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开示:四圣谛

梦觉尊心

2015-01-06

四圣谛   (一)

           这门课的主题是「四圣谛」,在讲解时会配合「十二因缘」,讲几次,接着讲把四圣谛如何与道次第配合,这样你们会了解四圣谛与道次第(主要是科判)之间有甚麽关係、互相呼应。西藏三大寺或一些寺庙,若一堂课开始的时候,人多一点的话,就感觉很棒。我们这裡的场地很小,所以今天感觉人比较多。在印度菩提迦耶每年藏曆一月一日至十五日过年之后都办法会,有普贤菩萨的法会等等。有宗大师创办的神变节祈愿法会,通常格西的考试也配合这个时间举行。在法会正行的前一天,僧人们都会先排位置,有点像开幕。这时,本来是不需要很挤的,那边地方很宽,可以慢慢进来,但大家都会故意挤来挤去,我门有一种说法:这个时候或开幕时要请很多人来,挤一点,以后会旺!所以今天,也可以说请大家挤一挤!

          这门课,主要的对象是比较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或是已接触佛法,但想明白如何把佛法运用于生活上的人而开的。所以在内容上,讲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佛法概念,也与生活比较有关的。另外,要对新同学说声抱歉,因为我的国语很差,有些字用得不对,让大家听得有点吃力,抱歉。

          「四圣谛」,若你们完全没有听过的话,把这些字先背起来,以后慢慢对佛法比较了解,「四圣谛」,是佛法里一个很重要的根据,一个名相。这四个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什麽佛陀讲经时要讲这四个?由于佛陀很关心我们的离苦得乐的悲心,所以才讲这个。因此,我们也要四圣谛在自己的离苦得乐的感受上去用,若没有去用四圣谛就像放在书裡面,与自己生活上的离苦得乐的感受是二件事,没有关係的话,佛陀讲这些就没有意义了。佛,是因为很关心我们对于离苦得乐的渴望与需求,才讲四圣谛。

          那麽,我们的感受与四圣谛有何关係?我们都想离苦,但是却不懂真正的苦是什麽,苦的因也完全不懂,由于这二个原因,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脱离轮迴的苦。因此佛陀讲,「苦谛」与「集谛」是为了我们心裡很希求脱离轮迴的苦为主而讲的。另外,我们很希求要获得快乐,佛陀看到我们对快乐是那麽样地渴望,心裡很不捨,所以讲了得到快乐的方法「灭谛与道谛」。若我们很想脱离苦的话,就先要了解那些苦在那裡?佛陀在苦谛中所讲的对不对?若对的话,再去看佛陀在集谛中所讲的,我们自己苦的因在那裡?要把佛陀所讲的,与我们平常渴求的脱离苦与脱离苦因的愿望连结。

          但是我们不会连结,我们想脱离的苦有时并苦,由于自己认识错误而把它当成苦;有时,虽然对于苦的认识是对的苦,但我们自己觉得这些苦是存在的,这些苦的产生是不需要因的,是无因的,所以没有变法改变它,这种想法也会增加我们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它是不是苦?苦的因是从那裡来的?了解之后,虽然还没把苦与苦因断除,但却能让自己心裡会变得比较有胆量、有信心:我一定有机会断掉那些苦,因为我知道苦的因。由于知道了苦的因,比较勇悍的心就会生起,这种新生起之后受苦时,也不会有那麽痛苦或忍不住的那种感受。

          所以,学苦谛、集谛,我们要尽量连接上自己生活上的感受。而苦谛中较细微的部份,也要多研阅相关经论。对我们来说,直接看佛经是有困难的,所以,以前大祖师尊者们所写的解释佛经的那些论典,要看一看。读论典时,要对较细微的部分要深入了解,我们在面对自己的苦时,才会了解经典讲的内容在哪裡,否则,比较难了解。

          学习灭谛、道谛也是一样:我们希求要获得快乐时,那些乐是不稳定的乐,它也会转变成苦,它不是圆满的快乐。圆满的乐是甚麽?就是灭谛,我们要获得它的方法,就是道谛。所以灭谛道谛,我们也要仔细认识,然后省思自己的生活上,要怎样改变。虽然现在还无法直接把灭谛道谛用在生活上,但随顺的灭谛道谛的我们可以用。随顺灭谛,举例来说,跟某一个人一直不和,我遇到他就会生气,此时,我们先离开他,离该这个环境,比如,我心裡想到他时,就不要想,因为自己没有办法面对嗔心。所以就先不要想这个问题,「不要想」就是断掉这个嗔心,就是一种随顺灭谛的作法,这种方法:「不要想」,好像心裡要让自己快乐一点。至于随顺道谛,例如,当随喜自己的福报、随喜自己好的部分,但随喜的时候也要小心,因为有时可能会生起贪心。在随喜自己的好时,要看它的「因」随喜它,这样就比较不会生起贪心,比如,在随喜自己想「我有甚麽好,我有甚麽好」 时,心想:这些好一定是我曾经做了那些善根,才有现在这些好的功德福报,所以,我们随喜自己这种方法,也可以算随顺道谛。因此,对随顺灭谛道谛,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尽量去做的。

          我们这样做的话,才能让佛陀因为关心我们苦乐希求的当下而讲的四圣谛,变得有意义。   

          到底,已没有是四圣谛讲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呢?平常我们自然所感受的痛苦,这种了解是苦谛吗?或者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苦的因,就是集谛吗?我们很想离开苦,但我们所认识的苦的程度是正确的吗?不够正确。我们「很想脱离苦」的这个感受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感受的对境、也就是对于苦的认识是不正确或不圆满的,有时认识的对镜是完全不对地,所以佛陀讲苦谛,为了让我们对苦有正确认识。对苦认识不圆满的,比如:我们看某人这一生很麻烦很苦,这种看法,只看他很短期的一些不好、不快乐的地方,没有看它的「因」在哪裡?它本身是怎样苦、怎样把苦与烦恼,又溷在一起谈?这种是我们没有办法认识得很圆满地。在认识苦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是在烦恼的当下去认识苦,因而产生了很多错误,不圆满的认识。有时,我们认识的这些苦可能完全不是苦但我们自己觉得是苦的,比如说:我们觉得若没有轮迴这些事的话,我们会很苦;若没有这个世间的话,我会很苦;若没有我们享受的那个贪,以及那些享受的对境,就会受不了!这是对苦完全错误的认知。

          佛陀在说苦圣谛时,虽是在针对我们感受的当下而讲的,他说:我们「很想脱离苦」的这个感受是对的,但对苦的认识却有很多错误。所以苦「谛」的这个谛字,是真理的意思,所以,佛陀说,众生对苦的认识不圆满,甚至完全错误,所以你们对苦一定要认清楚!你们认识的苦是不对的。佛陀告诉我们,真正的情况是甚麽甚麽样的情况,我们才称它为「苦」,这就是「苦谛」的解释。

          同样的集谛也是这样,我们把不是苦的因错认为苦因。把很多自己烦恼的看法一直加上去,有时,我们认识它是苦因但不圆满,所以也有错误,因此佛陀开示了集谛。佛陀开示灭谛道谛,也是一样。

          以上所讲的重点有几个,一、佛陀为什麽讲四圣谛,二、因为我们对苦及苦因认识错误,所以才称佛说的是苦「谛」集「谛」…,为什麽称「谛」,是相对于我们认识错误来说的,三、为什麽称它为四「圣」谛?   

          事实上,不只是我们,所有的凡夫都会认识错误,圣人才不会有这种错误,他们所认识的苦、集、灭、道都是对的,他们的感受与认识,是正确的。圣人对于苦与苦的因、乐与乐的因的认识是圆满的,所以我们就称它为「圣」谛。佛陀一直讲:你们认识的苦、苦因,乐、乐因是不对的!所以称它圣谛,苦谛……一直讲「谛」就是我们认识错误,还没有认识圆满的意思。因此,我们不可以想:「哦!四圣谛?!我听了很多次了,我都懂了。」想想,佛陀初转法轮时,那些在场听闻的人,应该比我们更棒吧。所以我们不可以觉得四圣谛是很简单的。

          佛陀讲四圣谛,一方面是因为他很关心我们离苦得乐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四圣谛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在学习前,要这样去思惟。思惟前者,四圣谛是佛陀对我们的关心而讲的,由于自己离苦得乐的感受与佛陀所开示的四圣谛很有关係,所以,我们的心才会动。否则,我们的心是不会动的,佛陀讲什麽都不会理睬。思惟后者,这是最好的方法,事实上,对我们来说,要改变的话,最好的方法也是要先认识自己对离苦得乐的希求,我的感受在哪裡?要从这边改变,才会改得很快。如果像石头一样,这边打一下,没感受,那边摸一摸也没感受,这种人就不会改变。

          这种情况,比如一个世间的小朋友;左边跟他讲甚麽,他没甚麽感受;那边要读书,它也没甚麽感受,这边打一打他也没感受,一般来说,这种人就很难改变。就像这样这个「感受」很重要,若没有这种感受就很难改变。但比喻中,这个世间小朋友没有这种感受的意思是,任不出他自己的感受,他一定有感受,可能他自己觉得,「不理睬」是最舒服的感觉,所以他自己一定还有另一个需求。有人会说他不想脱离苦,他觉得苦也很好。但,他这样想,也有一个他对于好与不好的感受了。也许他觉得:面对苦、或天气热一点…这样才会舒服,他在感受上也有分舒服与不舒服。因此,无论在甚麽地方,我们只是认不出来而已,一定有它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众生想离苦得乐的这个需求完全不会停止不会断的。因为我们永远有这种感受,所以,永远有改变的机会,因为永远有改变的机会,可能有一天就会有料想不到的大改变,那就会成佛了。改变的机会,一定永远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上。弥勒菩萨在《宝性论》裡说:即使是小蚂蚁,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成佛,原因在哪裡?因为永远都有改变的机会。在轮迴中,有时在三恶道裡好几亿劫,有时投生为人身,有时为天人…,即使在地狱道很长的时间,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求仍然在,希求不会断,所以改变的机会就永远在。为什麽众生会成佛?因为改变的机会永远有,所以,一定会改善。释迦牟尼讲四圣谛,也是讲我们为什麽会成佛,它的根本在哪裡?就在于我们有离苦得乐的需求?祂看到众生的如来藏或佛性,也可以比较明白的说牠看到了众生永远有这种可以改变的机会,讲得更明白些,我们有这种想离苦得乐的需求永远不会断,所以才有这种机会,才有如来藏,或佛性。因此,佛陀才讲四圣谛。

           佛陀一方面看到我们为甚麽可以成佛,我们可以成佛的本性,一方面因为很关心我们离苦得乐的需求,所以讲了四圣谛。有时候,若朝自己佛性的角度去思惟,好像会让自己变得勇悍些,不会自轻,较有自信;有时思惟我们那麽渴望离苦得乐,而佛陀对我们那麽关心,我们心裡对于佛陀悲心的感受会出现,会谦卑些。对于觉得自己很棒,把自己看得很高的心压低一点。

           无始以来,我们离苦得乐的渴望,分分秒秒未曾刹那暂歇,直到来世到未来世…,一直不会断,我们自己看一看!这样是不是很可怜啊?。贤劫有一千尊佛,其中许多佛,觉得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非常炽盛,很难改变而不想来、不想理了,但释迦牟尼很勇敢地扛下了这件事情(注:《悲华经》)。所以,从佛的角度看,贤劫千佛中,最勇敢的是释迦牟尼佛;但就我们的角度看,世尊的大悲心很强,因为对我们很关心,而来到世间看着我们,就是在很关心我们的当下,讲出我们对离苦得乐的希求,于是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圣谛。

           四圣谛中,世尊为什麽反过来,不从快乐的灭谛道谛开始先讲,苦谛、灭谛后讲?还有,就苦谛集谛来说,集谛是因,苦谛是果,为什麽不先讲集谛,后讲苦谛?同样的,灭谛是果,道谛是因,道谛为什麽没有先讲呢?为什麽都是从果的部份先讲?以上讲到两点,一个是因果的角度,一个是为什麽没有先讲快乐的部分—灭谛与道谛,然后再讲苦谛、集谛?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佛陀之所以这麽说,都有其意义,我们要深入了解,若不瞭解就抓不到其中所隐含的意义,便会对四圣谛没有甚麽感觉。所以我们要了解它的意义在哪裡。

           为什麽没有先讲灭谛、道谛,然后讲苦谛、集谛?我们想「脱离苦」,「想获得快乐」这二者之间,没有甚麽差别的感觉,究竟哪种感受先出来,对我们来说是平平的,这二个感受是一起出来的,没办法分先后。我们有多麽想享受快乐,一样,就有多想脱离痛苦,它们是一起的,没有先后。我们想快乐的部分就是灭谛、道谛,想脱离苦的部分就是苦谛、集谛。所以看来,灭道谛也可以先讲啊。但,为什麽佛陀不这样说呢?事实上,在我们所以为的乐,完全没有真正圆满的乐、我们对境的乐完全不是快乐,我们所以为的苦,就更不用说,当然一定不会是快乐的。所以以我们自己感受到的角度看,其实在我们心的对境裡,苦是一直在的。这些要先认清楚,否则,深陷于自己误以为是的快乐裡,佛陀所说的灭谛道谛,就完全不可能启发我们。所以,为什麽佛没有先讲灭谛、道谛?基本上以我们的感受而言,我们想离苦与想得乐的这二种感受是同时发生的,但佛陀在讲解的时候,主要是就我们对于离苦得乐认识上的错误为主,而讲了四圣谛。所以,佛陀所说的,不是仅对我们对离苦得乐的渴望与感受为主,而是指出我们感受当下对于苦乐的认识错误,所以讲了四圣谛。若直接就感受来讲,佛陀可以先讲灭道二谛再讲苦谛集谛。因此,从佛陀开示四圣谛的次第来看,队苦乐正确的认识很重要。我们有离苦得乐的感受,是佛陀讲四圣谛的理由之一,另一个理由是,我们的认识有错误,所以佛陀讲四圣谛。

           那麽另一个次第,为什麽佛陀不以「集谛、苦谛、道谛、灭谛」先讲因而后讲果的顺序,反而倒过来,都是果先讲,因后讲呢?首先,我们要认得我们在轮迴中有甚麽不好的情况,我们会觉得有福报、有财富或轮迴中的花花世界、各种美好受用……都是很棒的,完全不会感觉这些是苦的。因此,首先就要从这裡改变。这种改变是属于果的部分,我们无法马上讲因的部分,若说是往昔恶业所感,一般人完全不会感受,若谈到你现在面前遇到的苦,他们才会接受,所以在苦集二谛中,要果的部分要先讲。

           就灭谛、道谛来说,灭谛,是在我们了解了苦谛的因集谛之后,心裡自然马上就感受到「哦!这个苦是一定可以断除的,我已经把苦的根本因找出来了,所以,我一定可以离开这个苦」我们会先生起这种希求,或先会产生一定有解脱,及生起想获得解脱的心。这是第一步,也就是感受到一定有灭谛,其次它是从哪裡产生?怎麽样产生?这,就是道谛。因此,就灭道二谛来说,顺序一定要先讲灭谛,因为,我们在了解苦谛集谛之后,自然会感受到的是灭谛?或是道谛呢?为什麽呢?因为在轮迴裡这麽苦、这麽难以忍受的当下,我们抓到了它的因,马上会感受我一定可以离开这个苦!离开轮迴的苦,这个离开的情况就是解脱,这就是灭谛了。

           在台湾,持诵释迦心咒的人好像并不多。刚才我曾提到,世尊是在千佛中愿意来到这个世间帮助我们的人,佛教所有的法,也是从他而传下来。但我们持其它的咒语却很少感念祂,这,是不是有点怪怪的呢?

           今天这门课,主要是对佛法的基本认识做一些介绍,各位若有问题,可以马上提问;若我想到,也会马上讲,这样可能对大家较有帮助。接下来,我想带着大家唸释迦心咒。但心裡不可以视为「传」心咒,有没有「传」给大家释迦心咒?是你们以后要决定的。在你们把我当上师之后,就可以算是「传」,但在没有把我当上师之前,你们就是学一学如何唸释迦心咒,它的解释如何?念的时候如何观想?以及用什麽样的心态来念,我会大概介绍一下。

           请大家先跟着我唸三遍。

           释迦心咒:嗡  牟尼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

           接下来解释咒语的意思。

           「嗡」字的发音中,同时有「啊、喔、嘛」三个音,这三个音合在一起是代表着佛陀的身、语、意,及我们的身语意。从佛陀的身语意,给予我们身语意的加持(他的身语意加持到我们的身语意上的意思)。当我们唸「嗡」这个音时,就像是在呼唤、请求佛的身功德语攻得意的功德加持下来。

           「牟尼」:这裡有三个「牟尼」,牟尼是「度」或「赢」之意。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些藏人的名字「图登」?其中「图」是释迦牟尼,「登」是祂的教法。我们称世尊为「图巴」,「图」的意思是度众生或战胜烦恼、战胜业障、一切障碍。

      所以有三个「牟尼」,三个牟尼有三个不同对境。第一个牟尼的对境是:粗勐的我们是间都可以看得到的贪嗔等烦恼,这些粗勐烦恼,是佛教与外道修行共通的、短期可以断除的烦恼,所以,不一定需要佛教的方法,例如皈依发心才能断除,比如佛教的禅宗、外道的神通。有些定力很好的人,外表看起来,他们似乎完全没有烦恼的样子,如果对佛法的认识不深,我们会认识错误,以为他可能是阿罗汉,修行很棒。所以先不谈下辈子如何,或断除轮迴,我们一般得到的粗勐烦恼,例如:那个人嗔心很强,这个人贪心很强,忌妒心很强等,要断除这些烦恼不一定要靠佛法,外道的方法也可以暂时断除那些烦恼。所以,这种烦恼是第一个牟尼的对境。

           陈那论师着的《集量论》的书首礼讚中,讚叹佛陀的二种法身:智慧法身与自性法身。智慧法身是佛陀心续的功德,这个部份可分为三:了解无我、了解空性、圆满了解空性。自性法身是佛陀心续断除烦恼的部分也有三:佛教与外道共通的可以断除的那些烦恼、解脱(获得阿罗汉果位时可以断除的那些烦恼,佛也断除了)、佛(断除阿罗汉果位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尚未断除的,如我爱执、所知障)。所以要断除的烦恼有三:首先,一般不需学佛,外道也可以断除的那些烦恼,其次是一定需要佛法(但不需要大乘法),才能断除的烦恼,第三种是一定要靠大乘佛法否则完全无法断除的我爱执及所知障。

           第一个牟尼要断除的是粗的,我们大家看得到的共外道那些烦恼。第二个牟尼,第二阶段要清掉的烦恼是小乘的我执,人我执。

           第三个嘛哈牟尼:是大乘法才能断除的这些障碍,都完全清除。

           这三个也是有次第的。所以,牟尼牟尼嘛哈牟尼……

           「耶」:为了前面讲的这三个

           「唆哈」:请您开心地接受我的祈求。(咒语裡常都有「唆哈」这个字)

           所以「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唆哈」的意思就可以知道了。

           「嗡」代表我们的身语意,与第一个「牟尼」的对境(共外道的那些烦恼)有关的,我自己的身语意。与第二个「牟尼」的对境(小乘可以断掉的烦恼)有关的,我的身语意。还有第三个「嘛哈牟尼」的对境(大乘法才可以断除的烦恼、障碍)我也有。所以由以上烦恼造作出来的我的身语意,也需要改变,所以「嗡」与下面的「牟尼」「牟尼」…也可以连结,是有关係的。「嗡」是简略的表示,你的身语意要加持我的深逾亿上,我的身语意要改变,要怎麽改变?     

      第一个「牟尼」,要改变粗勐的烦恼,以及与此烦恼有关的身语意

      第二个「牟尼」小乘法能对治的我的造作出来的身语意要清除掉

          第三阶段「嘛哈牟尼」时,大乘法才能对治的,由我爱执及所知障造作出来的我的身语意,都要改变,要清除。

      为了以上,我的这些希求,请求您慈悲地接受。

      所以当我们念「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唆哈」时,一方面感念佛陀的恩德,一方面思惟刚才讲的那些意思。这样,一定能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世尊是特别来世间就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众生。以前,西藏有个修行者,完全没有办法生起一起证悟,一直卡在那里,于是他去请教他的上师。上师跟他说,「你的皈依境裡,少了一个人,那个人是小时候教过他藏文发音的女士。所以完全没有生起证悟。」因为人家都看不起她,西藏社会裡,男女有很大的差别。一个男众修行人,拜一个妇女是不可能的。此外,他现在修行很棒,讲经说法都很行,而且小时候,可能附近邻居也会教他发音…所以,那个阶段他没有想到小时候对他有帮助的这个人,因此皈依境裡少了她,因而没有生起证悟。

      像这样,对小时候教拚音的老师的感恩,就无法生起证悟;那麽,若我们少了对世尊的感恩,不用说,肯定证悟生不起来。释迦牟尼的恩德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在念释迦心咒时,心裡要一直念着祂的恩德。释迦牟尼佛的咒语一定要念。

      有同学问:释迦心咒「最少」要持多少?我想反问:比如我们闭关,要到什麽时候才算圆满,才算达到目的?仪轨裡有讲,见到释迦牟尼佛就算达到目的了。所以,你们念释迦心咒,当亲见世尊时,就不必再唸。当然,现在闭关要见到释迦牟尼佛才算圆满的情况(亲见本尊),那闭关要甚麽时候才能结束呢?所以我们起码会定一个数量,比如:十万遍(以前曾有人唸了十万遍而见到)等等。

           真正的及果,是要见到世尊。若问我有没有见过?当然没有,所以我到现在都还在持续着持咒呢。哈哈。

           释迦心咒是一定要唸的,数量上,最起码要十万遍。比如,若从今天开始不可以断,每天至少一遍,如此地累积计算下去,但若中间间断了,就要重新计算。当然,若每天能一万遍,累积十万遍是很快的。各位如果觉得自己的修行有卡住,也许就是少了对世尊的感恩吧。今天,若大家一起在心裡,答应要好好念释迦心咒的话,由于世尊随时都看得到我们,他的心裡一定会很高兴、会给我们加持。

           就像受皈依戒一样,我们「答应」的时候,也有一个好处,佛菩萨们都会高兴,高兴的当下,我们会一直做,一般我们有「答应」做,与没有「答应」做,有很大的差别。答应,一方面是听佛菩萨的话,愿意依着他们的想法去做。若没有了「答应」这样的许诺只是去做,这件事情就只是我们个人的事;我们答应之后,去做这件事情,就有了「我听他的话,接着祂的想法去做。」的这种功德。

           大家若要用这种方式持释迦心咒,可以配合与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或成道日等有关的节日来承诺比较好,就好像送一个人生日礼物,他会比较高兴一样,平常给他礼物他可能比较无所谓。所以配合世尊生日等有关的纪念日来发愿、承诺,比较好答应,就像在好日子受菩萨戒一样,也是很大、很殊胜的供养。

四圣   谛   (二)

    这堂课「四圣谛」的目的,主要是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法,这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为了认识皈依,透过对四圣谛的了解而了解法宝,而后了解佛陀,而后才可能了解那些跟着佛陀修行的善知识们的功德,否则,我们对三宝可以说是不认识的。因此,「四圣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佛法基础,同时它也含摄了整个大乘显密法要。所以,若要以深广的角度来讲四圣谛,就是整个佛法了。从我们眼前最基础的起点,到最终成就佛果位,可以用四圣谛来总摄;若用简略的方法来说,则四圣谛就像初入佛法的门,是初学佛者首先要学的内容。

      瓦拉那西,是世尊初转法轮的地方,也是世尊宣讲四圣谛的地方。那时,他对弟子开示四圣谛的方法是:

      首先他说﹕「这是苦谛,这是集谛,这是灭谛,这是道谛。」

      之后,他说﹕「苦谛是要了解的,集谛是要断除的,灭谛是要证得的,道谛是要修持的。」

      再之后,他说﹕「除了苦谛之外没有要了解的,除了集谛之外没有要断除的,除了灭谛之外没有要证得的,除了道谛之外没有要修持的。」

      在这三次中,第一次,佛陀要让我们了解的是四个圣谛;第二次,佛陀希望我们明白,以苦谛为例,认识苦谛,是要在心中去认识它。修苦谛的方法,就是去认识苦谛(这不同于慈心悲心等,修慈悲心,是要在心中去生起它),要对「整个轮迴皆是苦」的这一点,去认识它,而认识它的方法就是苦谛的修行。集谛的修行方法是,心裡想着、准备着要断除它;灭谛的修行方法,光是前面的认识了解,是不够的,而是心裡想证得、准备证得它;道谛的修行方法,以藏文的「修」字而言,有「心要转变成它、习惯于它」,而中文的「修」,似乎是某处有问题而将之修正。二种文字对于「修」字最主要的差别是,藏文的「修」字,纯粹从正面的角度:我要得到、变成的样子,并不包含着「我本来的东西髒了、错了、要修正」的这层意思。道谛,意思是「我的心要变成这个道的心。」

    藏文「修」这个字,有「我要到那个地方去」,以及「我要习惯它」的意思。比如,思惟悲心,可能心裡会有一点生起悲心的样子,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已经习惯于悲心,所以,要修。于是,不断地打坐思惟悲心,不断地串习悲心,直到自己的心自然地变成悲心,这,就是修的作用。修了之后就会习惯。藏文的文字结构与英文有些类似,有三种时态,「修」这个字,有「未来我要得到什麽」的意思(文字结构是未来式)。

    「要认识、要断除、要证得、要修」,这是佛陀第二次讲四圣谛的方法。而这也是我们用来检视自己,到底有没有在修四圣谛的标准:在心裡,我有没有认识苦谛?有没有准备断除集谛?有没有准备证得灭谛或随顺的灭谛?我的心,有没有准备朝着像道谛般那麽好的心?以上,我们知道,佛陀在第二次讲四圣谛时,讲的是修四圣谛的方法。

    佛陀第三次讲四圣谛,让我们心生起更大的决心:这是一条没有错误的道路,修四圣谛,是完全对的,要认识的就是苦谛了,除了苦谛之外没有再需要认识的了,因此,最圆满的认识是认识苦谛,最圆满的断除是断除集谛,最圆满的证得是证得灭谛,最圆满的修行是修行道谛。如此,我们想修四圣谛的心将会更坚固。以上,佛陀三次讲四圣谛,即我们常听到的「四谛十二行相」。

    大家若有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来。在一点上,东西方似乎有很大的不同,东方人相对上比较不好意思问。不过,在学习佛法时,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把心中的疑团解开。所以,请大家不要客气。除了客气之外,不敢提问也可以是因为想保护自己,但是,这保护的对象其实是「我执」,心裡想:我这样问,别人会怎麽看我?会不会觉得:原来我是一个这麽不懂佛法的人啊?若你有这种心情,那麽,就请勇敢地对治你的我执吧!

问:那麽,有没有人在修四圣谛呢?

答:在藏传佛法的修行人裡,若有人说「我在修四圣谛」,我们会觉得这个人真的很了不起。因为,这是个很高的标准。但,若对四圣谛没有正确了解的人,会觉得修四圣谛,是一种层次很低的修行。若真的了解四圣谛,就会觉得在修四圣谛的人是很高程度的。不知道在台湾,大家对于「修四圣谛」的看法是如何?

问:有没有人说「我是修四圣谛的」?

答:很少人会这麽说,因为这是很难的。其实,连修皈依都不是那麽容易的。在听达赖喇嘛讲经时,会听他说﹕「我现在心裡好像才有皈依喔!」只修到皈依,皈依之后完全没有,现在心裡才有一点点皈依的感觉。这个意思是说,佛法是很深很广的,我们的心裡会因此更随喜、更尊敬佛法,再更进一步想:若能修到四圣谛,我是真的会快乐的,无论任何问题都会解决。我们现在的心,所能考虑到的时间有多长、看得有多远呢?别说轮迴,顶多就是眼前的一、二年,对眼前的一、二年很执着的心而已。若能修行四圣谛,心的界限完全开展,眼前的这些种种就完全影响不了我们的心,这样的心,一定很开阔、很快乐。

    因此,当听到「四圣谛很难、很高深」时,要生起对佛法更尊敬、更想证悟的决心。不过一般人听的反应是刚好相反,会有想退、不敢修的心,这样是不对的。

问:四圣谛是不是小乘的修行?

答:不能这样说。应说是「共小乘」,它是大乘与小乘共同要修的。不过,你也可以看到小乘修行者对四圣谛非常尊崇的态度,视四圣谛为最高的修行目标,因此,我们心裡会产生「小乘修行者是以四圣谛的修行为主」的想法。

    事实上,若把四圣谛转向对他人,就是大乘的修行方法。

    四圣谛的感受,首先要自己生起,之后,转而想:别人也该要这个。在自己心裡生起四圣谛感受时,会生起强烈的希求「我该要这个(灭道)、不该要这个(苦集)」,若把这个句子裡的「我」转成「别人」,转成一颗替别人想的心,就是大乘的修行。换句话说,先由自己开始修四圣谛,生起强烈感受当下,会产生很多强烈的离苦得乐的希求,这种希求从自己转向他人,便是在别人之上的四圣谛。若非如此,则我们的悲心是不圆满的悲心,是被世间的执着心覆盖的悲心。

    对初学者而言,若能记住一些基本名相,会有帮助。首先突破不懂名相的困难,比如,「无常、苦、空、无我」的粗略概念,之后,再多听多看,就会慢慢懂得。若不想突破不懂名相的无明,可是又想直接弄懂佛法深广的内涵,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就像在学校读书,先学一些名相,之后,学习的内涵才能渐次深广地开展。所以,刚开始学,会有一点辛苦,但是,请大家坚持地撑下去。

苦谛三种分类:三苦、六苦、八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

    这种苦,来了我们马上就知道,马上可以看得到。例如身体的痛、生气时的心痛,这些都是苦苦。苦苦,二个苦字放在一起,第一个「苦」意指「表面、表层」,是马上就可以看到、感受到的;第二个「苦」意指「苦圣谛」,因此,「苦苦」指的是:马上就可以看出来的这类的苦谛。

(二)坏苦

    这种苦,不是马上就知道,但,它终究会变成能让我们感受到的表层的苦。比如,坐久了,一站起来就觉得好舒服,这种舒服,随着站的时间变长,就会转变成苦,连续站二个小时,就会觉得苦,那时,一坐下,马上就又觉得舒服,但这种舒服也不会持久,之后又会变成苦。「坏」的意思是「会转变」,「苦」字指的也是「苦圣谛」。

(三)行苦

    行,是谁让我们行?是业与烦恼。我们连一个呼吸的自由都没有,即便只是一个眨眼、一次呼吸,都是在业及烦恼的控制下产生的。所有的行为,都在业与烦恼的驱使之下策动的,这是行苦。三界中的众生,都在苦谛中,有的是在很明显的苦谛中受苦;有的在表面是乐、但却很快转成坏灭的坏苦中受苦;有的虽然没有表层的、变化快速的苦,但却在完全无法控制的行苦中受苦。

    以上三苦,讲的是苦的涵盖的方法。三苦,可以涵盖所有的苦,认识三苦,对于修行很有帮助。首先要了解苦苦,否则,不会觉得坏苦与行苦是苦。我们对苦苦的了解,大都是在自己亲身遇到很大的问题时,才会了解到,原来苦是这麽苦。在未受苦时,看到别人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若日子过得太快乐,是不会想修行的,就像八无暇中的长夀天,他们之所以无法修行,是因为完全没有机会了解什麽是真正的苦,这是修行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在这个世间很享受的些人,因为没有办法认识、了解苦,所以没有办法了解什麽是出离心。因此,认识苦是很重要的。有时,为了认识苦,让自己体会苦而特别去做一些事,例如到医院急诊室去看看为病所苦的人,这是一种修行,是为了让自己增加对苦的认识,由此对佛法的希求心也才会生起。否则,若生活裡只有享受,完全不会想学佛,这一生,也就这样空过了。

    如果不想修行、不需要修行,根本就不必讲苦苦。因此,佛陀开示苦谛、讲苦苦,主要是要我们去认识、去修行佛法。不过,我们真的了解苦苦吗?看到一个牙痛、眼疾的病人,我们是感受不到他们的痛苦,直到自己牙也痛了,才知道那种痛是多麽难以忍受。这种经验,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因此,了解苦苦并不是那麽容易。

    对于苦苦的了解愈深刻,对于坏苦就愈有体会。只有靠着苦苦上的出离心,坏苦上的出离心才会生起。否则,什麽特别的感觉都没有,就觉得人生「还好啦,很快乐啊,没什麽问题啦。」当然,当我们心力不强时,神经可以放粗一点,但不能太夸张,若觉得「人生太美好了」,那会让我们无法真正去修行,对佛法的希求心也完全不会出现。

    所以,各位同学,要修苦苦。最苦的事,通常都出现在最喜欢的事物上。比如,最爱的是孩子,如果孩子做了与你的愿望相违的事,就会让你最苦;对一个很在意健康的人来说,听到自己体检报告有问题时,就会非常苦。对于自己最渴望的,当事与愿违时,所引发的痛苦也最深痛。

    三苦的体会,依次从苦苦,而坏苦,而行苦。其中,最难了解的是行苦。原因是,这种苦,从表面是完全看不出来的,得靠着不断探索隐藏在背后的因,才能看到、体会行苦。

六苦﹕讲的是在轮迴中,从所受的苦而分类。分别是: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捨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

(一)无有决定

      轮迴中,以前世、今生、来世…这种较长远的眼光来看,究竟自己要变成什麽样子,根本无法决定,这辈子是台湾人,前辈子可能是西藏人,下辈子是什麽样子、会在哪裡?完全没有办法固定在一定的地方。以更差的例子来说,可能以前是天人,现在人身,未来地狱…完全无法决定,变化非常大。目睷连尊者以前讲过一个故事:「食父鞭母,仇人抱怀,妻吞夫骨,轮迴可笑」。有次他在乞食时,看见有个人抱着孩子,正在吃鱼,有一隻狗也想吃,那人就拿起棍棒打狗,等自己把鱼吃完了,才顺手就把鱼骨头扔给狗吃。目犍连看了,就说了刚才那个偈子。原来目犍连透过神通,看见那人所吃的鱼,其实是他前世的父亲,那父亲因为常钓鱼、喜欢吃鱼肉而转生为鱼;而被他鞭打的狗,就是他前世母亲,因其母性悭吝,不修善法,转生为犬。昔为父母,今为鱼犬,所以说「食父鞭母」。而他手中所抱的孩子,是他前世妻子的姦夫,为他所杀,今生竟变成了他最亲爱的孩子,所以目犍连说:「仇人抱怀」。前世的母亲今为犬,所吞食的鱼骨是前世的夫骨,所以说「妻吞夫骨」。这是真的很可能发生的,对于我们讨厌的敌人,心裡常常记着他,彼此间有很多的业,感果时,我们与这些人之间的关係也常常改变着,今生是亲,来生是怨,就像目睷连的这个故事,真的很可怜。

    不稳定、无有决定,这是实际上的情况,但我们的感受却非如此。我们以为,自己与周围的怨亲,关係是稳定的,所以,会捨不得离开轮迴、愈来愈爱,实际上不稳定却执为稳定,对于要的、不要的,分得很清楚,这强烈的执着心的背后,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可以倚靠的稳定对境。在这种误会裡,我们很积极地准备「我爱的」「我要的」,清楚地分辨「我的亲友」「这是我的敌人」「这是对我朋友不好的人」,一心一意朝这方向努力地做,为我、我的、我爱的,努力地祈福、努力地让它成功,希望所有我的这一方的,愈来愈好。但,真正有稳定的我的这一方吗?它们是可靠的吗?根本没有。对于这个苦的观察,从广一点的角度去思惟,就会容易了解些;对整个轮迴的出离心亦较容易生起。

(二)不知满足

    再想想:为了这些不稳定的关係所尽一切的努力,在努力时,我们快乐吗?如愿得到时,快乐吗?不会,那快乐,只存在一下子,之后,马上就变成不满足。比如,就算你是稳定的,朝着自己的快乐去努力努力,得到了的这个快乐,能留多久?难道不是马上就变化了吗?马上就不满足了,这种不满足,就是不会终止的痛苦。会有人说:「我现在得到快乐了,可以了,我不要快乐了」吗?不会,我们是完全停不下来的,在得到之后,也许几个月、一二年之后,就开始又不满足了。于是,就又开始苦了。这是第二个苦。

(三)数数捨身

    所有得到的快乐,无论你满不满足,最后都得面临不得不捨弃,因为,我们终究要捨掉这个身体。离开此生时,所有的朋友、亲人,以及我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台湾、台北,这个我住着的房子,有一天,无论你愿不愿意,都要离开。离开之后,就是永别、永远不会再见面了,即使亲如自己的身体也是一样的。

    数数捨身与不知满足之间的关係是:我们在不满足的状态下很辛苦地做,不会想停下来,只会想更努力。就像拚命吹气的气球,忽然,破了!前一刻还在拚命吹的气球,转眼变成不曾存在般地碎成片片;美国911事件中,瞬间倒下的大楼,不也是许多人拚命努力累积起来的吗?这一辈子,不论你做了多少,总有一刻,非捨弃不可。不满足时,那麽辛苦地想让自己满足,所做的这一切,到底意义何在?死时都要捨弃的。

(四)数数受生

      如果死了,这些没有意义的努力就到此结束,那倒也还好,就像灯灭般,没了就算了。悲哀的是,不是就此结束,这些会再重覆,重覆地再出生,再在不满足、不稳定的当口,却仍执意辛辛苦苦地重头开始努力,让父母为我们辛苦,自己也辛苦,去上学、去工作、去赚钱、买房子…,不管最后成果如何,又全都捨弃掉,然后再重头来过…

(五)数数高下

    在这无数次受生裡,若都投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那倒还好,因为习气的缘故,在相似的地方重来,辛苦会少一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我们的投生处,高下变化很大。如果,你掉到的是一个你好不习惯的地方,到一个几乎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那时,因为不适应,就会非常辛苦。比如,生在雪山的动物,放到非洲般很热的地方,会非常受不了。如果来世投生处与今生差很多,因为习气的缘故,会很难习惯。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因缘较好时,人与人间的相处就会融洽快乐,若因缘不具足时,相处起来就很痛苦;在与自己习气很不相同的环境中,不断高高下下地投生,那辛苦,是加倍的辛苦。

    若是天人死后,投生地狱,真的非常恐怖。因为,在天界太快乐了,突然到地狱,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加倍加倍的痛苦。

(六)无伴之过

    轮迴中,在无数的死死生生裡,若身边有人陪伴着,那倒还好,因为似乎还有个可以靠着的人在身边,但,完全没有。死时,孤伶伶一个人死,再投胎时,孤伶伶一个人去,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陪着去。那麽大的轮迴、那麽大的世界,无数让我心生恐惧的地方等着我去,就我一个人孤伶伶地,在完全漆黑中无尽往下坠落,若是从月球往下坠也就倒还好,因为你至少可以猜到会掉到哪裡(大概是掉到地球上吧)。可是,我们此世生命结束,再次投生,根本猜不到会到哪裡去。在完全看不到的广大无垠黑暗中,就你一个人孤伶伶地走,好苦。

    由于过去所造的业,造成这些苦。

    了解这些之后,在打坐时,好好地思惟。如此,出离心会生起。这样的出离心,一定会消除很多的业障;若没有出离心,无论持多少咒,都没有办法消除业障。为什麽这样的出离心能消除许多业障?

    业障是怎麽来的?都是由于爱着轮迴、贪爱轮迴而来的。因此,透由以上的思惟而生起出离心,它是很有力量的。要消除这些恶业的习气,就要有与做那些恶业时的心态相反的想法,生起这些相反的想法,对于贪着轮迴之乐的习气,就有强大的正面对治力。平常诵经持咒,当然有功德,但这些功德是不是这些恶业正相违的对治呢?不是,所以,在消除恶业的能力上,就没有那麽强大了。

    生起这样的出离心,可以消除因为爱执轮迴的种种恶业,至少,可以动摇恶业习气。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消除恶业最有力、最快的方法,是空性,即便是对空性的怀疑,就会消除我们的业障(当然,对空性的证悟,就更不用说了)。理由何在?因为空性会摇动我们作恶业的无明,对于以前深信「此为真,此为假」的看法产生怀疑动摇,当然由此看法而生的种种业果也会产生影响力。

      因此,透由思惟三苦、六苦而生起的出离心,这是善根,是很有力量的善根。这善根,与以前对轮迴的贪执是正好相反的,所以能消除那些习气。大家不要怀疑:只是这样想一想就有这麽大的功德?这样也算功德吗?做功德不是应该要持很多咒吗?不是的。那些读经、持咒等,可以说是外缘,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要种因,把那些习气,用正对治的方法调整,要生起与以前的种种恶业烦恼相反的善根,这才是真的因、真正有消除恶业的力量所在。用这样思惟的功德回向,回向消除自己以前贪着于轮迴的心,这样的回向,一定会有帮助。每天每天这样做,自己一定会改善,对于轮迴的执着心一定会降低,不会再像以前那麽贪着轮迴、贪着此生。这样做,烦恼当然就不会那麽强,心情也不会那麽烦,非常明显的改变一定会发生的。这是非常有力量的方法。

问:出离心的生起,有没有具体的表现?怎麽知道出离心生起了?

答:出离心生起,首先要清除对此世的执着心;同时,对于来世,要变成不断从业果的角度去观察来世的那种人。不会只看表面,而是从业果去思考事情。之后,更进一步深入思惟:只要是从烦恼而生的业,无论烦恼是好的(会造作善业的烦恼)是坏的(会造作恶业的烦恼),都是苦,都是让我失去自由的控制者,因此,一定要把它们全部斩断!这样的心生起之后,会觉得:只要还在轮迴中投生,亦即:只要还受到业与烦恼的控制,就是不对的!我一定要有全部的、完整的自由!当这种心很自然生起时(看到轮迴的种种,马上连接到出离心~受到业与烦恼的控制,无论投生何处,都是错误!),便是正确的出离心。

问:对于解脱的希求,是否也算好的烦恼?

答:以我们而言,完全没有执着的心是很难的。但是,要生起这样的信心:「对于空性的了知,一定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这种信心生起后,会有一种好像看到灭谛的感觉(即:了解灭谛),之后,对于解脱的希求会更强烈,此时的出离心,才算是正确的出离心。因此,正确的出离心,也并不是那麽容易。

    所以,透由了解苦谛而生的出离心,并不是最圆满的出离心。不过,必须先了解苦谛,而后想要断除集谛,而后想证得灭谛,此时,生起出离心。

四圣谛  (三)

    大家对于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名相,都已了解了吧?若有人不懂的话,要先把苦谛、集谛等名字背下来。为什麽先要背名相呢?若连名相都不知道,那麽,它背后的意思便完全没有办法思考。佛法,是我们所陌生的东西,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懂、能修的。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祂本身也是透过辛苦的修行而成佛的,之后,历代尊者,如印度那烂陀寺的那些大论师及诸多成就者们,也都是透由研阅许多经论,而后慢慢一步一步地修行。所以佛法的修行,本来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更何况对我们而言,佛法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东西,因此,要先突破不懂名相的无明。请你们先要了解的是: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的行相:无明、苦、空、无我

集谛的行相:因、集、缘、生

灭谛的行相:灭、静、妙、离

道谛的行相:道、如、行、出

      我们了解四谛集苦谛、集谛、道谛、灭谛各有四个行相,突破了名相之后,要学的,就是这些名相背后的意义;再之后,就是把它运用到内心的修行上,这样才正确,否则很容易走偏。「走偏」的意思是,修行照着自己的想法去修,以自己的想法、感受为主而走偏。所以,必须把正确的理论、逻辑的基础打好,之后,再把这些正确的方法,运用到内心的修行上,调伏烦恼。若没有这些基础,只一味地想调心,结果只是让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主导修行,而我们自己的这些想法与感受是很执着的,若用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所做的那一大堆的解释,结果就会走偏。

      苦谛与集谛之间的关係,简单地说,一是果、一是因。轮迴裡面所有的果的部分,是苦谛,轮迴裡面所有的因的部分,是集谛。也可以说我们不需要的、不喜欢的、不想遭受的,就是苦。我们任何人都不想受苦,真的不想受苦的话,先要知道苦在哪裡,才有办法进一步处理这个苦。我们不了解苦,只是一直想:「我不想受苦!」「我不想受苦!」 是没有意义的。若不想受苦,就要先了解苦是什麽。不想受苦,「不想受」是对的、是正确的,这是心的本性,新的本性就是不想受苦想要受乐。但是我们对于「苦」的认识是不对的,我们的认识太短、太窄浅,或者只想到今天,有的人只想到一、二年,有的人可以想长一点,比如:计画,想广一点到十年,有的人可以想二十年、一辈子,但是,能想到来世、广大的角度的人,叫比较难。只有透过佛法,才会想到为来世准备。进一步,若想要清除所有的烦恼,就须要很深广的智慧的人才会想到。

      无始以来,我们的心裡,一直都希望不想受苦,未来、无数的来世,这样的希求也不会停止。我们自己心裡长久以来的这种希求,要不要去满足呢?怎麽满足这种希求呢?---把所有的苦清除、证得所有的乐,这种希求才会满足。无始以来,未曾停过、连睡觉也想着要好、要快乐,不要不好,不要受苦。所以想一想,我们要对自己照顾好一点,就要为了这个希求的目标去做,慢慢地我们可以一步步让这个希求满足。要满足这个希求也没那麽容易,一定先要弄清楚:我们所不想受的苦,有多广多大,苦在哪裡?真正的乐在哪裡也要懂。所以,佛陀讲苦谛与集谛指导我们,让我们明白所不想受的苦在哪裡,不只是苦的果,而是从所有的因到所有的果报,我们整个都要认清楚。

      轮迴裡面,从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到最低的无间地狱,所有果报的部份就是苦谛,所有的因的部份就是集谛。我们常讲,在三界中轮迴,事实上,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也是无量无边的。欲界,包含了六道众生,三善道包括了人、非人、天人(欲界有六个天);三恶道包括了畜生、饿鬼、地狱。从欲界上面,是色界,色界有四: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初禅、二禅、三禅都各有三个天,第四禅,又分二类,凡夫住的三个地方,以及圣者住的五个地方。凡夫,指的是尚未现前(以现量了知)了悟空性者;能以现量了知空性的,才算是圣者。以五道来说,见道以上才算圣人,加行道以下所有的众生,都是凡夫。我们现在是尚未入道,若入道,则先是资粮道、然后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次第。初禅、二禅、三禅是凡夫住的天,凡夫住的天(或说地方)圣人也可以来,比如,在欲界住的地方圣人也可以来,欲界住的不一定是凡夫。不过,四禅天中,特别有五个圣人住的天,凡夫是无法住的。欲界上面是无色界,无色界,则没有办法说:他们在甚麽位置,因为他们只有心识而没有外面的形体。但是,可以依他们心的禅定功夫来分类,可分为四个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一般我们讲「轮迴」,轮迴是甚麽呢?以上,从地狱到非想非非想天之间,算是轮迴。在这裡面的众生,自己完全没有自由,都是业与烦恼让着我们不断投胎,这个情况裡面,果报的部分是苦谛,因的部分是集谛。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複杂的地方。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从非想非非想天,到无间地狱之间,所有都可以算是轮迴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他也是在轮迴裡面吗?他来到欲界,当然就是欲界的人,那麽,他是不是一个已经解脱的人?是!他的解脱,是在往生时才解脱,还是尚未往生之前就已经解脱了?所以,我们刚刚讲「从非想非非想天到无间地狱,所有是轮迴」这种说法就有一点问题了,不可以这麽说。正确的说法是「从非想非非想天到欲界的无间地狱裡面,自己没有自由,由业与烦恼的控制让我们投胎,这个算是轮迴。」「轮」是转的意思,「转」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无法控制就是转,就是轮迴,但是自己能控制,我要去,我要走,就不可以算「转」,自己可以控制、投胎来三界,便不算「轮」。释迦摩尼佛解脱了,他的弟子们很多也解脱了,祂们是不是在欲界之中?祂们也是欲界中的人?是不是在「非想非非想到无间地狱之间」?也是在啊! 一般,我们讲轮迴就是「非想非非想到无间地狱,所有是轮迴」,我们要离开这个,我们有这种念头吧!?这是不对的,我们心裡想:「我要出离轮迴」时,对轮迴的认知如果这样想的话,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除了刚刚讲的,我们对「轮迴」的认识不实在之外,在修行上也可能影响悲心的生起。若我们出离心一生起,就伤到悲心,这也很可怜。虽然自己想修行,但影响到自己心裡的悲心,以后生起悲心的习气就愈来愈减弱,这是不好的。

      为什麽会影响到悲心呢?悲心,是来到这个世间一直想帮助众生的心。刚刚讲的出离心,若是想要离开周围这些很複杂很烦的众生的话,就不对了。因此我们要生起正确的出离心,得要先正确了解什麽算是轮迴。轮迴,是自己没有控制、没有自由,由业与烦恼给我们这个身体,然后,从这个身体裡又一直不断地产生很多业与烦恼,都没有控制,自己一直不开心,任由烦恼一直带我们,而我们的身心五蕴,也一直很随顺它们。这样的一个没有自由、由业与烦恼给我们果报的部分以及因的部分,一直转,一直转,使得我们完全没有控制地在三界中投胎,这便算是轮迴。在这裡面,因的部份是集谛,果报的部份是苦谛。

      那麽,为什麽我们平常认为,从非想非非想天到无间地狱,是轮迴的地方?当然它本身是轮迴的地方,为什麽呢?因为,对佛来说,这个房子也不是我们一般的房子。佛经裡或传记中都写到我们供养祂一些饮食,祂喝的时候,完全不是我们感受的味道,而是另外的味道。所以对佛来说,祂受用时与我们在受用时,是很不同的。所以,祂不在轮迴裡,祂不在我们想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裡面。我们想像的三界,也可算是轮迴,不过我们也要清楚的是:我们的想像与欲界也有一段距离,欲界也有来这裡帮助众生。总之,我们想像的出离轮迴,是很想离开众生,这是不对的。

      正确的出离心生起的话,是:我要离开自己心中的烦恼,我要离开我内心的烦恼与业。所以,我们出离心生起的时候,不要看外面,而是要看自己内心的业与烦恼,我要从业与烦恼离开,因为业与烦恼的造作,带给我很大的痛苦,所以我要离开。由于内心的烦恼及业造作出来,让我不断地生、死、生、死,完全没有控制地遇到各种苦,人有人的苦,天人有天人的苦,甚麽的方都有苦。这是从内心的烦恼及业的角度,从因的角度去看自己轮迴的状况,而后生起出离心,这是最正确的出离心。这样生起出离心的话,自然会帮助我们心裡的烦恼会清淨。若不是这种出离心,只是一直想:「好烦啦!我想离开。」这种出离心越生起越令烦恼,就对我们没有帮助了。所以出离心,要从哪裡出离?从我自己的执着心、或各种的烦恼、各种烦恼所造的业,它们使我不断地一直受苦,在无法自主的状况下出生,然后从出生到未死之间,无自主地遭受到各种身心的苦难。

打赏

给作者打赏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0阅读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