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的原因、筋缩、筋结养生大法(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剑神一笑

2022-04-10

  经常听人说,自己越老越抽抽了,年轻的时候1米8,到老了就只有1米7了,而且人一老就会弯腰驼背。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作“筋缩”。筋缩就是伸缩范围减小了,原来能拉一米的筋现在只能拉至半米了。筋缩的“筋”从病理上看,有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有老百姓所说的“筋疙瘩”形成。这种“筋疙瘩”中医称作筋结。“身有千千结”,这千千结就是我们身上的筋结。

  中医所讲的筋,范围比较广,主要是指联系带动骨关节运动的组织,如肌筋膜、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经络系统中有十二筋经,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于胸腹空廓,但不入于脏腑。

  中医说的筋结并不是说肌肉、韧带打结了。从病理上看,筋结指的是有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严重的会出现萎缩。触摸有筋结的部位,会感觉紧张、僵硬、痉挛、肿胀,会摸到增厚甚至“筋疙瘩”,压痛明显;从功能上看,筋结会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转头受限,弯腰困难,抬腿弯膝不如从前。筋结压迫神经造成疼痛,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筋脉失养,麻木抽搐,以及内科疾病等一系列病症。

  一、筋结的形成与特征

  人体肌肉组织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纤维组成,各肌肉外包被筋膜,筋膜分浅层筋膜与深层筋膜,筋膜下骨骼肌受到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保护及强化连接,将肌肉分成几个束状纤维状,然因诸多因素如:姿势不良、运动不足、肌肉缺乏锻炼、乳酸堆积、工作劳损或撞击瘀伤、风寒侵入等,使局部气血循环不好,筋肉成硬块组织或呈现条索状,即所谓“筋结现象”。

  深层筋结硬块将会阻碍血液营养输送至表皮肌肉层,同时体液滞留,无法代谢,致使表层肌肉纹理失去了健康的光泽和弹性。出现在经络的线路上,就会阻碍经络的畅通,出现相应的病症。好比水沟的流水不通无法顺畅流动或流动缓慢,底层一定沉积了许多“垃圾”唯有把这些深层“垃圾”清理掉,方显效果。

  筋结形成的过程:正常肌肉状态(具有正常的弹力及张力)→膨胀(乳酸废物的堆积)→酸痛(血行不畅,神经收压迫)→硬块(组织变化局部缺血、缺氧、神经萎缩)→骨化(纤维骨化后感觉麻木而不酸不痛)。经经筋调理后肌肉会有好转现象,纤维骨化可逆转,由硬块→酸痛→肌肉痛→膨胀→恢复正常。

  皮下有筋结处的皮肤现象:局部肌肉隆起,色泽暗沉,局部毛孔粗大,应约见毛细血管痔,局部皮肤紧硬感。

  筋结硬块的特征:

  1.全身上下都会出现,小至数毫米,大至数厘米肿块或硬块。

  2.位于肌肉深层处与肌膜结合组织处。

  3.肌肉一旦固化将无法自行复原。

  4.硬块处水分滞留,周边出现浮肿。

  5.使血液与淋巴流通不顺畅,神经受亚压,引发酸、麻、痛等症状。

  6.筋结硬块的形状及大小不一,有圆形、梭性、扁平型、椭圆型、条索状。

  二、经筋病症

  经筋病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它的症状表现及体征表现,在这两个表现中,又有一般表现与特殊表现之分。

  1、经筋病症的症状表现:

  (1)经筋病症的一般症状表现以酸胀、重滞、困倦、疲乏、发麻、痹痛、乏力感,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为主要常见症状。

  例:手麻是中老年人特别常见的一个问题,而且手麻和筋结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说手麻的原因,常见的有两个,一种是上肢神经卡压,一种就是颈椎病,最常见的导致手麻的原因还是颈椎病。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局部的压迫是造成气血不通是关键,颈椎的稳定和功能的强弱取决于颈部韧带的稳固和肌肉的强弱。颈椎病的早期的真正的病因应该颈肌的劳损和痉挛,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形成了“筋结”,压迫了血管、神经,进而造成关节失稳。

  (2)特殊症状经筋特殊症状,系指经筋病变形成的筋结病灶点,产生对机体的恶性刺激,以及挛缩的筋性病变所产生的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隐蔽性、收缩失均性、症状类似性、牵张性、牵涉反应、疑结性、压迫性等的临床症状表现。

  A、筋注疲劳综合征:乃肌筋广泛性挛缩导致全身性重度疲劳感,伴头晕头痛、情志异常、失眠多梦或嗜眠、纳呆及胸腹不适等;但临床化验及有关检查均呈阴性的病症表现。

  B、筋性眩晕:由于肌筋收缩失均衡所致,尤其是头颈部的肌筋伸缩失均,致便患者感到头眩及摇晃感,但无旋转性晕感,检查可于头颈部查及广泛性的筋结病灶,以消灶解结施治,速获病症消除。

  C、筋性视力降低及阵发性朦视:由于眶膈及颞筋区的肌筋挛缩,导至患者视力降低或阵发性蹑视,好发于青少年。眼科检查无特殊发现。用理筋法施治,可获临床治愈;但需自我调治,始可根治。

  D、筋性类似病:由于筋结病灶与脏器位置重叠或产生牵涉反应等,导致经筋病变的临床症状,酷似脏腑病变表现;但脏器的临床有关检查全阴性,经筋科称之为筋性类似病。常见者有:筋性梅核气、筋性类冠心病、筋性类肝胆综合征、筋性肝郁症、筋性类胃痛、筋性类肾绞痛症、筋性类类风湿关节炎等。

  E、气病中的筋性病变:中医所称之肝气郁结而胸胁苦满,及肾气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皆可于相应部位查及肌筋器质病变并存,称为气病中的筋性病变。用理筋法施冶,收到气与筋病同功的疗效。

  F、隐筋症:即隐蔽的筋性病变,导致临床的疑诊误诊者。隐筋症是目前临床医疗的多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的致因之一。例如,肋端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证(CFS)等。识别隐筋症具有现实意义。

  G、筋凝症:指肌筋长期挛缩形成固结的病征,类似现代医学的肌凝块症等,常见于颞肌、岗上肌、岗下肌及小腿的肌筋等。临床出现相应的局部锐酸症状及结块体征。

  H、筋性累及症:包括筋肉系统病变自身累及,筋肉系统累及其他系统,和其他系统病变累及经筋等,多重内涵的病症。

  例如:颈侧属少阳经肌筋挛缩的病灶,可累及头面部及肩臂,出现少阳偏头痛及肩臂综合征;痛胸的足太阳经筋病变,可形成“心胸相引”症;臀部足少阳的筋挛结灶,可累及腰腿肌病症表现的临床证候;腰源性腹痛,常可查及腰部的筋结病灶。

  筋肉系统病变累及其他系统病变的发生,则表现出筋性病变与受累及性病变并存的相应表现。它是经筋学科揭示出机体因素致病的一个新课题,在临床上运用综合消灶、系列解锁的舒筋方法,治疗脏腑病变、神经性病变、心血管病变等,疗效特殊(详见临床叙述)

  其他系统病症发生累及经筋系统,经筋病症临床症状出现,是经筋学科注重的课题之一。经筋学科侧重于通过舒筋来获得对经筋系统以外的病症的良性反馈疗效。例如,精神疲劳导致的筋性疲劳,经筋科通过舒筋疗法手段,获得精神疲劳与躯体疲劳双解的功效;它比药物消除疲劳的疗效稳定、巩固。

  I、筋性后遗症:指中风后遗下的单纯性肌筋病症。它同脑病与偏瘫并存有区别。单纯的筋性后遗症,用理筋法施治,疗效满意。

  J、冷感与“冷症”:经筋局部性病变导致的气血阻滞,使患者觉得患部冷感,称为冷感;广泛性伤筋导致机体气血运行失常以至虚弱,患者出现全身性温度降低,你为“冷症”。冷感与冷症,皆是肌筋病变常见的一种类型。

  K、筋性紧张综合征:广泛性的肌性、膜性劳损,导致肌筋挛缩反应,加上病者对反应的敏感,临床上匣可发生筋性紧张综合征。例如,骨骼肌紧张综合证、紧张性疼痛等。据称,美国约有3分之1的患者,患与紧张相关疾患(SRDs)。由此可见,肌筋性紧张证候,在人群中相当普遍。

  2、经筋病变阳性体证表现特点:

  经筋学科将经筋病变阳性体征称为经筋病灶,将阳性灶检查方法称经筋查灶法。

  (1)经筋病灶特点(概述)经筋病灶,同经筋组织成分、结构、原状、所处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机体状态等密切关联。

  经筋病灶的病理基础是“筋结”为患。其形证常分为四个类型:病灶点、病灶线、病灶面及多维性病灶。

  A、病灶点:好发于肌筋的“左右尽筋上”、成角点、交叉点、摩擦点、受力点、小骨粗隆、骨游离端、关节周围及皮节点等。病灶粗糙样、小颗粒状、结节或“痛性小结”。小者苦芝麻、粟米状;中者如绿豆、黄豆样;粗大者若蚕豆、马钱子样,边缘界限清楚,多呈硬结状,触压异常敏感及疼痛。

  躯体的分布较广泛,其病灶出现,同经筋病变部位吻切,但有主次及先后症状表现之分。例如,股内外侧远端的尽筋上,常见其病灶点出现;病灶点的大小,与病情多呈正比相关系,当其病灶向上,即上段病变上升为主要病变表现。

  B、病灶线:是常见的复合性病灶。好发于骨缝线及筋膜线上,例如颞上线、项上线、人字缝,胸骨正中、腹白线,半月线及脐下“五皱襞”等。此外,肌筋纤维病变亦可见线性病灶。病灶呈线样、竹片状、香骨样、索状、梭状等。线型病灶中常伴存点形病灶。

  躯体及肢体的经筋循行力学线,是线性病灶的特殊表现形式。沿着经筋线作检查,可查到“经筋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的远程病变规律。例如:足太阳经筋病变,可自颈、背、腰、臀及大小腿至足底,查出远程的节段性病灶。

  C、病灶面:病灶在肢体或躯体的同一个平面上可查及,称为病灶面,是多经并病的一种病变表现形式。可能于肢体动态活动具有合力和线力作用关系,病灶面一般至少有两条线的病灶并存,多者呈三线平面病灶分布,但并非在同一个平面上,病灶与三阳经或三阴经的经线非绝对重合。

  例如:臀部外后侧这个平面区域,常可检查到三个病灶并存;但这个平面区域,主要是足少阳经循行所过。因此,病灶面的查灶,不宜绝对泥于按经线循行检查,乃应以肢体动态活动的力学观来进行查灶。

  D、多维性病性:多维,乃指具有两个平面以上维相的构体。以人身躯体及肢体前后左右四个侧面而论,则为四维构体;以阴阳桔抗面而论,则为两维构体。在机体的动态活动中,发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肌筋损伤甚为常见。因此,经筋学科确立了多维性查灶及治疗方法。

  例如:颈部筋三角筋区的多维病灶;又如:腰、腹、腿的三个筋区,呈人体中下部的三维构体,病变常发生联系,称为腰腹腿三角。多维性病灶的检查及施治方法,体现经筋疗法具有整体辨证观;它于临床应用,显示较高的医学价值。

  (2)经筋病灶区高发区

  A、 头部:眶膈筋区,额筋区,颞筋区,耳筋区,枕筋区,顶筋区,面筋区。

  B、颈部:颈侧筋区,颈后筋区。

  C、肩背部:岗上筋区,岗下筋区,肩胛间筋区及华佗夹脊。

  D、腰臀部:臀筋区,能筋区,臀外侧筋区,腰三角筋区。

  E、胸部:胸骨筋区,胸肋关节筋区,锁骨下筋区,外侧胸筋区,肋弓筋区,剑突及游离肋骨筋区。

  F、腹部:腹浅层筋区(按九区分划),腹深层“缓筋”筋区。

  G、上肢:肩筋区,上臂筋区,肘筋区,前臂筋区,腕筋区,指掌关节筋区。

  H、下肢:大腿根筋区,股三角筋区,股筋区,膝关节筋区,小腿筋区,踝关节筋区,遮趾筋区,足底筋区。

  三、经筋疗法临床应用

  1、额面筋区可具体分为:额筋区、面筋区、唇口筋区、眶膈筋区及耳前筋区施治。各筋区的主治病症分别如下。

  (1)额筋区主治:头晕头痛、太阳经热、眼睑下垂、眼部疾患等。

  (2)眶膈筋区适用治疗筋性眩晕症、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偏头痛、少阳经证、近视眼、鼻腱神经综合征、慢性鼻窦炎、慢性腮腺炎、胬肉攀睛、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紊乱等。

  (3)面唇筋区主治: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性口眼歪斜、抽搐、昏迷、颞颌综合征、腮腺炎等。

  (4)耳前筋区属于耳筋区的一部分,主治:耳聋、耳鸣、偏头痛、牙痛等。

  (5)颞筋区,系指头部颞侧部,前自眉梢外,后至枕外,上至颞上线,下至颧弓的经筋区。本筋区主属少阳经。颞筋区的弧线绘制,一般以颧弓上缘发际为圆心点,由圆心点至眉中半径线向上尔后画个半圆圈,此即颞上一线;从圆心点至眉梢的半径线向上尔后所划半圆圈为颞上二线。水平线的绘制,分别以额发角、额发小角。眉梢及眼裂四点的水平线作为颞上、颞中及颞下的区域划分。颞筋区主要包括颞三区及耳筋区。

  颞筋区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偏头痛、颞静脉炎、不明原因性的头晕头痛、颞颌综合征、少阳经经筋病、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耳鸣、耳聋、眼科病症、神经衰弱、睡眠紊乱症及全身虚弱等。

  2、头顶部,以颅顶“百会穴”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投射状,其来自额区、耳颞区、枕区的筋脉,有来与往“经遂”渠道,故其病变,可因他处疾患投射的牵涉,亦可因回道的“气滞”、“血瘀”所致。

  “百会”为诸阳之会穴位,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故头顶部也成为“经筋疗法”的重要区域。常见的头顶部“筋结”病灶为额角发际骨缝向上放射区、颞上区、枕侧、百会及“四神聪”等。但头部顶区的病灶,除常见的硬结型以外,可同时伴随出现“瘀血”型病灶,检查时应特别细致、耐心。

  头顶部经筋穴位主要适应于治疗:产后风、头皮皮下静脉丛炎、阳虚病证、眼科病证、耳聋、耳鸣、枕神经痛、脱肛症、子宫下垂症,以及急救回阳等临床应用。

  3、枕颈筋区是督脉、手三阳、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循行所过部位,是经筋较丰厚、多层次、交叉重叠、止始尽筋头较多的重要区域。

  本区域的特点之一,是颈连头和胸背,构成上通下接的枢纽;

  特点之二,是枢转回旋活动较大,受损之机遇较多;

  特点之三,是颈后、颈侧(及肩)与前胸三者构成三角形构体,俗称“颈三角”关系,这种关系的特殊意义,是颈部的经筋病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背、胸、肩臂及头部;

  特点之四,是经筋“各有定位”的线路较长,虽有点面的筋结病灶,但延及的途程较远,例如,后颈的肌筋疼痛,可延及背胸及头部。因此,枕颈筋区的施治,既要从局部来查灶消灶,又要从整体关系来探源求本。

  枕颈筋区的经筋线路划分,是根据经线循行所过为主的基础上按照筋的“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于临床查灶,查到“筋结点”来定位施治而确立。本区域分为后正中督脉线、督脉旁线、颈2 区线、颈侧3区线、侧4至5线及耳后线等共为七条经线。

  枕颈筋区临床主要适应于:颈筋疼痛病症、头部疼痛疾患、肩臂病症、胸背病症、耳疾以及临床涉及枕颈肌筋膜带所形成的病症等。

  4、胸腹部经筋病灶治疗图。前胸筋区病灶,主要分布于锁骨下筋区、胸骨筋区及肋弓筋区。主要的病灶点:胸骨前正中线及旁线,胸锁及胸肋关节面、锁骨下肌、第二肋骨乳线肋骨面、左第五肋骨胸肋关节面、右胸5至8肋骨面、肋弓缘、剑突根及肋引硬、软的衔接部位。此外,胸大肌、胸小肌、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等亦可出现肌筋伤筋结灶。

  腹部浅层病灶。多发生于腹白线、半月线、腹侧线及脐下“五皱壁”及腹直肌肋弓交叉点,腹股沟筋区亦常是病灶的好发区域。

  5、图六背胸、腰、臀部经筋病灶

  (1)背胸部及腰部病灶,好发于岗上区、岗下区、夹脊区及肩上部、臂上端等。

  (2)腰筋区的病灶,好发于腰竖脊肌、骼肋肌、腹外斜肌的后侧股及胸腰筋膜。

  (3)臀骶筋区的病灶,主要好发于:腰眼、八廖、髂嵴后侧缘、臀后横纹、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髂胫束等。臀后上部按照筋线牵拉应力点关系,多同时并有三个点的筋结病灶,是治疗腰腿疼痛的重要经筋腧穴。

  6、上肢前侧面属三阴经筋循经所。其病灶好发于:喙突筋区、肩筋区、肘窝区、腕筋区及掌指关节的各节段。查灶时以上述筋区作为重点检查,常于喙突尖、喙肱肌、三角肌、肱二头的长短头、三角肌附着骨粗隆处。肘内侧肌群起始端、肘外侧肌群起始端、肱挠肌、伸指总肌起始端、前臂肌群等查及肌筋结灶。按以灶为腧施治。

  上肢背侧面,是手三阳经筋循行分布区域。病灶好发于:肩后外侧筋区、肘后区、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的骨小突。肌性形成的结灶,多呈梭样紧结,腱性形成的病灶呈索样;微腱形成的病灶呈点及小线形,主要分布于掌指小关节骨突顶尖部,每一关节呈对称性隆起,以关节的背侧为病灶的好发部位。主要切按法查灶,才可发现。

  7、下肢经筋施治穴位,分为下肢前侧图、后侧穴位图、内侧穴位图及外侧穴位图四幅图示。下肢是全身轴着地面的重力点,机体动态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下肢。因此,下肢发生伤筋的机遇较多,发生的筋结病灶点亦较多。

  下肢筋结病灶的特点有三。①尽筋头病灶部位较隐蔽,②呈远程节段性连带关系分布。③足摭关节呈密集型,病灶深藏,不易检查。

  A、下肢前侧面,病灶好发于:股内侧、股外侧、膝关节、胫前肌群、踝关节、足背及趾关节上面。常见的病灶点是股内侧肌远端及其于膝关节内侧的尽筋头、股外侧肌远端及其附着于膝关节外上侧的尽筋上,胫侧副韧带、腓侧付韧带、胫前肌群、踝关节前侧、足弓背小关节及趾关节背侧。病灶多呈隐状态。图示的病灶只其中的一部分

  B、下肢后侧面,病灶好发于:大腿根、臀后正中线及外侧线,国窝是病的密集区,它除了下降的肌群的起始点以外,尚有小腿后背肌群的终止点,病灶深藏而隐蔽;国窝浅层病灶,呈内、中、外三点并存。

  小腿后侧肌筋丰厚,病变好发于:腓肠肌、比目鱼肌、屈趾总肌及摭肌,较难认辨。其肌筋灶,粗大硬结。

  C、 下肢内侧面,系足三阴经筋循经所过区域,病灶好发于:股内侧的内收肌群、股内侧、收肌管、膝关节、小腿胫骨后、内踝前、下、后的筋腱及筋膜。

  病灶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膝关节的内侧,以胫骨的踝、股骨远端肌筋的附着点及膝关节的韧带损伤为常见病灶。

  D、下肢外侧面,主属足少阳经循行所过部位,病灶好发于:股外肌、膝关节、腓骨肌群及外踝周围。病灶特点呈远程线性节段分布,它上接于臀股的下续,查灶时,宜根据自上而下的筋线检查。

  说明:经筋穴位与针灸腧穴,既具有相同的共同点,但又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体系,故经筋穴位同针灸腧穴,具有人体经络结构及功能作用的共同基础。但经筋又是构成经络的一个筋肉体系。故它的筋肉性的特点,又别其一格。

  (1)经筋穴位的性质,是经筋体系的“筋结”病灶位置,具有可触查到的形征,其形征为经筋疗法提供了“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

  (2)经筋病灶位置的自身规律,是从研究十二经筋结合人体动态活动而引伸所得。故经筋病灶穴位虽然在某些穴位与针灸腧穴位置重合,但经筋病灶穴位是经筋病变的“筋结”部位所在,其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在于“消灶解结”,而不是“调气”。

  (3)按照经筋疗法检查发现,经筋病灶自身演变,具有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经筋疗法在诊疗过程,皆以经筋病灶的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进行诊与治的法则。

  经筋疗法在贯彻“以灶为俞”基础上,运用理筋手法、针刺疗法、拔火罐疗法、多维系列解锁法及辅助疗法等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称之为综合疗法。根据“以灶为俞”及经筋病灶具有多维性分布特点,这两点作为本疗法主要特色。

  (1)理筋手法的具体方法众多,本疗法根据经筋病变临床特点,运用具有查灶与消灶双重功能的手法,其基本手法:“钳弓手”法、擀皮理腠法、按积抑痹法、揉筋缓节法、舒筋减压法、多维解锁法、点穴疗法等。

  (2)经筋疗法的施针方法与常用的针灸疗法不同,它针刺的经筋穴位即系经筋病灶,而不是“调气”;它以固灶行针方法刺治,具有其达病灶、得气显著、起效快速、功能特殊等特点,并具有客观指征为主要依据。

  (3)经筋疗法使用的拔火罐法改进了取火法及治疗工具,临床显示的优点甚多。

  (4)多重、多层次的综合疗法使用灵活,既可发挥单项疗效作用,又可发挥单项疗效基础上的“多项群体”协同作用。

  四、十二经络调筋术

  拉筋,拉筋,到底拉的是哪十二经筋呢?如果想拉得心里明明白白,有的放矢,须细细研究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高清图解,真人演示,推荐收藏!

  经筋的走向大致与经络的走向相合,但略有不同;经筋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向躯干头面循行;经筋在循行中如果遇到关节或者筋肉聚集的地方就会结合,联合。当你有病灶即便仅仅只是一个地方,也千万不要只盯着那一处,一定要整根筋,全身性地调理。

  我们的手法:拉法,按法,点法,滚法,推法,叩击法,揉法,拿法,摇法,擦热法,拨法。动词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一个法。(可因时因地采用不同法。例如你坐公交车上,反正无事,不如用手拨拨筋)。我们的目标:松筋,筋柔(没有筋结,不要筋紧,不要筋硬,不要筋缩,不要筋损)。

  按揉法,为常用的实用理筋联合手法,即按法与揉法的联合运用。按,是使用一定的按压力,对施治部位的按压;揉,是在按压基础上的揉动。接与揉相结合箍治的手法,称为按揉法。(1)指尖按揉法:以拇指的指腹作为按揉工具,对施治部位施以按而揉动(作前后、左右或旋转揉动),适宜于较局限的治疗部位,运用指尖按揉手法施治时,注意切去过长的指甲,及指台力的配合使用。(2)掌根按揉法:以手掌根部、着于施治部位,进行按与揉的动作。可使用单手按揉或两掌重叠的双手按揉。适应于施治部位稍宽的治疗。(3)臂部按揉法:以前臂近端的尺侧,着于施治部位,作按揉手法活动,适宜于广泛性治疗部位的使用,如肩、背、腰、臀、腿部的治疗。(4)肘尖按揉法:屈肘,取肘尖作治疗工具,置于施治部位,进行按揉手法治疗。适用于肌内丰厚的治疗部位,及“筋结”较深部位的治疗。按揉法适应于“筋结”较重,面积较广泛,有连锁反应的治疗。运用按揉手法施治时,应因人、因病、因部位,而以适宜的治疗量度;避免使用力量强度过大而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

  五、筋缩、筋结养生大法

  怎么判断自己的手麻是否是由颈椎病引起呢?

  专家提示,可以做臂丛牵拉试验。一个人托患者侧头部,一手握患者侧上肢,将其外展90°,两手同时向反方向推拉,有放射痛或麻木加重者可初步确诊为颈椎病。

  当确定是由颈椎病引起的手麻之后,可以在颈根部和肩胛骨内上角寻找筋结。

  专家提示,在相应的部位按压,如果出现手麻加重的情况,就可以确定引起手麻的筋结是哪个了。

  除了局部筋结的的调理之外,还可以做一个整体的颈部抻筋。

  引起手麻的原因很多,中风也可以引起手麻,怎么区分手麻是不是中风引起的呢?

  大家要注意“不用”这两个字,意思是“不中用”。也就是我们的手不好使了,麻木的同时无力,连只笔都拿不起来,这是中风手麻的一个最显著特征。

  中风也会手麻,中风的手麻是整个手都麻,而且不会单独出现这一个症状,常和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面瘫等症状同时出现,但对于中老年如果经且患者平时又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的发生。

  十二经筋很多都经过了头面,头面也可以抻筋,而且还能缓解脏腑的疾病。五脏出了问题,首先在五官上会通过表现出来,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也会在五官上通过各种表情表现出来,而表情主要由五官表各种肌肉来完成,所以五脏的功能也能通过五官来判断,五脏的问题也能通过五官抻筋来缓解。

  耳为肾之官,肾精足则听觉聪灵,肾精虚则两耳失聪。通过耳听力的变化和耳廓的饱满润泽程度,一般可以推断肾气的盛衰情况。我们在耳朵上抻筋可以起到固肾调心、交通心肾的作用。

  肝开窍于目,是说肝的精气通于目,肝脏的经路又上联目系,而目的视力,要靠肝血的濡养。《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古人有“泪为肝液”之说,肝和则能辨五色,肝功能正常则目光有神,视物清楚明亮。如肝功能受损,也可以反映目的病变上。

  眼睛抻筋主要有两个动作:点风池、握拳怒目

  日常生活中有人经常会出现口误,这也能预示健康问题,这是心气不足的一个表现。心气虚,思维表达上就会出现问题,舌头跟着不听使唤,出现错语。

  有时会不经意地咬舌头,这可不是因为馋肉了。咬不同的位置表示相应的脏器气血不足。

  通过口唇部的抻筋动作,可以使我们的嘴皮子更利落,同时对肝胆、心、胃起到滋养的作用。

  筋结、背肌筋膜炎、腰部俞穴、腰三横突筋结

  按摩是一种绿色的自然疗法,生活中我们自己或家人有了病痛都会自己在家拿一拿、捏一捏,有一种很特殊的按摩方法——蹭树。去公园晨练时,我们发现就有不少人也在蹭树,听说蹭树是一种很好地保健方法,可以舒筋活络,有益健康,是不是蹭树真有那么多的好处呢?

  蹭树与我们要讲的筋结,是有很大关系的。人的每块肌肉,每条韧带都有固定的走向,由于受寒、外伤、长期的不良姿势等,这就形成我们所说的“筋结”。筋结会导致很多腰背疾病,例如:背肌筋膜炎。

  背部筋结到底在哪里呢?您可以自己摸一下在肩胛骨的外侧位置,是否有僵硬、条索状的组织存在,这就是您的背部筋结所在。

  针对背部筋结,付国兵主任特别给大家推荐了三个简单易学,在家中很容易操作的“抻筋”方法。例如:抱肘收肩。如图操作,请注意用两手尽量将两臂向内收紧,起到抻拉背部筋结的目的。

  腰背部有筋结,不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行动不利等症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很多内脏疾病,都可以在腰背的俞穴上有所反映,比如有心脏病的人,可能会在后背第五椎的位置——心俞,摸到有筋结存在,点按会有疼痛等症状。甚至很多闭经、尿失禁等肾脏疾病,也可以通过腰部俞穴进行治疗。

  请大家四指向前,拇指向后,双手叉腰,拇指所在位置就是一个腰部最常见,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筋结——腰三横突筋结。很多人的腰部疼痛都是源于这个位置,因为它是腰部负担最重,而且由于结构关系,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对此,付国兵主任给出了三个腰部“抻筋”,来预防及治疗腰部疾病的方法,如:托天转腰。

  筋结、膝关节退化、股四头肌、抽筋、腓肠肌痉挛、地机穴

  人老先老腿,腿上的筋结多了会引起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外科疾病,很多内科疾病也和腿上的筋结有关。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膝为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的汇聚维络之处,中医认为“膝为筋之府”,但在我们膝关节髌骨的下方,有内外膝眼二个穴位,这二个地方往往是膝关节劳损最先出现筋结的位置。

  我们可以用手指在内外膝眼二个位置按揉,会发现手下有咕噜咕噜的感觉,膝关节过伸或劳累后疼痛,这就是筋结。膝眼筋结比较严重的人,通过外观就可以观察出来,大家可以把膝关节伸直看一看,如果膝眼是凹陷的,说明你的膝关节还可以,如果你的膝眼鼓起来了,摸到了硬硬的筋结,并且按着还有些疼,就说明膝关节退化的比较严重。

  这种筋结其实是一种脂肪垫损伤。脂肪垫是人体的减震垫,坐轿车和坐拖拉机最大的区别就是震动,膝关节也一样,跑跳走都要用它来减缓膝关节震动,特别是下台阶,它所承受的压力更大,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

  缓解膝盖筋结,我们可以做以下两个动作:

  我们在正常行走或在上下楼梯时,突然感觉膝关节吃不住劲,腿发软,差点跪下,有时候还会引发意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打软腿”,又称“腿打软”、公众号:思考部落。“膝盖打软”,但是问题却不在膝盖上,而是股四头肌出现筋结,肌肉力量减退,是膝关节退化的前兆。所以如果频繁的出现“打软腿”的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是不是出现了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股四头肌是伸膝关节的力量来源,举个例子说不经常锻炼的人爬山时间长了会腿抖,这也是股四头无力的表现。股四头肌缺乏锻炼,时间长了,股四头肌肌筋的髌骨两侧就要出现筋结了,那时就不是打软腿了,就该关节僵硬打不弯费劲了。

  有两个腿部的抻筋方法,对于延缓膝关节退化很有作用。

  1、内收外放:坐在椅子上,双手合掌相对放在两腿之间,双腿尽量内收夹紧,双手尽量外展,持续对抗10秒钟;再将双手放在大腿外侧,双腿外展,双手内收持续对抗10秒钟,重复20遍。

  2、双足争力:坐位,双足跟交叉,下腿向前伸,上腿下压,相互争力坚持10秒,双腿交替交替重复20遍。

  很多人都有抽筋的经历,我们平时说的抽筋,就是筋缩,肌肉的挛缩,小腿抽筋比较常见,年轻人多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老年人则夜里多见。

  小腿抽筋在医学上称之为腓肠肌痉挛,发作时非常疼,能摸到一个很大硬结,持续时间大多由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现在一说抽筋就是缺钙,其实这是片面的,缺钙只是抽筋的一个原因,其实抽筋的原因很多,缺钙、受凉、局部神经血管受压都能引起抽筋,但是抽筋也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表现。尤其是有心血管病、脑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中老年患者,当出现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利等症状时,应当首先排除临床最为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引发的下肢动脉闭塞症。

  如果经常在夜里腿抽筋,首先要做的是检查被褥。很多人睡觉时喜欢把被子捂得紧紧的。但是特别在仰卧的时候,被子可能压住足部,这样使腓肠肌和足底肌肉紧绷。紧绷的肌肉很容易发生痉挛。只要将被褥拉松一些就可以了。

  发生腿抽筋,可以马上用手抓住抽筋一侧脚的大脚拇趾,然后慢慢将脚掌向自己方向拉,这样可拉伸腓肠肌,再慢慢伸直脚,然后用力伸腿,就不抽筋了。但是很多人身体柔韧性有限,无法在伸直腿的情况下够到大脚趾,这时可以用趾点承山的办法来缓解抽筋,用一侧的大脚趾放在痉挛腿的承山穴下,用腿部自重点按约1分钟。

  双足互踩:容易痉挛的脚在下,脚掌平踩住另一脚的脚后跟,然后足跟后压,使小腿肌肉有牵拉感并持续10秒钟。

  有一些内科疾病确实和我们的腿部筋结有关,有一种中老年常见病可以通过腿部筋结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腿部有个穴位叫地机穴,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筋结的部位。如果您轻轻点按这个位置就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这说明您的血糖可能出现了问题,有患糖尿病的风险,或者已经是糖尿病阶段了。随着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筋结由软变硬,疼痛由轻到重。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地机穴附近是否有筋结,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

  平时可多点揉这个位置,预防糖尿病的出现,调整胰腺功能。

  

打赏

给作者打赏

相关阅读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0阅读4800