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中风二辅导资料-谈侯氏黑散和风引汤的实用价值

admin

2018-10-18

  谈侯氏黑散和风引汤的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的侯氏黑散和风引汤,是两首好方剂。它们是平肝祛风和镇肝熄风的方祖,为中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这在历代医家的医案和当代名老中医的治验中,是有很多资料可寻而值得借鉴的。但在目前,<<金匮要略选读>>已经把它们贬入"附录",<<内科学讲义>>亦不推荐应用了。兹就管窥所及,谈几点浅见。

  一、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全方十四味药: 菊花、防风、芎?、细辛、桂枝、当归、白术、人参、干姜、茯苓、黄芩、牡蛎、矾石、桔梗。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本方功能平肝祛风,健脾化痰。方中运用大量风药,配伍健脾药,说明治疗重点是在肝脾两经。例如菊花用至四十分,<<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称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防风用至十分,<<本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这两味显然是主药。芎?亦治风,<<本经>>谓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谓其"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细辛善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危氏得效方>>);<<本经>>谓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久服明目利九窍"。桂枝祛风,开腠理,温经通脉,更为张仲景所推崇。集合诸药而用之,是集中祛风、搜风和熄风各方面力量,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发挥治风的疗效,重点是很突出的,所以能治"大风四肢烦重"。同时,风气通于肝,风邪中人,首先由于肝气肝血的不足,所谓体虚易招感,所以又配当归。当归亦能够治"中风,汗不出"(<<别录>>),"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大明>>),同菊花、芎?合用,更能加强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的作用。风从上受,肝阳必然僭逆;风邪速变,夹寒亦能夹热,因此配伍黄芩、牡蛎。黄芩能清上热,亦是杂寒于温;牡蛎能够潜阳,亦是寓降于升。使用药成为有制之师,不致温升偏极。这样,对肝风之邪,可以说是极尽擒纵敛散的能事了(风药大都具有解痉、扩张血管作用;当归、川芎亦有活血化瘀之功)。

  更值得注意的是,白术、人参、干姜、茯苓一组药,补脾和胃。白术用至十分,守中补脾,温胃化痰。在风邪浮越,一身之气动乱之际,守住中焦,使中流有个砥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肝风之上越,或外风之相袭,皆由于荣卫失调,清浊升降乖常,而后为病的。其为痰涎,或寒或热,亦由此而变。虽云卒中为病,实际是本实先虚。而荣卫和谐,清升浊降,亦正是中焦脾胃之所主。所以在未病之前,或大风为病之后,健运中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百病以胃气为本",在此更值得注意。所以这一组药,是治风而顾本,具有制肝补脾,培土宁风的意义。

  至于矾石一味,<<别录>>谓其"除固热在骨髓",<<大明>>谓其"除风去热、消痰止渴,治中风失音",在风痰之病是较为常用的。桔梗一味,盖是开通气机而利五脏,因为"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之病,都是郁极乃发脏腑,气机不通,用此以开导,为诸药先行。合而成方,功能平肝祛风,健脾化痰。此方粗一看去,似乎用药很杂,不可理解,但仔细琢磨,路子清楚,富有启发意义。

  或者认为此方用药,内外不分,寒热杂陈,补泻兼用,抓不到一个重点,所以后人少用。这种认识是可商的,病为中风、大风,那有纯内风,纯外风,纯寒纯热,纯虚纯实,可以截然分清,特别在急骤发作,或在发作之前及其以后,往往是寒热虚实错杂出现的。在治疗之时,急救用的通关散、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等,有哪一张方子是纯寒纯热、纯补纯泻的?又如人参再造丸的用药,就更复杂了,大家不是习用的吗,而且都有很好疗效。侯氏黑散正是具有这种用药风格,而且是以上诸方之开其先河的,其可贵和有用价值,就正在于此。唯一存在的问题,是主治证讲得太简,几乎使人摸不到头脑;但问题不大,张仲景之书就告诉我们一个学习方法,叫做"从药测证"。按照这个方法,就完全可以知药善任。上文的探讨,亦是意图提出一个线索,但毕竟活法在人。不过,中风由于痰火上逆的病情,是不能用的。

  赵锡武老前辈是富有临床经验的,"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侯氏黑散,宜冷服"。"病愈后还可用侯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其疗效"(见<<赵锡武医疗经验·中风的证治>>)。余在临床,亦用于肝风兼有脾虚症状,以及中风之前和轻度中风,见有同样病情的,获得一定效果。至于对"常宜冷食"的机理,还不大清楚。

  二、 风引汤

  风引汤全方十二味药: 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大黄、龙骨、牡蛎、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桂枝、干姜。除热,去瘫痫。本方为镇心肝、熄风阳之剂。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为有名的三石汤,用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本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配伍大黄,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并压之使下。龙骨、牡蛎,重镇潜阳。<<本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痫",牡蛎治"惊恚怒气",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别录>>)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的功用。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至于随风邪以浮越。桂枝祛风,合于三石,能够祛风火。干姜温中,合于三石、大黄,则是寓热于寒,寓守于攻,使寒不败胃,又守住中焦,不致寒下各趋极端。合而成方,重镇心肝,则风引瘫痫可去;除去火热,则风阳亦能自熄。因为惊痫、瘈疭是由热而致,肝风掣引,亦从火而出,所以主治突出"除热"二字。张锡纯创制的镇肝熄风汤,其方意实渊源于此方。

  至于"风引"二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认为即"风痫掣引之谓"。主治病证,原注补充较详。<<外台秘要·风痫门>>引崔氏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这些资料,都有助于我们对病情用药的理解。

  赵锡武老前辈更有阐发,他对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的,予潜阳通络,选用风引汤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颇令人注目。

  三、 二方小议

  有人认为,这些方剂,是后人所加,不似仲景之方,因为条文用药,与其他方证不符,因此需另眼看待。这当然是有一定见解的,但亦是不全面的。这些方剂,是张仲景之方,有据可证。如<<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引皇甫士安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并且指出,寒食散方,"出自仲景"。皇甫士安(公元215—282年)晚于张仲景(假定他在建安10年写<<伤寒卒病论>>,是公元205年),约只数十年,他是完全有可能看到这些方剂在张仲景的著作中的。北宋林亿等校正<<外台秘要>>紫石汤(即风引汤)时,亦注明"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并出第六卷中"。这样,关于方源问题,可以明确无疑了。

  至于方证行文,是有问题的,当有脱简或错乱,如<<外台秘要>>记载,即已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方药内容问题。应该肯定,张仲景的处方用药,除了麻、桂、青龙、柴胡、泻心、承气汤一套用药方法外,还有寒食、紫石等一类处方用药。而这些方药,与张仲景强调伤寒病为害最烈,亦是有一定关系的。<<金匮要略>>书中除了侯氏黑散、风引汤而外,还有紫石寒石散。这种用药方法,从历史考证,在东汉之末至魏、晋、隋、唐,是风行很长时间的。尽管到了唐代孙思邈极力反对,提出"宁食野葛,不服五石",并且要烧尽寒石散方(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五石毒),以挽回风气。但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诸风门>>中,仍然记载着蛮夷酒治八风偏枯,五补丸除热治风痱。其方药与侯氏黑散、风引汤是有近似之处的。<<外台秘要>>除记载侯氏黑散、紫石汤外,更有寒水石煮散(较风引汤少紫石英,多犀角〈现用水牛角代之〉)、深师除热方等,都是一个用药路子(均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十五)。可见其具有疗效,影响深远了。直至北宋<<和剂局方>>,如其中的紫雪(即紫雪丹),治积热惊痫。金代刘河间,揭举六气皆从火化之论,其治风病防风通圣散等,犹然是受侯氏黑散、风引汤等用药的影响,除热镇心,寒温相杂,石药与草药同用。即在目前,人们还是常用,而且很有疗效。从而可知,侯氏黑散、风引汤等,既反映它的时代用药风貌,更具有确实疗效,如果能够不拘一格,不把张仲景的成就局限化,从临床效果出发,则这些方剂,还是值得很好研究,加以推广运用的。

  丁光迪论内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打赏

给作者打赏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1阅读4979

admin

风引汤

【原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  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组成与用法】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功效】清热熄风镇潜。

    【医案】

1.经行头痛

初诊:2006年5月8日。周某,33岁,因两次过期流产前来就诊。末次月经4月30日来潮,伴发两侧颞部及头顶部掣痛一周未愈,寐难,大便日解2次,但成形。平时月经周期25~28天,经量先多渐少,经色紫暗,夹血块,4~5天净。经前小腹胀,腰酸痛,经期小腹连及腰部下坠,带下不多,纳便正常。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大小约9mm×8mm,8mm×6mm。丈夫血型“A”,患者血型“O”,抗A效价1:8,Rh因子夫妇均属阳性。抗心磷脂抗体IgG、IgM、IgA均在正常范围。生育史:0-0-0-0。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熄风镇潜。

方剂:风引汤加减。

炙大黄6g  干姜5g  龙骨20g  桂枝3g  甘草6g  牡蛎30g  寒水石10g  滑石15g  赤石脂10g  紫石英15g  石膏15g  菊花12g  蔓荆子10g  酸枣仁12g,3剂。

二诊:2006年5月11日。进药一剂,头痛即除,大便日解一次,寐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继续对症治疗不孕症。

三诊:2006年7月11日。连续随访至今,经行头痛未再发生。

2.经前烦躁头痛

初诊:2006年7月14日。张某,30岁,经前一周开始烦躁,经前一天出现头痛已经10多年,或伴有乳房发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可,经色鲜红,夹有血块,小腹隐痛,6天净,有胃痛病史。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7.2cm。生育史:1-0-1-1。末次月经6月28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熄风,疏肝调气。

方剂:风引汤加减。

炙大黄6g  干姜3g  龙骨20g  牡蛎20g  寒水石10g  滑石15g  赤石脂10g  紫石英10g  石膏10g  桂枝6g  甘草6g  甘松10g  佛手10g  娑罗子10g,7剂。

二诊:2006年7月17日。经期将近,未出现烦躁、头痛等症状,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九香虫10g,7剂。

三诊:2006年8月1日。月经7月23日~7月28日,经前烦躁、头痛诸症状均消失,胃脘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肝理气。

方剂:越鞠丸(《丹溪心法》)加甘松10g、九香虫10g、炒白芍10g、炙甘草5g,6剂。

3.经行头痛

初诊:2006年8月17日。苏某,26岁,经前头胀,经行量少头痛寐差5年,伴恶心,经量转多之后头痛缓解。月经于8月11日来潮,经量是以往的一半,经色鲜红,夹块,头痛不止。平时月经周期基本规则,8天净,带下不多,常发口腔溃疡,纳可,大便溏。B超发现子宫肌瘤约12mm×12mm×14mm,伴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生育史:0-0-0-0。碘油子宫造影提示:右侧输卵管通而不畅,左侧输卵管不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经期紧张综合征。(2)子宫肌瘤。(3)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4)两侧输卵管炎症阻塞。

治法:清热止痛,熄风镇潜。

方剂:风引汤加减。

干姜3g  龙骨30g  桂枝3g  甘草6g  牡蛎30g  寒水石15g  滑石15g  赤石脂15g  紫石英15g  石膏15g  蔓荆子10g  僵蚕10g,4剂。

二诊:2006年8月30日。经期将近,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再进7剂。

三诊:2006年9月12日。月经9月8日来潮,头痛若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4剂,以巩固疗效。

四诊:2006年10月7日。经期将近,舌糜,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止痛,熄风镇潜。

方剂:风引汤加减。

干姜3g  龙骨30g  桂枝3g  甘草6g  牡蛎30g  寒水石15g  滑石15g  赤石脂15g  紫石英15g  石膏15g  菊花10g  黄芩5g,7剂。

五诊:2006年10月17日。月经10月8日来潮,月经前后头痛未再发生。

4.妊娠合并癫痫

初诊:2006年12月26日。李某,24岁,妊娠6个月,有癫痫病史已10年,一直在服用丙戊酸钠片,近3个月来病情发作频繁,一周发作2~3次左右,每次发作持续1分钟,不省人事,昏仆在地,全身抽搐,口出白沫,喉中痰鸣,记忆力逐渐下降,反应迟钝,纳差,寐欠安,二便正常。生育史:0-0-1-0。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癫痫。(2)中期妊娠。

治法:平肝熄风,清化痰热。

方剂:风引汤加减。

炙大黄5g  干姜3g  龙骨20g  桂枝3g  甘草5g  牡蛎20g  寒水石20g  滑石10g  赤石脂15g  紫石英20g  石膏20g  半夏10g  天竺黄5g  茯苓10g,7剂。

2007年1月17日电话随访,由于患者身处僻壤,路途遥远,无人陪诊,更由于病情稳定,癫痫未再发作,故未续诊。

5.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

初诊:2006年5月11日。郑某,43岁,月经衍期1个多月未潮,潮热出汗,一天10多次,严重影响工作,性情急躁,易醒,头顶、颞部及颈部疼痛,头晕,恶心口苦,体倦形瘦,短气无力。末次月经4月18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平肝潜阳,养阴止汗。

方剂:风引汤加减。

干姜3g  龙骨15g  桂枝3g  甘草6g  牡蛎15g  寒水石15g  滑石15g  赤石脂15g  紫石英15g  石膏10g  糯稻根20g  白薇10g  半夏10g  五味子5g,4剂。

二诊:2006年5月16日。潮热出汗发作次数减少至每天1~2次,程度也减轻,头、颞、颈痛已除,寐短,一夜仅睡3~4小时,头晕,口苦,舌脉如上。

干姜3g  龙骨15g  桂枝3g  甘草6g  牡蛎15g  寒水石15g  滑石15g  赤石脂15g  紫石英15g  石膏10g  糯稻根20g  鳖甲10g  酸枣仁15g  太子参12g,5剂。

三诊:2006年6月13日。潮热出汗诸症未再发生。

6.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

初诊:2006年5月23日。蔡某,40岁,3月14日因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双侧子宫动脉介入疗法,末次月经2月26日来潮,现停经近3个月未转,性激素检测:促黄体生成素131.38mIU/ml,促卵泡生成素53.67mIU/ml,雌二醇25.0pmol/L。B超检查提示,最大肌瘤29mm×30mm×31mm,子宫内膜厚度3mm。一个多月来面部及上半身经常感到潮热出汗,夜间尤甚,盗汗,寐欠安,纳可。生育史:1-0-0-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更年期综合征。(2)多发性子宫肌瘤。

治法:平肝潜阳,养阴止汗。

方剂:风引汤加减。

干姜3g  龙骨15g  桂枝3g  甘草6g  牡蛎15g  寒水石15g  滑石15g  赤石脂15g  紫石英15g  石膏10g  炙大黄9g  鳖甲12g  龟版胶(烊冲)10g  糯稻根20g  白薇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29日。潮热次数减少,程度明显减轻,仅局限在面部,出汗减少,寐佳,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6月5日。潮热消失,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按语】

《中风斠诠》曰:“此方以石药六者为主,而合之龙牡,明明专治内热生风,风火上升之病,清热镇重,收摄浮阳,其意极显。” 可见风引汤是一张清热熄风镇潜的方剂,当然,此风系内风而非外风,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者同。

案1、案2、案3均为经期紧张综合征,表现为月经前后头痛。案1经行头顶及颞部掣痛,寐难,便难,舌红,系血行于下,火盛于上之象,即《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颠疾”之证。此方的特点是石类药物居多,方中寒水石味辛、咸,性寒,具有清热降火,利窍的作用;滑石味甘、淡,性寒,《药性论》称其可“除烦热心躁”;赤石脂味甘、涩、酸,性温,《日华子》称其可“疗惊悸”;紫石英味甘、辛,性温,《药性论》称其“治惊痫”;石膏味辛、甘,性寒,《日华子》称其可治“心烦躁”,诸药共奏清热镇降熄风之效,龙、牡介类潜纳,大黄、菊花、蔓荆子清火平肝利头目,酸枣仁安神,姜、桂、草温中和胃,以防石药等过寒伤胃之弊。案2经前烦躁头痛,乳房发胀,经血夹块,小腹隐痛,胃脘疼痛,一派肝气郁结,肝火上升,肝木克脾的征象,故以风引汤清热熄风,加甘松、佛手、娑罗子、九香虫疏肝调气,肝气疏利,热清阳潜,十载顽疾,去如风卷残云。案3为经前头胀,经期量少头痛寐差,伴恶心,此为肝阳挟血上行,待经量转多之后头痛缓解,乃火随血泻之象,口疮便溏乃胃热脾虚,故以风引汤去大黄、白石脂,加蔓荆子、僵蚕以清利头目。

案4为妊娠合并癫痫,虽然病史10载,服用丙戊酸钠片未曾停辍,但随着妊娠月份增大,气机逐渐不利,痰气易塞,致使病情发作频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风胜则动”,根据患者发病时昏仆抽搐,口出白沫,喉中痰鸣,此为风痰裹热,清窍蒙蔽所致。风引汤正为“除热瘫痫”而设,故此方加半夏、天竺黄、茯苓,平肝熄风,清化痰热,一诊而安。虽对患者病情叨念不绝,并勉其续诊,但终因恐其路途劳顿,再因病情不发,未能续诊,殊为可惜。因治疗有效,仍录之,以资参考。

案5、案6均系更年期综合征,案5为自然发生,出现头痛头晕,性情烦躁,潮热出汗,倦怠无力,恶心口苦,脉细,与《灵枢·厥病》中的“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的描述近似,为阴虚内热,肝阳上亢之征,故以风引汤平肝潜阳,糯稻根、鳖甲、白薇、五味子清热养阴敛汗,半夏和胃。案6为早发更年期,因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双侧子宫动脉介入疗法之后,诱发卵巢功能减退所致,并经性激素定量检测确诊。患者面部、上半身潮热出汗,夜间尤甚,盗汗,仍属阴虚内热,肝阳上亢之征,故以风引汤平肝潜阳,由于阴虚较重,故以鳖甲、龟版胶、糯稻根、白薇滋阴潜阳,清热敛汗。

总而言之,风引汤平肝潜阳有余,而滋阴润燥不足,治疗经期头痛,加菊花、蔓荆、僵蚕之属可矣,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必佐以鳖甲、龟版、白薇之类方可,以水盛方能涵木也。

喻嘉言称“候氏黑散专主补虚以熄其风,此方兼主清热火湿以除其风也。”这是仲景治疗风邪两张方剂的不同之处。

2018-10-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