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四)

梦觉尊心

2014-12-31

第一颂指出转法轮的道场处,即十方一切佛刹国土海中。转法轮的时间即无限的三世一切时劫之中。转法轮者即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菩萨发愿一一听受摄持,如说修行,复为其他众生宣说。

  第二颂宣说能转法轮的如来圆音。用十种比喻解释佛的圆音:一、劫尽唱声喻:经中说世界即将坏灭时,无主无作自然发出四种音声,警劝欲界色界众生入四禅天,众生听后自然得生相应禅天。佛音也是如此,无主无作从佛功德海发出四种音声,开示痛苦众生,教令修习人天乘的善行,以及声闻乘、缘觉乘、无上佛乘。二、响声随缘喻:譬如山谷回音,是因为有山谷及音声才产生的,无形无相,无法看见,但随缘即应,丝毫不虚。佛音也是如此,随众生欲乐信解而出生,其声究竟无言无示。三、天鼓开觉喻:譬如天上有大法鼓名叫开悟,无作无主,无起无灭,若诸天放逸时,空中发出音声说:你们应当了知一切法无常虚妄变化坏灭,切勿贪恋不舍,若行放逸终将后悔莫及。”天人听后敛束身心,求法修行,获得安乐。佛音也是如此,无有住处,无有言说,但能演出无功用声,周遍法界,警悟群生。四、天女妙声喻:譬如善口天女,发一妙音,能与百千种音乐节拍相合。每一歌声中又发出百千种音声。佛音也是如此,一音中出无量声,随众生心念,各生意解。五、梵王声喻:比喻度化不失时机。譬如梵王住在宫中发出言语,众梵天同时都能听到,每一个都认为针对他讲话,但梵天外的众生无法听到。佛音也是如此,佛出一音,众人都认为佛针对自己而说,根基没有成熟的众生则不会听到。六、众水一味喻:譬如很多水味道相同,但因为水器不同而有差别,然而水无分别。佛音也是如此,同一解脱法味,但因众生根基不同则所理解的也不同。七、降雨滋荣喻:譬如阿那达多龙王,兴大密云,在阎浮提普降甘雨,百草五谷茂盛成长,江河泉池全部充满,然而水不从龙王身心而出,但能饶益众生。佛音也是如此,普兴慈悲密云,降注甘露法雨,令众生欢喜,增长善法,成就各乘行人,不出不来,饶益一切众生。八、渐降成熟喻:比喻没有快慢。譬如摩那斯龙王,将要降雨,不会立即就降,先起大云,遍布虚空,停留七日,等众生把事情作完,然后渐渐降下,普遍润泽大地。佛音也是如此,先兴法云,等众生根基已经成熟,然后才降澍法雨,令众生得到无上法味。九、降注难思喻:比喻虽有差别,但悉皆同一法性。譬如大庄严龙王,在大海中降下百千庄严雨,但水性无有差别,龙王难思之力使之庄严。佛音也是如此,无有分别,或以十音百音千音八万四千音无量音等说法,随顺众生根基,悉令欢喜。十、遍降种种喻:譬如娑羯罗龙王,以自在神力饶益众生,悉令欢喜,兴云弥漫天空,云都呈现各种斑斓的色彩,形态各异。放出很多闪电光明,然后在四天下普降种种雨。龙的心虽然平等,但众生善根不同则所得有异。佛音也是如此,欲行法化,先行化现无量身云,充满法界,随众生意乐,显现不同身形,振法雷,降法雨。略有如上十种功德,所以称佛清净音声为圆音、一音、迦陵频伽音等,即清净微妙和雅难思之义。

  第三颂初句指出转法轮的法主,次句讲转法轮的语言如无尽之海,三句讲所转法轮,四句讲发愿趣入佛法,即闻思证入诸佛如来所转微妙法轮甚深意趣之中。

  弥勒菩萨说:最究竟的度化众生的方式就是成佛转法轮。所以要普遍劝化救度众生,只有成就如来清净语业,以如佛一样不可思议功德,契合法界一切众生根基,降澍法雨,洗涤众生尘劳,令得解脱甘露法味。菩萨发起宏誓大愿,历经无量佛刹,无尽时劫,亲近无边诸佛如来,遍修如海广大妙行,成就智力,入佛境界,具佛功德。如佛无异恒转法轮济度群迷。所以我们也要培养自身的般若智慧,开发自性本具无量功德妙用,以至能深入重重叠叠圆满无碍的解脱境界,并兴大悲云,于十方三世中转大法轮,无有休止。

  己八、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愿我能深入到未来一切时间中,把所有三世一切时劫促于一念之中。于一念之中我能遍入三世一切的时劫,见到三世所有的一切人中师子诸佛如来,并能恒常入佛境界之中,获得如幻的解脱及威力。

  澄观大师认为这是菩萨发愿清净自己的刹土,树立法幢,安置能修行的众生。表面上看颂文似乎并没有净土的意思,但实际内容就是净土。下面略加剖析:净土即世界皎洁清净,可供居住名净土。或者远离障垢染污,清净功德依附其上称为净土。净土有四种,以下分别解释。常寂光净土又叫法性土,是法身佛所居之处。此土不生不灭,无相无为,远离垢染,常时明照,所以称为常寂光。受用土又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佛自己受用,他受用即地上菩萨所见的佛土。变化土即佛以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声闻独觉及凡夫异生所变化的佛土,因为佛因地愿力及众生业力不同,所以净秽大小不同。如阿弥陀佛因地为无诤念转轮王,在宝藏佛前发菩提心,愿成就净土度化众生,所以现在果报成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而释迦佛过去世作宝海仙人,由于愍念罪恶众生,所以发愿成就秽土,摄受浊恶刚强众生,所以成佛居在秽土。众生业力清净则转生净土,恶业缠缚则感生秽土,这就是心净土净、心垢土秽。

  时空都是真空法性,菩萨证悟时空无实如幻,趣入清净时、清净界,所以称为净土。初偈显示于三世一切时劫完全自在无碍,一念入三世,三世摄于一念。即《十地经》中所说:“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因时空悉同法性,自在无碍,一多互融,一多不二。众生的时间观念物质观念都是实有的,所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正因为一切显现法空无自性,所以什么都不成立之中,什么都可显现。如一个晚上的时间中,有人却能梦到一生或多生的事情,从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所经历的世间及环境还有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梦中都是真真切切的,毫不混乱。然而醒来时,只不过是几个小时的短暂时间而已。如古人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明短时间中包含长的时间,长时间可以收摄在短时间中。能修习如此如幻解脱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以摄在一念中圆满。这就是华严所谓“促多劫入于一念,延一念成多劫”的念劫圆融观点。

  二偈初二句指出清净自性。因为证得念劫圆融,现前无碍法性时,则心中远离一切障垢烦恼,心花开发遍耀十方无所不照。《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所以净冶自心则得以见到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如摩尼宝明净则能顿照远近一切外境。

  第三句“亦常入佛境界中”是净因:即以修六度万行庄严国土,转变心识成四种智慧,由智慧妙用显现诸佛如来刹土。(详见《维摩诘经》及《佛地论》)第四句指清净果:即获得如幻解脱威力的清净佛果。如上观点并非杜撰而是参照《十地经》及《华严经·行愿品别行钞》所作宣说。

  己九、承侍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初二句说明尘刹互融,次二句说明成就智慧与净土,五六句说明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最后两句说明往诣佛前亲承供侍。

  在一毛端极微小的空间中显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的庄严宝刹,十方国土的所有毛端中所显的国土,我悉以甚深智慧往游其中。对如此众多佛刹中安住的未来所有照亮世间之明灯——诸佛世尊,从他们成就无上佛道,转大法轮开导觉悟一切沉睡在无明大梦中的众生,直至化导众生的事业已经究竟圆满,而示现入般涅槃,于其中间,我乘神通力分身各至其前亲近承侍,听受法要。正是所谓的:“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出现品》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尘中现。”本经中又云:“一一尘中无尽身,复现种种庄严刹。”

  己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以神通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自由无碍迅速快疾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以大乘不思议力可以任运地于十方刹尘国土中示现八相成道,普门示现随机赴感度化众生。以功德力广大普遍地修持智慧与成就妙行。以大慈力的威神能周遍覆护一切有情。以殊胜福德力普遍清净庄严依报的国土与正报的有情。以根本般若真智,能远离一切耽著依附。定慧方便的威神大力能普遍救度众生,将彼安置于菩提正道,也能积集菩提资粮。而且发愿成就清净一切善业的力量,摧灭一切烦恼的力量,降伏一切诸魔的力量,圆满普贤无上菩提妙行的力量。

  按洛钦大译师的观点:前两颂是为了成就八种能力而发愿,也就是要求行人发起志求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胜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之愿。后一颂是发愿修持对治障碍的法:即发愿修持对治恶业的清净善业,修持毁灭烦恼的对治力,修行降伏一切魔怨的对治力,修行能圆满普贤妙行之法。

  但依华严宗的观点认为:此是愿与一切众生同时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永远不歇地奉行佛的伟大事业。《十地经》中菩萨法愿云:“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的九种力量是佛的业用功德,后三力是总结从因得果。前面九力之中具有七种业用功德,而且在理解时,前六句中的内容要倒置理解。七种业用功德是:一自在业:即神通力速疾周遍,成就正觉时现大神通,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由无碍地变化,充满一切世界。《密集金刚力士经》云:“正住神通,建立无衰大业。”二正觉业:即大乘力普门遍入。《法华经》中说:「若有众生从佛听闻正法即能信受奉行,精进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利乐无量众生,利益人天,度脱一切有情,称为大乘。」也就是说发起菩提心为度众生誓愿成佛的就是大乘。乘是运载的意思。《十二门论》中解释大乘说:「因为相对二乘来说是上者,故称为大乘;此乘能到达伟大的诸佛最高果位,所以称为大乘;此乘被诸佛如来所乘,所以称为大乘;能灭众生大苦赐予大安乐,所以称为大乘;此乘能穷尽一切诸法的边际与底源,所以称为大乘。」《宝积经》中也说:“如来正等觉所行之道,所以彼乘是大乘、上乘、妙乘、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等乘。”藕益大师指出大乘即自性本具不可思议法性,成就恒沙功德妙用,以此自运运他离苦至乐,究竟成佛,即是不可思议大乘。所以菩萨以此不可思议大乘无量功德妙力,于一一毛端中,三世一切国土之中,周遍示现八相成道,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十地经》云:“不离一切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三谛实业:即普修智慧与妙行,此二相辅相成,也就是以智慧摄持妙行,使妙行成为解脱的无漏功德,以妙行证悟巩固增进智慧,使之更加广大圆满,以此二者成就功德,庄严菩萨自己。自身具有真实解脱功德才能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要具有大慈大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心,用无缘的大慈力摄受众生。”《大智度论》中说:“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要用慈心覆护众生,让他们在大慈力的感化之下,自然愿意接受教化,这也就是摄伏门。正因为诸佛菩萨有大慈力,所以或如春天温暖的太阳散发出光热,滋长众生法身慧命菩提苗芽,或显现正好与之相反,威势凛然,如父母慈爱儿女,然见儿女未依彼善諭加以改悔时,即大发雷霆,痛加斥责,甚至棍棒交加,如此方能彻底纠正子女错误,引上安乐正道。佛菩萨也以不可冒犯的大威神力,折伏众生,令生敬畏,予以度化,即折伏门。如佛以平等大慈心观照一切善恶众生,无有差别,对诸弟子们关怀备至,但对刚强蛮横的魔军则内怀大慈,外现神威,一一悉皆调伏。在上面的基础上以广大的胜福力自净净他,自严严他,使国土众生悉皆清净庄严,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悉皆清净庄严。四证教化业:菩萨要弘扬佛法度化众生,自己当证悟无生离戏的般若智慧,以此智慧离一切分别执著之戏论,以此根本智慧现前无相基之性净涅槃,所以恒时安住空寂离戏之境。并以所证之法化导众生,所以以上三力称为谛实业。五种种说法业:《十地经》云:“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是定慧方便力。六不断佛种业:菩提力普能集积,即令自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受持佛种不令间断。七法轮复住业:即依靠大智慧清净一切善根。《十地经》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佛已证大涅槃,但又入世间,示现清净善业,为众生转法轮,所以称为法轮复住业。

  后三力之间是因果的关系,即由摧灭一切烦恼,降伏一切诸魔作为因,才能圆满普贤无上佛道。

  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所有愿都可摄在“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一偈中。法王曾经朝礼印度金刚座,转绕菩提塔时,虽然念了很多发愿文,但主要以此四句为主而发愿,所以上师教诲说:在朝礼神山,圣地,寺庙,佛塔,佛像或拜见高僧大德时,若能念《行愿品》最好,若条件有限应念此颂发愿,至为重要。在《布谷鸟道歌》之中,法王如意宝开示了四年来传法的密意:以“清净一切善业力”为主对居士们宣说取舍善恶因果的《百业经》;以“摧灭一切烦恼力”为主对藏族尼众莲花部宣说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入菩萨行论》;以“降伏一切诸魔力”为内容,针对汉族金刚降魔洲宣说《大幻化网》法;以“圆满普贤诸行力”为内容针对藏族喇嘛而宣说《上师心滴》为主的无上大圆满法。所以此颂包含大小显密的一切诸法精要,因此我们要特别发起如是大愿,受持上师的四部教法,成就无上菩提果位,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戊二、总结十大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三颂是把以上分别宣说的十大愿王作归纳总结。一净土愿:愿我能普遍地清净庄严一切佛刹,使所有的国土,都成为净土。其中颂文中的“海”字是形容词,显示广大无边深不可测的意思。二成熟众生愿:愿我能普遍利益众生,使诸众生都能从世间牢狱与无明业惑束缚之中解脱出来,究竟安置在佛果大乐地上。三转法轮愿:愿我以甚深微妙的智慧,无碍通达所有法要。善巧分别暂时与究竟法、了义与不了义法、清净与染污法、善法与恶法、有漏与无漏法、有为与无为法。大小显密一切诸法的性相差别,为无边众生炽然解说无量无边诸法大海,使其趣入不思议解脱功德海中。四受持正法愿:愿我无余受持一切如来正法宝藏,得以深入甚深智慧中。即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法是智慧的学说,当你畅游佛法大海之中,饱饮甘露法味,自然而然诸佛菩萨的智慧传递渗透到你的相续中。或者你的智慧宝藏经过佛经论典的启迪与开发,也会变得广大无边。五修行二利愿:愿我在修行二利事业时,一切修行都能清净无垢。有执著分别就是垢染,菩萨在修行时通达般若空性,如盲五度以般若智眼导引,自然能超离世间,成为无漏解脱清净善业。所以虽广行六度万行,而实无所行。虽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入于无余涅槃,实无一众生得度。这样才是清净之妙行。六利益愿:初发心时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在无上正觉果位,而不为自己谋利益,只为众生得离苦,故发起无量如海宏誓大愿,修行八万四千如海行门,使一一诸愿悉皆圆满。

  如海大愿都可归纳在四宏誓愿中:即初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经中说自身尚缚,欲解他缚无有是处,所以发大宏誓断除障碍度化众生的无边烦恼,即“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无尽烦恼没有对治、摧灭烦恼的妙法,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发大愿普遍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听闻思维修习无量无边的微妙法门,即“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佛大道广阔无边,断除一切过患,成就无量功德,于世出世法最为自在,度化众生任运无碍,所以发愿誓求无上佛道,以诸佛大乘运载无量众生到涅槃城中,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七承侍愿:即分身刹土遍入诸佛国土,亲近承侍诸佛世尊,尽未来劫际,念念相续,无有疲厌。八供养愿:愿我与彼普贤菩萨以等法界遍虚空的庄严供具周遍供养诸佛如来,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九不离愿:菩萨发愿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我都发愿与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同参道友,常不分离共同修行。无论经过多少时劫我都欢喜无厌地精进修行。十成正觉愿:即最后一偈所显示的内容。前三句是修的因,后一句是所得果。即三世一切诸如来的最胜无上菩提大道,我都以如法修行的无上法供养作圆满修持,以如普贤菩萨一样的修行证悟菩提正觉果。

  洛钦译师则认为前两颂是以事业而发愿,即发愿成就严净诸佛刹土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净诸行海、圆满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这些大事业。下一颂则是随佛修学的发愿。这样讲也完全符合经文。

  戊三、随学二圣愿分三:愿等普贤;愿等文殊;总结回向。

  己一、愿等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这二颂是激励修行者发愿回向,以普贤菩萨作为榜样,向他学习,向他靠拢,成就与他完全一样的功德果位。普贤菩萨发大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善妙,具备恒沙功德。所以是一切诸佛的长子,能荷担一切如来的家业,撑持诸佛门户,续佛慧命,令不断绝。《楞严经》云:“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菩萨的根本修法即普贤行,十方诸佛都教弟子修习普贤行门。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的我们,应当遵佛教导,发菩提心,修普贤行,回向善根,愿如普贤成为一切如来的长子,名称普闻十方一切国土。具足如普贤一样甚深难测的智慧光明,照彻轮涅一切法性,于四无碍法界朗然无余。圆满普贤浩瀚无涯的一切微妙行门。成就普贤端严身相,彼身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其身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化现无量诸佛。其身一毛孔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每一毛孔都为无量功德所庄严,十方世界普具金身微妙殊特最为第一。又愿成就普贤清净之口,《华严经》中说普贤之口微妙清净,如佛无异,一音中出无量语,一语中出无量言辞,演说无尽妙义。口中成就无量功德,恒时放大光明。又愿成就普贤清净之意。《楞严经》中普贤自说因地“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如果在恒沙界外的一个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普贤菩萨即时了知,乘六牙白象,分百千身,降临到彼住所处,摩顶拥护,加持使其成就。一切妙行、刹土与彼无异。如此智慧称为普贤,愿我现前成就与彼同等一味的功德。

  普贤菩萨从外义上来说就是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的大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位居妙觉,发十大愿王,于中国峨嵋山银色世界应化,乘六牙白象住佛右侧的辅弼大士。从《华严经》、《法华经》、《普贤观经》、《楞严经》中可了知他具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所以应当随学并成就普贤菩萨的果位。佛法当于行人内心建立,从“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可明显看出,普贤是法界智慧之自相,并非仅仅指有形象的普贤菩萨。经中云:“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所以应发愿成就了义的普贤智慧身。

  己二、愿等文殊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菩萨发愿说:我愿普遍地修持普贤菩萨的种种大行,也愿普遍地实践文殊师利菩萨的种种大愿,而且使所修的大行及实践的大愿,清净洁白无有瑕疵。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行愿,只有智行合一,所修的菩萨行才能成就正觉佛果功德。所以我们应追随效仿两位大士,以他们的行愿作为我们的行愿,这样才能廓开狭窄的心胸,扩展心胸眼界,才能入无尽行愿大海,必使一切行愿获得圆满,一切事业无不成就。如此的愿行精进行持,尽未来际一切时劫毫不厌倦。既然学习文殊普贤两大菩萨的广大境界,自己所修法门就应无量无边,因为因地修行清净广大,亦将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于一身一念之中安住无量妙行,遍于尘尘刹刹浩瀚无边大法界中,以无量身形遍修一切行门,纵然诸法纷繁芜杂,但我以无碍神通悉皆洞明了达。《华严经》云:“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文殊师利菩萨至高无上的勇猛大智,普贤菩萨广大无边的慧行,我都能无有偏颇、等同一味地回向善根,跟随他们恒常修学。

  己三、总结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三世一切诸佛悉皆称扬赞叹如此殊胜的大愿王,我今总集三世所造一切善根,作殊胜的回向,祈愿得到普贤的殊胜妙行。

  《华严经》中文殊、普贤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最初修行时,普贤是所信的法界,文殊是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界就是自身中被烦恼缠缚障蔽的如来藏。《般若理趣品》中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华严初会普贤即入藏身三昧,也就是这个意思。要通过文殊的信心,对此产生信解。《佛名经》中云:“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善财童子也是因为见到文殊之后,才发起大菩提心。所以经中说从文殊出生一切菩萨,无有止息。如果初学者对此没有信念与认识,那么可以说他学佛修行的目标尚不明确,因为不知不信自身本具如来藏。

  当修行者深信自心本具佛性,则应发起六度万行,在阿赖耶的矿藏中开发出佛性摩尼宝珠,否则只是心中想想,口中念念,佛性不会无缘无故显发出来。在此阶段是修行起步时,但在迈步前行之前,必须具备如眼睛一样的定解。所以此时文殊表示如目正见,普贤表示正行健足。此时彼二不能偏离。《慈氏章》中云:“汝得见诸善友,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很多修行人虽然也发心要悟明心地,显发自心真如佛性,但因见解不正,盲修瞎炼,纵经多年,也是徒劳身心。有些虽具知见,但执理废事,不起妙行,终究是说食数宝,对解脱无有大利。

  在以正见妙行如法修持渐趋深入时,要以无漏根本妙智契合清净法界。此时普贤代表出离缠缚障盖的如来藏,如善财修行入于普贤毛孔,一一毛孔广大无边等于法界,所以经中说普贤身相如虚空,又因见到普贤即得智波罗蜜,此即是说因证悟本体所以自然出生大智。文殊表示能证法界体性的大智,此智本来与佛无二一体,所以称为不动智,此智是一切诸佛之母,即般若旨趣。所以善财再次见到文殊,然后才见到普贤,说明依智慧才能证悟契入法界本体。如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曼殊干钵经》云:“尔时众中菩萨摩诃萨,一切有情,同修普贤曼殊行愿,证入毗卢遮那如来十大慈佛心观。”

  基道果三者二圣都能代表,所以一切修学都应随彼而修。尤其普贤文殊是得果而不舍因行,彼行愿即佛行愿。大乘的上上根修行者,当如普贤文殊以佛之知见,即站在佛果的高度上,来行持一切因地行门,如是则一行具足一切行,一切行悉同无漏智慧,离言绝相,契合法身,这也就是密宗金刚乘中把佛果转为道用的意趣。但显宗里只有大概道理上的一个说法,具体行持的方便少有解说,而在密宗尤其大圆满中,对这一行门作了深入细致具体的宣说,并以窍诀开示修法,可使行人于此五浊恶世中短暂的一生甚至仅仅六个月中成就毗卢遮那无上佛果,如此才是真正了义的随文殊普贤诸佛修学。

  正因为二大圣者殊胜无比,所以龙树菩萨说:“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这两颂是极为殊胜的回向,也能包含一切的回向。

  戊四、回向极乐愿分二:往生净土愿;蒙佛授记愿。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以上普贤菩萨发了以十大愿王为主的无量阿僧祇大愿,但能疾速成就现前如上大愿的最胜第一方便即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以身作则,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也应接受菩萨的劝导,求愿往生。普贤菩萨说:愿我临终舍寿之际,能无余遣除一切违缘障碍,亲自面见阿弥陀佛,蒙佛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即刻现前圆满成就此无上大愿王,彼时功德自在能周遍利乐九界一切众生。

  长行文中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得见佛及诸大菩萨,蒙佛授记,之后无量劫中度化众生。真是无独有偶,文殊菩萨也发了几乎与此完全相同的愿。《文殊师利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文殊妙吉祥化身的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无边无际的所知法之中,薄伽梵善逝佛果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能获得佛果之因无非是修无量诸菩萨行。具有无碍大悲愍念救拨一切众生痛苦的佛陀,以深智善加观察之后,发现此等刚强罪苦众生,智力浅陋,难以通达甚深广大圣道。然而能令此等安乐、无难、无勤之中圆满一切普贤行愿的殊胜方便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其原因是:往生彼土是仰仗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智慧力,所以仅仅具有信心、发愿就能往生。而且一经往生之后,在无须勤作之中自然获得信心等胜妙功德,住于不退地中,也将很快圆满普贤微妙之行。因此修习此法极为容易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得大自在的修行人临终时确实非常关键,如果失去正念,则会铸成大错。彻悟禅师云:“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亦能转业。故业力惟强,心力惟重,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惟西方是趣,则他是报终命尽,必经西方,不生余处矣。”但如果以殷重心,造极重十恶力,则临终心重业强,一定牵往三恶趣中。如一堵墙或一棵树,要知它最终会倒向何方,就要看它平时倾向于哪一方,则最后一定倒在那一方。临终的障碍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就是忘失正念,退失信心,尤其是贪恋父母妻子儿女、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房屋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等等。如果有一丝一毫的贪恋耽著,则成违缘障碍,不得往生。

  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因此作为求解脱求往生的行人,对娑婆世界的贪爱,应力求日日淡薄减轻,务使解脱心、往生净土心越来越深切强烈,则临终不会因为亲人的哭泣哀号而生贪爱,也不会因为丰富的家产财物而恋恋难舍,平时能看破,临终自然会放下自在。凡人临命终时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该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贪生怕死。时常思维:现在我这个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构成,种种痛苦日夜不停地折腾,现在若能舍弃这个臭皮囊,往生净土,莲花化身,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远离痛苦得到解脱。如脱去臭秽破烂的衣服,换上华丽舒服的新衣,高兴都来不及,为什么却忧愁害怕呢?故应放下身心,莫生贪著。如果有疾病,不管轻重,都应思维死亡无常,死期不定,以念佛心、求生净土心安然等待迎接死亡的到来。

  如果临终产生三种疑惑心也会成为往生的障碍,所以应该遣除。所谓“三疑”慈照宗主在《净土十门》中说:「念佛人临命终时,如果有三种疑虑,便不能往生净土。第一、疑我生前所造的业非常重,修行的时间太短,恐怕不能往生。第二、疑我虽念弥陀,但现在有心愿还未了,以及尚有贪嗔痴爱没有息灭,恐怕不能往生。第三、疑我虽然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担心佛不来接引。有这三种疑虑就会构成障碍,失掉正念,致使不得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切切要真实谛信佛经,不要生起疑惑。经中说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都会成功往生,蒙佛接引往生九品莲花之中,辞别五浊恶世。如果能够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永断疑情,决定往生无疑。」临终善恶心念的力量都很强,因此千万要断除邪见恶念,再再增上善心正念。古德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用尽,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则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印光大师归纳了临终三条要点,大家都应遵守奉行。三要即:“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临欲命终指外气已断尽,内气尚未断尽之时,此时愿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赐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碍,使行者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安祥愉悦,不经中阴,被佛接迎刹那间化生到极乐世界胜莲花中,即刻花开见佛,聆听法音,顿悟无生,成就辩才神通陀罗尼,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尽未来际,遍十方一切刹,任运度化无边众生。如果于此时不能往生入中阴境界,见阎罗王受彼审问,经历中阴种种险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还是很困难,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时应特别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时顺利往生。”

  己一、往生净土愿分二:净土的殊胜;净土修法。

  庚一、净土的殊胜

  纵观如来无量教法虽大小偏圆权实顿渐不同,但都可统摄于念佛法门之中。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世间,无非指点众生认取自心佛性。所谓种种譬喻言辞,尘说刹说炽燃说都只为令众生入佛知见,现前法身常寂光土,此为究竟目的。所以如来开示出的无量方便都是念佛法门,或直念自心真如佛性,以六度万行,戒定慧三学来开发,令其显明。或虽知自心具有本觉佛性,但须仰仗已觉悟且具有大力量的他佛,以期感应道交,自他不二时,方知十方诸佛与我无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恒时不离分寸。因此可说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不念自佛,即念他佛,或念自他不二佛。所以藕益大师云:“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直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也说:“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禅宗真歇了禅师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华严经》中海云比丘告诉善财童子说:「佛法大海,深广无边,但我所知道的只有此念佛三昧,依此三昧得见一切诸佛菩萨以及庄严清净的佛刹,令众生远离颠倒妄想。」既然一切法门都是念佛,即念法报化三身佛,那么也就会往生在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四种净土之中,所以也可以说一切法门都是净土法门,这是毫不过分也不夸大的说法。而且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在显宗中可以说是苦海中的慈航,暗夜中的明灯,依此法门,纵然烦恼无明不能断尽,也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净土,横出三界。不断烦恼能出三界,在一般教理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是世尊彻底悲心流露,为末法众生开出的最胜第一方便。《像法决疑经》云:“本师灭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又如《大集经》中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文殊菩萨与观世音菩萨也教诫行人末法时代念佛法门最为殊胜。《高僧传》中记载法照大师面见文殊菩萨的请示足可证明。大师问:“末法时代的凡夫障垢很深,距离圣者已很遥远。善知识也渐渐变得陋劣,所以佛性无法开发令其显现。佛法浩瀚无涯,不知修行什么法门最为紧要?唯愿大圣慈悲开示断除我的疑网。”菩萨回答:“你现在修念佛法门,正是时候。一切修行法门,没有能超过念佛法门。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种法门,是最直接紧要。为什么呢?我在过去的时劫中,由于观佛故,由于念佛故,由于供养故,现在得到一切种智。所以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由此可知念佛是诸法之王。你应当常念无上法王,勿使停息。”又问:“应当怎样念呢?”回答说:“此世界的西方国土中,有阿弥陀佛。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持念不要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唐朝的慧日法师朝印度,在观音像前,七天之中断食磕头礼拜,志诚祈请,观音在空中显现紫金身,长约一丈左右,坐宝莲花中,右手摩法师顶说:“你打算传法自利利他,应当劝化人们念佛诵经,发愿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到彼国之后,即能见佛与我,得大利益。你应当了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净土念佛法门简便易行,快捷稳当。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此法门甚深广大,所以华严法身大士也发愿往生。《法华》、《宝积》、《大集》、《贤护》、《菩萨念佛三昧经》、《无量寿经》、《往生论》、《起信论》、《婆沙论》等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龙树、天亲、马鸣、慧远、智者、道绰、善导、永明、百丈、天如、憨山、紫柏等历代祖师再再激励劝发。

  如《那先经》中所说犹如小石若投水中马上沉底,虽是大石若放在船上也不会沉底。没有佛力摄持虽然很轻的业障也会沉于轮回大海,若有佛愿力摄持,虽然很重业力犹如大石也不会沉底。百丈禅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所以我们应随佛语,响应历代祖师的号召,修此简便易行的稳当法门,念佛求生净土,圆满成就普贤无尽大愿妙行,尽未来际度化众生。《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天如和尚说:「先圣有言:没有得到不退转位的菩萨,不得混迹于世俗中度化众生;未得无生法忍,须要恒常不离亲近佛陀,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又如弱羽只能传枝。」

  《三昧海经》云:“所念之佛如出胎狮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狮子王,喻佛子也。因果虽殊,威神相继,论其佛也,更何异焉。”念佛之人《无量寿经》中说是“人中芬陀利花,念佛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阿弥陀经》中说:“闻经受持的人,皆得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云:“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庚二、净土修法分四: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

  辛一、实相念佛

  所谓实相就是诸佛不生不灭、甚深寂灭、远离戏论分别的现空大双运的真实面目,实相在经教中有两种:(一)毕竟空寂的无相实相;(二)远离戏论的无为法大光明的显现实相。虽然说有两种,但本体不二。所以修行人无论持名、观像、观想、参禅、习止观等,如果能心心不离真如实相,念念安住空寂般若实相,远离一切虚妄分别,断除迁流心识,到心行处灭,自心本性弥陀佛,十方诸佛微妙清净法身,常住真心,性净明观,全体显露,如此才能称为实相念佛。百千法门同归方寸之内,恒沙功德总在心源之中,最上乘的了义法以自心为根本,以佛知见,观自心性,清净觉照,永断无明,究竟解脱,这是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也是禅教律密的共同交点。

  《宗镜录》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诸想不生,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实相念佛。”中峰禅师云:“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我心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我心。”这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意义,即十方一切国土唯心所现,三世诸佛如来不离我心。具如此见解时,不能只执空理,废舍修行。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为分别障垢所蔽无法显现,所以急须念自心本具弥陀名号,求生唯心净土之中。正当念佛之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且我心也入于西方依正之内。这正是华严因陀罗相互映摄之义。离开心无有外境,离开境也无有心,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自心,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从来没离开当下一念。法界遍融遍摄,一念中具无量,虽重重无尽但心体空寂,所以念一尊阿弥陀佛,就能遍念一切诸佛。心就是佛,佛即是心,了知一切境唯心自体,了心即佛,念念不忘,时时相续,没有佛以外的心念佛,没有心以外的佛被心所念。虽念念不息,却是无念,因为能念空无自性,所念也空无自性,犹如虚空合与虚空,无能合所合,所以即念而离念,终日念而未尝念;又空性从来不离妙有的显现,所以在无念之中自念不息。

  万法皆是如如之性,心佛从来无二无别,虽自性空寂,但光明显现恒时不灭,就是无量光佛。虽光明不灭,当体自性空寂无生无灭,穷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而不尽,即是无量寿佛。如此本性众生本具无欠无差,由持名使始觉与本觉融合无二,也就是指子母光明合二为一。此时众生与佛无有差殊,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平等不二,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一念契合实相一念即是佛,念念不离实相,念念是佛。如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飞锡和尚在《念佛宝王三昧论》中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如此修持境寂心空,心佛一如,念念绝待,念念圆融,圆满显发本来空性般若面目,顿时契合灵源妙理,则内外根身器界,一时透脱,此时妙体显露,亲见本来面目,方知西方无量寿,原是主人翁。由此证得三昧,百千法门一时全修,无量功德圆满具足,念佛法身,不离此心,成就正觉。虽悟无生忍,仍发愿往生安乐国得佛授记,然后圆满十大愿王,分身尘刹,返入娑婆,游戏地狱三恶趣中,拔济众生苦难,赐予无上安乐。

  净土法门为无上圆顿大教、第一方便,非空口乱说,也并非指黄叶为黄金,哄小孩止哭。净宗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云:“一句弥陀,清净实相,绝议绝思,难名难状。一句弥陀圆融法界,觌体全真,交罗无碍。一句弥陀,大圆智镜,身土影含,重重掩映。一句弥陀空如来藏,万法未形,一真绝相。一句弥陀,开般若门,十虚万法,一口平吞。一句弥陀如镜照镜,宛转互含,重叠交映。一句弥陀似空合空,了无痕缝,却有西东。”十三祖印光大师云:“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管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果。”《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正念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大集念佛三昧经》云:“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佛在《文殊师利说般若经》中也广说念实相佛的方法。《大集经》云:“若人称念阿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所以念实相佛者于无所生之中决定往生。虽往生但不离自心净土,所以实无所去。即如彻悟禅师云:“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

  辛二、观像念佛

  指以标准佛像唐卡,经过开光加持,然后端坐像前,一一详细观看,之后闭目逐一观想,或先观顶髻或面容,或眉间,或胸中卍字,或莲花台,或一时全观明明清清。

  辛三、观想念佛

  按《观无量寿经》观想极乐世界依报与正报的清净庄严。《般舟三昧经》云:“念西方阿弥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一心观想,心念口称,念念不绝者。”如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似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即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沙化佛,一一化佛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眷属。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持不舍。所以行人观想自坐宝莲花中,放清净光明,处于极乐世界庄严宝刹之中,面对阿弥陀佛,一心瞻仰佛身相好光明,祈求加持摄受,行住坐卧观想自己处于极乐世界之中。由于观见彼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称为念佛三昧。作如此观想,称为观一切佛身,由于观佛身的缘故,也见佛心。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以无缘慈,摄受一切众生。喇拉曲珠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往生四因即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仁波切依经论广泛宣说抉择观想修法极为殊胜。尤其念佛人于每天晚上临睡之前,依善导大师开示的窍诀来观想,能极快获得感应。观想自己处于极乐世界,面对阿弥陀佛,祈祷观想佛身,并念诵祈请:“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诵此祈祷文,加持特别大,自古以来感应甚多,尤其会在梦中出现不同的征兆。

打赏

给作者打赏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0阅读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