的。若非如此,就算我们看似是在修行,但因修行之中充斥着顾恋今生的“世间八法”,所以,也并不能靠它来超脱苦难的轮回啊!

[此处恐有脱句]由此可见,思维“业、因、果”与“轮回过患”,又是极其重要。假设我们未曾对此产生强烈的定解与由衷的体悟,那么,就会堕入下劣的声闻等乘[此句义理有误]。由此可见,只是有着一副修行的样子,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喜金刚》中有偈亦云:

人不能诠俱生智,

任于何处亦难得;

依上师时节善巧,

及从自福而知之。

[这个偈子翻译如下:]

不是他人能够告诉我们的

这种浑然天成的“俱生本知”,

无论是在什么地方

我们也都是难以找到它的;

这种浑然天成的“俱生本知”,

只有通过师长在特定的时候、

依靠善巧的方法,

以及我们自己(所积累)的福德,

才能了解它。

对于这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来说,在最初阶段,它不是靠着蛮力所能作成的;中间阶段,它又是不住的;在最终阶段,它也是不坏的啊!(远离有为法生、住、灭三者。)

●散论1

那么,在大乘“波罗密多”教法和大乘“秘密真言”教法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大乘“波罗密多”教法的修行人,是把(意识臆测而非亲证的)“共相”的道理,来当成是(修行的)对象;而大乘“秘密真言”教法的修行人,则是把实际理地,来作为修行之道。

所谓“将共相的道理作为修行之道”,就是指:

借助于逻辑推理和理路分析,用(外境的组成)远离“一”、“多”这样一种立论,来坏除一切事物(貌似存在)的表相。其思路大概是这样的:先用逻辑推理证明作为构成物质基础的不可再分的单一粒子,是不成立的;既然单一粒子是不成立的,那么,那种认为物质是由单一粒子积聚组成的主张,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依照这种论证,就可以把一切事物,断定是不由“一”、“多”等任何一个方面来成立的了,从而,再将诸法本性看作是像至极清静的虚空一样,而(大部分学人至此往往)束之高阁、高高挂起,(以为从理念上悟到此理就可以万事大吉,而不再追求进一步的现量实证,)这就是所谓的“将共相的道理作为修行的对象”啊!

所谓的“将诸法实义作为修行之道”,就是指:

先借助于“方便道”的猛厉钳制,而使“气”趣入“中脉”之中;在这个时候,再借助于“心气不二”的要点,心识就会出现“乐”、“明”、“无念”的感受;在这个关键的火候上,一位具备资格的师长,就会以(印心的方式)引导他说:“要知道,你的这种‘乐、明、无念’的心识,就是你的‘心性明知’呀!”

经过修持这种印心后的直观心性,而进一步地抛弃仅以“乐、明、无念”为胜的执着,就可以亲见并确定“明知”的法而真性了。

在此“明知”的明晰中不散不乱,就是“禅定”:这种犹如金刚般的禅定,如果达到了究竟的阶段,就是“法身”了呀!

●再论显密差异2

——《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功德荟萃》第五则竟

6•三条道,任你走

发布:烦恼成道用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冈波巴大师著智学师译

作者:祖师冈波巴大师

汉译:智学法师(宝吉祥译师)

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功德荟萃》

题目:三条道,任你走

录入及校对:烦恼成道用

说明:转载汉译本《冈波巴大师全集》相关内容已通过智学法师 (宝吉祥译师)授权,请诸网友、网站转载时本着对法尊重、负责的态度,不要增删,并注明出处。

敬礼大宝上师

大宝达波仁波切曾经这样教诲说:

在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中,共有三条道可以走。

        这三条道是:

一、以“断除”为基础的“断道”认为,应该“断除”烦恼、应该使其对治品——本知本觉在心中生起。这其实就是“波罗蜜多”之道的教授;

二、以“转化”为基础的“转道”,其实就是秘密真言才教法(的“生起次第”部分)。

那么,这个“道”又是如何“转”的呢?

就是把外面的器世界,转观为“越量宫”;把内里的有情世界,转观为男女本尊;把所有的食物饮品都观为甘露……等等。

三、将烦恼了知为就是“大智慧的基础”,这是秘密真言教法“无上部”中的“大印”或者“大圆满”的道理。

另外,在师长印心直指之后,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所有的事物也都是没有什么好抛弃的,所有的这些,它们都不过是“心的变化”罢了!要知道,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都是“心的变化罢了”;要知道,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都是“光明”的,那么也就是认识到“大智慧的基础”了呀!

●三条道,任你走1

                               ——《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功德荟萃》第六则竟

7•道次第与本来面目

敬礼大宝上师!

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总体而言,对于真心想要修持真纯教法的修行人来说,他们就应该设法寻求:“法趋与法,法趋与道、道遣除迷谬、迷谬显现为‘本知本觉’”的真谛。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此处恐有脱句)这就叫做“法趋与法”。

善知识仲敦巴值遇并依止了尊主觉窝吉•阿底峡,在听闻了有关“慈”、“悲”的教导之后,对于慈心和悲心的教法,在身心中产生了定解与体悟,借助于如法地修习,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样地,他把这种体验式的教导,只传给了三位瑜伽士,他们也都是我冈波巴的上师。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所有前代的噶当派(上师),他们都是从对“三士道”产生定解与体悟,以及修习慈心和悲心而产生的。由此可见,这种“世俗菩提心”的修持,的确是极其重要的。

这种“世俗菩提心”的修持,在最初阶段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广大的发心,就不会走上大乘之道;

这种“世俗菩提心”的修持,在中间阶段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广大的发心,就会堕入轮回;(此处义理有误)

这种“世俗菩提心”修持,在最后阶段是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广大的发心,就不会圆满“两种色身”。

有关“无常”的修持,在最初阶段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修持,我们的观念,就不会从世俗暂时的利乐反转向“法”;

有关“无常”的修持,在中间阶段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修持,倘若执着(涅槃)为“常”,就会耽延于声闻等乘;

有关“无常”的修持,在最后阶段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修持,就不会从今生暂的利乐收回心念。(此处义理有误)

有关“业、因、果”的修持,在最初阶段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在“业果”方面是清白无染的,那么,就可以防止我们走向恶趣了;

打赏

给作者打赏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0阅读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